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生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一
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更應該為人師表,嚴格要求自己,其言行要透出真、善、美,要時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更得發揚“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當然,也要以思想進步、道德高尚、遵紀守法、言行一致、以身立教、嚴于律己等標準要求自己,在思想、道德、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規范,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關注第一個“生命個體”,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用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堅持做到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教師是人類掌握知識、開發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但教學生掌握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教師置身于現實生活中,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如何不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敬業盡職,專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教師,名副其實的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我認為,比“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更重要的,還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信念,這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師必須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自覺維護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廉潔從教、精心育人、團結協作、勇于創新。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善于交流、及時溝通的氛圍,也是保持教師心理健康的必要環境。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盡心盡力的作好本職工作,發揚春蠶吐絲,蠟燭燃燒的奉獻精神,維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聲譽,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
依法執教是現代社會教師職業道德的新發展,反映了現代社會逐步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作為現代教師,不僅要樹立依法執教的意識,還要養成依法執教的自覺行為。依法執教作為教師職業道德,是作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視的。在世界教育日趨法制化的當代,依法執教具有重要的職業道德意義。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和維護教育法律法規,把堅持正確的職業行為方向與依法執教結合起來,在教育教學中自覺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比如在教育活動中不得有違反教育法規的行為,認真遵守和貫徹黨的民族教育、宗教政策等等。我國《教師法》和《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學校教師在管理學生時,要禁止體罰或侮辱學生人格尊嚴。受教育者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也可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出訴訟。因此,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在管理教育學生時,不得違背法律的這些規定。
我國的教育法還規定了學校和教師有管理教育學生的權利,但是,依法執教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同時也是學校和教師應盡的義務。但現實生活中,侮辱學生人格,體罰學生,不尊重學生,惡意挖苦、諷刺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做法都會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嚴重的損害。要克服和避免這些現象,加強依法執教,強化教師依法執教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在教育法制化的時代,教師已不僅僅是個教育者,而且是教育內部的重要的一個執法者。只有依法執教,才能爭取教育社會地位的保障,才能自覺維護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培養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通過對這些法律法規再次學習,讓我感到依法執教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難免有時對學生說話不當。因此,我們在平時要多注意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有意識的克制自己的行為,以免對學生和自己都造成傷害,保護學生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生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二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此刻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堅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可是,它卻永遠不占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所以古人又拿水構成的海洋和土構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可是,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能夠名垂千古了。
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生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三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必須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歡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歡樂、簡便、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