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一
我覺得對我啟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里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系,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后,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里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里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里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系。我直到大學才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為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并且同學說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著藏著,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里很亂,就像以前的我(???)(雖然現在也亂但是在室友的調教下好了很多,謝謝室友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里,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干凈,沒有人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偽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松的感覺。
這本書里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啟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說三條。希望以后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二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松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著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松、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舍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后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里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后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斗”,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于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欲望,放慢腳步,“輕松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著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三
一直聽說斷舍離這個概念,朋友圈也經常有朋友在斷舍離,終于沉下心來閱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沒看這本書之前,猜測這可能是一本關于心學的書,最近,我發現我這病挺嚴重的,喜歡猜測,動不動就自以為是,想當然,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金剛經》說不住于相。都是說要去掉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為”。小時候老師總夸我,這小孩太聰明了,沒說頭就知道尾巴,現在想來原來是貶義的。
這書寫得很樸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里多余的東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讓家寬敞起來,讓衣櫥寬敞起來,讓廚房寬敞起來,讓抽屜寬敞起來,留學你在用的東西,讓偶爾用的或者長時間不用的東西請出你的家門。然后一切就發生變化了,從物到心發生變化,奇跡就誕生了,好運就來了。
山下老師就是很耐心地指導你如何去斷去舍去離,告訴你這個過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響家人一起斷舍離,而沒有太多的言語去告訴你什么哲學啊、人生大道理這類話題,而只是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物,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也不玄。
是的,當你對你身邊的多余的物開始拋棄,而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寬松起來,簡單起來,那么多一直都舍不得拋棄的東西都扔掉了,從扔掉物開始,也開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為外在已經習慣了簡單,那么有外及里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剛才說的“猜測”,猜測、懷疑、自以為是其實也是負能量,負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滿滿。
當我們養成了至簡的習慣,那么我們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就會還慎重了,比如說買一件衣服,確定要經常穿嗎?確定是必須的嗎?還是為了滿足購物癮而買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會一樣的,那么,人生就發生變化了。
這幾天一個人回沈陽,居家隔離不出門,沒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東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么多衣服,那么鞋,那多書,那么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為什么會買買買?接下來,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師也不是說你非得過苦行僧的生活,該裝飾的還是可以裝飾,該高尚的繼續高尚,只是你得有審美能力,得會裝飾,而不是把豪華奢侈的東西堆滿家,會“留白”,讓該高尚的東西高尚起來。
真的,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幸福與否,但是,有外及里的訓練方法,我是頭一回見,但我從心底相信了。
《斷舍離》這是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可能還沒正確地領會山下老師的真意,但我覺得收獲甚豐。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四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積癖,新鮮的水果買回家,她要收進冰箱。每次只撿快壞掉的吃。決不允許其他人隨意地吃。
同事帶回家的東西,無論吃的還是用的,只要能夠存儲一段時間,她都悄無聲息地收起來,直到其他人都忘記,直到她自己也忘記。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歡囤積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積了一大堆,同事懷疑,有的塑料袋估計已經囤積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時候拿一個用,輕則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則要忍受她的謾罵。
只要別人用了她的東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積的物品,她的心里就會很難受,就算那僅僅是一個塑料袋,就算她囤積的塑料袋已經老化掉渣。
囤積癖是我給她的定義,因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當中最當得上這個名的人。不過,囤積癖也并不總是以如此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它甚至就潛藏在你我這種自以為正常的人的行為中。
當我認真細讀《斷舍離》這本書之前,并不認為自己有囤積癖,也未曾認真思考過,自己內心總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閑置物品所帶來的“怨念”。它雖然不明顯,但卻多多少少影響著自己的生活。
雜亂的房間,甚至都讓自己不想踏足;凌亂的衣柜,甚至都讓自己沒有打扮的沖動;紛亂的思緒,甚至讓自己停滯了求知上進的腳步.......
是什么讓我們囤積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嗎?
書中提到了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我覺得普通人的囤積癖,這三種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們是生活習慣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門別類儲備齊全。同時,他們也是很節省和節約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著沖廁所;洗菜的水要留著澆花。一個紙箱可以裝滿垃圾再扔掉;一件舊衣服可以送給鄉下的親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舊物,他們總是會問:怎么要扔掉呢?壞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說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們便會指責:太浪費了,多可惜啊!
覺得可惜,是阻止我們放棄閑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種心理。然而,《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卻認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對物品的愛惜之情。因為物品要盡其用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而覺得可惜,恰恰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為物品還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這種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駕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價值。難道我們自己的價值還不及一件閑置的舊物嗎?作者:布道女巫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五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里自然干凈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欲,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為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后卻并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舍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欲,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欲才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于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盡快整理好心境,舍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于,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于貼標簽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鑒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癥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癥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欲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么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么活,因為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么就對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六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后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閱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說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秘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后回發的廉價洗發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于他這個糙漢來說,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發就真的不會那么干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發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于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么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并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發水,等喜歡的洗發水用光了以后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發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欲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欲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系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后,緊接著舉一個例子說某女士在斷舍離后,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七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舍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后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里“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著”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后,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后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欲;舍,是舍棄廢物;離,是脫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于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于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欲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舍和判斷”;
然后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里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升華成“斷舍離”精神,并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回歸,并擺脫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里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家具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鑒。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八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一個聽書的微信平臺上,很新奇,很獨特。又聽說作者山下英子在日本做了八年主題講座,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忍不住心癢,借給女兒買書的機會帶回來一本,以快朵頤。
此書從表面上是講家庭收納類的,通過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間,讓生活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但深讀以后卻發現是一本類似于心理學的著作,通過收拾家中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闊更開心。通過“斷”“舍”“離”三個階段,讓自已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從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當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更是物欲橫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轟濫炸般地促銷鼓動下,我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本著買便宜的原則,大量購買那些“以后”“或許”“用得著”的商品,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中已變成了倉庫,變成了垃圾堆,雖不停地收拾規整,但過不了多久還是一塌糊涂。有些東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銘刻在骨子里的厲行節約決不浪費的觀念卻讓我們舍不得丟棄,這樣一來,物品成了主角,我們則變成了物品的奴隸,終日受其所累。
斷舍離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生活難題。
斷,是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家中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已處于自在的空間。主角永遠是我們自已,時間永遠是當下,物品是否適用于當下的我,適用則留下,反之則該送人送人該丟棄丟棄。若能徹底執行此原則,肯定會得到一個清新整潔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環境又影響人的心情,好心情則會讓人選擇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越來越舒服。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浩如煙海,常使我們在工作中疲于奔命。斷舍離思維可以改變我們陳舊的思維方式,挖掘出一個全新的自已,遵從自已內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我們該舍棄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邁向更精彩的人生階段。<
到底有沒有這么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后感1000字篇九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為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泛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后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著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舍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后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舍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范圍。
離:脫離執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松。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