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我都知道孔子是我們河南的,看了書之后我才知道在以前河南分好多小國,孔子祖先原是宋國的貴族,再往元說是殷代貴族。看了《孔子故事》我才知道孔子小時候是多么的不幸,孔子三歲父親亡故。母親帶他移居到魯國(現在的山東泗水縣)。
孔子小時候沒什么玩具玩,只是愛模仿祭祀,學著行禮玩。
孔子是有志氣的。據他的自述,在15歲已經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愿。
孔子17歲又死了母親,經過這個挫折,孔子更發奮了。
經過了好幾年孔子他的道德修養和各種才能,一天比一天進步。但是他的一生也經歷了很多。
孔子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為我們中國文化做出了貢獻。
我不看這本書不知道孔子一生經歷了什么,現在也沒寫完,經歷了很多!!
現在孩子的聰明是有原因的,4年級都看這些書,我敢說有很多我們大人還沒有看過!
先寫這么多吧,以后想到什么再寫。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曾說過“不以而富且富,于我如浮云”。對于不正當得來的東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會動心。
平時我們想要什么東西,會千方百計的得到它,不惜傷害到他人,孔子不會,他知道那樣會傷害到他人,對于他來說,這種東西是不正當得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以后一定要讓心靈享受更好的,一定不要被一些東西的外表所誘惑。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詳細的講述了他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獻。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遭受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奔走游說。文章用了相當的篇幅,真實的講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的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雖然我不能像孔子那樣,但我會學著孔子的精神,一直努力下去。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中,我只知道孔子的這兩句名言,但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話為什么能千古流傳?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后,我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事》一書從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長開始講起,主要講述他開創杏壇教育,招收弟子,廣推周禮、六藝之道,周游列國14年,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暮年的孔子,因為抱負不能施展,開始編撰《春秋》,他的言論以及與弟子們的對話也被編寫成《論語》一書,千古傳誦。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很多舉止行為都值得我們學習。從他初習周禮,到下定決心學習圣賢,造福于民,孔子的虛心好學、求實上進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學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漸漸地,母親沒有能力教導他了,就把他交給了外公。一個下著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會兒原地小跑、一會兒扎馬凝神,一會兒又俯臥在地練雙臂腕,讀到這里,我想:孔子才十歲呀!一個十歲的孩子在這樣的天氣里是怎么做到這些的?帶著疑問,我繼續往下讀。原來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時候,有一些疑問,見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氣寒冷,于是就練武強身一下。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勤學好問,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奮啊!在這樣冷的天氣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學習,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虛心請教外公,怕打擾外公,又擠時間來強身健體,他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實孔子從那次廟宇祭祀之后就已經在心中扎下了學習禮道的決心啊!他宣傳禮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國君都能用仁義德心治理天下,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居然心懷天下,真讓人佩服!
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從小樹立人生的目標,遇到不懂的知識時,要虛心請教別人。另外,我們還要會利用時間,像孔子一樣,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正所謂學無止境,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虛心求學;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孔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開創的儒學和他以仁為本的思想,包括他膝下的七十二弟子都被人們世世頌揚,讀書人都會去孔廟拜一拜,人們尊稱他為圣人。
可是孔子的圣究竟在哪?
很多人都會知之甚少,孔子的故事告訴我,孔子并不是在某一時刻就偉大起來的。孔子少年時就聰明伶俐,學習刻苦,在15歲時便“立志于學”,聲譽傳遍四方,知識積累使孔子有了很高的抱負,他運用“六藝”培養賢人,他以仁為本的教育理念傳播天下,他一心專注于教育。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的私人教學,在歷史上前無來者,從此平民百姓也可以讀書了,這真是一項造福后人的壯舉,于此對比,那十條肉干真是微不足道。孔子身邊聚集了一群好學、品德高尚的弟子。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從《論語》中就能看出來,與弟子對話時,便能給后人留下巨大的影響。
在戰亂多如牛毛的年代,孔子的仁政或許是治本的良藥,但就像所有治療一般病的藥比治療重病的藥好吃一般。
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多讀讀名著或國學書籍。圣人的智慧往往被我們運用,它是不會被平庸的人理解或使用的。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我讀了孔子的故事,知道了他從小愛問問題,不管是梳著小辮的孩童,還是白發蒼蒼的老爺爺,都是他的詢問對象。因為他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別人就給他起了個"百事問"的雅號。于是,他總結了一個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本叫《易經》的古書,他看一遍不懂,就讀第二遍;第二遍不懂,再讀第三遍、第四遍,我要向他學習不懂就問和讀書認真這兩點,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今天,爸爸給我拿來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第一頁講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學家。孔子小時侯是一個相貌有點丑陋的人,他頭頂周圍高,中間低,很像他家門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為他取名“孔丘”,他雖然長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聰明伶俐,學東西一遍兩遍就學會了,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發奮讀書,從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孔子終于成為了一個大教育家。
看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和孔子比起來學習條件很優越,我更應該好好學習,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學生。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雖然是四個勇敢,但卻有幾個道理。人生在世,難免有點不順,應該如何面對?我認為應該向上面四條那樣。我們也要一樣,在任何事前要勇敢,要自信。認為自己能過得去的。
孔子這幾句話,雖然少,但卻能教導我,遇到困難要勇敢自信!
人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心里想著可以!就一定可以。
孔子說的話,我記得!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長之,他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家、學者,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的中國影響很大,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的勾畫出來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的貴族,如果再往遠里說,他們還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歲,父親便亡故了。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世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呈現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個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傳播者。
這本書寫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義,大家也買一本看看吧,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五年級:孫銘潞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孔子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一頂方帽,長長的胡須,一身簡樸的衣服,雙手攏在袖口里,這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謙虛、大膽、聰明、好學、勤奮。他三歲就沒了父親,十七歲沒了母親,常人恐怕只能變得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更加好學、勤奮,不懂就問。
孔子周游列國,希望在各國推行他的治國政策——“仁”。由于身處亂世,他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很多權貴嫉妒他的才能排擠他。經過一次次的碰壁,最終孔子回到了魯國,專心從事教育事業。孔子一生歷經磨難,然而他非常好學,終其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即使自己已經成名,仍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學習,同時,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國之策,他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惜犧牲一切,直至暮年。這種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令我敬佩的還有孔子的謙虛,在故事《兩小兒辯日》中就體現了出來,當時孔子聽了兩個小孩兒的話后,仔細想了又想,覺得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于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想想吧!”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這讓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正因為這樣,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博學,最終成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