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一
若你要問我從哪里來,我只能告訴你:我的故鄉在遠方。
那里有美麗的水庫,四周綠樹環繞,鳥兒飛翔,碧波蕩漾,魚兒跳躍。早晨和傍晚,蕩著一葉小舟,在那清澈的湖面上游玩,任山風習習,聽蟬鳴蛙唱,看青山綠水的深處,炊煙冉冉,好一幅世外桃源圖。
那里有四季飄香的蘭花,不畏炎熱,不怕嚴寒,長在竹林,開在山野,一朵朵,一串串,樸實無華,不招搖,不獻諂,悄悄的開放,以一張笑臉,迎接愛她的人們,不要耕耘,不要肥料,卻把芳香留在人間。
那里有黃澄澄的梨。一座座山上,滿山的梨樹,被梨子壓得彎下了腰,抬不起頭,你若是躺在樹下的草坪上,只要張口,就能吃到又香又甜的黃金梨,輕輕的咬一口啊,那香甜的汁水就會從你口中流到你的脖子里。
那里還有諾大的柿子樹,一株株,掛滿了像燈籠似的大方柿。在樹上,它們就成熟了,無須加工,摘一個來放在嘴里,從口甜到你的心坎。圍著柿樹翩翩起舞的還有那美麗的花蝴蝶,辛勤的小蜜蜂,它們都被柿子的香甜吸引來了,把柿樹當成了它們可愛的家園。
那里的天是那么的高,云是那么的淡,早上起來看日出,那一輪紅日像負著重荷,從遙遠的東方奮力而出,把山下的農田,村舍,都抹上了一層紅色。傍晚時分看夕陽,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輝映下,度上了一層金黃,是那么的嫵媚,那么的奇妙,讓人平添了許多遐想。晚上的天穹是那么的藍,星星是那么的亮,一顆顆,就像明珠一樣掛在天上。
那里的空氣是那么的清新,是天然的氧吧,要想養肺就到那里去,深呼吸一口,從頭頂到肺腑,你都覺得舒服透了。人因此而輕松,心因此而寬敞,精神因此而振作。
那里是孩子們的樂園。夏天劃船、釣魚、抓知了,白天游泳、玩水仗,晚上院壩里捉迷藏、開故事會、唱歌、跳舞,有月亮星星為你照明,有清風為你伴奏,螢火蟲與你共舞。冬天看雪飄、堆雪人、打雪仗。一年四季,其樂無窮。
你要問我從哪里來,我只能告訴你:我的故鄉在遠方,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在我記憶的深處,那里是我童年的樂土!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二
我的故鄉是地處西北的一座很普通的小城,小時候冬天的小城總是被那種很大的雪掩蓋,蕭索而荒涼,我周圍的村落就一直這樣孤單地生長著,也許從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同那方水土血脈相連了。那片土地上的春種秋收,那塊生長過我的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塊孕育過我的生命元素的故土,總在我心目中有著不可釋然的情懷。
然而,生命是躁動的,生長著希望和尋覓。稍長之后,遠行的希冀,文化的誘惑,生命的底色在不斷地涂抹著幻想。生命被創造出來后,既有堅執的篤守,又有無定的漂泊,更有苦苦的追尋,一端連結著故鄉那方水土,一端又同現代文明的風景接通。
于是,選擇了從故鄉走向遠方,是那樣的毅然,帶著年少的叛逆不羈,輕裝急行,雖然背負著老輩的叮嚀,但義無反顧。因著文化的差異,我漸漸懂得了故鄉的貧乏和單調,我不忍心說她幼稚,說她淺薄,說她陳舊。然而回望她的時候,心懷的是多么復雜的情感啊!我們尋找精神的家園,我們皈依靈魂的故鄉,這并不是回顧過去的出生地。在大城市喧囂的日子里,我向往故鄉村頭淡泊靜謐的柳蔭。可是,我們的這種情感又不能與他人分享。
故鄉是無法詮釋的辭目,那種囿于本土的故鄉觀念只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的浪打下已經奄奄一息,現代人被綁在工業的車輪上,早已遠離了自己的故鄉。詩人里爾克因此不無神傷地說,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異鄉,所有的故鄉都杳無人跡。無奈的情狀中,人或許只有一種平衡的選擇,那就是“反認他鄉是故鄉”。
其實,我們人生當中,故鄉既是一個特定的地理方位,又是一個抽象的無定居所。在我們所謂的家園尋找中,我們從當代文化的種種精神現象中,剝離了故鄉和家園的真實存在,追求向往的是一個虛擬物,一個文化的生存空間。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需要慰藉的時代,我們生活在熱鬧和躁動中,尋找寄托之物,我們的文化現狀造就和培植了尋找主題和漂泊的精神。我們面對著今天令人興奮而又不盡如人意的競爭和創造,我們懷想往昔,追念真情,這一切是生命的必然,也視這一切為故鄉的給予和饋贈。我們的故鄉情感實際上是現代人的一種生命過程,或者可以看作一種精神源頭的對接。
繁華褪色,心境歸于平靜。一路走來,我不會忘記我在故鄉小城的歲月中領悟到的許多人生精髓。這些精髓已融化在血脈里,成為我延續生命的精神食糧,也是我敢于不斷去愛的生命動力。如米蘭·昆德拉所言,“在夕陽的余暉下,所有的一切,包括絞刑架,都被懷舊的淡香所照亮”。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三
這便是煙雨江南,這便是我的故鄉,我的遠隔千山萬水的故鄉。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常常,于夢中與你照面,夢中:溪流潺潺,楊柳依依,蓮葉田田……小巷里人來人往;石板上,腳步聲咚咚成韻;沿溪的茶樓里人聲嘈雜,熱鬧非凡,清越的彈詞隨著琵琶之聲悠悠飄來,喧鬧也難掩其舒緩和悠揚。河道里船只來來往往,叫賣聲不絕于耳。呵,動聽的吳儂軟語!每每于此醒來,都禁不住淚濕枕被。
后來,我努力地尋覓你的芳蹤。除了夢境,我近乎癡狂地搜索與你相關的任何信息。于是,我知道了絕美如畫的蘇州園林,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放翁夜泊聽雨的煙雨秦淮,“橋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水韻周莊……我還看道了白居易騎馬踏著淺草于白堤之上踽踽獨行,桃花庵里唐寅手持酒壺揮毫而書,拙政園里寶玉才華初顯,十八里相送中梁祝寫下了一段凄美的蝶戀,而荒涼的魯鎮上質樸的閏土早已走遠……這些都是我模糊的記憶里所不曾知道的。呵,原來故鄉,你這般聲名赫赫。
看著手中干癟的菱角,黑而硬。我知道在故鄉它是紅色的,我知道它長在蘆葦掩映的湖中成片成片的碧綠菱葉之下,我知道在湖里,魚兒們三五一群,或嬉戲或漫游,它們分外的喜歡它,正如我眷戀著遠方的你。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四
你給了那么多人希望,自己卻最后走入了絕望。
——題記
初識三毛,是通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這本書。居然有人,在沙漠之中活的如此精彩。看完整本書之后才看封面的作者簡介,原來荷西先生,于六年后和朋友游玩時死在了他最深愛的大海懷里。對這個女子的欣賞中,不覺多了幾分憐憫,多了幾分心疼。
深愛三毛,是通過《親愛的三毛》這本書。她對學生說:“如果天下諸神,都背著人行走,那就不必創造我們的手和足了。”她對絕望的婦女說:“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那世界上沒有活人。”她對正在服刑之人說:“還有愛,一定要好好堅持。”她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來信她都真誠并且慷慨的提出問題所在與解決方法,就算病著,累著,也一直再給人們希望。
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一直再給別人希望的人,自己卻走入了絕望。91年一月四日,三毛于醫院自殺。像白落梅說的,多希望是一場誤會,待詮釋清楚,生命還可以重來。有多少三毛的浪花,聽著收音機的報道,孤獨的哭泣到天亮,或枯坐到清晨。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五
小時候,有人問我:“故鄉是什么?”我很自信的回答道,就是老家啊。對那時的我來說,每次回故鄉都是一次任心靈放飛的時刻。你在城市中不能做的,不想做的,在這里,只要你想,都可以一一完成。看門前小樹在陽光下隨意地搖曳著,聽它們發出“嘩嘩”的聲音,聞麥田里成熟的麥香,隨意地玩弄著點綴滿地的小花……故鄉的一切總是那么的和諧、美好,令人向往。
長大了,回家的次數少了,更加珍惜每次回故鄉的時間。喜歡在盛開的田園里到處轉悠,拍下一些有趣的圖片,或者在一旁聽聽爺爺奶奶們的閑聊,餓了就纏著奶奶給我做家鄉的特產。
這時我發現,我所眷戀的并不僅僅是故鄉單純的美好,還有故鄉的人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學業繁重,回去的次數更少了。故鄉有時會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一種幻境,有時會鉆進我的夢里,讓我去慢慢地品味。可一覺醒來,又感到有點失落了。離家的我就像是一只斷了線的風箏,漂浮不定。那回故鄉的情思,卻又像長長的絲線,將斷頭重新接好,風箏飛得雖遠,線永遠都握在故鄉的手中。
人心真正向往志在遠方,必定心懷故鄉。盡管生活中少不了茍且,但心里總有一個遠方的目標,而故鄉就是給你不竭動力的源泉。生于斯,長于斯,這份恩,每個人都會明白,每一位離家闖蕩的人不論有多大的成就,常常第一個想到的是故鄉,讓自己的成就為故鄉變得繽紛多彩,心中既有了欣慰,肩上又重了一份守護故鄉的責任。無論故鄉在旁人眼里多么地貧窮落后,在我們心里都是珍貴而獨一無二的,正因為心系故鄉,才選擇志在遠方。
古語有言:“君子求學,功成而名揚。”君子自強,追求遠方之志。今天,故鄉以它的所有而養育你,待到功成名就時,故鄉必定以你為傲。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六
生活在北京這樣喧囂的城市,心靈的安逸不易得。有時,真想回到我的故鄉,感受聲聲入耳的昆山戲曲,老街悠悠飄香的早茶和沿街的叫喊吆喝聲。
我的故園在溫暖的泰州,這個城不大,但塵世間的幸福極多……
我對泰州最初的記憶,是她的街景。媽媽喜歡帶著年幼的我走在附近的小巷里,對這一帶她是異常熟悉的。她的家住在一個叫溱潼的古鎮里,巷子很深,也很窄,兩人并排就難以行走了。兩旁高高的墻,沒有窗子,斑斑駁駁綴著幾點淡黃或濃綠。那是梅雨和青苔留下的足跡。我是不大喜歡走這種地方的。地上細長的青石條一年四季都很濕潤,讓我總有要摔倒的感覺;兩邊的墻也與我同病相憐,漸漸向巷內傾斜,似乎面臨坍塌的危險。媽媽不緊不慢的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眼中的巷子仿佛童話世界里的迷宮,總擔心自己就要被拋棄在這樣煙霧迷蒙的古老世界了。七轉八彎,不知怎的就到了茶鋪。聽著吳儂軟語的叫賣和遠處傳來的戲曲聲聲我心里也踏實不少。
吃完早茶也總少不了聽戲,在老槐樹底下拉開場子,大人小孩互相招引著去聽戲。不會的看熱鬧,評頭論足;會唱的揣摩著,小聲地拿腔拿調,小孩子們大多和玩伴追趕嬉鬧。我看的什么,聽的什么也老早忘記了。只記得那是冬天,哆嗦著腳,脖子所在領口里,手縮在袖子里。只是緊盯著那賣叉糖的,眼饞著,仿佛只有賣小吃的才能吸引我。
再回泰州時,姥姥姥爺搬進了一幢老式的洋房里,離老街不遠。那里也藏著一段我模糊而快樂的童年。老爺教我寫毛筆字,并在我練習的紙上畫滿紅圈。不少圈只畫了半個,但我還是很滿足。他飯前喜歡獨斟幾杯黃酒,有時也讓我嘗嘗,我竟從來都不醉。其實我對酒一點也不感興趣,只是看中了碟中的花生米。
那時我的確很貪吃,經常拉著爸媽去老街尋找我最愛的大爐燒餅。每天早上吃一碗魚湯面就著大爐燒餅,竟一點也不覺得厭煩。從老街回去時,總要路過一條蜿蜒的小河,河岸上的柳枝一直垂到水面。記憶中那河中的水特別清涼。
每年姥姥都會及一些家鄉的白果到北京,所以家鄉的味道從未忘記,直到姥爺去世。
老爺離開我們的這些年,常聽大人們說起故鄉的童年。每當這時,我就像在讀一部陌生的小說,雖然很溫馨,但自己卻像是個局外人。我慫恿他們再去,而他們又不愿。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七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風唆使落葉漫天起舞,轉于百葉之中的,是我;站在人生路口上徘徊的,是我;心中充滿惆悵和傷感的,仍是我。皎月當空,清輝滿地,我依窗,我輾轉床褥,常常都會有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我的故鄉在那遙遠的地方,那里有我揪心的記憶,那里有老一輩艱辛的故事,那里有我走出貧困的痕跡,那里還有一些抹不掉的歷史。
坐在夜空下,聽著奶奶訴說著揪心的故事:在時代還沒有更換的時候,家家戶戶的日子是同樣的凄慘;家家戶戶的歲月都是同樣的辛酸;家家戶戶的生活都是同樣的悲哀。
聽父親回憶往事:我們生活在貧困的鄉村里,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們的日子越來越難熬,越來越艱辛。我們常常都是吃不飽,穿不暖。以至于窩頭,稀飯,粗面粉,糠糠菜菜都難以吃到。我們無時不刻都是扮演著空腹的故事,曾不知餓死多少人。多年過去了,往日的點點滴滴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我們生活的主宰是石磨,日日夜夜守伴石磨的是奶奶,用力推石磨的是爺爺。消磨了長長久久的時光,磨出的是粗粗的面粉。雖然只是粗粗的面粉,但它養活了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雖然只是粗粗的面粉,但它蘊含了老一輩歲月的滄桑;雖然只是粗粗的面粉,但它讓我們從平淡中得到滿足。
而如今,我們歷盡千山萬水走出了舊社會,走進新時代,走進新歲月。但那揪心的記憶從未忘懷。
歷史的滄桑,春秋的交替,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演奏了故鄉的現實,每年重復無頭無尾的故事綴化了故鄉的依舊。父親夜以繼日,從鄉村走到了小鎮,我努力讀書,離開故鄉小鎮來到了城市。
故鄉,曾經我與你淡淡地相遇又淡淡地相識,如今,淡淡地相識又淡淡地相別,一日日,一年年的時光就這樣而去,而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淡淡的離愁,卻又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故鄉,你帶走了我的記憶。故鄉,你帶走了我的思索。故鄉,如今,我們盈盈一水,咫尺天涯。但想你的心弦仍在腦海里回蕩。往日的窩窩頭、稀飯、粗面粉、糠糠菜菜卻銘刻在心。
天蒼地老,遠方的故鄉,你永遠屬于我。盡管時代的更替,歲月的爬行,文明之風的盛行。但我永遠也沒有忘記那生我養我的故鄉,盡管我人在城市,但我的心仍在那里——故鄉。
遠方的故鄉遠方的故鄉篇八
們還在陽光下微瀾的綠意中睡覺,而我,在冷寂的清晨,獨自飛過天空,來到這個地方。
收起華麗的羽毛,我站在電線桿上,向往著城市的生活:有高樓,有明燈,有樹木,有街道,有人家,有食物……這些都是我所夢寐的。
“嘟嘟——”一陣刺耳的聲音傳來,在那些高樓簇擁的縫隙處,我看到了一輛輛汽車橫七豎八地擠在馬路上,車燈不耐煩地閃啊閃,車子拉大了嗓門,扯破了清晨的寧靜。
唉,我嘆了口氣。但我不會輕易泄氣,城市的美好還沒真正被我發現呢,我抖了抖身上的塵土,繼續在這陌生的地域里飛行。
在十字路口低飛,我時而站在紅綠燈上,看耀眼的光芒;時而立在公園潔白的雕塑上,顯示自己的高傲;時而又停在等公車的人們的肩膀上,給他們吹口哨……我多么想融入到這座城市啊!
我仿佛來到了郊區。這里有好多好多的,我找回了笑容,向著前方沖去。
我不禁哭了出來,夕陽斜斜地照亮了樹樁上年輪的弧線,夕陽下的那些樹木顯得好蒼老,我抬起頭望望天空,在天邊,只見一縷縷黑煙緩緩升起,那是工廠排放的廢氣,而不是農家那裊裊炊煙。
我是一只小小鳥,我的故鄉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