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泰州導游詞講解篇一
泰州喬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素稱淮水以東第一園。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泰州喬園導游詞,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喬園參觀。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各位參觀游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喬園的西入口。喬園共有四處入口,目前已建成三處。分別為曲廊式結構的西入口、宅院式的南入口以及庭院式的北入口。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喬園的歷史。喬園地處泰州古城的核心區域,東起的笆巷、西至海陵南南路、南起八字橋東街,北致稅務橋東街。歷經430余年歷史,目前占地是1萬平方米,投資4.8千萬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約2千萬。在07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我國知名的世界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1977年來日涉園考察時,就認為其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私家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實例"。陳教授還專門撰寫《泰州喬園》一文,介紹這座園林。喬園也是享有"淮左第一園"之稱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內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成。園中有多幢別具特色的蘇北園林建筑,栽植諸多年代悠久的名貴花木。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喬園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文物保護價值、旅游觀光價值等多功能的歷史名園。
喬園又稱為日涉園。最早建于萬歷年間,是由當時的太仆寺卿陳應芳所建。起初這里是他的祖父陳鳶的舊居。后來陳應芳在重新建造房屋的基礎上,興建了這座園林。取晉朝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已成趣"的"日涉"之意。日涉園建成后,四百多年間幾易其主,幾度興廢。它的歷史演變也很不平常。
日涉園在陳應芳去世60多年后,于清代的康熙初年歸于田氏。到雍正時又轉為高鳳翥所有。日涉園也在高鳳翥手下經營得最久,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高氏的家業財力與文人造詣使得日涉園經過其苦心經營后,文化品位和造園藝術已然可屬上乘。而在仁宗嘉慶年間,高鳳翥又多方尋購,終得石筍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園內。這時,園林達到最盛期,而高鳳翥也不再滿足于沿用前代"日涉園"的園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筍而將園名改為"三峰園"。直至文宗咸豐八年,這一時期或許為高氏的衰落,或許也與這一時期城市歷史環境有關。這個時期的泰州自然災害頻頻,經濟衰落。三峰園重新被提及的時候,已然是以"荒落破敗"四字出現,到了咸豐九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峰園被在川南做官回鄉的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接著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后,他認為修復的園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將三峰園更名"蟄園"。但只有幾年,兩淮鹽運使喬松年(鶴儕)從揚州來泰居住此園之中,園歸喬氏,改稱"喬園"。此時"喬園"的景物與"蟄園"并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峰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峰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于綺閣雕蘿多矣"。喬松年后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建國后以園林及附近民居改建政府招待所,于是稱園林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由于喬園的名字距當代最近,加之喬松年又比較出名,所以此園以喬園名最廣為人知,而日涉園的名字往往少有人知曉了。
為了恢復喬園的盛時景象,使之成為泰州這座園林城市的第一園、名牌園,20xx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改造擴建喬園。20xx年市建設局、市園林綠化管理局本著傳承泰州歷史文脈的原則,面向社會開明納諫,重點集納古文、參照文獻、專家和泰州人士三方面的智慧,先后五易其稿,方于定案。喬園重擴建的來青閣等八大景點都有歷史上的出處,主要根據史料畫冊及古文獻描述。來自清道光五年的《周庠記》,是現存關于喬園古園風貌的最早歷史資料。規劃由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設計。喬園改擴建工程也是20xx年市區十大重點建設工程。總造價1400萬。修復部分按現存日涉園中的亭、臺、樓、閣、廊的建筑風格進行設計,注重恢復喬園私家園林的整體風格和諧統一,并適當創新,形成核心景區、次景區、襯景區、宅院區等四大功能區。同時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植物景觀,既符合當年喬松年的建園觀,又保持了喬園區別于揚州等地園林的特色。喬園一期擴建工程在20xx年底全部完成。
下面請隨我到里面來游覽。穿過了西入口的連廊,沿著竹林向南,我們就來到了第一個景點-二分竹屋。房體周身用毛竹加工構成。屋體呈淺黃色,設計精巧、精工細作,削竹條板為墻、破半竹筒為瓦、鋸竹筒飾窗、拼竹件為門......儼然一座放大的竹制工藝品。該竹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令人嘆為觀止,連聲叫絕!因此屋將竹林一分為二,竹屋西側又有一云(龍)墻將竹屋一分為二,故名"二分竹屋"。構思奇妙也!名固高古,制屋工藝亦勝古也!屋房植一株檵木,赤葉紅花,頻有新意感。
在其旁邊,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在這山上建有"皆綠山房"。房南側有窗觀景,窗外竹林深深,玉蘭花、茶花競展嬌艷。過了皆綠山房,就是可覽全園美景的建筑-來青閣了。它是三層青瓦重檐,高為11.58米,建筑面積137.82平方米。來青閣是全木結構建筑,底層回廊半欄中設鏤空花板。南北為回紋如意,寓意為吉祥如意;東西為寶相花卷草喻為和順幸福,或和諧美好。回廊內側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其寓意含蓄豐富深刻。一層鏤雕掛楣是松鶴延年;撐牙為喜鵲登梅,寓意為"笑顏常開、喜事不斷、和順美好、健康長壽。"二層與三層鏤雕撐拱,南北是獅子盤珠,東西向為喜鵲登梅,寓意:雙喜盈門,事事圓滿(獅子盤球又意為高官厚祿),三層室內天花,中間大幅是二龍戲珠,象征高貴、華麗、祥瑞。周圍四十四幅松鶴圖,寓意可為:事事和順、健康長壽。
在來青閣西北側的石林別徑,意為石林中的小路。是用天然黃石大規模的疊石堆山,造成假山怪石嶙峋,曲徑通幽,咫尺山林的氣氛。園中的蹬道和臺階用山石疊成,與假山渾然一體,再現了大自然的峰巒峭壁。石林假山下有山洞,山腹空曠,假山一共開設有東、南、西三個洞口。下面就給各位10分鐘的時間到山洞中暢游一番,來感受一下山景變幻無窮的意境。10分鐘之后,我們在蕉雨軒會合。
這個蕉雨軒是復建的,寓意在軒中可聽雨打芭蕉的聲音。在它的南側鋪有鵝卵石的小徑,用有色石子勾勒出金魚戲水的美麗圖案,東海浪紋,寓意福壽雙全,金玉滿堂。由蕉雨軒向北,就來到了午韻軒。午,即是撫的意思。以前它是園主人撫琴吟誦之處。現在也是進行文娛活動的地方。從此處向東,就到了文桂之舫了。舫為仿古船形建筑,船頭定泊在怡心池,船的后部是個二層的船樓,沿臺階而上,可欣賞池中水景。平靜無波的池水,像明鏡映見水底藍天。到了夏秋時節,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微風吹來,紛紛扭動纖腰起舞;景色之美,讓人情由景生,從中感受出這迷人的水鄉特色。
從文桂之舫東南踏過小石橋上岸,就來到了泛紅亭。它是一個復建的六角古亭。就像它名字所說的一樣,它的周圍花木均以紅色品種為主。如紅楓、紅玉蘭、紅天竹等等。
據建筑學家研究,古代建房,門罩上原本雕刻的是一種驅魔辟邪的"符鎮",類似于人們常見的"泰山石敢當"。因為從風水角度看,建房過程中有許多禁忌。比如營建房屋的那一年,必須與當年的"流年"(指算命先生推算出來的房屋主人當年的運氣)相結合。而流連的兇吉,是隨著時間的交替而變化的,如果建房完工那年,主人的流連不吉利,則房屋雖已建好也不能使用,否則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災禍,這便給房主帶來了很多麻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風水先生創建了一種"符鎮法"。"符鎮法"在風水中是一種無奈的下策,運用的方法是寫上一句"偈語"(佛語里的語言)或是畫一張"符"(一種由道士畫的宣稱可以驅邪的似字非字的圖形)張貼在門罩上,從而達到鑲解災禍,趨吉避兇的目的。
數魚亭
游人置身亭中,俯視嶺下水池,游魚歷歷可數。亭身六面磚雕,南面為鯉魚,其他五面為金魚,寓意“金玉滿堂,年年有余”。
囊云洞
下堆湖石,上砌磚墻,曲折蜿蜒。沿著隧道幾經轉折,盡頭往左轉彎,高大寬敞,使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山響草堂
碧涵一水晴煙潤;翠擁三峰宿雨收。
桂平撰,李嘯書。草堂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屋面翹角既不象北方地區那樣平緩,又不象南方地區那么高昂,是一種南北建筑的交匯,為泰州園林建筑的代表作。楹聯化用朱熹的詩句“一水方碧涵,千林已變紅”形容山響草堂的景色,可謂恰到好處,閱后令人浮想聯翩。
綆汲堂
堂砌在高臺之上,地勢高敞,氣勢不凡。建筑翹角飛檐,回廊漏窗,海棠屋脊,輕巧優美。昔日曾有一口水井,水質甘洌可飲。
松吹閣
濤聲傳古潤;山月照明堂。
松吹閣,后園中最高的一座樓閣,閣高三層,地勢高敞,人立閣間,可見閣前山響草堂及假山。這里的濤聲,是指松濤之聲。明堂,指的是山響草堂。
因巢亭
一六年梅蘭芳先生來泰祭祖及慰問演出,下榻此亭,園中至今保留有“梅蘭芳下榻處”。
二分竹屋
屋體周身全用毛竹加工制成,設計非常巧妙,削竹條為墻,破半竹為瓦,鋸竹筒飾窗,拼竹件為門,給人一種強力的視覺沖擊感,就像一個放大的竹制品。
來青閣
草色浸簾緣宿雨;春風拂檻喜新晴。
程越華撰,尉天池書。來青閣三層,登高望遠,園內景點盡收眼底。上聯化用唐代詩豪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之句,下聯化用大詩人李白《清平調》“春風拂檻露華濃”詩句,用典貼切又不著痕跡。
萊慶堂
人生不滿今常滿;世上難逢此竟逢。
飲香宅主撰,管峻書。萊慶堂舊為園主宴請賓客的場所,人生常有不滿之處,然而在這里卻得到滿足。世上難逢的好事、佳賓,也在這里相逢。
蕉雨軒
軒中暮聽芭蕉雨;池畔朝吹楊柳風。
暮聽芭蕉雨,朝吹楊柳風,皆蕉雨軒所見實景。軒側正對一株百年石榴,狀如五指,寓意“五子登科,五福臨門”。
文桂舫
文思如潮堪折桂;蘭舟拍浪快臨風。
仿船形建筑,船頭定泊在怡心池中,船樓設在岸邊,站在船倉和船頭,可欣賞池中水景。對面假山瀑布,潺潺流水,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讓人感受自然的湖光山色。“文桂之舫”楹聯體現文士一帆風順,于折桂后乘畫船,臨風破浪的愉悅心情。
泰州導游詞講解篇二
泰州,一座古色古香但又具有現代化色彩的城市。在這個人杰地靈的的城市,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老街。
走近老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匾額,上面鑲著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老街。我好奇地走進去,一剎那,溫暖的太陽似乎躲進云層里去了,進入了一個飽經滄桑的世界。(只是有一點點)
咦?那邊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呢?(只是比其他地方的多,出奇得多)原來,有一位老爺爺正在用冰糖做一頭龍呢!只見,他寥寥幾筆,就把這頭龍刻畫地栩栩如生。哇!好厲害,活靈活現!我不由自主地長嘆一聲:現在這樣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了,快瀕臨滅絕了!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趕緊進那個看上去擠得水泄不通的小屋里去吧!(時間有限啊)
踏上一個高階,我好不容易擠了進去,只見一張張古老的桌子上陳列著一個個在泰州家喻戶曉的特產——京劇臉譜、泰州三麻……老街啊老街,我終于明白了你的魅力為什么會這么大!
“咚咚咚——”,咦?什么聲音?我循著聲音,小心翼翼的走向那邊。哇,可謂是臥虎藏龍!原來,有一群人在唱國粹呢!這鑼鼓喧天的場面令人大吃一驚,只見有個小生正在臺上大大方方地粉墨登場呢!這些京劇演員真是熟能生巧,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不愧我們泰州會出現京劇大師——梅蘭芳呢!
老街,美吧?歡迎來泰州,我會做你們的導游哦!
泰州導游詞講解篇三
泰州是一座水的城市,水是泰州的特色和靈魂。哺育世世代代泰州人的鳳城河,千畝水域繞城四周,是江蘇省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較完整的千年古河。
桃園景區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陳庵創作《桃花扇》之意,與泰州梅園戲劇、柳園評話相聯,三園一線,形成“戲曲文化三家村”的獨特人文旅游景點,徜徉其中,宛若行走于中國戲曲文化之長廊。
桃園,桃園,自然其中的特色當屬桃花了。陽春三月,我沐浴著陽光走進桃園,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這里的桃花可謂是爭奇斗艷,團團相簇,遠觀氣勢磅礴,如海如潮,近賞俏麗嫵媚,似少女初妝,難道這是天上的織女為我們人間所織的一段絲綢,讓它飄飄揚揚落下來,披在了這一株株的桃花樹上嗎?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著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那片片桃林仿佛成了紅雨紛揚的世界。閉上眼,靜靜地去感受,我覺得自己仿佛處于一個世外桃源,陣陣微風襲來,幾片桃花片片落下,飄飄零零,恰好落在鼻尖上,嗅著桃花的芬芳,這樣的場景該是多么詩情畫意啊!難怪桃園有著“早春一月金陵看梅花,陽春三月海陵賞桃花”的美譽。
遠遠望去,滿是彩霞般的花海,仔細看,在花海的盡頭有一座小亭子,叫做流香亭,聽這名字就讓人有一種陶醉其中的感覺,走進亭子,會看見兩邊的甲骨文楹聯“風前燕子歸寢室,水上魚兒逐桃花”。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如果坐在亭內,品一杯清茶,看著來往的游船,聽著《桃花扇》,該是多么愜意啊!
再往里走,便會看見孔尚任的舊居——陳庵,其中有一座花園,還有用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太湖石嶙峋崢嶸,具有皺、瘦、漏、透的特點,園內小橋流水,別有洞天,花園內還有三友亭,意味著歲寒三友:松、竹、梅,同時,也象征了陳家主人好客,廣結天下朋友的心境。
我沉醉在這如夢似幻的桃園中,不知是夢是醒。但我能深深地體會到在這一番景致背后,凝聚了多少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更要珍惜現在。
夢也罷,醒也罷,我已深深陶醉在其中,久久不愿離去。
泰州導游詞講解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瑜璁,你們可以叫我王導,也可以叫我小王。
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國清寺,它位于浙江天臺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濟南靈巖寺、鎮江棲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稱“天下四絕”,是佛教“天臺宗”發祥地,也是日本天臺宗祖庭。
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臺寺,后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看,這就是隋塔,出天臺縣城,往東北方向山中行去,即可望見一座巍巍古塔,它就是國清寺的標志之一,建于1300多年前。塔身黃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級,空心,磚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極為精美。這座隋塔建造別致,塔頂上沒有塔頭,因此,從塔內仰望可見藍天。
現在我們進入了寺內,左邊這兒就是魚樂國,相傳董其昌來國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內聞名的大書法家,請他題碑額,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筆。
董其昌醒后,若有所失,便依夢中情景,吟詩:
魚珠妙歌喉,樂珍柳枝腰;國珍金玉笛,游夢實逍遙。
這時方丈來到他的身邊,聽了他的詩,笑呵呵的說:“你的詩真好,他把這道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不就是“魚樂國游”四字嗎?”
于是董其昌應方丈之請,寫下了“魚樂國”三個大字,同時題寫了“清心亭”亭匾。
這是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里面還有許多尊佛像。大雄寶殿一側有一顆隋梅,相傳為章安大師手植,至今已1300多年,是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隋梅高10米,胸徑粗45厘米,冠幅7米。古干虬枝,主干已經腐朽,旁生支干,攀附于主干,猶似千年古藤的竊竊私語,大家可以仔細觀看。
從大雄寶殿過去,就是五百羅漢堂。里面的羅漢神態各異,有的怒目相視,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竊竊私語,大家仔細觀看。
我負責的景點已經說完了,大家往那個方向去,有其他的導游為你們服務。
泰州導游詞講解篇五
“泰州老街”地處泰州市迎春東路路南,南北方向延伸,東側為南北向的繁華的桃園路,西側為綠意盎然的桃園景區,一片青磚黛瓦的明清風格古建筑帶,一條麻石鋪就的繁華商業小巷,難得的是其中結合街景點綴著一些泰州市古代遺留下來的老物件,很是精美。
老街入口處為一座四柱三門,斗拱飛檐的牌坊,額枋題“老街”,柱聯:“趙樸初詞云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林散之書曰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石柱礎淺浮雕麒麟、游龍、鳳凰圖案,背面額枋題“大道無邊”。我想這繁華商業街所傳承的無邊之道顯然非通常所言的儒釋道之道,應當是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所弘揚的“百姓日用是道”。牌坊前廣場的東側路邊為停車場,西側為游客集散中心。
廣場西南角移植一棵高大的香樟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樹下山墻前供奉一塊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佛教石碑,通體浮雕,碑額蟠龍,兩側及周邊為千佛龕,中間為上下三幅佛祖施與愿印坐像,歷盡塵劫,仍精美完好,外用玻璃罩保護,罩上有圓孔供信眾敬奉。沒有說明,也不知出自那座寶剎,只可惜靠墻太近,無法觀瞻另一面的內容。
沿著時寬時窄,曲折幽深的街巷向北游覽,在古戲臺路東的街邊安放一只帶基座的石花盆,雕刻著游春圖案,生動的場景和花盆中鮮嫩的植物相映成趣,觀之令人心曠神怡。一座鑲嵌“老行當文化研究與保護協會”銘牌的房屋,其門楣上方和兩側八字墻上的磚雕,展示了當地匠人的工藝水平。門前的拴馬樁及馬槽,馬槽外側雕刻八仙圖案,形神俱備,其裝飾的高檔及精細程度,出乎人的想象,我甚至懷疑這不是飼馬槽,而是一只石花盆。
在老街的南頭,西面臨街的建筑門上匾額“戲曲第二村”,為三楹兩進樓房門房,柱聯:“竹徑護陳庵孔尚任長留絕唱;桃花縈古韻漁莊園首演傳奇”。門內有標“桃園”字樣的景觀石,為桃園景區的入口。門前兩旁臨街安放兩只石獅子,相貌威猛生動,與眾不同:爪下沒有幼獅和繡球,呈行走狀,背上有圓形石孔。我估計它們原來的角色是某個建筑、牌坊或旗桿的柱礎,想象一下吧,用它們為基座,靜中含動,威風凜凜,將為建筑增加多少非凡的亮色!
欣賞文物、徘徊暢想當年泰州城的市井繁華與文彩風流,感悟鳳城的文化源流,可謂管窺蠡測、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