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并把這些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叫做總結。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總結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一
“冷戰”泛指美蘇之間除了直接交戰即“熱戰”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互相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備競賽、組建軍事集團、發動代理人戰爭等。
二、美蘇冷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對立。
2、美國和蘇聯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3、美國確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而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
三、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基本特征:遏制共產主義并且不訴諸戰爭
“鐵幕”演說中“鐵幕”的含義: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1、杜魯門主義(1947年提出)
①內容: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
②實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
③標志: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
【注意】(馬歇爾計劃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經濟手段穩定西歐資本主義制度,控制西歐
②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注意的延續和擴大。
③蘇聯采取的對抗措施:蘇聯和東歐國家成立“經互會”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系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展。
③直接原因:為了擺脫美國控制。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稅、農業、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
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
②美國霸權地位嚴重消弱,不得不改變對歐政策。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展。
二、日本
1、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殘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國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視科技和教育,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發展。
2、影響
①日本經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②日本改變了戰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呈現出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三
50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
1、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外交的“三大原則”
①“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與外國建立的恥辱外交關系。
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③“一邊倒”——完全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方。
(分析: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敵視孤立中國,中國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和發展經濟,完全導向社會主義陣營)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中蘇關系惡化,中美關系徹底破裂,中國外交要努力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2)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②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了“亞非國際會議”,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達成了“萬隆十項原則”
【解析】“求同存異”
異: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
同:都面臨著維護獨立,發展經濟的要求。這是亞非會議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
(4)特點:包容性和開放性
(5)意義
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四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五
1、公元前7世紀,最早的哲學誕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意義: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3、公元前5世紀:
背景:民主政治發達,商業發展,思想活躍。
智者學派: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強調人的主題意義,否認神或命運,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
4、蘇格拉底:認識人自己;強調知識的作用;最高的知識“善” 開創希臘哲學的新方向。
區別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看法:“智”強調實際功用;“蘇”強調作用;但都強調知識,否定權威。
5、亞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創立邏輯學;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
1、背景:
(經濟)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地中海工商業發達;
(政治)政治分裂使學術環境相對寬松;
(思想)教會的精神阻礙;
(階級)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
(社會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學藝術人才輩出;豐富的文化遺產;
2、性質:新興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核心內容: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
3、文藝復興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大衛》;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5、16世紀:(英國)莎士比亞 39部戲劇,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高成就
6、影響:
①打破中世紀神學的束縛,解放人的思想;
②適應資本主義的需要;
③為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反封建教會,促成宗教改革出現;
⑤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清除思想阻礙。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敗墮落,剝削人民;德國長期分裂
(思想)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活躍;
(經濟)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
(直接原因)兜售贖罪券
2、內容: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闡述了因信稱義,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宗教改革開始。
加爾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論;經營致富;節約簡化教儀;反對特權,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性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戰教會權威,主張《圣經》是唯一信仰依據
③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異:加爾文更激進
1、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政治)歐洲處于封建統治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資產階級不斷壯大;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科學)現代自然科學得到發展;
(社會因素)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理性傳播創造前提。
2、時間:17世紀出現,18世紀達到高潮
中心:法國
含義: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伏爾泰(啟蒙運動的領袖):自由、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開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社會契約論》:理性至上、天賦人權 、“人民主權”、創立民主共和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為本,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彌德羅《大百科全書》:宣揚理性,發展科學。
4、評價:
①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啟蒙思想家闡釋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制和三權分立等思想,豐富和最終了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政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根據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④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中國1915年才出現相似的新文化運動
原因:
①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興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科學家們的個人天賦和不懈努力。
1、天文學
(1)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學奠基人”:提出太陽中心說,根本上動搖了神學的理論基礎。
(2)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近代科學之父”:1610年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他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物理學——牛頓的經典力學
(1)英國科學家牛頓被稱為“近代科學開創者”,其三大成就有: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學和對光的分析。牛頓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意義:牛頓的經典力學,
①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
②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海王星的發現是證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及與之有關的理論基礎。
④牛頓力學的創立,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
⑤牛頓力學和熱學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⑥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1、背景:神創論占統治地位。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基督教神學受到重創,面向現實世界、重視實踐、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17-18世紀的西歐,更是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相繼發生,科學技術長足進步,人類視野不斷拓寬,思想文化更加開放。
19世紀,生物學領域迎來重要轉折。細胞學說和進化論是其中兩項最重大的成就,它們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譽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2、主要內容: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揭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871年,達爾文發表《人類的起源》,進一步論證了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
1863年,英國科學家發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一步確立了人猿同祖論。
3、意義:
①生物進化論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對上帝造人說的顛覆,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提供了基礎。
②進化論在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動。晚清,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它進行宣傳,喚醒國人,以避免亡國滅種之災。
1、“蒸汽時代”的到來
瓦特18世紀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機。從此蒸汽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機械,解決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問題。它的采用為加快工業步伐,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加強世界的聯系。
1807年美國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最偉大的發明,成為時代的象征,人們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2、“電氣時代”
①背景: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 “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電力能源的開發:1867年,德意志西門子發明發電機。不久,比利時格拉姆 發明電動機。
③“發明大王”美國愛迪生創造發明達1000多項。電氣方面的發明有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電燈的發明。
④電氣技術發展的作用:以發電機為標志的電氣技術,提供了更為強大便捷而又廉價的動力,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推進電氣時代。
3、蒸汽機和電力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變化是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產力的發展也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由于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③隨著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④還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六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并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七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歷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篇八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采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瑯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