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選修論語讀后感800字 高一語文論語十則原文篇一
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可以為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響力。
從內容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內容從量上看并不多,但卻非常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于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為樂,毛澤東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讀”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經說:“我撲在書上,就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在書中遨游,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高中選修論語讀后感800字 高一語文論語十則原文篇二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
這段經文出自于《論語·憲問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君上喜好禮的話,那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
這段話講了關于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禮,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條目。禮,分為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禮是形而上的一種價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橫渠先生曰:“禮者,理也”,禮是一種永恒不變的道。因為形而上的東西都是極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論語》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每一種形而上的價值都必須有落實在世間的載體。
第二,便是禮在世間的具體落實,那就是禮制規范和禮樂教化,是一套復雜完善的規范和社會制度。通過對百姓的禮樂教化,讓他們有信仰,有敬畏,遵從禮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別貴賤。故荀子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最后,禮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禮節。禮節,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個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構成一個有序社會的重要元素,故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都稱為禮儀之邦。
禮,是華夏文明的根本,華夏文明便是禮樂文明。禮也是構成良好社會的根本,故《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一個國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從禮樂著手。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民是國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云:“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載舟,亦可履舟。”如果一個國家君主推崇禮樂的話,百姓便明理盡性,為人處世都奉行禮制,不會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會產生一種自治能力,社會便會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貴賤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國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禮樂治天下,那社會便無序,百姓沒有一個衡量是非辯別貴賤的準則,國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會,它就是通過制定強硬的法律制度,從而強制進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齊一”。從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實際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法律雖然是平等的,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人貴,有人賤;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個窮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窮人沒錢請好的律師,而富人則可以用最好的律師打敗窮人。這就導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間。而禮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別異,從而使社會有條不紊。
“民易使”,就是說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因為百姓能夠明理,有信仰,能夠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禮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禮是治國的根本,而如今,禮崩樂壞,社會無序。要使華夏文明與儒家文化復興,就須從禮樂著手,制禮作樂,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會太平,國家便會有序,社會便大同,百姓便會無訴訟。這就是禮所帶來的社會功效,也是如今復興禮樂的意義所在。
高中選修論語讀后感800字 高一語文論語十則原文篇三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謠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
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目的。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于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高中選修論語讀后感800字 高一語文論語十則原文篇四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復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高中選修論語讀后感800字 高一語文論語十則原文篇五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節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閑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后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為“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讀后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并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后,還尚且有余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后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國,甘愿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學習圣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