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方案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方案。以下是我給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方案篇一
(一)課標分析
“認識發生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件,了解防火滅火、防范爆炸的措施”,這既是課標的要求,更是學生應該了解的生存技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到上述目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趣味引入,激發興趣
對于生活中的燃燒和滅火現象,學生已經見怪不怪,但卻較多學生不能準確說出其中的道理,正是這種“半生不熟”的狀態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發生倦怠。因此在教學中應創設合適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燒不壞的手帕、吹不滅的蠟燭等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2.充分利用“實驗活動3”
教材中“實驗活動3 燃燒的條件”的有效落實,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燃燒的三次條件”這一知識目標,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這兩次化學實驗常用方法的認識。此外,實驗中選擇的資料都可以謹代表生活中的一類可燃物(如棉花謹代表纖維織物、乒乓球謹代表有機合成資料、濾紙謹代表木制品及書籍等等),這既可推動學生意識到可燃物的無處不在,必需提高了防火意識以及滅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學生保險意識的形成和強化。
為達到上述目的,實驗活動過程可以更開放些,只提供資料、不限制方法,讓學生自行設計方案進行驗證,教師隨時給予必要的提示和輔助,使學生在設計并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體會“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實驗活動后的及時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標的達成。反思中可包含以下內容:1.燃燒的三次條件是什么關系?2.在證明每次條件時需要控制的變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類可燃物發生不用要的燃燒?如果發生了,應采用哪些滅火措施?
3.多措并舉,讓保險意識深入到每一次學生心里 “保險無小事”,讓學生意識到消防保險的重要性,僅憑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教師)講述身邊事、視頻資料播放、教師演示實驗等手段達到這一目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結合自己的生活現實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預案也不失為一次有效的措施,雖然學生的某些要法還需要在老師的輔助下加以完善,但通過這一活動無疑能推動消防保險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當然,這一活動的落實還需要老師積極的鼓勵和指導。
(二)教材分析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更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實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更。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應用于現實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更”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
(三)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活躍,求知欲強,有主動探索真理的興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動手做實驗,而且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他們厭倦教師的說教和灌輸的教學方式,希望教師能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示自己才干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主要通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驗、討論總結、班內展示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目標
1.(1)知識和技能目標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
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會運用相關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活動和探索,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化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滲透“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唯物主義觀點;確立保險意識和社會職責感。
2.教學著重和難點
教學著重是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是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索。
(五)教學策略
演示實驗、多媒體展示、分析講解相結合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實驗用品:白磷 紅磷 熱水 銅片 粉筆 小煤塊 小石子 棉花 鑷子 酒精燈 蠟燭、剪刀、扇子、燒杯、濕抹布、碳酸鈉、白醋水、燒杯
二、課堂系統局部——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索局部
學生預習課本,填寫學案上的問題。
(二)新課導入局部
【視頻展示】燒不壞的手帕。 【教師】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書】課題1 燃燒和滅火
(三)師生互動局部
活動1【教師提問】大家知道火的由來嗎? 【講授】【圖片展示】
展示和火的發展史相關的圖片,并同步簡介火的發展史。 雷電、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陽燧取火→火鐮取火→火柴取火
【教師】火在各次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工業上煉制青銅和煉鐵,在農業上人們放火燒荒、刀耕火種,用火把驅趕病蟲害;在軍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醫學上用火針治病,在隧道項目上采取“火燒水擊方法”開鑿山洞,開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無比,火的文化殘暴輝煌。
活動2【導入】【溫故知新】
同學們,在前邊,我們學習了炭、硫、磷、鎂的燃燒,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圖片】展示鎂、鐵、硫燃燒的圖片 【學生回答】會發光發熱
【教師問】能否根據燃燒現象說出燃燒的定義呢?
【生交流總結】 【課件展示】 燃燒:是可燃物和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擴大延伸: 1是不是發光放熱的變更就是燃燒呢?請舉例說明。 2.是不是氧化反應都有燃燒現象呢?請舉例說明? 小組討論,班內展示,教師點撥。
活動3【講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設疑]:再看一段錄像和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一組影視資料和圖片。如煤爐燒飯、火箭發射、奧運圣火、火災現場等,讓學生認識到火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和破壞性。)帶著對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燒條件的探索 [提問]:燃燒都需要哪些條件呢?
作出料想,學生們自主進行料想,給出提供的實驗器材并設計實驗驗證。 [學生實驗探索]:分三次實驗來探索燃燒的條件
[實驗1]:用鑷子分別夾取一小塊棉花,分別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觀察現象;(用鑷子夾取石子 和木條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現象:酒精、木條可以燃燒,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燒 [交流討論]:
以上實驗現象說明燃燒需什么條件 [結論]:燃燒條件之一——可燃物 [實驗2]:點一支小蠟燭,將其用燒杯罩住,盡可能使燒杯和桌面間不留空隙,觀察實驗現象。蠟燭熄滅
以上實驗現象說明燃燒需什么條件 [結論]:燃燒條件之二——氧氣(或空氣)
[實驗3]:將一跟小木條和一小塊煤塊放在酒精燈上點燃,比擬點燃的難易[交流討論]:
以上實驗現象說明燃燒需什么條件
引出著火點的概念:著火點是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通過常見物質的著火點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著火點。 [結論]:燃燒條件之三——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播放白磷燃燒演示實驗的視頻
【教師提問】試管中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沒有氧氣
【教師提問】怎樣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呢?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如下圖所示】 觀察試管中有何現象(實驗后不要從水中取出試管)觀察白磷是否燃燒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復實驗步驟觀察白磷是否燃燒并分析原因。利用該組實驗進一步驗證燃燒的這三次條件。
板書:可燃物 氧氣 溫度達著火點 缺一不可
活動4【講授】【過渡轉移,引出滅火】 【播放視頻】2015年幾起火災事故短視頻。 【教師引導】同學們,“火”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若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我們在學習燃燒的條件的同時,也要學會怎樣滅火。
活動5【講授】【群策群力,探尋神秘】 【課件展示】提供用品: 實驗用品:蠟燭、剪刀、扇子、燒杯、濕抹布、碳酸鈉、白醋水、燒杯、等。【 滅火大比拼】
小組討論,看哪組的滅火方法最多,并能說出滅火的原理,最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滅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見的方法。 【課件展示】
滅火方法:
1、使溫度降低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2、使可燃物隔絕氧氣
3、移走可燃物
【板書】滅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動6【講授】【火災逃生我最棒】
演示實驗:生觀察:哪只蠟燭先熄滅?試分析原因
學生討論:根據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災現場,據我們現有的經驗,該如何自救逃生?
師生共同得出火場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動【知識梳理】
設計思路:突出著重,完成中考化學考綱所要求的內容。 展示本節知識 板書:燃燒 缺一不可 滅火 缺一即可
(四)課堂總結局部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正確認識了燃燒現象,學習了燃燒所需要的三次必要條件,了解了滅火原理及常用的滅火方法。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化學是服務于生活的,我們利用化學原理,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在達標測試局部,我將題目分為兩次難度,首先是考查學生本節課的基礎概念,如燃燒的定義、燃燒的三次條件和滅火的三次條件等等,其次創設現實情景,尋找其原因和解決措施。
(五)課后作業局部
有基礎習題10道,拔高習題10道,鏈接中考或中考改編題3道。
三、課后系統局部——教學后記
總體上看,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尺度要求的預期目標,充分利用各種生活資源,挖掘教材,構建關于燃燒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學生發展,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 本課的最大特點是:學生的自主活動時間較為充足、參加面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被激發、被展示,學生的學習情緒豐滿、教學效率高。 然而,對于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如下欠缺:
1、關于學生小組討論燃燒的發生需要哪些條件,其中關于著火點的描述應當事先鋪墊好,這樣學生展示討論結果的時候會更加順利。
2、每次小組同學提出假設問題而其他組提出反駁意見后,可以組織學生間的相互爭辯,互相反駁,最終得出正確結論,前提必需是時間充裕,并且教師要進行一定的點撥。
3、最后高低蠟燭的實驗沒有來得及演示,時間掌握上做的不夠好。 針對以上欠缺,我覺得應該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完善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了。
另外本次課程涉及到的一些實驗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應非常注意。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方案篇二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第三節 走進化學實驗室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和家務常識、其他課所學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儀器等基本實驗操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化學”,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各學科的整合。
關鍵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據《化學課程尺度》,開放性地、創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學實驗室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由學生提前上網或從化學實驗室中了解,并講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預要不一樣的地方;課后習題,利用家中物品進行實驗操作練習,在課堂上有選擇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強課堂趣味性。 2、以探索、現實操作、料想、討論、交流、展示為主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互學互教。 例如:①學生分組交流做家務時如何將粉末狀固體倒進小口瓶子;②小組討論傾倒液體時,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對課本知識的了解了進行現實操作的展示。以靈活多變的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思考、動手、實踐,并上升到理論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輕松的學習環境,推動他們主動求知,開發學生潛能,并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自信且愿意探索的小科學家。
3、體現化學和生活的密切關聯,體現科學的嚴謹。
例如:用生活中的問題引發思考:怎樣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氣灶的支架高低有沒有學問?如何把這些知識和化學實驗操作的知識聯系起來?為什么化學儀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區別?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向青年改變的轉型期,特別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動接受老師的教導,凡事喜歡親歷親為,最討厭由老師包辦代替,特殊愿意向其他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已具備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訓練,已經接觸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正處于急切要要驗證自己的方法科學性、正確性的階段,也正處于對新鮮事務易接受,求知欲強的時候。因此應將教材和課堂處理的親切、自然,圍繞著化學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展開教學,并引入對科學方法的探索,順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已了解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并已有親身體驗;對實驗的目的性、遵守實驗室規則已通過自學、預習或查問有了初步認識。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對化學儀器、設備、藥品柜、藥品有初步了解,對一些常用儀器的名稱、性能和用途有簡單了解,對本節課內容已做預習。
1、能進行藥品的取用、簡單儀器的使用和連接、加熱等基本的實驗操作。 2、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活動方案,根據所要探索的目的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具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或通過和他人的討論對所獲得的事實和證據進行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 3、有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和他人討論,對探索活動進行反思,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以及欠缺,并提出改善的具體建議;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1、教學理念:讓每一次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索化學實驗的神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了解化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和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探索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方式: 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即教師不給出具體方法,教師不提供具體答案,教師不做出傳統意義上的“對和錯”的評價;而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為教學的推動者,為能力較低同學提供必要的輔助,作為教學的合作者,參加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動手實踐中。
具體采取“問題情景—討論料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課堂思路。使每一次學生都是“動腦—動手—動腦”地學習知識,并且在這之間采取口頭交流的方式鍛煉發表見解的能力,以及評價同學、評價方案的能力。
采取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制。每次小組同學既可堅持次性又可同小組成員之間堅持共性,在討論、動手實驗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和學習過程中由“不會到會”的喜悅。
3、教學評價方式:
⑴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提問、討論、料想、設計、實驗、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等活動中的主動參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口頭鼓勵、加強、指導和矯正。
⑵通過課堂檢測習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收獲和欠缺。 ⑶通過平等對話和交流,以及追問等方式,使學生自發回首自己的思想歷程,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方法,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并得以提高了。
⑷評選“今日之星”,由同學提名本節課思想最活躍、發言最積極、正確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動引發學生之間的互評,啟動學生之間的競爭,確立化學課堂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
⑸請學生評價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要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改善。
本次教學需要實驗用品如下:
1、多媒體課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臺、實驗儀器、櫥柜、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2、藥品:鋅粒、石灰石(塊狀)、碳酸鈉(粉末)、氧化銅、水、鹽酸(1:4)、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酚酞試液。
3、儀器:試管(φ18mm)、藥匙、量筒(10ml、25ml)鑷子、紙槽、膠頭滴管、燒杯、酒精燈、火柴、試管夾、試管刷、水槽、集氣瓶、導管(60、120、90)膠皮管。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保險;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仔細分析現象并寫好實驗講演;實驗后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堅持實驗室的整潔。
2、準備一些課件: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臺、實驗儀器、櫥柜、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化學危險品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3、提前安排作業:請你擬一份實驗室須知。把花生油從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醬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留?鹽、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留?觀察家用炊具在灶臺上的高度,是緊貼灶臺還是留有一定間距?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鍋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為什么?應當怎么做?物理課上學的用托盤天平稱量物質的程序?
通過這些看似和化學無關的作業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課前和學生共度兩分鐘準備時間時,稍加提問,使學生對作業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討論的局面。氣氛熱烈不覺呆板,使學生體驗到老師和他們的合作關系。
(二)整次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教材的著重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
學生按實驗桌每兩人分為一次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為一次討論小組。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五次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一、認識你的實驗室;二、切記實驗室保險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說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擬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小組討論、評議、彌補。
【說明:學生創作、學生彌補的實驗室規則,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認識到自己的欠缺,也對于其他同學的相同局部有認可感。】 3、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說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強調了一下,并提示學生注意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4、追問為什么?
【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5、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 【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反饋】20頁活動天地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一、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 【說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追問盛放容器的區別?為什么?實驗室的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該怎樣盛放?
【說明:打學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見慣的事情恐怕一下子還說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困難了。而且,大膽而有根據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手段。】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 【說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料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這些藥品?有無不同之處?回憶家中如何取鹽?如何取用油、醋?
【說明:把課本內容稍作了延伸,通過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把操作、模擬、直觀和推理交織在一起。】
5、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后分組進行這兩次實驗操作。著重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并由學生充分討論后小結注意事項。
【說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并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6、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說明:必需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高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升華。】 二、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么有三次“絕對禁止”?
【說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 強調了,即用復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提問家中灶具和灶臺間的距離?追問為什么? 【說明:大多數同學可能要不出為什么,但也有少數同學知道,可經過討論由學生小組之間發生一次料想—質疑—分析—論證—認可的科學探索過程。】 3、提問:能否用現有儀器證明料想和假設?在小組內提出要法,大家討論認可后分組實驗1-4證實。
【說明:通過實驗設計、互相評價、實施實驗、分析結果,使學生思想高度緊張和活躍,再次歷經一次科學探索活動。】
4、以剛才得到的結論為基礎討論如何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應注意哪些問題?
5、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彌補,用口頭方式比擬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三、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干凈?
【說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干凈,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只試管(一只用過的,一只潔凈的),討論如何洗刷并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后的試管,判斷是否洗干凈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凈的判斷。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彌補,并且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反思交流: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比擬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觸?那些需要再做練習?然后根據交流結果部署檢測題。
【說明:此板塊既將所學知識再次系統小結,又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為載體指導學生體會了比擬、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第四板塊:小結、評選“今日之星”,“給老師打分”
【說明:此板塊將評價方式靈活化,而且充滿積極輕松的意味,可評選最佳提問、最佳發言、最佳實驗操作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課的細節再次一一回首,能體驗到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和欠缺。而在評價教師時,無論學生說什么,教師都坦然對待,以“身教”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
第五板塊:安排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七、課后反思
1、本節課 強調了了互動的師生關系:即教師不再是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輔助學生提出問題,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不僅不包攬所有問題答案,還會要求學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節課注意學科間的整合:借鑒生物、物理課的知識,決不簡單重復,而是創設新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思考和探索。
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本節課中,如果學生不投入到探索過程中,他就無法獲取答案,或者只能獲得其它學生的“二手”答案。而沒有興趣,沒有生活經驗的人,在過程的進行和知識的獲取上都會感到困難但也會得到喜悅。這三次方面互相推動,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方案篇三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合金的特點。
3.了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投影儀、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制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臺(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制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銹鋼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么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煉鐵,戰國時期會煉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良性能,現在世界上鋁的年產量已超過了銅,位于鐵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后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并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凈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最好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說明金屬具有什么性質?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于加工制造。
[討論](1)常溫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后,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3)制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說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制成的,說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討論并總結:
(1)常溫下,汞即水銀是液態。
(2)說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后可能與某些物質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制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并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并匯報。
師總結并板書:常溫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師:物質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質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些常見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師:請大家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
(1)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
(3)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4)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么樣?
生討論回答:(1)因鐵的硬度大于鉛,鉛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鐮刀用鉛制,用的時候刀刃容易卷起來;而錘子用鉛制,很易變形。
(2)電線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的理由:①銀在自然界的含量少,價格昂貴;②銀的密度大,不易架設。
(3)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是由于鎢有較高的熔點,且易導電。若用錫制的話,燈絲導電產生的熱量易使燈絲熔斷(因錫的熔點低),從而影響燈泡的壽命。
(4)水龍頭鍍鉻:①可增加水龍頭的硬度,而使其不易變形;②不易生銹;③鍍鉻可使水龍頭變得美觀大方。鍍金雖然更好看,更耐腐蝕,但不經濟。
師:根據以上討論結果并結合實際思考: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認為還需考慮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等。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投影]
金屬之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
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鈣
目前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鐵
導電、導熱性最好的金屬——銀
硬度最高的金屬——鉻
熔點最高的金屬——鎢
熔點最低的金屬——汞
密度最大的金屬——鋨
密度最小的金屬——鋰
師:你能很快記住它們嗎?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是冠軍。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第1課時 金屬的物理性質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常溫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隨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質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的因素: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實驗、設計、討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的關系,學生掌握得較好。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方案篇四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第三節 走進化學實驗室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和家務常識、其他課所學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儀器等基本實驗操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化學”,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各學科的整合。
關鍵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據《化學課程尺度》,開放性地、創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學實驗室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由學生提前上網或從化學實驗室中了解,并講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預要不一樣的地方;課后習題,利用家中物品進行實驗操作練習,在課堂上有選擇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強課堂趣味性。
2、以探索、現實操作、料想、討論、交流、展示為主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互學互教。
例如:①學生分組交流做家務時如何將粉末狀固體倒進小口瓶子;②小組討論傾倒液體時,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對課本知識的了解了進行現實操作的展示。以靈活多變的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思考、動手、實踐,并上升到理論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輕松的學習環境,推動他們主動求知,開發學生潛能,并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自信且愿意探索的小科學家。
3、體現化學和生活的密切關聯,體現科學的嚴謹。
例如:用生活中的問題引發思考:怎樣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氣灶的支架高低有沒有學問?如何把這些知識和化學實驗操作的知識聯系起來?為什么化學儀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區別?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向青年改變的轉型期,特別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動接受老師的教導,凡事喜歡親歷親為,最討厭由老師包辦代替,特殊愿意向其他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已具備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訓練,已經接觸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正處于急切要要驗證自己的方法科學性、正確性的階段,也正處于對新鮮事務易接受,求知欲強的時候。因此應將教材和課堂處理的親切、自然,圍繞著化學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展開教學,并引入對科學方法的探索,順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已了解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并已有親身體驗;對實驗的目的性、遵守實驗室規則已通過自學、預習或查問有了初步認識。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對化學儀器、設備、藥品柜、藥品有初步了解,對一些常用儀器的名稱、性能和用途有簡單了解,對本節課內容已做預習。
1、能進行藥品的取用、簡單儀器的使用和連接、加熱等基本的實驗操作。
2、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活動方案,根據所要探索的目的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具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或通過和他人的討論對所獲得的事實和證據進行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
3、有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和他人討論,對探索活動進行反思,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以及欠缺,并提出改善的具體建議;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1、教學理念:讓每一次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索化學實驗的神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了解化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和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探索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方式: 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即教師不給出具體方法,教師不提供具體答案,教師不做出傳統意義上的“對和錯”的評價;而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為教學的推動者,為能力較低同學提供必要的輔助,作為教學的合作者,參加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動手實踐中。
具體采取“問題情景—討論料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課堂思路。使每一次學生都是“動腦—動手—動腦”地學習知識,并且在這之間采取口頭交流的方式鍛煉發表見解的能力,以及評價同學、評價方案的能力。
采取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制。每次小組同學既可堅持次性又可同小組成員之間堅持共性,在討論、動手實驗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和學習過程中由“不會到會”的喜悅。
3、教學評價方式:
⑴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提問、討論、料想、設計、實驗、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等活動中的主動參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口頭鼓勵、加強、指導和矯正。
⑵通過課堂檢測習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收獲和欠缺。 ⑶通過平等對話和交流,以及追問等方式,使學生自發回首自己的思想歷程,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方法,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并得以提高了。
⑷評選“今日之星”,由同學提名本節課思想最活躍、發言最積極、正確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動引發學生之間的互評,啟動學生之間的競爭,確立化學課堂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
⑸請學生評價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要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改善。
本次教學需要實驗用品如下:
1、多媒體課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臺、實驗儀器、櫥柜、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2、藥品:鋅粒、石灰石(塊狀)、碳酸鈉(粉末)、氧化銅、水、鹽酸(1:4)、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酚酞試液。
3、儀器:試管(φ18mm)、藥匙、量筒(10ml、25ml)鑷子、紙槽、膠頭滴管、燒杯、酒精燈、火柴、試管夾、試管刷、水槽、集氣瓶、導管(60、120、90)膠皮管。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保險;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仔細分析現象并寫好實驗講演;實驗后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堅持實驗室的整潔。
2、準備一些課件: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臺、實驗儀器、櫥柜、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化學危險品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3、提前安排作業:請你擬一份實驗室須知。把花生油從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醬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留?鹽、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留?觀察家用炊具在灶臺上的高度,是緊貼灶臺還是留有一定間距?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鍋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為什么?應當怎么做?物理課上學的用托盤天平稱量物質的程序?
通過這些看似和化學無關的作業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課前和學生共度兩分鐘準備時間時,稍加提問,使學生對作業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討論的局面。氣氛熱烈不覺呆板,使學生體驗到老師和他們的合作關系。
(二)整次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教材的著重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
學生按實驗桌每兩人分為一次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為一次討論小組。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五次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保險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說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擬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小組討論、評議、彌補。
【說明:學生創作、學生彌補的實驗室規則,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認識到自己的欠缺,也對于其他同學的相同局部有認可感。】
3、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說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強調了一下,并提示學生注意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4、追問為什么?
【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5、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 【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反饋】20頁活動天地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一、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 【說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追問盛放容器的區別?為什么?實驗室的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該怎樣盛放?
【說明:打學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見慣的事情恐怕一下子還說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困難了。而且,大膽而有根據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手段。】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 【說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料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這些藥品?有無不同之處?回憶家中如何取鹽?如何取用油、醋?
【說明:把課本內容稍作了延伸,通過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把操作、模擬、直觀和推理交織在一起。】
5、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后分組進行這兩次實驗操作。著重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并由學生充分討論后小結注意事項。
【說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并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6、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說明:必需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高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升華。】
二、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么有三次“絕對禁止”?
【說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 強調了,即用復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提問家中灶具和灶臺間的距離?追問為什么? 【說明:大多數同學可能要不出為什么,但也有少數同學知道,可經過討論由學生小組之間發生一次料想—質疑—分析—論證—認可的科學探索過程。】
3、提問:能否用現有儀器證明料想和假設?在小組內提出要法,大家討論認可后分組實驗1-4證實。
【說明:通過實驗設計、互相評價、實施實驗、分析結果,使學生思想高度緊張和活躍,再次歷經一次科學探索活動。】
4、以剛才得到的結論為基礎討論如何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應注意哪些問題? 5、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彌補,用口頭方式比擬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三、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干凈?
【說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干凈,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只試管(一只用過的,一只潔凈的),討論如何洗刷并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后的試管,判斷是否洗干凈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凈的判斷。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彌補,并且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反思交流: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比擬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觸?那些需要再做練習?然后根據交流結果部署檢測題。
【說明:此板塊既將所學知識再次系統小結,又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為載體指導學生體會了比擬、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第四板塊:小結、評選“今日之星”,“給老師打分”
【說明:此板塊將評價方式靈活化,而且充滿積極輕松的意味,可評選最佳提問、最佳發言、最佳實驗操作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課的細節再次一一回首,能體驗到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和欠缺。而在評價教師時,無論學生說什么,教師都坦然對待,以“身教”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
第五板塊:安排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1、本節課 強調了了互動的師生關系:即教師不再是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輔助學生提出問題,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不僅不包攬所有問題答案,還會要求學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節課注意學科間的整合:借鑒生物、物理課的知識,決不簡單重復,而是創設新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思考和探索。
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本節課中,如果學生不投入到探索過程中,他就無法獲取答案,或者只能獲得其它學生的“二手”答案。而沒有興趣,沒有生活經驗的人,在過程的進行和知識的獲取上都會感到困難但也會得到喜悅。這三次方面互相推動,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