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一
愛因斯坦十六歲那年,整天都和一群不愛學習、貪玩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導致他的功課越來越差,甚至還有幾門功課不及格。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愛因斯坦拿著漁竿正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他的父親攔住了他,說:“孩子,你整天只知道玩,還有幾門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擔心你的前途。”
愛因斯坦不以為然地回答父親說:“沒什么可擔心的,你看他們的功課也不及格,不是照樣天天玩嗎?”
父親充滿關愛地對愛因斯坦說:“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我給你講一個寓言故事吧。有兩只小貓在煙囪旁邊玩,一不小心,兩只小貓一起掉進煙囪里了。它們好不容易才從煙囪里爬了出來,兩只小貓互相望了望對方,一只小貓臉上沾滿了煙灰,而另一只小貓的臉上卻干干凈凈。干凈的小貓看見滿臉煙灰的小貓,就以為自己的臉也弄臟了,于是趕快跑到河邊洗臉;而那只滿臉煙灰的小貓看到干凈的小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干凈的,于是跑到其他地方玩去了,結果嚇得其他動物四處逃竄,以為見到了妖怪。孩子,我們不能把別人作為自己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
愛因斯坦聽完父親的話以后,非常羞愧地放下漁竿,回房間看書了。
只有自己當自己的鏡子,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超越自我。
愛因斯坦生平簡介
愛因斯坦生于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五歲時對袖珍羅盤著迷,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意大利米蘭。盡管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好,但愛因斯坦在就讀小學和中學時,是一個頂級水平的學生。隨著愛因斯坦的長大,他在數學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天賦。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市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該校校長赫爾岑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在阿勞州立中學學習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學校里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討厭愛因斯坦,曾對愛因斯坦說:“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愛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馬利奇時常與韋伯教授沖突,她指責他對愛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沒能如愿留校擔任助教,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m. grossman)的父親協助下,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二
十六歲時愛因斯坦仍然整天和一群調皮貪玩的小伙伴在一起,一個星期日,他正準備和那群小伙伴去河邊釣魚,母叫住了他,滿腔慈愛地說:“孩子,你整天貪玩,使得功課不佳,我和你爸爸都為你的前途擔憂啊!”
“沒有什么值得擔憂的,羅伯特和杰克成績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嗎?”愛因斯坦說。
“話可不能這麼說啊!媽媽知道你喜歡聽故事,我給你講一個吧! “從前,有兩只可愛的小白貓在屋頂上玩。玩著玩著,其中一只貓抱著另一只貓從煙囪里溜了下來。等它們爬出來時,一只貓很干凈,另一只貓卻很臟,你知道誰會去洗澡嗎?”
“當然是臟的那只小白貓啦!”愛因斯坦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為那只臟的小白貓見同伴是干凈的,以為自己是干凈的,所以,他不會立即去洗澡,甚至還四處亂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貓回家一照鏡子,才發現自己又臟又丑。”
講到這,母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啊!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當自己的鏡子,你就會像那只骯臟的小貓一樣犯同樣的錯誤。”
聽完母親的話,愛因斯坦滿臉羞愧,急忙放下魚竿。從此,一心一意努力讀書。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三
愛因斯坦出席了一次為他舉辦的正式宴會,男賓都打領帶,女賓都穿裸肩的禮服。
他的太太因感冒未曾參加,見愛因斯坦回家,就急忙詢問宴會的情形。
于是,愛因斯坦告訴她,今晚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出席了。
太太打斷他的話,問:“不要管那些,你告訴我太太們穿的什么衣服?”
“我可真的不知道,”愛因斯坦認真地回答,“從桌子以上的部分看,她們沒有穿什么東西。而在桌子以下的那部分,我可不敢偷看。”
1930年,德國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對論的書,書名叫做《100位教授出面證明愛因斯坦錯了》。
愛因斯坦聞訊后,聳聳肩道:“100位?干嗎要這么多人?只要能證明我真的錯了,哪怕只一個人出面也就足夠了。”
一天,愛因斯坦在冰上滑了一下,摔倒在地。
他身邊的人忙扶起他,說:“愛因斯坦先生,根據相對論的原理,你并沒摔倒,對嗎?只是地球在那時忽然傾斜一下?”
愛因斯坦說:“先生,我同意你的說法,可這兩種理論對我來說,感覺都是相同的。”
一個愛說廢話而不愛用功的青年,纏著愛因斯坦要他公開成功的秘訣。
愛因斯坦厭煩了,便寫了一個公式給他:a=x+y+z。
愛因斯坦解釋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問。
“代表少說廢話。”愛因斯坦說。
愛因斯坦的二兒子愛德華問他:“爸爸,你究竟為什么成了著名的人物呢?”
愛因斯坦聽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長地說:“你瞧,甲殼蟲在一個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識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彎的,而我卻能意識到。”
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大學他的辦公室那天,有人問他需要什么工具。
“我看,一張書桌、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鉛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他說。
“為什么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一次,群眾包圍了從德國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簡單的話”解釋清楚他的“相對論”。當時,據說全世界只有幾個科學家看得懂他關于“相對論”的著作。
愛因斯坦走出住宅,對大家說:“比方這么說——你同你最親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鐘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5分鐘!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5分鐘,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喏,這就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四
愛因斯坦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時,給聽講的學生出了道題。
他說:“有兩位工人,他們同時從煙囪里爬了出來,一位是干凈的,一位是骯臟的。請問他們誰會去洗澡?”
有學生立即回答:“當然是骯臟的工人會去洗澡。”
愛因斯坦反問道:“是嗎?干凈的工人看到骯臟的工人,他會認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臟;而骯臟的工人看到干凈的工人,可能就不這么想了。我再問問你們,哪個工人會去洗澡?”
接下來有學生馬上回答說:“干凈的工人會去洗澡。”
在場的所有同學一致點頭,都認同了這一答案。
愛因斯坦笑著說:“你們又錯了,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同時從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是骯臟的'而另一個卻是干凈的呢?”愛因斯坦接著說:“其實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尤其是你們這些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受著相同教育、學習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輕人,你們之間的知識差異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終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沒有因循前人的足跡。而要想做個與眾不同的人,就必須跳出習慣的思維定勢,拋開人為的布局,敢于去懷疑一切。”
愛因斯坦環顧了一下四周,繼續說:“‘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這就是我要對你們說的所有的話!”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五
正像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下半葉是牛頓的時代那樣,人們常把20世紀的上半葉看成是愛因斯坦的時代。因為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幾乎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創造歷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人們常說,愛因斯坦是天才。他當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愛因斯坦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無限勤奮,是因為他符合時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創新。
愛因斯坦不但無限勤奮,他還是一位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于沖破禁區、創立新說的偉大科學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當然,這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在他科學思想最活躍、貢獻最多的20世紀初,是科學思想新舊交替的時代。就在絕大多數人向經典物理學頂禮膜拜的時刻,一連串“挑戰”卻接踵而來。在平靜而晴朗的物理學太空中掛著兩朵烏云:一朵和黑體輻射實驗有關,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實驗有關。另外,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也有力地沖擊著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愛因斯坦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涌現出來的闖將。
愛因斯坦還在少年時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關于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里面的乘客會有什么感覺;這個想法導出了廣義相對論。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歷歷在目,只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后,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最反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尋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鉆孔的地方,鉆上許許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鉆頭”,對準統一場論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給物質結構一種統一的解釋。他也知道統一場論不會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于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史只寫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他給比利時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這樣寫的:“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愛因斯坦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六
從前的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做什么事都不會為它人找想,所以從前的我很少有朋友,可現在我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自私自利的小女孩了,現在的我變的樂觀開朗,身邊也多出了幾個朋友。有人問我為什么變了,我告訴他我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故事改變了我。
愛因斯坦出生在柏林的一個家庭,他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還有一個名叫瑪麗的妹妹,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曾因為是猶太人,而被學校中的孩子們的侮罵,當時的種族不公平的事很長見,可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種族不公平的事而不上學,他更加努力的學習,當他長大后來到了德國的一所學校當教授,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可這時有些教授不相信他,嘲笑他說說他是一想天開,而愛因斯坦沒有放在心上,總是虛心請教它人,從來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在學生的眼中愛因斯坦總是已慈祥的的笑臉走進教室,在“法西斯”戰爭中,學習會委員中的很多教授都被抓起來,其中有很多都是從前嘲笑過愛因斯坦和侮罵他的教授,可愛因斯坦沒有笑他們,而是想盡辦法救出那些教授。而且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生了重病,有一位他的朋友來看他,他帶著生病的身體下樓去接朋友。
愛因斯坦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寬廣,不能小肚雞腸,也讓我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不要在意它人的不良言語,也要開朗生活,不要因為它人,讓自己不開心。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七
有個富家子弟特別愛吃餃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別刁,只吃餡,兩頭的皮尖尖就丟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長,在他十六歲那年,一把大火燒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繼病逝。這下他身無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飯。鄰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給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則發奮讀書,三年后考取官位回來,一定要感謝鄰居大嫂。
大嫂對他講:不要感謝我。我沒有給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當年你丟的餃子皮尖,曬干后裝了好凡麻袋,本來是想備不時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還給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
有一個有名的三八理論: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于業余時間怎么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每人擁有的都一樣,非常公平。但擁有資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資源的人才會成功。白天圖生存,晚上求發展,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返回哲理類勵志小故事
《勵志小故事》之老虎來臨時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八
人們最開始對勵志故事真的渴求不多,因為沒人有往上層前進的動力,生活的信念往往都來源于與周圍更糟糕的人的對比,別人家的苦難史往往能實現周邊群眾的幸福史。當然,幸福是相對的。所以全民幸福小康的方法很簡單,保證每個小區都有一家特貧戶就行了。
有人說西方的歷史是商業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是官場政治的歷史。在政治書寫的歷史里,人們通過科舉獲得附庸上層的機會,那時候不需要什么勵志故事,就算是有,不過是出門看到鄰居牛二強壯的肌肉,就知道自己種地還不如人家努力;看到對門兒狗蛋兒眼睛越瞇越小,就知道自己兒子八股不夠用功。除此之外,都不好確定勵志對象。
當中國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人們有了更多的攀比對象,從此爬向高層的途徑越來越多。雖然曾經有過很多途徑,但無非是倒賣雞蛋還是倒賣菠菜的問題,現在除此之外,還可以倒賣光盤,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于是在媒體的追捧下,熱門行業的精英成了眾人膜拜的對象,他們那坎坷的身世讓人敬佩,每個人都有一部電視劇的履歷,相比之下,我們的經歷似乎只有《話說長江》的長度,豐富點的也不過多出個《再說長江》,再長,加一起也沒有十集。在過了這個瘋狂時期后,人們更理性地看待勵志英雄們,進而發現,他們的經歷無法復制,但學歷可以復印。名氣沒法較量,但名片卻能批量生產,從此這片土地上增加了很多教授和儒商,誰的頭銜都敢印成某某設計師某某總監,這一點,從各大理發店剃頭匠的銘牌上就可見一斑。
事實證明,我們需要頭銜來獲得自信,也需要勵志故事來獲得能量。即便很多東西有水分有下三濫的招數,但還是有辦法減少自己被詆毀的可能并且永駐人們心頭——像喬布斯一樣掛掉。
對于勵志故事,我一向保持回避,因為有一點很確鑿:說得出口的大都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有些東西在于天賦,有些東西在于際遇,有些則在于手段,你在勵志故事里看不到這些,看到的都是升華后的精神修煉,事例化的儒釋道,光明化的厚黑惡。出版社能給你的,只是一本嶄新的書,有用的東西,沒有你磕磕絆絆的實踐,領會不了。可無論現實是怎樣,這都是商業歷史到來的必然癥狀,在西方媒體抨擊中國不堅守傳承世代“仁愛”的時候,西方國家也已經將自己傳承的“契約精神”糟蹋得不成樣子。
在這段時間,我努力調整,為自己找到一個勵志的偶像,如果不做得徹底一點,那我永遠都不會邁出下一步。可很多事不盡如人意,我總是無意中看出勵志故事的無力,同時感嘆勵志偶像們是如何做得如此決絕。
最近我接觸到了一個老年人團體,他們能聚到一起只有一個原因:他們都是失去了兒女的老人。他們在一起互相安慰,組織活動,能姑且忘記自己的孤單。雖然這種無私純潔得讓人感到不安,但確實發生在了這個特殊年齡層。在他們當中,有的子女是車禍,有的是天災,有的是自殺,有的是醫療事故,有的是冤案。在這其中的共同點是:所有去世的兒女年齡均在三十左右,所有醫療事故和冤案以及同類事件,都未得到解決。可悲的是,一對領著三百塊低保的老人對我說,僅在他們武漢市,這個團體就已經相當可觀而且在不斷壯大。
他們其中很多人都接受過媒體采訪,在采訪中也表達了自己的憤慨,要求法律給自己的子女一個交代,每次錄節目都老淚縱橫,可每次播出時會看到一切要求伸張正義的言論都已經被剪輯。最終,心聲就永遠只能是心聲了。
其實這群老人這次外出的任務是表演舞蹈,來告訴大家,雖然兒女已故,但自己仍然要堅強地活下去,他們本身扮演的是勵志英雄的角色,他們著實有強烈的生存欲望,語言又有鼓舞人心的氣勢,能讓人們充滿奮斗的動力,可細看每一位老人背后,都沒有可拿來勵志的東西,當舞蹈結束,回到家里重歸安靜,生活的磨難還在繼續,溫飽的擔憂依舊困擾,一個大叔說,我沒有奢望生活有多好,我只是在想,等我去世的時候,誰來給我送終。
無論有沒有人來送終,毫無疑問,他們的積蓄已經買不起當下的墓地。
涉及到死亡,你已經無法用公平與否來衡量,因為連生命權都沒有,任何延伸都是空談。拋去死亡,看看或者的長者,依舊是勵志故事所掩蓋不了的傷痛。
今天又是我們南廣學生參加人大代表選舉的日子。無意中發現這件事跟勵志故事有那么多共通之處。投票幾乎就成為了大多數民眾的勵志故事,選舉權成了多數人追求民主的膜拜偶像。殊不知,在一個非法治非憲 政的國家里,民眾真的什么都不是。就像我在qq群里做的這樣一個比喻:
一輛大卡車,面對彎曲的胡同和長安街,選擇了進胡同,寬度剛剛合適,一直走啊走,往前開有可能會蹭壞了車,但無論如何都會過去,但想倒出來,重新選擇長安街卻很難,倒過車的人會知道有多難,副駕駛很著急,但無論誰上去開,都會被卡著,最后大家合計了一下,做出了一個“合理”的決定:為了減少倒車增加的磨損,所以必須往前開。回頭想想,要是第一步走對了的話,還選擇個鳥,除了汽油,什么開銷都沒有。
這樣一個時代,調頭真的很難。民主對于民眾來說,需要健全的思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對于精英層來說,需要舍命的勇氣和舍利的決心。而現在恰恰是只能靠精英的時候。前者想大達到要求很簡單,簡直是人人如此。后者,想達到要求幾乎不可能。所以,選舉權也就是一個勵志的偶像,無論08戲文班的票是不是09戲文班代投的,意義都不大。
成長是被迫的,臺面下的牢騷和思考不能阻礙我向更現實的社會人發展,而且從本心來說,以上言論我都沒往心里去,就是很久沒干點啥閑的,而且我真不悲觀,便秘都有誓不為人的怨念,更何況身邊的事都比便秘重要,那也應該允許我有比便秘的怨念更大的怨念。我是個正常人,真怕被看做反動分子和假裝清高假裝文藝范兒,裝清高和文藝范兒最傻了我假裝這個干嘛?而且我今年就轉成正式黨員了,這是我很高興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