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信息技術小班教案篇一
活動目標:
1、感知球的形狀、顏色、材質的不同,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
2、樂意與同伴一起玩球,體驗分享的快樂。
活動過程 | 教學策略創意說明 |
一、神奇的口袋 二、猜一猜、比一比 出示羊角球、籃球等認識名稱,并看、摸、壓、拍進行比較球的大小、顏色和材質的不同 三、夸夸我的球 請幼兒說說自己帶的球的顏色、形狀和軟硬,簡單介紹一下是怎么玩的 四、玩球 | 運用觸覺說說感受——運用視覺驗證,這一學習方式極大激發幼兒學習的好奇心,給予幼兒神秘感。 選擇幼兒不是特別熟悉的,而又十分有代表性的球,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建立了新的認知。 個別表達擴展經驗,達到同伴共享學習的目的。 |
后 續 反 思 和 調 整 建 議 |
球是幼兒十分熟悉的玩具。本次活動教師通過看、摸、壓、拍等觸摸覺來讓幼兒進行學習,并利用說、議等方式進行經驗的共享。平時活動中幼兒與球的`互動行為往往是帶有一定無意性和隨意性的,他們對球的認知也是粗淺和不系統的。按照預設活動的一開始幼兒運用觸覺說說感受——運用視覺驗證,這一學習方式極大激發幼兒學習的好奇心,給予幼兒神秘感。但是幼兒在具體的學習中這個的導入有一定難度,尤其不能說出球的名稱。所以是否在之前增加一個環節,讓幼兒先看看、認認教師提供的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這個的游戲更適宜幼兒的學習,體驗到一種成功感。 |
信息技術小班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 ???樂意玩滾動玩具,體驗玩滾動玩具的快樂。
2、? ???能感知物體滾動跟物體形狀的關系
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件會滾動的物體,三---四件不會滾動的物體
2、能滾動的特型物體及一兩件不會滾動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玩滾球游戲相互認識,教師滾球給孩子,接住球的小朋友向教師介紹自己。目的是給孩子創設一個寬松的心理學習環境。同時滲透禮儀培養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
(二)探索滾動玩耍
發出疑問:這球是怎麼滾動的呢?
還有什么東西也會滾啊?
幼兒自選玩具探究,試試哪些東西會滾。
教師觀察指導?
(三)討論交流剛才玩耍中的發現
1、老師手拿一圓球問:這是什麼?球為什么會滾呀?它怎么滾的?(小朋友思考、回答? ?)順勢讓幼兒形成“圓形的'東西會滾”的認知經驗。
小結:圓形的東西會滾。
2、老師舉圓柱體:誰玩的是這樣形狀的玩具?它會滾嗎?告訴我它是怎么滾的?幼兒動作演示或語言表述:這個圓柱體玩具是躺下滾的。
小結:原來圓筒狀的東西要躺倒了才能滾。
3師拿呼啦圈。他們要怎樣滾啊?(環節同上,幼兒表達:他們都是站(立)起來滾的。)
小結:像這些圈狀的玩具是要站起來才能滾的。
(三)發現不會滾玩具與會滾玩具的不同
1、三角體? ? 試玩
2、長方體? ?正方體? ?這些能不能滾呢
知道它為什么不能滾嗎?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小結:噢,我明白了,圓形的東西才會滾,有角的東西不能滾,是這樣的嗎?(是)
(四)、幫小熊布置咕嚕咕嚕玩具店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檢查,看是否選擇正確。(教師了解幼兒本節活動已有經驗,同時引導幼兒養成及時檢查的良好習慣。)
幫小熊檢查一遍,看是不是都是咕嚕咕嚕滾的玩具
注:查看本文相關詳情請搜索進入安徽人事資料網然后站內搜索小班科學領域活動反思。
信息技術小班教案篇三
1、分辨裝有不同物品的瓶子發出聲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發現的樂趣。
分辨裝有不同物品的瓶子發出的聲音
知道不同材料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1、出示3個分別裝有米、白蕓豆、棉花的瓶子,搖晃,請幼兒比較瓶子發出的聲音的不同。逐一猜測每個瓶子內裝有什么物品。
師:1.小朋友們,你們聽,這些瓶寶寶肚子里有什么?
2、出示米、白蕓豆、棉花三種物品,請幼兒與發出不同聲響的瓶子進行對比。
3、打開瓶蓋,驗證幼兒的'猜測。
師:現在啊,老師就要來打開瓶子,看看我們的小朋友有沒有猜對.
1、請幼兒自選瓶子,擰開蓋子,自選一種實物和工具喂瓶寶寶吃東西。
師:(1)小朋友們,下面,請我們的小朋友自己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瓶子,我們來讓我們的瓶子來唱歌。
2、喂好后要擰緊蓋子。(教師檢查)
師:小朋友要把蓋子擰緊哦,老師來檢查哦。
播放節奏對比明顯的音樂,讓幼兒隨音樂節奏的變化,搖動瓶寶寶,為其配樂。
師:小朋友們,讓我們來搖晃自己的瓶寶寶,讓我們的瓶寶寶一起來唱歌。
這個活動的內容非常生活化、游戲化,很容易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活動中,以擬人手法的運用將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寶寶,讓幼兒更愿意親近這些瓶寶寶,和這些瓶寶寶做朋友。
活動中我采用了“猜一猜,聽一聽、動一動”的游戲形式讓幼兒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結果。還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通過“猜一猜,聽一聽、動一動”,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來比較瓶寶寶中放入米、白蕓豆、棉花后發出的不同聲音,感受了瓶寶寶中放入不同的東西搖晃后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不足點:
準備的材料不夠豐富。除了米、白蕓豆、棉花這三種能發出聲音的材料外,還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兒生活中經常看見的材料、區別比較明顯的材料,讓幼兒有更多的空間去進行操作、探索。
在制作會唱歌的瓶寶寶時,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小肌肉動作發展規律。以致于在擰蓋子時,出現了許多幼兒不會擰的現象。擰蓋子這一環節可以在活動之間讓幼兒先練一練。這樣就能減少許多時間。
在幼兒探索后介紹時,教師可以進行一下簡單的版面記錄,這樣就能讓幼兒更明顯地發現了其中的規律。
信息技術小班教案篇四
通過實踐活動,現在我就從優勢和不足這兩方面來談一談。
本次活動目標是幼兒能夠合著音樂的節拍創編各種搓元宵的動作以體驗音樂活動的快樂。在前反思中我就是想期望通過活動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音樂的伴奏下創編撮元宵動作,培養愛勞動的好習慣,增加參與活動的自信心。現在看來幼兒還是能夠比較大膽地在音樂伴奏下創編各種動作,這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是分不開的。因為上一個活動我們進行了實踐活動《搓元宵》,所以他們才會有這么豐富的搓元宵動作,才會真情地流露出“揉,揉,揉成團。搓,搓,搓元宵”等等語言。當然,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如何與節奏相符的困惑。當幼兒說出某個動作后我就及時地配上語言節奏,借助揉糯米粉、搓元宵等動作,感受并表現音樂的強弱、快慢。幫助幼兒理解動作與節奏的關系。
一、從活動內容來看:
材料:為了能夠引發孩子的搓元宵經驗,使活動的.過程更加富有生活性、情景性。我和幼兒共同收集了許多的搓元宵活動的圖片等,引導幼兒說出搓元宵的相關內容。一方面可以增強情境性,另一方面達到調控的作用。
方法:在這個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中,我努力將孩子們推向前臺,采用讓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來豐富自己的舞蹈語匯。我自始自終在觀察孩子動作的基礎上對孩子的動作用語言、節奏、肢體來擴大與提升。同時,為了防止動作的枯燥,我抓住孩子的瞬間引領他們兩兩搓,不同方位的搓。并在語言節奏的支配下盡可能地使孩子的動作與音樂相穩合。在以往的舞蹈教學中,印入我腦海的目標是通過多種方法讓孩子學會舞蹈。而如今通過對二期課改精神的學習與實踐,我懂得了會學遠比學會來得重要。因此,在活動中不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是讓幼兒自由探索習得的經驗。
二、現場的互動上:
我能撲捉孩子的瞬間,引領孩子進行兩兩合作、互相搓。滿足了他們的愿望。音樂結束時小朋友集體做湯圓的造型,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整個活動氛圍很好,孩子們情緒高漲。
三、不足之處:
整個活動中我有些著急,體現在當幼兒還沉浸在自主搓元宵的快樂時我應該順應孩子的需要,再讓他們體驗一次。
信息技術小班教案篇五
又有小朋友來過生日啦!爸爸、媽媽不光拎來了一個大蛋糕,還拿來了每人一瓶旺牛奶,孩子們興奮的搖晃著罐子,“老師,罐子里有水的聲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探索的對象。剛巧上海特級教師應彩云在無錫公開了一個小班科學:《罐子的聲音》,看完她的活動實錄感觸頗深,原來科學活動還可以這樣上,我也曾有幸現場觀摩過她的教學活動,應老師的教學風格清新自然、幽默風趣,令我非常佩服。在幼兒園組織的科學通關活動中,我很想對這一活動進行嘗試。
小班科學:《罐子的聲音》此活動的主要設計意圖是讓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讓罐子發出好聽的聲音;引導幼兒辨別不同的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展聽覺能力;讓幼兒感受聲音給人帶來的樂趣。我根據我班幼兒的特點,制定了以上目標,并以以下環節進行:
一、一聽搖一搖。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搖搖空罐子、找找有物體的罐子,讓幼兒區分不同,幼兒初步得出結論:沒有聲音代表罐子里沒有物體;有聲音代表罐子里有物體。
二、一聽猜一猜。為自己罐子寶寶里面的東西找朋友,教師根據罐子的聲音把幼兒分成三組坐下。讓幼兒了解每個罐子中的材料。知道不同的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展聽覺能力。
三、聽一聽玩一玩。結合《幸福拍手歌》的音樂,讓幼兒玩紅綠燈游戲,通過音樂讓幼兒感受聲音給人帶來的樂趣。
從活動設計來看,層次清晰,步步第進,目標層層落實,但從我當天活動的感覺來看,覺得有幾點做的不是很好。首先準備工作不充足,因三位老師共用一份材料,罐子從上一位老師拿過來以后我沒數個數,沒檢查蓋子是否有破損,造成罐子多而分組不便,所以開始部分發現這一情況后,有點緊張,語言不夠規范,語速較快。其次:各環節時間的把握不恰當。重點沒有突出,如第二環節應設為難點與重點處,時間應稍長一些,讓幼兒充分體驗不同物體所發出的不同聲音,最好再加以驗證。在第三環節,聽一聽玩一玩中,我用的時間長了些,雖本意是想讓幼兒感受聲音給人帶來的樂趣,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進行節奏活動。也許觀念的不同吧。(我認為是在音樂游戲中幼兒在感受不同的聲音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快樂。)最后,應老師能做到教育無痕,應老師能做到收放自如,而我卻……,這就是特級教師與我們的距離吧!我想,如有時間進行試上,或許問題就能及時暴露,及時調整,及時解決了。
雖活動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進行嘗試,但在今后的活動中還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