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的要領,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的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在寫作時有所幫助。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一
1.19世紀中后期,清政府開明官員掀起的“師夷長技”的歷史事件是(a)。
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d.創辦報刊。
2.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開始于(d)。
a.禁煙運動b.鴉片戰爭。
c.太平天國運動d.洋務運動。
3.“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在此觀點指導下,中國興起了(d)。
a.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c.戊戌變法d.洋務運動。
4.為中國近代化開辟道路,提出“自強”與“求富”口號的運動是(b)。
c.新文化運動d.五四愛國運動。
5.洋務運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提出的口號是(d)。
a.“民主”與“科學”b.“自由”與“平等”
c.“扶清滅洋”d.“自強”與“求富”
6.洋務運動前期的口號是(a)。
a.自強b.求富c.民主d.平等。
[?佛山]把李鴻章看成時一個徹底的賣國賊,這多少是一種帶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評判。他仍有值得肯定之處,其中有(c)。
a.開辦福州船政局b.抗擊沙俄侵占雅克薩。
c.創辦開平礦務局d.建立大生紗廠。
7.在參加《洋務運動主題展》時,從下圖獲得的信息正確的是(a)。
a.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
b.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工業。
c.張之洞創辦的近代企業。
d.表明中國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8.19世紀60年代,中國近代化的核心內容是(a)。
a.學習西方軍事技術b.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c.學習西方經濟制度d.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10.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創辦的企業不包括(a)。
a.江南制造總局b.開平礦務局。
c.上海機器織布局d.湖北織布局。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實現背景切換、位置變換的操作方法。
2、理解并掌握一個角色由多個腳本同時控制的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與協作學習的能力。
4、通過交朋友培養學生之間要團結互助的品質。
教學重點:
舞臺背景的切換。
教學難點:
角色腳本的編輯。
教具:scratch2.0軟件、課件、學件。
教學環節:
一、復習。
師:出示課件。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舞臺的大小:480x360像素,兩個軸分別是x軸y軸,x軸向右行走是正數,反方向是負數。y軸,向上行走是正數,向下行走是負數。坐標的中心點在舞臺的交叉點中央。小貓一步的距離是30,用15步可以走到舞臺的右邊。
信息技術第六冊第四課《小貓交朋友》玉泉中心小學雷長娟。
二、創設教學情境,明確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你們有好朋友嗎?
生:有。
師:出示課件。
任務一。
師:小貓它從家里出來到森林中去找它的好朋友小猴,小貓去找小猴的過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記錄在紙上:角色是小貓、小猴。從家到森林是兩個背景。造型:小貓兩個、小猴3個。
生:動手操作。
師:首先我們編輯兩個背景完成背景一、背景二的操作。
生:上機實踐、討論、探究。
師:1、請你說出添加角色的方法?
2、請你匯報一下添加背景的方法?
生:回答。
1、背景庫中導入動物小猴角色。
2、從背景庫中導入兩張背景圖片。
3、因為背景等待時間設定為15.5秒。
展示學生作品,評價作品,教師適當點撥。
任務二。
師:兩個好朋友好久不見,見了面的它們會聊些什么呢?
生:回答。
在scratch軟件中怎樣實現它們兩個之間的對話?用什么模塊的指令可以完成對話劇情呢?在腳本編輯過程中我們每一個環節都要想好。
生:動作、外觀、事件、控制四個模塊中的指令來完成。
師:首先讓我們手動分析一下你設計的它們相遇后的故事動手實踐。
信息技術第六冊第四課《小貓交朋友》玉泉中心小學雷長娟。
1、學生小組互要探討和嘗試,共同解決新的問題,最后完成任務。
2、學生匯報交流、欣賞作品。
3、學生暢談收獲過程。
三、檢測自學效果,教師精講點撥。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覺得同學們基本掌握了模塊的使用方法,運用模塊指令你能自行設計腳本嗎?把你想對好朋友說的話編輯出來與大家共享。
生:實踐。
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評價。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的背景的切換、一個角色腳本同時控制的方法,通過學習大家基本掌握了操作的過程,希望同學們能夠把今天的所學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下課。
板書:。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三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導入新課】前幾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龜度去認識地球。
觀察討論一:
(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網絡相關知識的了解,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對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與人交流等方面的用途產生興趣,并形成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態度。
2.通過上網親身體驗和交流網絡上發生的一些故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當今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網絡能帶給我們種種便利。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上網親身體驗和交流網絡上發生的一些故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當今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網絡能帶給我們種種便利。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準備一個網絡上的故事。
2.教師網上注冊。
3.準備網絡歌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師:《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這首歌本來不為人所熟悉,但它以flash的形式,借助網絡傳播之后,一夜之間就紅遍了大江南北。通過這首歌的遭遇,我們可以窺見網絡的力量。
板書課題:網絡連接你我他。
二、認識“網絡時代”,了解網絡的作用。
1.自主閱讀課本內容。
討論:不同的交流方式相比,網絡有哪些好處。
3.閱讀《國際互聯網》。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網絡時代的特點,你會首選哪個詞呢?
4.閱讀《我與網絡一起成長》。
網絡故事會:你聽說過網上有趣的故事嗎?你和網絡之間產生過故事嗎?
交流故事。
5.閱讀《網上尋醫》《網上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1)網絡作用知多少。
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請把你能想到的網絡作用寫下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看看網絡的作用你們知道多少。
(2)發揮你的想象力,想一想在不遠的'將來,網絡還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應用?
(3)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有用的網址。
(4)你平常上網嗎?經常去的網站有哪些?
6.你利用網絡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討論: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有哪些?你是如何從中受益的?
7.朗讀《網絡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帶來了希望》。
你是怎樣理解教室里寫的那段話的?
8.閱讀《網上幽默》。
三、布置作業。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五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2、交流。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公轉地軸傾斜。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六
窗體底端。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突厥的興衰、唐和突厥的關系以及唐對突厥故地的管轄。回紇的發展,唐和回紇的友好關系。的興起以及粟末和唐的密切關系。南詔的發展,唐和南詔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統一,唐蕃“和同為一家”的親密關系。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突厥、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它們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和建設,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唐朝空前強盛,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為我國民族關系史上光輝的一頁。
(3)唐朝和邊疆各民族的關系,友好往來、互相幫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為一家”的親密關系,更是我國古代中央王朝和邊疆民族和睦相處的典范。
(4)祖國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祖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是各民族之間友好交融的結果。
3.要求培養學生能力:
(1)指導學生初步學習用圖示法歸納、概括和綜合教材主要內容的能力。
(2)通過比較突厥和回紇等民族在生活習俗和文化諸方面的異同,指導學生初步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和表述相似歷史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本課重點:回紇、吐蕃及其與唐的關系。
2.本課難點:使學生認識友好互助是各族關系的主流,各族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則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這是一個難點。另外本課內容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備。
1.自制突厥、回紇、、南詔、吐蕃板書提綱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書設計。
(一)突厥。
1.習俗和特點:游牧、冶鐵、創字。
2.突厥汗國的興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習俗和特點:游牧、農耕、冶作、尚武。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講過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經濟,唐朝前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號稱盛世。唐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同時,在我國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對待少數民族,也堪稱歷世王朝的典范。這節課,我們就講唐朝時期的邊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們的關系。
2.講授新課。
(提問)“和同為一家”怎樣解釋?課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講了些什么?(指導學生閱讀,并在課本22頁和24頁兩個疆域圖中用筆標出唐朝邊疆主要民族)“和同為一家”這句話概括了唐朝和邊疆各族之間的友好親密關系。唐朝時期,北部和西北地區主要有突厥、回紇,東北有,西南地區有南詔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們和唐關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習俗和特點:游牧、冶鐵、創字(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突厥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有哪些特點?他們和以前講過的哪個古代民族習俗相似?(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看課本p23“突厥騎兵”圖畫,并回答)突厥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5世紀中期,游牧在阿爾泰山一帶(提示學生在“唐前期疆域圖”標出它的地理位置),他們放牧馬、牛、羊、駝,飲奶吃肉,強健剽悍,擅長騎射,風俗習慣和匈奴大體相同。突厥人學會了冶鐵,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劍。在我國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個創制了自己的文字。強調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紀開始創制和使用,到8世紀時,突厥文字結構已相當完整,詞匯也相當豐富。
2.突厥汗國的興衰(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突厥汗國何時建立?何進分裂?(指導學生看書,回答)6世紀中期,空厥強大起來。552年突厥首領土門(副板書)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突厥汗國最盛時曾控制了東起遼河上游,西到中亞里海的廣闊地區(指“唐前期疆域圖”)。但由于突厥汗國是建立在強力征服的基礎上,汗國內部各種矛盾尖銳復雜,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斷反抗,貴族之間爭斗加劇。6世紀末,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以阿爾泰山為界,山以東直到興安嶺,是東突厥轄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廣大地區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圖”)。
唐朝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副板書)趁機多次南下騷擾,對唐威脅很大。630年唐軍在陰山一戰打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唐太宗對頡利等芝突厥統治者優以相待,讓他們住在長安,賜給田宅,授予官爵,頡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被北方各族尊為“天可汗”(講述時,可指導學生看課本p23“渭水之盟”圖畫和相關小字部分,使學生弄清:由于東突厥多次南下騷擾,嚴重威脅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決心用戰爭解除這種威脅,滅掉東突厥。他的開明之處在于:在打敗東突厥以后,又給以妥善安置,優禮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廣大地區,奴役當地各族,陰斷中西商路,對唐構成威脅。為維護對西域的管轄和保護中西商路,唐高宗時,利用西突厥內部紛爭加劇,趁機進兵,于657年滅掉西厥。
3.唐對突厥故地的管轄(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東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東突厥首領進行管理。對西突厥:640年,唐太宗為打擊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設置安西都護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西突厥亡后,武則天又置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講述時,出示兩都護府投影片,使學生明其管轄范圍)。
兩個都護府是唐管轄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都護府的官員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員由西域各族首領擔任,并統轄著幾萬邊防軍。唐朝通過兩個都護府的設置,有效地鞏固了西北邊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暢通,西域和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的。兩個都護府管轄的廣大地區,歷史上是中國的領土(應向學生強調兩都護府設置的歷史意義)。
(二)回紇(投影片)。
(提問)同突厥相比,回紇人的生活習俗有哪些特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回紇也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們的習俗與突厥相近。六、七世紀時,回紇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圖”),居無定所,“隨水草轉徙”。回紇人健樸豪爽,君臣之間沒有明顯的等級差別(應向學生強調這點)。受突厥影響,他們使用突厥語言文字。隨著和內地的接觸增多,8世紀中期,回紇有了農業、商業,開始建筑城市和宮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學生強調,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紇汗國的興衰(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回紇汗國是何時、由誰建立的?又是在何時瓦解的?(指導學生看書、議論、回答)東突厥亡后,回紇逐漸向南發展,和唐關系密切起來。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紇汗國。其轄地西起阿爾泰山,東到黑龍江上游,大漠南北盡為所有,可汗王廷設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導學生看“唐后期疆域圖”,弄清回紇汗國范圍)。骨力裴羅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為“懷仁可汗”。8世紀晚期,回紇上書唐朝,請示改稱“回鶻”,意思是像“鷹鶻”那樣輕捷勇猛,這反映了回紇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紀中期,回鶻內部紛爭激烈,國力削弱,汗國瓦解。此后回鶻人大部分西遷,其中遷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副板書“西州回鶻”,并提示學生在學習宋元部分時,還要講到它)。
3.唐與回紇關系(政治、經濟、文化)(投影)。
(提問)從哪些方面可以說明回紇和唐的關系是親密友好的?(指導學生看書、回答)回紇和唐長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冊封,接受唐的領導。安史之亂時(揭示學生,以后要講到),唐政府曾兩次求助回紇騎兵幫助平叛。唐還三次將公主嫁給回紇可汗,課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經濟上,回紇用馬匹、皮毛換取唐的絲綢、茶葉和糧食,雙方貿易往來密切。在文化上,回紇受中原文化影響,有了農業、商業,建筑了城市和宮室,從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該部分前面已述過,可略提及)。回紇采用唐朝歷法,回紇貴族喜穿華麗的絲綢服裝(指導學生看“回紇貴族”圖畫并要求記憶),回紇的某些風俗也被唐朝內地人民所接受。長安、洛陽等都市的漢人愛穿回紇服裝。當時一位詩人說:“回鶻衣裝回鶻馬”,正是漢族和回紇兩族人民往來密切和漢族人民喜愛回紇文化的生動寫照。回紇人到唐朝內地經商的很多,許多人在長安等地居住,長留不歸,與漢族通婚。
(三)(投影)。
1.生活及習俗:狩獵、農耕、穴居(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人生活在哪里?其習俗有什么特點?(學生看書、議論、回答)是生活在我國長白山、黑龍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們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從事狩獵,也從事農耕,種植粟、麥等作物。為了抵御嚴冬,人掘地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權的建立(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說一說粟末的發展和建立政權的情況(學生看書、回答)。有許多部。唐初,居于黑龍江下游兩岸的黑水(今黑龍江)部(提示學生,在講遼金時期時還要著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漸強大起來,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較高。7世紀末,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與唐通好。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他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大祚榮就專以渤海為國號。渤海受唐朝文化影響較深,經濟文化發達,史稱“海東盛國”(講述時,強調學生看“唐后期疆域圖”)。
3.渤海與唐的關系(投影片)。
(提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渤海都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縣東京城)仿唐長安城建筑,布局對稱嚴整,是當時東北最大和最繁華的城市(指導學生看“上京龍泉府遺址示意圖”和“石燈塔”圖畫)。渤海政權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入長安學習。有的人在唐朝考中進士,有的學成回國在政府中任要職,這些留唐學生大力傳播了中原文化(該部分內容系課文小字,如時間不夠可不講。溫庭筠詩可著重點一下“車書本一家”的含義)。
(四)南詔(投影片)。
1.南詔的統一:(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南詔政權是怎樣建立的?(指導學生看書、議論、回答)唐朝時,在云南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帶分布著六個詔,即六個較大的部落。六詔當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學生注意“彝”字寫法)、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詔稱南詔。8世紀前期,南詔勢力強大起來,首領皮羅閣統一了六詔。738年,唐玄宗封他為云南王,南詔政權正式建立(課本小字“皮羅閣設計滅五詔”的傳說,由學生閱讀)。
2.南詔與唐的關系(投影片)。
南詔和唐關系密切。南詔立國165年,歷代國王繼位都受唐冊封。為了發展南詔的經濟文化,南詔王不斷派貴族子弟到長安、成都(副板書)學習。漢族工匠也大批進入南詔,他們帶去了精湛的手工技術,促進了南詔絲織、冶鐵和建筑業的發展。著名的大理千尋塔就是漢族工匠幫助建立的。它是漢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指導學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圖,說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藝,并強調大理三塔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習俗和特點:游牧、農耕、冶作、尚武(邊講述、邊投影)。
(提問)吐蕃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他們生活在哪里?生活習俗有哪些特點?(指導學生閱讀、議論、回答〉強調本目的也是本課的重點)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們有的從事游牧,有的從事農耕。飼養牦牛、豬、馬和獨峰繽紛(可略提獨峰駝和雙峰駝的區別),種植青稞、小麥等作物。他們用牦牛毛織布,住在氈帳里。他們能制作精美的金屬器皿,制作的鎧甲堅實耐用,就連勁弓刺刃也很難剌破。其習俗崇尚勇敢,以戰死為榮,幾代戰死之家,被稱贊為“榮譽甲門”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如時間不夠,該部分內容可略講,指導學生把課文要點記住)。
2.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定都邏些(邊講述邊放投影片)。
(提問)青藏高原何時得到統一?完成統一大業的英雄是誰?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學生看書、議論、回答)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做了吐蕃贊普。他平定的'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的叛亂,又打敗了鄰近一些部落,統一了青藏高原。這是青藏地區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完成統一后,松贊干布定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從此,吐蕃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統一政權時期(講述時,指導學生看“唐后期疆域圖”,強調松贊干布是統一吐蕃,而不是開始建立吐蕃政權)。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書)。
(提問)誰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義?(指導學生看書、議論,提示學生注意課本彩圖《步輦圖》,然后讓學生回答,教師補充)為了加強和唐朝的關系,松贊干布幾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祿東贊為求婚使臣,攜重禮再閃求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講該部分時,要說明《步輦圖》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祿東贊,這是珍貴的形象資料。在講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時,要指導學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線》圖)。松贊干布還特為文成公主修建了華麗的王宮(今布達拉宮前身)。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薩大昭寺前身)。如今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還保存許多唐朝的珍貴文物(指導學生看《大昭寺》圖畫,說明大昭寺是漢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
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又與唐通婚結好,密切了唐蕃關系,促進了吐蕃社會的發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為遠大:和親后,吐蕃貴族放棄了傳統的氈裘笨重服裝(指導學生對經p28《吐蕃贊晉圖》和《回紇貴族》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服裝,以說明吐蕃傳統的氈裘服裝之笨重),改穿華麗輕軟的絲綢衣服。吐蕃人民學會了養蠶;改變了的始粗放的農耕操作方法,學會了平整土地和種植蔬菜的技術。松贊干布還命人創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歷法,還派貴族子弟赴長安學習。在中的文化的影響下,吐蕃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文成公主為發展唐蕃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講述時,指導學生看課本《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圖,指出他們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學生對其聯姻的歷史意義的理解)。同時,吐蕃的土特產,如馬匹、金銀器皿、瑪瑙杯等也輸入內地,雙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4.尺帶珠丹聯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贊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關系繼續發展。710年,唐中宗又應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的請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給他。金城公主入吐蕃,進一步傳播了中原文化,發展了唐蕃友誼。730年,尺帶珠丹懷著感激的心情上書唐玄宗(時唐中宗已死)說:“外甥是行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唐蕃友誼已情同手足,義為一家(要學生閱讀29尺丹上書之語,并適當解釋)。
3.鞏固小結。
本課通過敘述突厥、加紇、、南詔、吐蕃等族的歷史,以及他們和唐朝的密切關系,說明了祖國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在祖國各民族交往的歷史長河中,唐王朝尤為重要,唐朝時候中央政權和邊疆各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有了顯著各強,友好交往是唐與邊疆各族關系的主流。唐王朝的這種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在歷史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邊總結邊畫出“唐朝邊疆主要民族及其與唐關系”示意圖,請學生回答)。
4.布置作業。
1.畫出唐朝時期邊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圖。
2.簡答突厥、回紇、、南詔、吐蕃同唐朝的友好關系。
(三)教學建議。
1為提高教學效果,宜盡量采用電教手段(手法可多樣,如為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可采用教師邊講述邊寫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點、人名、族名亦可由學生書寫投影,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為講清楚各民族的發展線索,教學宜采用圖示法,結合講述議論法。
3.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圖畫,以期使學生對歷史現象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本課講述的內容都是發生在我國現在的邊疆地區,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地理概念。
文檔為doc格式。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七
《洋務運動》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1、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
2、其次,就是根據新教材的要求,采取了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重點講解的教學方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
3、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學習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
4、本課的板書設計我認為很成功。我運用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洋務運動――開辟近代化的道路”這一主線。對學生進行講解。
下面,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之處,以便以后的教學改進。
在本課的知識方面,雖然我把具體的知識點都設計到了,但對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卻做的不夠好。比如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發生,這個問題弄清楚了才有助于學生理解整場洋務運動,可我卻講得不清楚。另外對于洋務運動的評價,雖然給學生講了要從兩方面進行評價,但我認為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還要在深入分析洋務運動的內容基礎之上才可以,而這個我做得也不是很充分。這些都是我以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八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如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2.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如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3.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1.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特點。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運動的一些情況,學習《地球的運動》。
二、新課講解。
第一課時。
(一)地球運動的認識過程1.托勒密與“地心說”2.哥白尼與“日心說”
3.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明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公轉。
(二)地球的自轉1.讀圖1.4晝與夜。
(導學):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講解):地球自轉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周期:一天(24小時)。
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地球自轉現象:晝夜更替(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時間差異(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地方,相對位置偏東地點,要比位置偏西地點先看到日出,就出現了時間差異)。
2.動畫頁:播放視頻《地球的自轉》。
3.活動:了解地球的自轉(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為什么會有時間的差異?
(講解):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紐約與北京的經度相差很大,此時紐約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線東邊的晝半球。
第二課時。
(三)地球的公轉。
1.讀圖1.18地球公轉示意(圖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導學):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講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北半球節氣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晝夜等長,南、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講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北半球節氣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多、男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講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北半球節氣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晝夜等長,南、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講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北半球節氣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少、男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動畫頁:播放視頻《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陽直射點移動(北半球):晝夜變化和太陽直射狀況(導學):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晝夜變化狀況。
(講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永遠晝夜平分),全球晝夜等長。
(導學):太陽直射點移動導致太陽在一年中的直射狀況。
(講解):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兩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之上,一年一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之外,終年無太陽直射。
動畫頁:播放視頻《太陽高度角》。
6.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律和季節變化規律。
第三課時。
(四)地球上的五帶1.讀圖1.19地球上的五帶。
(導學):圖片展示,寒帶、溫帶、熱帶獲得熱量狀況。(講解):寒帶,陽光斜射得厲害,氣候終年嚴寒;溫帶,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明顯;熱帶,正午的太陽高懸空中,氣候終年炎熱。
(導學):分析各個溫度帶的天文特征和氣候特點。
(講解):熱帶有有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南、北溫帶無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現象,氣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帶有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
2.動畫頁:播放視頻《地球上的五帶》。
(3)一年中我國中午太陽升得高、白晝時間長季節是夏季,此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冬季。(4)季節變化與地球公轉的關系: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變化,因果關系。(5)我國大部分位于五帶中的北溫帶。
三、知識拓展:四季的劃分(北半球)。
四、課堂練習。
1.讀地球的自轉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從南極上空俯視,自轉是順時針。
(4)判斷晝夜情況:濟南晝長夜短印度洋晝長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晝長夜短,北冰洋是極晝(5)東京、濟南、新德里三個地點,白天來得最早的是東京.2.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
五、課堂小結。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定義、周期、方向、現象)。2.地球的公轉(二分二至日):節氣變化。3.地球上的五帶。
六、作業布置。
1.完成教材活動p13和p152.記住地球自轉的特點。
3.理解記憶地球公轉的基本規律。
【板書設計】。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九
《地球的運動》是高中地理難度比較大、又十分重要內容之一,是考試常考并題型多變的一節內容。之所以說它難,除了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之外,沒有相關的知識準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經緯網的知識、立體幾何知識、日照圖的判讀、世界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生活常識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現在不太懂沒有關系,等到以后具備了相關方面的知識,自然就會明白了。
這一節課包括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產生的地理意義。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學習和理解整節內容的基礎。
在地球自轉這塊有三個難點:一是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系及自轉的速度,二是地轉偏向力,三是時區和區時的計算。對于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恒星日和太陽日放于小字活動部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于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恒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由于學生對物理定律的不熟悉,很難理解用公式計算出線速度的差異,理解掌握不了,只能用硬性讓學生計出有關于線速度的三個特點。至于第二個難點,有關于地轉偏向力的知識,學生學起來比較感興趣,掌握起來也比較快。因為涉及到此知識點的題目都是比較有趣的,跟學生生活有相關性,至于第三個難點時區和區時的計算,時差時區的教學較為抽象,理性思考的內容較多。一些邏輯思維較強的同學學習起來就較為輕松且興趣濃厚。但有大部分學生感到困難,所以盡量在課堂上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后進一步深入學習提高,多練多看。
在地球公轉這塊難點很多,如正午太陽高度部分、晝夜長短的變化是這部分教材的一個難點,再有是季節更替的規律,對于這部分內容,教材并不完全拘泥于傳統,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和初中地理知識的銜接等因素做了靈活處理。
我感覺《地球的運動》這一整節課的講授比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放到教學中,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最開始時,介紹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運動的現象。比如問題像1月初是近日點,可是為什么我們這里反而比較冷呢?這樣問題都能聯系到學生的生活。當然,上課過程也有不少遺憾。比如:
1、沒有借助是地球的模型來讓學生對自球運動產生感性認識。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多讓學生將地球儀移動,感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對于難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講透。對于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就要花較多的教學時間來講透,特別是要讓學生講,教師要認真聽,要聽出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說兩點方位的確定,a在b的什么方位,b在a的什么方位?讓學生說一說。
3、讓學生動手多畫圖。從一些作業和練習中看出學生學習地理的心不夠細,比如說地球的經緯網的圖,學生平常上課就一眼而過,沒有留意要點,當要求他們交上作圖的作業時,錯漏百出。所以讓學生再動手多畫圖,教師也可以從作業中看出學生掌握的情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
一、教學設想。
本節主要學習地球公轉及公轉產生的效應,包括地球公轉的特征、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和五帶的劃分。本節第一課時內容: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地球公轉的特征。由于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可設計意圖:從學生經驗出發,通過觀察熟悉的桿影變化現象引出太陽高度的概念及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通過讀圖和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變化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桿影的變化、讀圖、做好模擬實驗是學號本堂可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
1、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地球儀模擬演示,簡要解釋在觀察桿影和讀圖等方式中發現的地理現象。
2、通過探究桿影,觀測桿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三、教學重點。
太陽高度角。
四、教學難點。
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探究桿影,觀測桿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六、教具。
燈炮、長桿、電線、媒體輔助。
七、教學過程。
(一)、觀測標影的發現(分3步探討觀測標影的啟示)。
1、探討觀測標影日變化的啟示(幻燈片2、幻燈片3)。
【討論】操場上的旗桿,在一天中桿影什么時候最短?此時桿影朝什么方向?
(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
【思考】桿影長度與什么有關?(燈泡模擬太陽、電線模擬桿影)。
【得出】太陽東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探究】影響桿影長短的因素(幻燈片4、幻燈片5、幻燈片6)。
結論: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火柴桿影子為零。太陽高度隨著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影子也越來越長。
2、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了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現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布規律。(幻燈片7)。
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從而導致標影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增長。
【思考】1、同在中午,季節變化,桿影長短也會發生變化嗎?(幻燈片8、幻燈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節變化,桿影長短也會發生變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3、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轉。
3、探討標影季節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差異發現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夏高冬低)(幻燈片10、幻燈片11、幻燈片12、幻燈片13、)。
(二)、地球的公轉。
【活動】讀圖(幻燈片14、幻燈片15、幻燈片16、幻燈片17)。
1、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
2、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媒體輔助】視頻:地球的公轉。
【結論】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況相反)。
公轉一周即一年,約為365.2422天。
【小結】觀測桿影的發現:(幻燈片18、幻燈片19)。
1、桿影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
2、太陽高度日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季節性變化:夏季比冬季大;桿影夏短冬長。
2)緯度分布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八、作業布置:
九、教學反思。
由于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課我采用了“燈炮、長桿、電線、媒體輔助”等多媒體手段,效果不錯。
1.動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陽高度(角)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經動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識點抽象并需要較強的空間想像力,學生難以正確設計實驗。需要教師的引導。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一
地球的運動一節內容所講述的問題盡管是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基于初一學生年齡較小,這一知識點所介紹的內容又是宏觀世界當中形象,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產生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實際上如果仔細考慮,大家會發現:關于地球是球體,地球的公轉特點,最有發言權的不是地理學家,而是進入太空曾經面對地球的宇航員。基于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為處理這一部分難點,我在教學中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試驗將這一宏觀的地理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產生眼見為實的效果。做了以下方面的嘗試:
一、觀看地球運動模擬短片,觀看前要求學生做好角色的轉換,那就是在觀看時,學生已不再是在地球上,而是到達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
二、付之于試驗,模擬短片學生的參與度僅限于觀察,還不足與讓學生清晰,緊接著利用設計的教具,學生親手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公轉的現象,和地理短片中的收獲進行有效地統一。
三、學生通過觀看地理短片、親手試驗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現象,這時候老師所要進行的就是引導學生把地球運動這一規律性的現象的規律總結出來。這樣才算完成了這一難點的學習。
也許到這里大家以為難點的教學完成了,其實不然,要想真的讓學生掌握這一部分知識,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根據師生歸納的規律性的結論,學生再去進一步觀察地球運動,()找出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晝夜的長短的關系,氣溫的變化與晝夜長短變化的關系等等這些學生未曾接觸到的現象與學生已知現象的統一。地球運動教學,我們教材中實際上注重了運動中的靜態,比如四節氣,或許學生在關注四節氣特征時大都是記住了,在教學中,把地球公轉示意圖,進行橫向分割把一年分為春半年,秋半年(當然教材中沒有這種說法),比較春、秋半年氣溫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然后把地球公轉示意圖再進行縱向分割,分為冬半年、夏半年,比較冬、夏半年晝夜長短的差異,然后兩種分割復合在一起,實際上一年當中也就分割成了四段動態部分,至于靜態的四個節氣的特點,也就不難掌握了。教材中有許多的內容使學生所力所不及的,在教學中多與生活中現象聯系,不僅注重學生學到,更注重學生悟道。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二
《地球的運動》這節內容主要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初一學生。因此,教學設計時,要做到以下幾點: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通過上兩節課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理大致要學什么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還很缺乏;另外,一些學生還沒有養成圖文結合的習慣,本節課要注意對學生識圖能力的訓練。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討論比較方法等形式,從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設置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知識的聯系,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但還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公轉地軸傾斜。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五
本節課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學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能從對稱、平移和旋轉的角度欣賞生活中的圖案,并運用它們在方格紙上設計簡單的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
成功之處:
1.注重教學旋轉的'特征。在例2的教學中,通過觀察把直角三角尺按照順時針旋轉90°的位置變化,使學生發現:旋轉中心的位置不變,也就是o點不變;三角形的每條邊都繞點o按照順時針旋轉了90°;旋轉后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變,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每個頂點到o點的距離不變。在上面特征的歸納總結后,要突出以下特點:對應線段相互垂直,即oa垂直于oa′,ob垂直于ob′,為下面教學畫法做好鋪墊。
2.精心提煉旋轉圖形的畫法,使其簡明扼要。在例3的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教師的引導,共同總結出圖形做旋轉90°運動的畫法:一是確定關鍵線段(與旋轉點相連的線段就是關鍵線段);二是確定旋轉方向,并作出標記;三是畫出關鍵線段的垂直線段,描出對應點,并使其長度不變,即oa=oa′,ob=ob′;四是連接對應點。
不足之處:
在練習中學生對于畫出關鍵線段的垂直線段畫法出現錯誤,角度不是90°的問題;旋轉方向沒有把握好,不知道把三角尺怎樣放是按照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旋轉;畫出的對應線段出現長度不相等的問題。
改進之處: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重視對畫法的講解,讓學生確確實實的掌握住旋轉圖形的畫法。
湘教版地球運動教學設計大全(16篇)篇十六
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運動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今后學習抽象的圖形的云頂積累感性體驗,發展幾何直覺;為今后從圖形運動的角度認識圖形、理解度量做好鋪墊;通過依據描述想象出圖形的運動,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不能只是著眼于學生目前的發展,要著眼于學生更長遠的發展。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要準備豐富而典型的學習資源。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幾何概念時,需要借助直觀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動與數學思考相結合。對于學生來說,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可是他自己動手親自操作過獲得的.知識卻是很難忘記的。為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經驗,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操作活動,在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照鏡子等活動中理解軸對稱圖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動中理解圖形的平移,在轉一轉、扭一扭等活動中認識旋轉現象;同時,在積累經驗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上述運動方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