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什么樣的總結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一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敏捷、靈活,對生物這門學科比較感興趣,有熱情。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但對于知識掌握不夠系統,深層次分析能力較弱,立體夠建立有限。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故事導入著手,從而快速將學生帶人課堂,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便于同學們充分理解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性行為,給同學們列舉了大量動物行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使學生更加清楚、直觀的判斷出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面稍有欠缺,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講課內容缺乏與學生自身相結合,還有課堂練習時間過少,導致學生對本節內容掌握不夠深入。下面就《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一節知識的講授過程做如下反思。
1、通過設問導入
“人與自然是大家都喜歡的電視節目,在節目中經常出現幼小動物跟他的雙親玩皮戲耍的場景,這對小動物來說,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設問學生在電視節目中已經知道答案——幼小動物在向他的雙親學習本領,這樣的行為是學習行為,這樣本人就可以直接切入本節的主題,在黑板上大字寫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趣味講解展開
在講授學習行為前,首先,要講清先天性行為。在上節課中已經學過動物行為的概念,因此本人可以先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先天性行為的例子來啟發學生,如家養的小貓、小狗等寵物,他們剛出生時不用誰教,就會吃東西,就會睡覺,這些行為是怎么來的呢?學生自然知道是“與生俱來”的,教者進而點撥“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而動物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前面所例舉的貓狗生來就會吃、睡等屬于先天性行為,幼小動物與雙親嬉戲就是學習行為。
3、通過資料分析鞏固提高
這節課的教材中給出了6個圖文資料,本人要求學生逐一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為?哪些是學習行為?進而總結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先天性行為有哪些局限性?不同的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嗎?學習行為有遺傳因素的作用嗎?
學生討論分析做答后,教者再給予肯定總結,使這節課達到預期效果。
1、用最快的方法拉近距離。在開始上課前走到學生中間,指導學生預習,用親切的語言和他們進行溝通。在講課進行時刻關注學生,用手勢、眼神引導,用話語鼓勵,講課思路清晰,抓住學生的思維變化,縮短距離。
2、盡可能少的時間了解學生,開始問題的難度降低,鼓勵學生回答問題,通過簡單的問答,快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出判斷,用淺顯的語言講課,面向中等生,推動潛能生,通過問題的解決,將知識還原在生成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學習生物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優生的發展。
3、教學策略的選擇上
1)在判斷動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時,通過大屏幕展示動物的圖片,及行為產生的原因文字輔助,對教材進行補充。在判斷大山雀喝牛奶屬于什么行為時,播放錄像片段,將過程真實再現了,促進學生實際生活與理論的理解和溝通。
2)教學方法以教師引導為主,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考、解決、理解,促進思維發展。,充分利用教材,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師深入小組內部,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互相研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小組長綜合本組觀點,選派發言人表達本組觀點,全班大組交流時組織大家及時評價,在問題交鋒中教師適當引導,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恰當的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避免“審美疲勞”。
3)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不僅在知識的對與錯上面,還在學生表達是否流暢、語言是否恰當、態度是否積極等方面及時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全面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 在個別小組回答問題時,看到他們不能恰如其分的按照我想要的思路回答問題時,搶過學生的話,直接說出老師的結論,過于直接、過于著急了,如能再稍加引導,多給些時間,或許效果更好。
2、對小組學習評價過于簡單,沒有來量化考核,對學生來說有些遺憾。
3、 對先天性為這一知識點的挖掘不深,僅僅指出有遺傳物質,沒有進一步深層次引導出遺傳物質是dna,不利于優等生的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二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了然,更利于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布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系。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三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首先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反思對于閱讀教材的習慣,我們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想讀”或“不會讀”。
其一,認為“教科書簡單,不值得讀”;
其二,認為“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不必再讀”;
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復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復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上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嘗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其次
1.扎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扎扎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
2.聯系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方法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扎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四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觀察并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形式;
4.了解食用菌養殖的一般過程。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1.有關真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用面包、柑橘培養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生長中的真菌錄像觀看錄像提供錄像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認識真菌的細胞結構特征觀察青霉或曲霉的菌絲,嘗試分辨兩種菌絲;觀察酵母菌的圖片,總結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特征提供資料,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真菌的營養方式觀察發霉的食物,解釋霉菌的營養方式提供實物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真菌的繁殖方式觀察圖片,解釋霉菌的營繁殖方式提供圖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常見的食用菌,鞏固對真菌主要特征的理解辨別各種常見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和繁殖方式提供圖片和實物資料,知道學生觀察和分析孢子印的制作和食用菌的栽培操作提供資料,指導學生操作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在生物界里,還有一種菌類,它的樣子和細菌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真菌。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生物吧:(放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
教師:從錄像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真菌的軀體的主要是什么結構?
學生:菌絲。
教師:真菌的菌絲長得都一樣嗎?(指導學生觀察根霉和青霉)
學生:不一樣,有的透明,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師:雖然菌絲的結構不一樣,構成菌絲的細胞結構卻是一樣的,讓我們比較一下構成霉菌菌絲的細胞和細菌的細胞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細胞核。
教師:對,真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沒有葉綠體。另外,霉菌還是多細胞的生物,而細菌的每個細胞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不過,也有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圖片)它雖然是單細胞生命,但是它的細胞結構也是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而不具有葉綠體,所以也是真菌。
教師:摸一摸真菌菌絲扎進面包(柑橘)的`地方,和沒長霉的地方比較,有什么感覺?
學生:很軟。
教師:這是為什么?錄像里是怎么說的?
學生:菌絲分泌的物質將面包(柑橘)分解了。
教師:可見,真菌也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教師:為什么菌絲的顏色不同呢?我們放大看一下(展示圖片)。
學生:是菌絲頂端一個個小圓球的顏色不同。
教師:這些小圓球也是一個個細胞,不過它們和構成菌絲的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可以隨空氣散放到各處,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成一個新的霉菌個體。這些細胞就叫孢子??偨Y霉菌的繁殖方式。
學生:孢子繁殖。
教師:除了酵母菌和霉菌以外,你還知道其他的真菌嗎?
學生:蘑菇。
教師:讓我們認識一下各種好吃的蘑菇(展示實物和圖片)
學生:積極發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師:為什么說蘑菇是真菌?你能從這張圖片中尋找出支持蘑菇屬于真菌的證據嗎?(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并回答)多細胞的,也是由菌絲構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細胞壁、細胞核等。
教師:(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錄像)不同種類蘑菇的孢子形狀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通過孢子印來觀察(指導學生制作孢子?。?/p>
教師: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們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嗎?確實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發實在太慢了,我們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指導學生操作或提供資料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后操作)
學生:選擇制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五
1、本節內容側重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圖文資料,來認識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節教學能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
2、通過展示學生感興趣的事例“生物圈ⅱ號”失敗的錄像,讓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以及通過介紹《寂靜的春天》一書,得出動物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從而引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課題,形象又直接,達到在與前面知識相聯系的同時,又能順利的展開新課。用這種直接明了的方式創設教學意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產生了探求欲望,創造了良好的學習開端。
3、本節教學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將課本資料分析中的討論問題轉化為以填空為主的具體的練習,與資料分析相結合,淺白易懂。根據初二的學生閱讀能力還不是很強的特點,這種形式,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同時設計的練習將涉及到以前學過的知識,如食物鏈、食物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態平衡等整合到新課練習中,溫故知新,達到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4、通過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視頻素材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動物的相關作用,給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5、以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和分組討論的形式,從生物圈的高度來概括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在了解動物的行為活動對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繁衍的影響,滲透環保意識。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合作的科學精神。
6、以蚯蚓為例分析有利和有害兩面,簡單明了的教會學生辯證看問題。
7、用科學—技術—社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1、語言需要再簡練些。
2、多些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有效鼓勵。對學生的回答盡量不用“很好”、“非常好”等十分籠統的評價,不具有針對性。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學總結與反思篇六
盡管課前備課反思很多,但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還是有猶豫的地方。
一、螞蟻覓食行為的探究如何導入“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這部分的教學,總覺得有不妥之處。課件設計的是“螞蟻拖食進入蟻洞”,老師設問“這是螞蟻的什么行為?”“覓食行為?!薄拔浵佊幸捠承袨閱??”,這種設計是為了避免課堂學生的猜測過多、老師解答過程過長,從而避免課堂時間過長、沖淡主題。但這樣設問,我總是覺得好像和教材設計者的設計意圖不一致。課后細細想想,覺得教材設計者的意圖可能是通過探究螞蟻喜歡取食哪種食物,得出螞蟻有覓食行為這個結論的。其實,在探究出螞蟻愛吃哪種食物的過程中,只要稍加引導,就能推論出“螞蟻有尋找愛吃的食物的行為,這種尋找愛吃食物的行為就是一種覓食行為”而導出重點部分的教學。還有當時覺得這部分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所以想換種導入方法,就是將螞蟻聚集在米飯粒周圍的畫面換下螞蟻搬菜粉蝶的視頻,這樣就可以直接探究饑餓的螞蟻聚集在米飯粒周圍是否是覓食行為,從而導入“在復雜的環境中,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順利進行列舉多種行為類型重點教學了。這樣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轉問“螞蟻有覓食行為嗎”這個問題,還可以節約時間進行重點部分的學習。也不知為什么,在設計這部分教學時,怎么也走不出思維怪圈,終究是按照一開始的設計思路教學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赡墚敃r覺得這種教學思路也能達到教學目的吧,但現在細想起來,終究覺得有不妥之處。
二、列舉動物行為類型部分的教學列舉動物行為類型是本節課的重點。關于這部分的教學,課前有兩種思路,一是老師先列舉一種類型的動物行為多種表現,然后歸納出該動物行為的概念,再請同學們拓展舉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導學生知道螞蟻有覓食行為、圖片展示多種動物的不同覓食行為、概括出覓食行為的概念、請同學們列舉常見的動物的不同的覓食行為,然后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常見的動物的其他行為、說出判斷行為類型的依據、老師概括動物行為的概念及評價、其他小組再舉例補充??紤]到給學生充分參與并多思維,所以選擇了第二種教學思路。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給予恰當地指導。但遺憾的是,教學中課堂時間太緊,又因為是借班上課、不能將設計的內容留待下一節課進行。因此,在課堂上,只是請一小組就某一動物行為類型如防御行為等列舉了兩例、在誘導他們說出規類的依據后,就沒讓該組繼續說完他們交流的結果,而是把機會給予了其他小組繼續說其他某一動物行為的類型的例子了。雖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組還有不同的例子嗎?”補充回答中可以彌補部分遺憾,但還是不能讓全班各組都有發言的機會,就是發言的小組,也不能將本組的交流結果全部呈現,可能影響了部分同學積極交流的情緒。課堂結束時,如果讓學生們把交流的結果交給他們自己的老師評價可能會有所彌補,但當時卻沒有考慮完善,這就讓我對這節課的處理,留下了很大的遺憾。
三、課堂教學中,語速有時過快。教學內容熟悉程度不夠,語速過快,就凸顯了課堂思維的停頓,使語言表達表現出不夠流暢,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語速的調節上,我要注意加強調節。
四、準備不夠細致由于是借班教學,教學設備可能不一致。我雖想到可以早點到達現場進行調試,但是沒想到現場已經有人在上課,因此無法進行。結果,上課時,果然該班的設備和我們準備的不完全相同,操作上出現誤差、配合教學的視頻畫面調動困難,影響教學思路和效果。這是我過度自信自己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造成的失誤,其實我是可以前一天或者更早一點趁別人未上課時就到達教學現場進行調試的。所以無論如何,要保證一堂課的高效率,哪怕是一個微細方面都要考慮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