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一
區域活動分析:大樹和小樹
區域活動中,琪琪和雙雙兩個小朋友在畫畫。琪琪受了范例的啟發,她的畫面上出現了許多大樹。有的樹枝上長出了嫩嫩的小樹葉,有的樹葉是大片大片的。她一邊畫一邊告訴身邊的同伴:“我的大樹穿上綠衣服了,大的是媽媽,小的是寶寶。”雙雙受到了同伴的感染也開始在自己的畫面上添上大樹和小樹。活動結束時,兩個孩子的作品基本成型。如果再配上兒歌,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孩子來嘗試畫一畫的。帶著這個想法,我在交流分享的時候,請孩子們一起來根據畫面來編兒歌。“大樹是媽媽,小樹是寶寶。媽媽愛寶寶,寶寶笑哈哈。”在老師和孩子們的一起努力下,一首好聽的兒歌、一幅美麗的作品呈現出來了。
分析: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性的學習增加了教師與幼兒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加有效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運用觀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導幼兒正確認識物體形象,形成鮮明表象,創編形象的兒歌導入學習,為動手繪畫提供豐富感性知識。根據繪畫內容合理創遍兒歌,能夠幫助幼兒掌握繪畫要領,大膽地作畫,形象的語言能調動幼兒極大的學習興趣。對幼兒創造潛能的開發具有積極的作用。
“搶椅子”游戲教學案例反思
大(1)班張正波0909
實錄:
在“搶椅子”游戲中,我對游戲規則稍作改動,要求搶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幫助沒有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來。在第一輪“搶椅子”游戲戲中,每一個幼兒的個性都充分的反應了出來。靦腆內向的丹妮沒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不肯坐上去;個子矮小、聰明活潑的范志豪沒有搶到位置,急的從椅子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跑了兩個來回,終于和另一個小朋友分享了一張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為了搶一個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來的貝貝竟然招呼沒搶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兩個經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還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說:“看,我們坐下了吧,我們是好朋友!”
隨著椅子數量的減少,我們大一班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個小朋友同坐一張椅子。雖然第四個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兩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們笑著,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等待著我認同他們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們在“關鍵”時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動了,也許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難道這不是合作與分享精神的雛形嗎?我們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兒之腹”,過分地夸大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說實話,剛接這個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常規確實使我頭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們的純潔、可愛、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時注意多跟幼兒溝通,發現每一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2、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更有耐心,幫助并等待幼兒行為的轉變。
心理健康活動《快樂和不快樂》
大班心理健康活動《快樂和不快樂》,活動一開始是老師帶領孩子一起跳《健康歌》,利用師生同樂游戲,使幼兒充分感受快樂。通過談話引發幼兒的共鳴,使幼兒理解“快樂使人精神健康,不快樂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我們要時常保持快樂的心情”的道理。在此環節中,大部分幼兒對“快樂”似乎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激發了孩子與快樂做朋友的愿望。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玩“快樂大轉盤”的游戲,來尋找快樂的秘訣,通過象太陽的光芒一樣展示出來。在此環節中,一開始我是想直接就采用這個游戲的,但是由于被孩子這樣那樣的一說一帶,就跟著孩子跑了,“快樂大轉盤”也沒有被很好的利用起來。游戲后半部分,本想采用留白的形式讓孩子在生活中繼續尋找的,但是還是忘了,此環節也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
活動的第三環節是“大抽獎”,目的是讓幼兒體驗生活中會遇到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通過對獲獎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的采訪,引導獲獎的小朋友和沒有獲獎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使幼兒體會到原來快樂是可以分享的。在此環節中,我由于對借的班級還不是很了解,本來準備的五個“幸運之星”結果只產生了兩名,而且我發現我把糖果用塑料袋裝好的糖果,孩子沒有打開,只是把另一包分給了自己的好朋友。
最后一個環節是集體舞《和快樂在一起》。在歡快的氛圍中,讓孩子進一步體驗自己快樂和別人也快樂的意義,再次提升活動快樂的氣氛。
從整個活動來看,我覺得自己在活動的準備中比較用心,從材料的準備、環節的設計,到兩次試教后,對活動的進一步調整。但在細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關注例如:對所借班級的了解還不夠,材料的準備沒有和班級實際相結合,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等等。
大班語言教材《七色花》課后反思
《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實現了自己的七個愿望,而只有最后一片幫助別人的橙色花瓣才讓珍妮得到了真正的快樂。這個故事內容比較長,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孩子學習的疲勞感。所以在活動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桿,珍妮是怎樣用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以分段的形式展開講述,孩子們在傾聽故事時很是投入,對故事中的細節掌握的也很好,在講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為講述重點,讓孩子體驗七色花的神奇,學會說故事中的語句,從而為接下來的想象講述做好鋪墊。所以活動下來孩子對于珍妮每一次飛出去是什么顏色的花瓣及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完整的說出來,孩子們也都認為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是最開心,最有意義的,懂得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實現什么愿望?活動氛圍十分活躍,孩子們也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的愿望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奕銘說想要很多的玩具,允喬說想讓自己的房間變的更漂亮,思佳說想要很多漂亮的花”……雖然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有引導孩子們多與別人分享,想想有什么愿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孩子的回答仍是圍繞自己展開。孩子的情感提升非常的單薄。我想這與我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啟發還不夠突出有關,在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幫助了別人讓自己很開心時。我可以追加著問一問你有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后你的心情怎么樣?我們可以怎么去幫助別人。這樣在下面的環節中就不會出現都以自己為中心展開了!
大班數學活動《區分單雙數(一)》課后反思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陳鶴琴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數學活動對于我們青年教師是一個很難掌握的領域。今天的《區分單雙數(一)》,是一節隨堂課。在活動的進展中,就發現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活動后就及時與領導、同事交流。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準備應為幼兒的操作學習服務
在活動的第一部分:感知單數和雙數的第3、4小點中:請幼兒按卡片
上的數字取出相應的雪花片;請你2片2片地數,發現了什么?讓幼兒嘗試2片2片地數,其實就是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中去發現今天要學的知識點:2個2個數最后多1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單數;2個2個數剛好數完的,相等的,表示這些數量的數叫雙數。這一環節是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構建知識點的關鍵。而作為老師的我在設計了這一環節,幼兒也對其進行了操作感知,卻沒有對讓幼兒的感知的、發現的進行及時地梳理,以至于落空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也沒有為下面的知識點總結做好鋪墊,使得總結成了灌輸知識的一個形式了。
作為大班的幼兒了,可以運用記錄表,讓幼兒在操作中及時地記錄,以記錄的形式將事物的現象簡單地呈現出來,并能容易地找出規律。幼兒可以通過表格來認識到原有知識是不對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錯誤,使幼兒的知識系統化,也讓幼兒的發現得到驗證。幼兒都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于是,教師在總結中出現的表格就是從幼兒那兒提取過來的,教師要小結的知識點也是幼兒們自己發現、總結出來的。
二、知識的學習是幼兒主動探索中的一種積累
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在自主探索中,主動構建的一種經驗。在這節數學活動中,知識的學習其實是:發現―梳理―總結的一個過程。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師就幫著引導、梳理,教師的教其實就是對幼兒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現的、積累的新知識的一個小結。
三、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化、游戲化
在《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即數學教育生活化。這一點還做的不錯。我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出示成雙的實物:襪子、鞋子。提問:這是什么?有多少?(有幾只?有幾雙?)配對的兩個物體是一雙,請你想想哪些東西也是一雙的?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生活化的價值。巧妙地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以幼兒的生活與經驗為基礎選擇,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的因素,提高幼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求知欲,自然地營造數學活動的環境。
構圖講述活動讓孩子畫出講述重點
雖然意識到構圖講述活動孩子在講述過程中對圖的利用不是很恰當,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來孩子的表現還是不盡人意。當我發現孩子們還是在利用整幅圖的的某一小部分作為重點進行講述的時候,我一下想起繪畫活動時我們的要求――必須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講述,出示一副背景圖讓孩子們觀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圖上畫出來,當孩子們把自己想法畫出后大家的爭論就開始了,有的說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說這么大副圖你只是利用了一點點呀,哈哈,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了。于是我接著孩子們的話講出了圖的作用,提醒他們在今后的講述中,必須認真觀察圖片,找出重點的內容,然后以其為背景進行講述,如果喜歡其中細小的內容可以作為講述的某一要素進行利用,豐富講述的內容。通過對幾幅圖的觀察,孩子們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圖的重點部分,如何突出圖的精華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圖在講述中的作用,相信這樣在以后的講述中他們就會更好的利用背景圖,進行精彩的講述了。
通過這個活動是我反思到:我們教育活動的前提是孩子們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掌握,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很多東西如果單純是老師在講,他們很難理解,或許在他們的心里他們在圖中講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最完美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通過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該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會給他們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他們在以后的活動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季媽媽的四個娃娃》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是逐段講述、分析的,四個不同的季節采用不同的方法,先聽再講,先猜再講,邊看邊講。
結合圖片分段講故事內容,故事的生動描述將四季更替這一較為抽象的現象以擬人化的方法加以講述,把四季描述為四個娃娃,我每講到一個娃娃出去玩時,注重引導幼兒說出他和誰一起玩?玩的時候出現了什么變化?主要是讓幼兒根據故事的內容來講述四季變化的特征。為了讓幼兒將四季特征和更替順序這一較抽象的現象進一步的認識,我讓幼兒上臺戴上頭飾分別扮演春、夏、秋、冬角色來進行表演,其余的幼兒做小朋友。當我說到“春天娃娃出來玩時”,扮春天娃娃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走邊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再喊來了春天姐姐、春雨妹妹一起玩。小朋友們有的表演出了春天來了,春天吹在身上覺得很舒服的樣子,有的表演出了下雨的情景。夏天娃娃領著火辣辣的太陽公公出來,一邊走一邊說“夏天來了、夏天來了”。小朋友們有的表演熱的擦汗動作。
在分段講述故事時注意精簡環節,對于已經理解掌握的語句不再提問重復講述,使各環節更緊湊,夏天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孩子們的興趣非常濃厚,創編的動作也很豐富;完整聽故事前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喜歡的季節娃娃分組座,仔細聽這個娃娃出來時的情景,可以怎樣表演?這個要求使完整欣賞故事孩子們更專心。
我加強了每一段的學習,從中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了內容,知道了找朋友都不能夠完成了心愿了,也發現了他們在一起發生的變化,小朋友對于這些自然的變化是非常感興趣。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此活動中讓幼兒沉浸到四季的情景之中。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角色表演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和豐富聯想。讓孩子進一步認識了解了四季特征的基礎上,體會四季不同的美,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從這次的活動中讓幼兒仔細去欣賞,聽,了解內容,從中小朋友都能夠發現一些密秘所在,也是他們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活動讓自己發現關注孩子所需要的也是自己活動的落腳點,這也是根據發展能力所確定的,這樣一來小朋友都學得開心,學得快樂,并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疑惑,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二
1、通過欣賞故事、玩色,感知紅、黃、藍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難點)
2、學習用棉簽棒蘸顏料作畫。(重點)
3、大膽地動手操作,喜歡用棉簽棒作畫。
多媒體課件;紅、黃、藍顏料;白紙(畫有毛毛蟲的輪廓).
一、欣賞故事《好餓的毛毛蟲》,感知色彩混合后發生的變化。
提問:
1、這只毛毛蟲一開始是什么顏色的?
2、毛毛蟲吃了紅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
3、接著它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長出了什么顏色?
4、它又吃了什么顏色的果子?身上變出了什么顏色。那現在它身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呀?
二、幼兒操作。
2、教師交代玩色要求。
3、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玩一玩。
三、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一同欣賞。
1、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的毛毛蟲都變成了哪些顏色?
小結:原來呀,幾種顏色混在一起會變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來。
2、關于毛毛蟲還有很多好聽的故事呢,帶上我們的作品一起去教室聽吧。
四、活動延伸:
可以讓幼兒觀看視頻或聽故事,讓幼兒知道毛毛蟲長大后就變成美麗的蝴蝶。
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三
故事是幼兒接觸得最多而且也是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愛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故事《總是遲到的嘟嘟》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嘟嘟的小朋友總是遲到,并且每次遲到總會找到一個理由為自己辯解。但每次他都是從別人身上找理由,從來沒找過自己的原因。這個故事內容比較簡單,幼兒也比較容易理解。
本次活動主要利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的多向思維,逐步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大膽猜測,使幼兒很快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去。
活動開始,我出示小布偶“嘟嘟”來引出故事。嘟嘟的故事其實是很多幼兒的生活剪影,當聽到故事中的嘟嘟遲到了怪“媽媽自行車騎得太慢”,怪“爸爸喊他太晚了”,甚至怪“鬧鐘聲音太輕了”,孩子們都笑了起來,這時,我請幼兒學著嘟嘟的語氣說話,孩子們都學得惟妙惟肖,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嘟嘟。
欣賞完故事的后半段,我給幼兒提出了討論的問題“你們覺得嘟嘟遲到究竟是誰的錯呢?”大家都說“是嘟嘟自己的錯,可他怪別人,真可笑!”我趁機問“孩子們,你們上幼兒園遲到嗎?”有幾個平時經常遲到的孩子聽我這么問,都紛紛低下頭,不作聲了。我又問“早上起床誰能自己自覺起來呢?”這次有很多孩子不敢舉手了。看來很多孩子也像嘟嘟那樣喜歡賴床,晚上不肯早睡,早上不肯起來,動作又拖拉,因此經常導致自己上學遲到。
活動最后,我請幼兒自由討論“怎樣做才能不遲到”,一些每天都能早早來幼兒園的孩子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經驗。而那些經常遲到的孩子,他們也說了自己的決心,并且要請爸爸媽媽一起監督他們養成這個不遲到的好習慣。
大班的孩子處在幼小銜接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是要為上小學打好基礎的,而幼小銜接的關鍵不在于教孩子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為他們的小學學習生活做好準備。《總是遲到的嘟嘟》這個故事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們更能領會到故事的意義,也更能幫助孩子找到并且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當然,在活動中我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本次活動的難點把握不到位,幼兒沒有真正體驗到故事人物前后兩種態度和行為所帶來的不同結果,目標達成度不高。
故事的講述不夠生動、形象,表情動作不夠豐富,感染力不強,講述故事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活動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比較少,沒有做好幼幼互動。幼兒是語言學習的真正主人,應該讓孩子充分的活動,充分的交流,充分的辯駁,充分的思考。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四
活動目標:通過操作、實驗,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能吸氣紙屑。體驗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功,對探索自然事物感興趣。
現狀:活動開始前,我準備了一份自己備用的材料,塑料小棒、碎紙屑,泡綿紙,活動開始前,我并沒有告訴孩子這是一節什么活動,我很神秘的拿出來,然后安靜的做實驗,這群小家伙也目不轉睛的看著,到我把小棒摩擦以后吸氣廢紙屑的時候,他們一起歡呼,好像什么重大的事情。我就趁機提問他們這是什么現象,孩子們當時就愣了,大班上學期的活動中也有摩擦起電的活動,那個活動目標只是要求孩子了解摩擦起電的自然現象,可是讓它們自己說時卻說不出來,我告訴他們這就是摩擦起電現象,他們都想來試試這好玩的事情。我把材料一一發給他們,沒成功一個小朋友,他們都會熱烈的鼓掌。也許是表示祝賀,可是我看的更多的是他們的興趣和愛好。
分析以及措施:活動的過程中,我準備的材料還是很單調的,在以后的活動中會注意材料的豐富多彩。但是這節活動也是很有趣的,他們在游戲時間也不忘記拿著塑料小棒吸一吸,玩一玩,并且他們會吸不同的東西,很愿意探索。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五
園里組織里一次教研活動,我選了一節美術活動《勤勞的小蜜蜂》,雖然課前做好了準備,但由于緊張還是疏漏了個別環節。比如說我本打算在繪畫之前讓幼兒多了解小蜜蜂的采花釀蜜的辛勞,進而對幼兒進行適當的熱愛勞動的教育。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一帶而過,不夠詳盡,沒有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此外通過本次美術教學活動,我發現評價對于幼兒也很重要。因此我盡可能提供給每個幼兒表現與表達的機會,允許他們之間存在不同之處,這對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其實小朋友們觀察得挺仔細的,只是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有些詞語不會運用,作為老師我們要及時幫助糾正,并強化某些詞語,提高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指出幼兒不足之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可打擊到孩子的信心,盡量鼓勵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活動。在評價中,我對過程中幼兒表現出的認真、耐心、興趣等給予及時的、積極的肯定,不管美術活動結果怎樣,只要幼兒能認真對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們的作品就應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這樣有助于每個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
這次執教后,組內老師給我提出了許多活動中的不足之處和保貴的建議,如加強美術專業用語的運用,評價作品時多給孩子一些自信等,對于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幼兒學到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幼兒生活的綜合能力,發揮幼兒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讓我們積極為幼兒營造一個美術創作的樂園,使他們學得更輕松,更快樂。
大班美術熱帶魚教案反思篇六
此次活動,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討論法,并用肢體表現模仿小鳥飛、蜜蜂飛、蜻蜓飛,使幼兒在寬松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下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通過直觀教學法結合多次欣賞,使幼兒更好的掌握詩歌的內容;通過談話法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討論法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和思維力,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為仿編詩歌打下了很好的鋪墊。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通過小鳥的家、蜜蜂的家、魚兒的家、蜻蜓的家,讓幼兒聽聽看看講講做做,引導幼兒仿編詩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時,應多多讓幼兒去感受去體會,教師應多引導、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在仿編詩歌時,大多數幼兒都能理解,但作為教師應兼顧到個體差異,多關心、多幫助、多鍛煉那些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