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一
在《一剪梅》這首詞中,詩詞里面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描寫風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現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結構特色是觸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剪梅感情特色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enxue)。
“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國古典文學的藝術長河中,李清照開創了婉約詞之風;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藝術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兩面;她以其“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辭淡于水而味濃如醇酒”的文學造詣構成了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來解讀其藝術特色。
二 《一剪梅》的創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養的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處充溢著青春的活力與對生活的熱情,那個時候的她無憂無慮、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歲時嫁給趙明誠,丈夫趙明誠歷任州郡行政長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據家。她與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篤,常一起唱和詩詞、鑒賞書畫、校勘金石,生活美滿幸福。然而,結婚不久,趙明誠就外出游學,由于非常不愿分別,李清照就找來一方錦帕,寫了此首《一剪梅》詞送給丈夫趙明誠。這首詞寫出了他們分別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輕佻、不妖艷、不忸怩作態,具體而真實。其中,我們可見一個少婦在真摯地剖白內心的純真而又無計排遣的愛情,方知其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癡,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首《一剪梅》表現了李清照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詞作的語言有很多家常語,沒有那么多深奧難懂的詞語,詞人以白描的創作手法、極富韻律美的藝術風格使這首詞在當時的詩詞歌賦中獨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藝術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詞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紅荷香殘、玉簟清涼,稍作鋪墊,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獨上蘭舟”的行態形象,文筆輕靈、飄逸。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為了不驚動別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輕解羅裳”的做法,而正因為是“輕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獨上蘭舟。詞中“獨”字回應著“輕”字,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思別恨中那細膩纏綿的心靈,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長,淡極卻屬韻味深長;平實之語卻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像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將自然之景的發展過渡得清新自然、層次井然,且字聲與情感相協、聲情并茂。詞人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抒寫自己的審美理想,表達自身的情感追求,讀來毫無雕琢之感,生動自然、渾然天成。
(2)含蓄、雋永
在男性文學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獨放,并且成為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雋永的風格讓無數讀者為之癡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勾畫出月下西樓凝望的動人倩影。“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見出兩心相知。“才下”與“卻上”、“眉頭”與“心頭”,勾連起伏,會心傳神,表達出女詞人刻骨銘心的相思和無限消除的離愁。詞作以淺近之語含蓄地寫出了深摯濃郁之情,發清新飄逸之思,清俊婉麗。李詞正是通過這種自由素雅的文學語言所創造的優美的藝術形象,使讀者體會到真摯的人類情感和含蓄不盡的意境,更讓人領略到其詞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了眉頭,同時也占了心頭;李清照的相思與閑愁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難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綿綿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轉而悠長的,她所表現的憂愁沒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無奈,沒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慨嘆,更沒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望無邊。她的相思之愁是因愛而生,是因愛而起,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的時候雖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這種愁苦才讓讀者從側面感受到了她對丈夫最真摯的愛。“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將情緒物理化、空間化,充分地表現出李清照對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摯、深情
李清照的詞章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了真摯動人的感情,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魅力。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個活潑俏皮、不知憂慮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卻改變了這種天真爛漫的形象,而成了終日思念丈夫、渴望與之團聚并在等待云中寄來錦書的少婦。整首詞一開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潤著濃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漸凋殘的紅藕,獨自漂流的水面上的蘭舟,寫滿雁字的、遍灑銀色月光的西樓。詞人滿腔懷念之情,通過鴻雁傳書的浪漫想象,以曲筆寫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寫得委婉曲折、凄楚動人,奠定了全詞真實而深沉的感情基調。同時,也為表達下篇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愁閑獨處、寂寞無聊的愁苦造成一種極為融洽和諧的抒情氣氛,展現了他們雖然身處異地卻彼此牽掛的感人畫面,這種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詞作的自然天成、深摯的'感情躍然紙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約詞人大部分是男性,他們主要是寫艷情幽懷,而李清照卻另辟蹊徑,她從女性的視角來寫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巨變,她的這種細膩而真實的表達方式和文筆不僅沒有讓讀者感到討厭,反而獲得空前成功。我們從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其詞不是靠浮艷辭采來做裝飾,也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根據詞人自己的親身感受,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2 敘事特色
李清照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將鋪敘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如《一剪梅》中,詞的上片寫的東西很多:“紅藕香殘玉蕈秋”是寫景,展示了紅荷凋敗、唯余殘香、竹席生涼的凄涼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圍,因此作為全詞的抒情基調。“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都是人的活動。“云中誰寄錦書來”乃是人的感觸。“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似寫景,其實也是“獨上蘭舟”之所見、所感,離不開人的視覺和感受。下片“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是純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創作詩詞的時候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而是詞緊緊抓住內在感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發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這種鋪敘方式不僅豐富了詩詞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把她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二
;摘要:作為一種撥弦類樂器,琵琶在秦朝時就已經出現,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可以獨奏、伴奏、合奏、重奏的民族樂器,在中國的樂器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各類樂器也在更新演奏主題、技巧,來迎合大眾的需求。劉德海作為當代琵琶獨奏的代表人物,有非常多的優秀作品。本文主要分析琵琶獨奏曲《春蠶》。
關鍵詞:琵琶獨奏曲 《春蠶》 意境
《春蠶》是劉德海先生“人生篇”琵琶獨奏曲中極其重要的一篇,自改革開放起,琵琶曲的創作者開始注重個人情感的融入,在此之前,大多為單純的抒情繪景,《春蠶》便是融入作者情感和思考的代表作品,含有豐富的內涵。春蠶在世人眼中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形象,而這首琵琶獨奏曲恰恰是以春蠶為原型,描述作者努力追求事業的執著精神,更映射出了民族精神。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鮮明的西域風格,選取了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作為創作素材。
一、琵琶獨奏曲《春蠶》簡介
劉德海先生作為國寶級的琵琶演奏家,留下了許多經典的琵琶曲目,其中《春蠶》是“人生篇”中的一首,與其他作品相比較來看屬于成熟期的作品。從曲目的名稱來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春蠶》這一曲是以“春蠶到死絲方盡” 為寓意,表達其對事業和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另外還涉及對人生的感悟。成熟期的樂曲不僅包含傳統的演奏技法,還蘊含了劉德海先生后期開發的新演奏技術,這些新的技術使琵琶演奏效果更加豐富,同時也使觀眾耳目一新。春蠶的創作選取是采用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素材,所以貫穿曲目始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特別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域風情。
整首曲子一共分為四個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聲。其中引子部分劉德海先生以維吾爾族的《牧羊曲》作為素材,該素材原本是用維吾爾族的民族特色樂器“鷹骨笛”來進行演奏,單聽樂曲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猜測音色是屬于高亢嘹亮的,然而,劉德海先生在此處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強弱結合,明暗相間使鷹骨笛的音色得以展現,同時還勾勒出了寂靜和空曠的景象,民族氣息十足。慢板部分加以華音、拉音結合的演奏方式,整個樂曲聽起來更加莊重。快板部分一改低沉的情緒,動感的節奏使人腦海中不自覺浮現維吾爾族男女載歌載舞的景象。尾聲中,作者又帶我們回到了莊嚴寂靜的場景之中,空靈悲壯的音樂耐人尋味。
二、琵琶獨奏曲《春蠶》的時代價值
(一)返璞歸真
《春蠶》中的返璞歸真是從標題選取體現出來的,因為春蠶留給大家的印象便是堅貞、執著、無私,在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人們心靈上就會有所觸動,而且采用的民族音樂素材也是來自中西文化交會的絲綢之路。整首曲子從立意的確定上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礎,通過對春蠶吐絲這一傳統的原始生命行為的描述,以點帶面,寓意人生途中對事業的執著追求、艱苦奮斗,以小見大,歌頌著中華民族奮斗的艱辛,在一點一滴中流露出開拓途中的艱難時光,重點突出中華民族的勤勞意涵。在素材的選用上面又決定著曲目創作的成功,絲綢之路的選取能更好地展現濃郁的西域風光,在有效融入維吾爾族民族特色音樂的同時,琵琶也能更好地展現魅力,整首曲子連貫自然,與生活貼切,但展現內容和風格獨特,能更好地觸動聽眾。
(二)“中和”思想
劉德海先生的“中和”思想在《春蠶》中應用極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民族音樂元素和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中西方音樂文化相結合、多樣的節奏律動與維吾爾族特有音樂特色結合、剛柔并濟。第一,主要表現為選題和選材上均選取民族音樂元素,而在演奏技法上采用現代技法;
第二,主要表現為以民族音樂為主旋律的作曲中,劉德海先生還融入了西方音樂的原則,在音樂的整體表現上看,既不乏西域文化的空曠,又含有西方音樂的優雅;
第三,在維吾爾族音樂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多樣的節奏律動;
第四,柔表現為“春蠶”,而剛則表現為作曲所要表達的感情,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艱辛奮斗體現出的剛強意志。
(三)哲學思想
琵琶在劉德海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是安身立命的武器,因為琵琶能滿足他的精神需求,在“情本體”中,他提到自己的藝術追求已經達到了哲學思想的歸屬,將自身的創作和演奏方法充分融入琵琶的演奏技法中,力求達到與“琵琶”相輔相成的境界。面對形式多樣且千變萬化的維吾爾族民歌,劉德海先生巧妙借用民間音樂的獨特調式和變化音色融入琵琶演奏中,采用半音、活音等特征音,通過精益的技法來展現,而且惟妙惟肖。創作《春蠶》時,以“春蠶即我,我即春蠶”的角度來表現相似的感情,深入體會無私奉獻的經歷,并表明自己的決心:愿在琵琶的歷史長河中長存,默默奉獻自己。
三、琵琶獨奏曲《春蠶》的演奏分析
(一)文本分析
琵琶獨奏曲《春蠶》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分析:第一段為整首曲目的引子部分,從音樂本身來看共三句,這連貫的三句要有階梯式的層次變化,能表現出明暗交替、遠近結合、強弱相間的感覺。在演奏方面,要營造出空曠寂靜的環境,利用琵琶來模仿維吾爾族特色樂器“鷹骨笛”高亢的音色,勾勒出無邊無際的戈壁景象,為后續的演奏奠定基礎;
第二段的特點是駝鈴聲和駱駝的腳步聲,需要演奏者取用“復調”的手法,模擬由遠及近若隱若現的駝鈴聲,接著以“摭剔”的演奏技法來模擬堅定有力的駱駝腳步聲,駝鈴和腳步的交織聲,使聽眾眼前仿佛出現一頭身形龐大的駱駝從遠處走來,而自己正處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后續的多種技法結合模擬聲還形成了震撼的音響效果,急促的腳步聲似乎有支駱駝隊伍在行進。
第三段轉變為明朗輕快的曲調,沙漠之路上,聽眾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樓,又或許是真實存在的綠洲。悠揚婉轉的旋律是在模仿兩種維吾爾族彈弦類樂器的音色,其一和熱瓦普厚重音色相似,略顯沉悶,其二與熱瓦普靈動音色相似,明亮且歡快。這兩種音色無意中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又突出各自的特點,使音樂展現在整體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段為高潮部分,眾所周知,大部分樂曲高潮部分情緒最為高昂,此曲也不例外,俏皮的情緒實在惹人喜愛,對維吾爾族特色樂器“彈步爾”和“都塔爾”音色的模擬,使聽眾感受到天山腳下,穿著民族服裝的人們載歌載舞,熱鬧不已;
最后一段是曲目的結尾,剛柔并濟,以春蠶的柔與表達感情的剛勁形成對比,相輔相成,互相襯托。起初為對曲目的回顧,是用民族特色音色展現的,接著用特殊技法來模擬春蠶吐絲,這一柔軟的動作,映襯出中華民族兒女世世代代如春蠶一般,細膩地奉獻著自身,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歷經幾千年,一直都積極向上,不斷探索,執著追求,情感由此處得以升華。
(二)演奏技法
《春蠶》琵琶獨奏曲是劉德海先生的心血,整個曲目中除了有基礎的傳統演奏技法外,還有先生融入的獨創的個性化技法。以下針對其中一部分來進行分析。
第一,山口外摸撥。這一演奏技巧是劉德海先生的獨創,也是在整首曲目中出彩的地方,在模擬春蠶吐絲的階段使用了,模仿緩緩地吐絲聲極其形象。“山口”是琵琶樂器上一個部位的名稱,演奏過程中,左手打、帶的時候,右手中指在山口以上處的兩段琴弦之間摸撥,會發出明亮清脆的音響,使音樂更加豐富。
第二,輪指。這是琵琶演奏中常見的技法,《春蠶》曲目中,引子里便運用了輪指,了無邊際的沙漠景象要用到強輪手法,弱輪則主要在第二句體現,描繪的是模糊虛幻的意境。“鷹骨笛”的模仿便采用了輪指,從起初的莊嚴肅穆,手指垂直,以掌關節用力,音色堅實為主,到之后的加緊速度,朦朧縹緲,此曲將基本的輪指手法展現得極其豐富,和西域的音樂風格交相呼應。
第三,滑音。琵琶的演奏中滑音主要分“抹滑”和“張力滑”,前者為左手手指緊貼弦做上下滑動,弦發生長短變化而發出的滑音效果。后者為左手手指將弦左拉右推,通過掌控左手的力量而控制琴弦的張力,從而發出滑音效果。在曲目的第二段中運用了滑音,利用滑音與其他技法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由遠及近。
第四,反正彈。這一技法是在《春蠶》中由劉德海先生獨創的個性化演奏技法,是以吉他為原型而創作的。“正彈”是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或者無名指正面由弦的右側向左側彈撥,“反彈”則是以左手的手指反面由左側向右側彈撥。《春蠶》的演奏中,劉德海先生采用了食指和中指的“雙反彈”,這要求演奏者可以靈活地運動手指的中關節,同時兼顧正彈和反彈,對演奏技巧要求極高。“反正彈”出現在《春蠶》演奏的高潮部分,在輕快的節奏中,風格更加強勁,震撼人心。
總而言之,劉德海先生的《春蠶》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演奏方面,帶給聽眾無與倫比的震撼,細膩之處感動人心。在內容選取方面,以“春蠶”寓意自己對事業的追求,同時映襯整個中華民族的艱辛奮斗、勤勞精神,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默默的付出使聽眾聯想自身,做出反思。在演奏方面,劉德海先生獨創出個性化的演奏技巧,通過與維吾爾族的民間特色音樂、西洋樂器音色等的有機結合和模仿,使音樂表現更有渲染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黃婷,女,本科,太原市群眾藝術館,館員,研究方向:民族樂器琵琶)(責任編輯 葛星星)
相關熱詞搜索:;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三
導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李清照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難能可貴。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兩篇《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詩歌鑒賞,歡迎閱讀!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于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因此,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就自然地引出來了。如果說,上面沒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兩相恩愛;那么,這兩句就說得再明白也沒有了。她倆是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詩詞中,寫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憶江南》);或是“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一類文字。像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面來寫出相思之苦的,極為鮮見。
那么,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縐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一句話就是時刻在相思著。這里,作者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時總是縐著眉頭,愁眉苦臉的。作者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領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的。“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兩者之間有著連接的關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種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化起伏,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這幾句和李煜《烏夜啼》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然易安亦從范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語胎出,李特工耳。”誠然,李作比之范作已勝一籌。“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總不及“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變化的情景,怪不得成為千古絕唱。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四
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 雨巷意境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enxue)。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五
《短歌行》,視界極其闊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說曹操是以帝王之氣在寫作,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適不過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意境特色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enxue)。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試譯:
我一邊飲酒一邊放歌,人生歲月能有幾何?象那轉瞬即逝的晨露,過去的日子苦于太多。喝酒唱歌我慷慨激昂,深藏于心的憂慮難以遺忘。用什么來排遣憂思,只有借助美酒聊解悲傷。那穿青領衣的學士啊,我無時不在把你思想。只是為了你的緣故,我至今吟味“子衿”念念不忘。鹿兒呦呦歡叫,在野地里吃著艾蒿。我若有貴客臨門,一定彈瑟吹笙相邀。如同那明潔的圓月,什么時候曾停止過運行?渴求賢才的一懷愁緒,索繞于心不能斷絕。客人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屈尊前來把我探問。久別重逢談心宴飲,心中懷念舊日的情恩。明月當空星斗見稀,烏鵲展翅向南遷徙。繞著林木飛來飛去,哪個枝頭可以棲息?山不辭土石而高峻,海不拒涓滴而淵深。周公吐哺握發,天下賢士歸心。
(一)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短歌行》實際是一篇很有政治性、說理性的詩篇,但全詩沒有枯燥的說教,一切道理都在情感的波瀾和抒情意境中得到了深摯而曲折的表達。全詩四段,第一段一上來就用悲涼的調子唱出了積郁已久的憂思,感慨人生短促,需要借酒消愁。這種調子是很能使多經戰亂,出路渺茫的漢末士人受到感染的。然而詩人的憂愁卻并不引向消沉,而是具有積極的含義,他愁的是賢才難得,壯志未酬。所以第二段就借用《詩經》成句并加以巧妙的處理,來表現對賢才的思念和得到賢才后的歡樂。第三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又在講愁,是照應第一段的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段中的八句。表面看來,意思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于“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第四段最后八句,先用烏鵲繞樹比喻賢才猶豫彷徨的心情,表示希望群賢畢至;然后歸結到自己身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揭示了全詩的主旨。全詩在情感表達上委婉含蓄,曲折深沉,是通過以情感人來引發當時士人的思考,從而認明真正的出路。而這正是作者寫作此詩的政治目的之所在。
(二)慨慷悲歌,風格沉雄。《短歌行》的主題在于求賢,而求賢的目的則是為了實現統一全國的理想,所以全詩極富于積極進取的精神。但如此積極的內容卻不是用空洞的高調來表現,而是通過慷慨悲歌來做富有感染力的抒述。在全詩中,沉郁的意境和內在的積極要求和諧地統一在起,構成了一種深沉而雄健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與建安文學潮流的基調高度一致,也充分顯示了曹操詩歌的藝術個性,所以成為曹操的代表之作。
(三)富有表現力的詩歌語言。從漢代末年開始,在詩歌語言形式的發展中,典雅板滯的四言體逐漸衰微,漢樂府民歌所創造的五言詩不但給詩歌語言帶來了新的生機,而且已開始盛行。《短歌行》的語言特色在于它仍然采用四言形式,卻舊中有新,流暢平易,很富有表情達意的能力。詩中運用典故也并未使人感到奧澀,反而因借助傳統的形象而增強了詩歌的情味。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一般中下層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加以戰亂頻繁,朝不保夕,所以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在社會上很流行。《古詩十九首》里有不少詩就帶有這種頹廢的情調。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曹操生活在那個時代,自然也會染上這種消極思想,發出“人生幾何”的感嘆。然而這首《短歌行》的感情并沒有陷入低沉的哀嘆之中,而是經過幾次反復,最后達到奮發激昂,顯示了曹操悲涼、沉雄的風格。這是它可貴的地方。這風格從實質上講,正反映了整個建安時代的時代精神。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六
《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于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滕王閣序》意境美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enxue)。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征。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作者采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層巒 一作:層臺;即岡 一作:列岡;天人 一作:仙人)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軸 通:舳;迷津 一作:彌津;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一作:虹銷雨霽,彩徹云衢)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遙襟甫暢 一作:遙吟俯暢)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見機 一作:安貧)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七
“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藕即盛開的荷花,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其亭亭玉立的仙姿為人們所鐘情,有荷花仙子之稱。深秋,乘著游船,在湖中飄蕩,只見荷花抗拒不了秋天的蕭殺,已失去了美姿,但仍殘留香氣。玉簟,即華美的竹席,船上華美的竹席讓人感到了秋天的涼意,季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換。秋天是催生離愁別緒、感慨良多的季節,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作者的此句為全詩開宗明義,概括全詩的時間、景物和情感,隱含濃濃的秋愁和對春意即美好過去的留戀。又隱含一種既往不可追的無奈之情。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輕解羅裳”這句又再一次強調季節的轉換,此句雖沒有點明解羅裳換上秋裝,但我們明白,她這一次泛舟而游,衣著也隨季節變化了。“獨上蘭舟”重點突出“獨”,即孤獨。注明原來是有伴而游,如今獨自一人。一種悲秋加上孤獨感,增加了作者對處境和心境的悲愁。
接下來點明愁從何來。“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錦書即書信,鴻雁寄書,即是古代十分遠古的手段,也往往是將無奈之情相寄托的一廂情愿,首信無憑的巴望和幻想。作者在西樓居所盼到天黑月亮,凄清的月光照亮繡樓,等到雁字回時,有否得到書信卻不得而知,作者望空寄情的心情和景況刻劃得如此深刻。一個盼字在這句里委婉而存。
下闋,作者把對親人的想念和無奈的情懷進一步和盤托出。
“花自飄零水自流。”“自”注明花的飄零和水的流動都是自然規律。所謂“青春易老,時光易逝”。“人與花一樣都遵循自然規律變化。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里作者進一步道出了他的愁在于“相思”。這首詞是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新婚后離別之情的披露。
“此情無計可消除”別后的相思之情,無法消失排遣,進一步注明李、趙二人愛情的熾熱。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竭力控制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眉峰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頭。
作者在這首詞中,觸景生情,見物生情,寄情景物,盼雁傳情。自白相思難排遣,無法躲避。一個情字,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愛,感情一波又一波,由隱而露,由遠而近,由外而內,層層遞進。讓人一讀三嘆,心隨之起伏,深受感染。
在過去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以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可謂多矣,李清照《一剪梅》詞,就是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詞不但表達深摯的愛,還表達了她對美好感情的執著追求和忠誠。這種性格和精神與她那“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句同出一爐。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八
導語:一剪梅,雙調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葉韻則有上、下片各三平韻、四平韻、五平韻、六平韻數種,聲情低抑。下面讓小編帶你欣賞這首詞的意境。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