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戰爭與和平演講稿篇一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主要人物:
1805年7月,拿破侖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帕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皮埃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祖霍夫的私生子,出國留學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侖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魯--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侖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魯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
皮埃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烈西里早就窺視別祖霍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后,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皮埃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艾倫嫁給彼埃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波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波夫進行搏斗,并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后,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魯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于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采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魯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魯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魯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魯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后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于領地。
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魯的婚約即告無效。
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魯于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于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于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魯。她向他謝罪并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魯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刺殺拿破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艾倫于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后,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后,俄國終于贏得勝利,皮埃爾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小說里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魯性格內向,內心豐富,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皮埃爾心直口快,善良真誠,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美麗動人、純潔自然,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性。
佳句摘抄:
1.任何看似愚蠢的東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2.沒有人想到,承認與是非標準不相符合的偉大,不過是承認他自己的沒有價值和無限的卑劣。
3.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
4.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5.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系的人愈多,他對于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
6.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國人才是這種人,正因為只有德國人的自信是根據一種抽象觀念——科學,就是絕對真理的虛假知識。法國人自信,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體上,對于男人對于女人,是同樣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國人自信,是根據他是世界上最有組織的國家的人民,因此他,作為英國人,總是知道他所應做的事,并且知道,作為英國人,他所做的一切,無疑他是對的。意大利人自信,因為他是沖動的,并且容易忘記他自己和別人。俄國人自信,正因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為他不相信,他能夠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國人的自信,是最壞的,最固執的,最令人討厭的,因為他以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學,這種科學是他自己發明的,但在他自己看來是絕對的真理。
7.帝王——是歷史的奴隸。
8.好的統帥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質,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類最高尚、最好的品質——愛,詩,親切,哲學的、探究性的懷疑。他應該是克制的,堅決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是一個勇敢的統帥。上帝不許他有人性,不許他愛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
9.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為恨;但神圣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么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10.為什么從未留意到這高高的天空呢?不過,如今總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沒錯。除了這遼闊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虛都是欺騙,除了這天空外,任何東西都有不存在。
戰爭與和平演講稿篇二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再完美的戰爭,也有它致命的缺陷----總會有人因為戰爭而離開。
看看近代的中國,南京大屠殺,那悲慘的一幕幕,相信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還歷歷在目吧。
1973年冬,侵華日軍蓄意制造了慘絕人寰、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30多萬百姓慘遭殺害,數以萬計婦女橫遭強-暴,日軍的暴行比二戰中納粹屠殺猶太人更加殘忍。盡管鐵證如山,但近年來,日本國內不斷發生妄圖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件。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戰爭所帶來的后果,它是悲壯的,是令人憤奮不平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人曾在24個地點對猶太人進行了至少30次屠殺,殺害了上千名猶太人。二戰前,波蘭共有350萬猶太人,其中大約有300萬人死于納粹的大屠殺,目前波蘭的猶太人僅有約2萬人。許多波蘭人一直都認為他們是納粹的受害者,對于自己的同胞曾屠殺猶太人的說法難以接受。
當這些戰爭所帶來的惡夢已慢慢開始隨著時間逝去,新的惡夢又突如其來地爆發了。
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又帶來了更多的無奈,美國士兵虐待戰俘,更是令人膽寒。
據報道,美軍用來虐待戰俘的方式至少有20種之多,其行為的非人道性和惡劣程度駭人聽聞,令人發指。用美國陸軍的一份內部調查報告的話說,這是一些“殘忍、無恥、下流的虐待犯人行為”。不僅如此,對此事件負有不容推卸責任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還透露說,現在已經揭露出來的虐俘情況只是一部分,還有更多的照片和錄像帶,可能使這場丑聞變得更加嚴重。有報道說,這里還有兇殺、強-奸等明顯的犯罪行為。
諸多的戰爭帶來了諸多的惡夢,可我們想要的是和平,只是和平,只有和平。
戰爭與和平演講稿篇三
觀《一九三七南京記憶》有感
學校:舞陽縣第一實驗小學 班級:五
(一)班 姓名:孫藝源 輔導教師:朱曉云
觀《一九三七南京記憶》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紀錄片《一九三七南京記憶》,看完之后,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對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無限痛恨。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美國華僑職業作家張純如為了把日軍在南京的種種暴行公諸于世,翻看查找了許多資料,并采訪了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終于編出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現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軍攻破南京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天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在城內見人就殺,甚至開膛破肚,就連在國際安全區的中國人也被抓出來用機關槍射死,還舉行殺人比賽。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惡極!
而到了現在,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軍國分子竟公開宣傳南京大屠殺是其所謂的“南京事件”,死傷者不過幾十人,還修改歷史教科書,企圖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歷史,遺忘歷史真相,使其成為軍國主義的炮灰。
在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帶領之下的右翼國會,竟然要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更為可惡的是,這些日本政要還參拜供奉著二戰期間十三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貢品。公開挑起釣魚島爭端,無視中國主權,建造航空母艦,多次進行奪島練習,欲使其自衛隊改編成國防軍,日方的這一系列小動作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對這種行為表示嚴正抗議。
如今,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連日本都打不過的“東亞病夫”了,雄踞在亞洲的東方巨龍發出了它的第一聲令世界顫抖的龍吟!在科技發達的中國的今天,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不忘國恥。讓那三十萬在數字牌內禁錮的靈魂得到安息,決不讓向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案發生!
回顧歷史,血的教訓。只有民族振興、國家富強,我們的國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讓戰爭遠離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不做戰爭的發起者,我們愛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們更明白只有我們自身足夠強大,和平才能真正降臨。
讓我們共同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攜起手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強國之夢而努力!
戰爭與和平演講稿篇四
小的時候,受戰爭電視劇的影響,我竟然產生了渴望戰爭的想法——打仗的時候,那些劇中的主人公多么英勇啊!一個人殺了幾十個敵人,威風凜凜。我信奉的,是亂世出英雄。
我懷著這種心理,翻開了《三國演義》。
??
從這時開始,我厭惡戰爭了。懷著一種新的心情看下去。到赤壁之戰了。我希望曹操可以擊敗孫權、劉備,統一中國,停止戰爭。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諸葛亮在這時出山了,曹操大敗,退回北方。
孔明的出山其實是一場悲劇。這在孔明出山前作者就已經寫下前奏,作者借用了諸葛孔明之師司馬徽說了一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果然,諸葛亮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寸土未得,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孔明的出山使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了,這只能使曹操統一中國的步伐慢下來,但這時,北方統一南方的局勢已定,孔明還是沒能擋住歷史的車輪。
《三國演義》最后定了三國歸晉,向我們講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三國演義》一百年的戰亂中,無辜的百姓是死得最多的,就因為三個國家的矛盾,出現了多少人永遠分離,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歷史悲劇。
我讀完整本《三國演義》,我希望世界上沒有戰爭,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因為我回首了戰爭,所以更珍愛現在的和平。
評語:通過讀《三國演義》后,對戰爭有了正確的認識,呼吁不要戰爭,呼喚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學初一:謝俊芬
戰爭與和平演講稿篇五
這是一個美麗的星球。我們希望這里的鳥兒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空,這里的花朵能在微風中輕松搖擺,這里的人們能在和平的陽光下快樂而平靜地生活,沒有矛盾和憂慮。
矛盾和沖突在生活中是很自然的。朋友之間的細微差別可能和國家之間僵硬的關系一樣大。最近,我聽到很多關于我們國家和其他國家之間的沖突。我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用如此不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沖突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好處?最終結果是一方贏了,另一方輸得很優雅,所以雙方不再能友好地交流。
我并非不知道日本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面對這些,哪個中國人不會生氣?但事實上,我不討厭日本人。我甚至想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如此根深蒂固的歷史。我還要感謝他們的殺戮,這讓我們中國人勇敢地站起來,幫助我們學會保護我們的中國土地。
現在中國完全站起來,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今天的中國不再是以前被人欺負的舊中國,但是我們中國人不喜歡戰爭,不喜歡戰爭帶來的血和煙。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它是美麗家園的廢墟,親人額頭上流淌的鮮血,親人尸體旁哭泣的孩子,以及人們心中太多痛苦的回憶。
“我們的童年正在消失。長期以來,我國只有戰爭和干旱。我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我們的許多同齡人已經去世。年復一年,只有更多的疾病和貧困。”這是一個在“阿富汗兒童對聯合國特別大會的講話”中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孩子寫的。看到了嗎?戰爭就像一場噩夢,奪走了幸福和快樂,卻留下了死亡和一個已經成為廢墟的家園。
我承認我害怕戰爭造成的死亡,就像一個孩子害怕他的母親離開他一樣。恐怕戰后天空將不再是藍色的。我擔心戰后鮮花將不再美麗。恐怕戰后空空氣中有硝胺的味道。我擔心我再也見不到戰后傷害我的親人了。
停止戰爭!讓世界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中,讓煙霧和哭泣遠離我們。和平美好的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