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在中秋抒情散文篇一
秋夜,伴一盞孤燈讀《紅樓夢》。書房里,父親種的那株桂花開得正盛,若有似無的幽香滿溢在每個角落,甚至,溫柔地纏繞在了指尖,在每一次翻動書頁的瞬間,撲鼻而來。
彼時,正讀到《紅樓夢》中賈母帶著眾人在凸碧山莊過中秋賞月賞桂花一回。那山坡子上的桂花一定開得正當時,圓月中天,微風里花香裊繞,連那擊鼓傳花用的都是順手折下的一枝桂花。最喜歡的,還是那段花下品笛:“趁著明月清風,天空地凈,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凄涼。大家都寂然而坐。”想來,那桂花樹下傳來的裊裊笛音,一定也是浸透了桂花的香,令笛音更加的清透醉人。
自古,桂花與中秋就脫不了干系。仿佛是種約定,每年中秋前桂花都應約而放,千里迢迢奔赴圓月之約。中國古代神話里,吳剛在月宮經年累月,怎么砍也砍不斷的那棵桂樹,每臨中秋,便馨香四溢。傳說也只有每年的中秋,他能夠在桂樹下稍事休息,飲一盞桂花酒,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
猜想,吳剛,每一斧下去,那夾裹著月亮清輝簌簌而下的點點黃金屑,落到了何方?在西湖,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杭州靈隱寺,有一年中秋,皓月當空,有個叫德明的和尚忽然聽見寺外傳來滴答滴答的下雨聲,連忙開門一看,只見從月亮上落下無數珍珠般的小顆粒。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師父,智一長老仔細一看,原來是月宮里吳剛伐桂震落的桂子。他倆把這些小顆粒種在寺前廟后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樹上開滿了芬芳的桂花。后來,人們把桂花種在西湖四周,漸漸種遍全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山寺月中尋桂子”的不朽名句。宋代詞人鄭域也云:“嫣然一笑,風味人間沒,來自廣寒宮,直偷得天香入骨。”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恐怕也只有根自月宮,方擔得起“天香”的盛譽。
獨坐書房,遙想,古人的中秋,不單有家人團坐,圓月當空,桂下品笛,更兼有以桂花和著糯米做成的“廣寒糕”,就著桂花陳釀,聯詩做賦,是怎樣一幅其樂融融,充滿情調,令人艷羨的情境。
夜已深,父親敲門而入,提醒:“別睡得太晚。”順手,在他的.桂花下鋪上張干凈的白紙,夜風里,朵朵桂花如月中仙子,悠悠飄落。我知道,明天清晨,早起的父親替我泡的那盞清茶中,一定有盈盈如蓮的桂花,染香一碧茶水,每一口順喉而下的,溫暖香甜肺腑的,還有濃濃的父愛和暖暖的親情。
其實,縱然歲月更替,縱使中秋的形式有了諸多改變,千百年來,依舊亙古不變的,是桂花的香,是中秋家人團圓歡聚的祝愿。
愛在中秋抒情散文篇二
明月如鏡,星斗滿天,【中秋作文】中秋賞月。在八月十五幽靜的月夜里,我們全家一起興奮地來到黃河邊,欣賞中秋的月亮。我反剪著手搖頭晃腦地念著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很有道理。看,那帶著一圈金環的月兒終于升起來了。它先是金黃金黃的,徐徐穿過一朵一朵輕煙似的白云,向上升著、升著,就在一剎那間,月兒的`顏色變淺了、變白了!
它高高地升起來了。圓得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愛在中秋抒情散文篇三
秋風漸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流動的風攜著夜的韻律緩緩吹過,滿月清幽的光籠罩著朦朧的原野,疏影橫斜的山影悄無聲息地撩撥著人們的心扉,真是“天上一輪明月圓,古今何處不中秋。”每至中秋,人們總是盼望合家團圓,這種期待無論經歷多少風雨,無論經歷多少變遷,都將是人間最永恒的情感!
幼年時,讀張若虛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當時對其中的含義還不甚了解,然而在人生的歲月中穿梭,方才領悟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情懷。的確,當你在異地他鄉飄泊,在鬧市中蟄伏,似乎與故鄉與家,漸行漸遠,但歲月的風霜畢竟不能洗盡鉛華,當中秋月圓的時候,兒時的歌謠就會在耳邊響起,母親的召喚便會變得親切而清晰。人的一生總要經歷迎著旭日走出家門,伴著夕陽漫步回家,不管走多遠,都要去找尋童年的足跡,找尋心靈棲息的家園,因為“家”才是人們最溫馨的港灣。在中秋月圓之夜,讓我們盡情地品味親情的芳香,讓幸福的時刻在人生回憶中意味綿長!
夜色朦朧,曲聲悠揚,是誰在月下孤獨地徘徊,把落寞的身影拉得悠長?又是誰揚手間拂落憂傷,把飛舞的霓裳綴成點點星光?千百年來,多少人在月滿中秋時分,或漂泊異鄉,或懷才不遇,為后人留下了蕩氣回腸、寂寞幽怨的千古絕唱,“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客居異鄉的游子的思鄉之情;“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是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怒與憂傷……多少名言佳句寫盡人間的愛恨情仇,寄托著對親人的牽掛,對家鄉的思念!秋水長天,月露凝霜,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依舊纏綿的守候,傷感孤獨的感嘆,也是一種美麗!月斜,看不盡的陰晴圓缺,曲終,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在月圓、秋思、鄉愁之間,讓我們細細地品味這數不清的詩情畫意之佳作,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久久徜徉!
中秋節也是人們享受收獲,盡享喜悅的節日。在鄉村,春花秋實,金燦燦的谷物堆滿糧倉,累累的果實綴滿枝頭,漫山遍野的楓葉萬紫千紅。月滿中秋時,做一桌豐盛的美食,品嘗香甜的月餅,遙想傳說中的.故事,然后開懷暢飲,載歌載舞,舉杯歡慶,人人臉上都綻放著喜氣洋洋、幸福祥和的笑容。對中國來說,百年奧運終于圓夢中國,她以驕人的成績奏響了震撼世界的樂章,愿這輝煌的時刻凝固成唯美的永恒,激發振興中華的豪情!
靜謐的夜空,明月朗朗,天空浩渺,如水似銀的月華漾著人們的理想,輕輕地叩響生命的旋律。在月滿中秋之夜,讓桂花的香、月餅的香和親情的香,融在朦朧的月色里,攪在團聚的喜悅里,交織成一首首悠揚的夜曲,回蕩在古老中國的夜空,讓炎黃子孫共享這美好的時刻。
愛在中秋抒情散文篇四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是個大團圓的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后一天即八月十六日是我53歲小生日,吃長壽面,思念故鄉親人,過著幸福生活,心里樂開了花。
記得兒時過中秋的好時光。門口擺一張小方桌,全家人坐在桌子旁,供奉著國人特有的美食——月餅,給大家品嘗。我們做孩子的有月餅吃,高興極啦。吃一口月餅,啊,味道好極啦。雖然月餅品種單調了點,但是能夠填飽肚子。當時已感到非常滿足啦。畢竟,我們的要求不高。饑不擇食。寒不擇衣嘛。仰望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月亮又大又圓,清輝灑向人間。我們沐浴在黨的陽光雨露下,生活最苦也是甜。
中秋節是人們歡聚的好日子。現代人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出外謀生的眾多。家人散落在各地,司空見慣。大家平時由于生計忙,離多聚少。中秋大節來臨,發一個短信,打一個電話,報一個平安。平安是福。道一聲吉祥。致一聲祝賀。比什么高級吃穿享受都要強。人是有情的嘛。親人就是第二個我。離開親人的日子難過。六親不認的人可恥。這是節日文化給大家帶來的好處。做人不忘本。誠信兩字值千金。市場經濟時代,更要注重道德文明修養。這也是社會的穩定劑呀。
屈指算來,我離開家鄉已有三十二年啦。報告大家一個喜訊,浙江省疾控中心表彰我們在疾控戰線工作三十年,特發一枚紀念章,作為精神鼓勵。家鄉有我那年邁多病的老父親。天涯海角有我的妹妹、大弟、不久前意外離開人世的三弟。妹夫的勤勞和創業精神可嘉,致富不忘親人。他較早在海南文昌開發養殖業,注冊成立海南亞大魚苗場,經營范圍有奧尼羅非魚苗、紅羅非魚苗和淡水白鯧魚苗,至今也有三十余年養殖生涯,帶動了我的弟弟們致富。平時聊天,保持密切聯系,了解他們發展近況,鼓舞人心,心潮澎湃。我感嘆,雖然我讀書文化偏高,但是比起他們,經濟上差一大截,沒法對比。我在心中默默祝福他們,開拓的養殖事業越做越大。
國人重傳統,對節慶文化發揚光大。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也不例外。網上過中秋紅紅火火,虛擬社區已張羅中秋大節。我不由自主的想起隔海相望的寶島臺灣。那里有我們的同胞呀。也在過中秋,吃月餅,盼望月圓人團圓。假如有一天,兩岸統一啦,那就好啦。中秋大節一起過,穿梭訪問,來往密切。2010年5月份,我到臺灣8天環島游,大開眼界,寶島的方方面面發展都很好,值得借鑒。我想起“臺灣鄰居”鐘幼娣一家,嫁臺后你在海峽那邊還好嗎?家鄉親人想念著你們全家及嫁臺的大陸同胞姐妹們。道一聲節日快樂!身體好嗎?孩子讀書成績如何?方便的時候,早日回家鄉看看。祖國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工業生產蒸蒸日上。農業實行多種經營。家鄉大力發展茶葉龍頭產業,農村經濟好轉,農民增收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好勢頭,且勢頭強勁。全世界華人是一家。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都是華人、同胞,為什么要把我們分開呢?大陸同胞不答應。海外僑胞也不會答應。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希望國家統一。這樣的話,國力才會強大。華人的根在中國,在故鄉。兒不嫌母丑。常回家看看吧。
現在,我在第二家鄉,被稱為桃源仙境的美麗地方松陽工作,并生根結果。每逢佳節倍思親。故鄉,那熟悉的紅土地,特色石頭房子,勤勞善良的鄉親,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呀。愛家鄉,想故鄉,思鄉之情切切。恨鐵不成鋼。希望家鄉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遙祝故鄉的親人和五湖四海的網友們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