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首先必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講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慈善演講稿篇一
大家下午好!
今天,對匯鑫,以及匯鑫的每個員工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我非常驕傲,能和中慈國際交流中心,深圳讓生命充滿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社會各界愛心同仁們共同為父母學堂-感恩教育活動出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父母學堂·感恩教育” 從人性的本真善出發,秉承“用愛心做事業,用感恩的心做人”的理念,伴隨著深圳的廣大父母和子女共同走過了三年的歷程,通過一系列的公益活動,為廣大的父母和子女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科學地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讓父母更加的了解子女,關愛子女,同時也讓孩子們更加的理解父母,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廣大父母的支持。
的發展,匯鑫也深知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所以從“父母學堂”一走進深圳就同組織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積極的參與到各項公益活動。
今天,我謹代表匯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表示對活動的支持,我們現場承諾,今天凡是購買xx首飾盒的10%,將會作為慈善基金捐給“父母學堂·感恩教育”基金組織,并將在今后的各項活動中大力的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
在這里,我衷心祝愿“父母學堂·感恩教育”慈善公益事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讓更多的家庭能夠受益,讓祖國的花朵能成長的更加美好,也祝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事業新旺,財源廣進,謝謝各位!
慈善演講稿篇二
大家下午好!能夠榮獲中華慈善獎,并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中華慈善獎是表彰善行善舉、弘揚慈善文化的國家最高獎。這項殊榮,不僅僅是對我們巨大的褒獎,更是向全社會傳遞人人為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正能量。
對于貧困,我是有非常深刻體會的。我出生在河南豫東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我1歲零3個月的時候,母親得病,沒錢看病,也沒地方看病,就這么走了,我就成了半個孤兒。從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讀小學的時候,在村里面幾間不遮風、不擋雨的破草房里面,用泥巴臺子做的課桌,遇到下雨天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讀中學的時候,離家比較遠,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還有一瓶鹽去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夏天天熱,半天黑窩頭就長毛了,洗一洗再吃。高中畢業后,我想找份每個月10塊錢的搬磚頭的活,都找不到。當時,我是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非??释軌蛴幸环莨ぷ?,非常渴望能夠走出農村、吃上白面。就在這個時候,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大學。因為沒錢讀書,沒錢吃飯,每個月是國家給了14塊錢的助學金,我讀完了大學。大學畢業后,在國企打工十年,在民企打工五年。96年成立恒大,趕上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公司從開始的七八個人發展成為現在有14萬員工的世界500強企業。
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恒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當前,脫貧攻堅是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恒大和全國其他企業一樣,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20xx年12月,恒大集團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我們抽調2108人組成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捐贈110億,建設50個新農村、12個移民社區,從大山深處搬出5.2萬貧困戶,從大山深處移民出22.18萬貧困群眾;為畢節全市七縣三區的貧困群眾建設6萬多棟蔬菜大棚,90多萬畝中草藥、經果林和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建設447個肉牛養殖基地,調配、改良了60多萬頭基礎母牛,為各個產業引進了79家上下游龍頭企業,解決8萬多人就地就業,打造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到20xx年,在畢節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恒大成立22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為國家交稅1850多億,各種慈善公益捐款100多億,現在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260多萬人。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多創造財富,為國家多交稅收,為社會多解決就業,這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將一如既往,和廣大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一道,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慈善演講稿篇三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談兩個詞,慈善與信仰。
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座逸夫樓陪伴著我們的讀書歲月。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值得我們用真誠來緬懷。他是邵逸夫,偉大的慈善家,香港著名電影制作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辦人之一。1973年,邵逸夫先生設立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于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他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
20xx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在行走了107年人生旅程之后,突然停止了遠行腳步。他離開了,走得安詳、淡然,令人深念。
在這個仇富情緒強烈的年代,這位香港富豪的離世,激起了無數民眾的自發緬懷。在這個充滿利欲的年代,邵先生將做人的真諦詮釋到極致?!吧垡莘颉边@個鏗鏘大名,部分鐫刻在影視膠片里,部分鐫刻在教育建筑上,部分鐫刻在慈善事業中。這些刻有邵逸夫名字的建筑或牌匾,永遠都不會像一些商人或官人那樣,無需擔心哪一天被人鏟除。從某種角度上說,逝去的邵先生留下了生動的鏡鑒——真正成長為財富的主人才更加彌足珍貴。
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長,而是它有多好。邵先生的美好,無需悼詞,更無需點綴。
我想,驅使他這么做的,是信仰。是援助中國教育事業的偉大信仰。
我想,這個時代的我們,也許并沒有邵先生那樣高尚也無法像他那樣捐贈龐大的財富,我們無需模仿,但我們需要比他更加堅定的信仰。
既然我們已經踏上我們所選擇的道路,那么,任何東西都不應該妨礙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既然我們選擇了站在這里,站在五中的土地上,那么,任何的東西都不應該妨礙我們愈加堅定的信仰。
文藝復興時期的喬爾丹諾·布魯諾為了堅持科學真理,進一步的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然而科學并沒有戰勝愚昧,并且遭到了天主教人的追殺,被釘于十字架前,誓死不屈的他烈火焚身仍高呼科學真理。他言道:“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紀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他用生命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他們為了信仰的選擇,一個是慷慨解囊,另外的是慷慨就義。正是信仰,讓他們的靈魂有所歸依,讓他們的心靈更加堅強有力,讓他們生命的河流奔涌不息。
而我們為了信仰的選擇,是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是用自信迎接每一次考試,用認真地態度對待每一秒的人生旅程,是讓信仰的真理,成為真正有價值的生命。正是信仰,讓我們永遠保持堅定的信念,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披堅執銳、勇往直前!讓我們懷抱一種信仰,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緊握,勝利必屬于希望。
慈善演講稿篇四
現在,讓我們用記憶,一起來回想一張照片。它色調以黑色和灰色為主,主角是一名正在課桌前溫習小女孩。在女孩整齊流海下,有一雙特別吸引人大眼睛——明亮、聰慧。膠片將畫面定格在了女孩與鏡頭凝視瞬間,她眼神純凈不含雜念,卻讓看過人難以遺忘——這就是希望工程一張真實宣傳照。1991年,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在安徽省一個偏僻鄉鎮小學里偶然捕捉到女孩眼神,然,從此,這張簡約卻不簡單照片就與希望工程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曾經,“失學兒童”是我們每個關心兒童成長問題人痛處,但“希望工程”誕生和發展,給他們帶來了筑夢空間和圓夢機會??墒?,面對紛繁復雜社會,許多比“失學兒童”更嚴峻問題正一點一點地浮現在人們眼前。
近幾年,有一個詞兒,在社會各個階層里廣泛流傳著,它描述,是那些被外出務工父母留在農村孩子。正是根據這樣現象,這些孩子被統稱為“留守兒童”。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這種現像不得不引起我們關注。
去年春節期間,有12名留守兒童在某新聞媒體幫助下,從全國各地來到烏魯木齊,和分離了許多年爸爸媽媽見了面,吃上了一頓久違團圓飯。只是,當孩子面對這么長時間以來父母第一次擁抱,竟然顯得有些淡漠和被動。同樣,這頓看似平常團圓飯,也因為時間痕跡,夾雜著百般滋味。
一名四川孩子對記者說,在得知自己能夠去新疆見到分開了8年父母時候,心里很激動,但是又有點膽怯。在見到父母那一刻,竟然還有點兒不知所措感覺。這些,我們都能夠理解。父母給孩子感覺,本來應該很近,可是在沒有父母陪伴8年里,仿佛是顯得那么遠。
家是什么?在這些留守兒童眼中,家,不只是戶口本;家,不只是房子。家——只要有爸爸媽媽陪伴地方,就是家!
偶爾,我也會到農村去。那里不乏留守兒童身影,在當地人眼中,留守兒童比不上那些有母親時時帶著孩子漂亮,也不如那些在父親督促下練習寫字孩子可愛。也許,當留守兒童在為捍衛自己尊嚴和別人打罵時候,還會有過路人指著他們說,“瞧,這都是些沒人管野孩子”。這樣一句話,足以刺傷一顆小小心靈。夜幕下留守兒童,避開了喧鬧人群他們,唯有對這漫天星空訴說滿腔委屈。
在今天繁忙社會里,我們應該嘗試著放慢腳步,會看出我們身邊留守兒童脆弱和無助,如果能在傷害來臨之前幫助他們,至少,會帶給他們一些依靠。不計較得失,因為我是一名志愿者;不在乎小小付出,因為我代表陽光灑下溫暖。其實,假如每一個人在生活里都做一個有心人,就會發現社會會因為你存在,變得流光溢彩。
生命中,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出發,那是夢與夢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抵達,是愛與愛距離;有一種距離,我們渴望拉近,是心與心距離!讓我們向留守兒童伸出雙手,用我們自己方式給他們帶去光和熱,用多一點點愛去開啟那些緊閉心扉,用多一點點行動牽著他們快樂成長!
愛心牽手,共享陽光。親愛朋友,如果你在行走途中看到留守兒童身影,請不要只是從他們身邊淡漠地走過,試著給他們一個微笑、一聲問候,只要點亮了孩子心中昏暗那盞燈,心溫度,會把希望點燃;愛光芒,會把奇跡創造!
慈善演講稿篇五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慈善永遠在路上。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么,善就是智慧,是方向,是目標,也是一種態度。
那些我們孜孜以求的所謂成功,不過是追求完美的過程。我想,每個人只要心存善意,付諸行動,都可以履行慈善,壯美人生。崇德尚善,并不是要成為慈善家,而是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力所能及的善舉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真正的成功,遠遠不止一面,除了事業,以公益慈善升華人生,是我畢生的夢想?!边@也是我的人生哲學。崇德尚善,就能成為可愛的踐行者。
中學讀書之時,我就學習理解了中華民族的立命精髓,獲得了我們祖先秉承慈愛仁義的光榮傳統。我閱讀過孔子、孟子和老子關于仁愛慈善的一些經典論述,特別在縣電臺親自主持播出了一個個慈善故事,使我對與人為善、感恩社會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縣電臺電視臺各檔節目播出的這個新聞窗口,正是傳播、動員和鼓舞全縣人民大力弘揚慈善精神的光榮崗位。
我們新聞工作者與全縣的慈善大業血脈相連、心心相印。我們播出的每一條新聞、每一個故事,甚至每一句話,都是引領和昭示著以慈善為核心的蘭西精神。
在大學讀書時,我學習了古圣人的善念與善道。儒家鼻祖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思想體系。由孔子到孟子,從仁愛到仁術,再到墨子兼善天下,對社會的道德構建和慈善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guān guǎ)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我一直為生長和工作在蘭西而自豪,幸運地擁有這片慈善仁愛的熱土。每次出去采訪或者游覽家鄉山水,去看流淌于我們腳下美麗的呼蘭河,心靈上都會產生強烈感應,讓我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堅守善念。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五禮、知五恥,興善道,對個人是品德修養;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更是維系社會正常生活和良好風氣的豐厚滋養。特別是王立波書記到任蘭西縣委之后,帶領蘭西人民凝心聚力,崇德尚善、立言敏行,大行慈善,扶貧濟困,形成了全縣上下同舟共濟、攜手奔小康的可喜新局面。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斗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講誠信,樹誠實守信之風,做正義坦蕩的人;講秩序,樹禮讓和諧之風,做遵紀守法的人;講奉獻,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愿服務的人:共同培育呼蘭河畔的慈善百花園。
在每天面對全縣聽眾的播音中,我一直被身邊一個個慈善故事感動著——
前一段時間,我曾多次跟隨縣領導深入鄉村看望和采訪貧困戶。在蘭西鎮林勝村楊仁屯,我們走進低保戶郭景江家里。老兩口生活得特別困難,疾病纏身,失去了勞動能力,又沒錢治病,精神上極為壓抑……縣、鎮和村領導給與郭景江一家極大關注,立即幫助他們解決了免費住院治病、日常生產和生活幫扶等的一系列難題。4月26日,縣領導又特意派文旅辦工作人員專程去看望郭景江夫婦,給他們帶去了豆油、大米、白面、牛奶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實實在在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大愛無聲,大愛無言。
善是內心自然生發的一種詩意情懷,只要你想著這個世界、這個國度、這個家園,并且付諸行動,你就可以成為傳播善良的種子。我們正走在慈善公益事業的大道上,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大家手牽手走出了一條慈善之路。善會成為公益事業的核心,善一定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開花結果。堅持熱心慈善事業,不忘初心,用我慈善我快樂的人生理念,作為我們的生活信條和工作動力。
讓愛的火炬熊熊燃燒,照亮和溫暖蘭西的每一寸土地。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新聞永遠在路上,慈善永遠在路上!
謝謝大家!
慈善演講稿篇六
大家好!
人是一本書,人的外表是封面,而人的心靈就是內容。然而,內容有好有壞。就在那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看清了人的心靈。
這一天,天氣格外好,太陽那強烈的光線照亮了世間所有的黑暗之處,白云一大片一大片地連接了在一起,好似一條不規則的大帶子,又好似一塊令人垂涎欲滴的棉花糖。
我手中緊緊握著那一百元錢,那幾乎是用光了我所有的零用錢才勉強拿出來的。
原來呀,今天那是“愛心捐款”的日子,目的是為了捐獻給那些貧困山區的小孩和殘疾人,讓他們可以早點過上優越的生活。
盼啊盼,終于,在主持人一番激烈的演講下,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我們早已懷著激動與期待的心情在耐心地等待著,也有的同學迫不及待地探出頭去看個究竟。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伴隨著感動人心的歌聲,我們一手拿著錢,邁著沉重的步伐走了上去,在那一瞬間,仿佛有幾萬個畫面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或許明天迎接我們的會是一個新的黎明,但是,當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時,那些殘疾人卻只能存活在無盡的絕望與黑暗中;當我們聆聽著娓娓動聽的歌聲時,那些殘疾人卻聽不到這世間歡快的笑聲;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上課時,當我們大手大腳地花著錢時,或許他們連買一根筆的錢都成問題……想著想著,在不知不覺中,我將錢緩緩地投進了捐款箱里。我知道,這一次,我們捐獻的不僅僅是愛心,還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鼓勵與支持。
“同學們,就讓我們為愛心捐款點贊吧!”主持人的最后一句話使我難以忘懷。是啊,雖然這一筆錢對他們的幫助并不大,卻是對他們精神上的一種的支持。
謝謝大家!
慈善演講稿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愛心無大小 慈善在身邊》。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一個山村小學,有一位從大城市里來的女教師,她經常到離學校不遠的一個農家去買雞蛋。
賣主是個年過花甲的老太太,她叫女老師說個價,女老師便定了5毛錢一個,其實,女老師暗中提高了5分錢,女老師家鄉的雞蛋4角5分要多少有多少。女老師看老人可憐,沒兒沒女,只靠幾只雞養活自己,于是每個蛋多給5分錢,這個老太太可憐,女老師心想:就做一個小施主吧!
奇怪的是老太太既不討價,也不還價,這樁買賣就這么定了。
買過一段時間,女老師覺得老太太實在可憐,便單方面又提高了5分錢,一個雞蛋5角5分。這回老太太作聲了,堅持不肯提價,但女老師堅持要單方面提價,僵持了很久,老太太終于接受了。
那天,女老師照舊去老太太那兒買蛋。正碰上一個蛋販子跟老太太講價,蛋販子出6角一個的價要把蛋全收走,老太太不肯。蛋販子說,這個價夠高了,山里都是這個價。老太太說,不是因為這個價,而是這些蛋要賣給那位老師,人家那么遠來我們這里教書,孩子們需要她。
老師頓時呆了,原以為自己是個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老太太?無私地、默默無聞地為別人付出一切而不求回報---這就是慈善,這就是愛。
記得那天,我看到電視上在放一個為玉樹捐款的晚會節目。捐款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企業不在少數,高舉的捐款牌在我的眼前直晃,讓我還真有點感動。臨到個人捐款了,有白領、醫生、老師、警察、商人、學生,他們依次把錢投入了捐款箱,也把他們的名字寫進了觀眾的心坎上。
看到這,我的臉上熱熱的,眼眶紅了,眼淚從眼角流了下來。
是的,慈善的不是錢,是心為別人捐獻出一分一角的普通人和捐獻出成千上萬的人一樣值得人尊敬,因為,在慈善的天平上,他們是等重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