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紅巖讀書交流會心得體會篇一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每當茶余飯后咀嚼著書籍中優美的文字,欣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都會讓有所感悟。
讀書是一件樂事,趣事,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人們的大腦雖無法裝入所有的知識,但可以盡量攝取,而唯一的途徑即為—讀書。論及書籍,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可見,書籍,使人類告別愚昧混沌。讀書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她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做一個忠于祖國,尊老愛幼之人,成為一個有仁德,有智慧之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為人處世。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對于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無疑讀書是回報她們的最好方式之一。
讀書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領悟是心靈凈化的快慰.
曾經書中體會過“怦然心跳”;曾經在書中有一種“莫名感動”;曾經在書中進行自我審視,也曾經在書中看到人生百態……我只愿心情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讀書不是一種消遣的行為,而是提高自己的學識。我想帶著目的.去讀書的效果會好一些。想想自己缺的是什么,就學習什么。自己少的,在別人那里也許就有,所以寬容多,理解就多!
紅巖讀書交流會心得體會篇二
——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鉆進了人群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著說:“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著這項工作了,我也跟著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說:“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干了,拿回去吧。”看著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著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說:“去,給我拿紅紙來。”我只好去拿了一張續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著最后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我默默地聽著堂哥的話,想著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為,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著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紅巖讀書交流會心得體會篇三
經典,是無法超越的作品,總是被世人所流傳。在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經典被改編為世人所容易接受的影視之作。但是,回到最原點,最原始的,往往能給人最淳樸最真切的感受,作品的寓意以及美好,對于人生的感悟,都是從原著中得來的。
在交叉縱橫的歷史紋路中,每一次道不清前因后果的偶然總是讓人萌發新的想法。在字字斟酌的過程中,思想更是與作者的接觸和摩擦,從中獲得更上一層樓的感想。霍金筆下的《時間簡史》不僅是對時間、空間的一種認識,更是從文字中表達出對于這個浩瀚宇宙的一種尊敬,從而將這種步調帶到每個人的心中。每每碰觸文字之時,都能體會到作者的那種情感對世界、宇宙的那一種純真的熱情。
閱讀經典,必須從原著開始。作者看待萬物的感受,對未知的渴望融入到文字中,折射到每個人的心中,就像平靜的湖面,被投入石子而蕩起的波漾。
卡爾維諾說過,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作品。米切爾筆下的《飄》,以思嘉的個人經歷,深刻地記錄下當時在南北戰爭中堅強的生活,尋找自己的真愛,在每一個讀者的重讀中,用文字敘述一幅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的巨大而深刻的歷史畫卷。狄更斯的《雙城記》,以一個個故事告訴人們仇仇相報終無止時,仇恨只會造成更多的流血。每個不同時期的讀者閱讀時,都能清楚地明白只有愛與寬恕才能夠拯救這個世界。
人的意識與生長環境有關,看待事物也是有所不同,走進作者的世界,與之交流,得到的或許都不一樣,就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任何一個讀者從原著中得到的總遠遠超過個人的思想認識。
從原著中了解經典,在作者賦予情感的文字中,激發讀者的共鳴和境界的提升。李白煮酒邀明月,伯牙以樂尋知音,陸羽以茶覓知己,讀者則應從品味原著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洗滌。
閱讀原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用智慧去看待人和事,從中獲得美好與感悟,使我們在逐漸學會知人、知事、知世的過程中接待世間萬物,更是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推進人類思想的進步。
紅巖讀書交流會心得體會篇四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別人眼里,它卻是比精神支柱還要寶貴的東西。
著名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對人類是多么重要!
在浩翰的書海中,我們一次次地吸取著書的精華,一次次地參加書的圣會,這讓我們更加飛快成長。
在這一年中,我們學校開展的書會,越來越多,這讓我們能更加在書的沐浴中成長。
像在今年,我們每個班每個星期都會開展一次:讀好書,記筆記的活動,每個人都有一本小本子來記載自我從樹林中挖掘地任何寶貝。我的小本子上,雖然有些筆記還沒摘抄完,但是我還是懂的了一些道理:一個人要有自信不然任何事也做不了。小本子雖然看起來小,可在我眼中它卻是自我的知識寶庫。在我需要幫忙時它會伸出援手;在我驕傲時它會給我勸說……總之,它是獨一無二的。
在書海中,道理是心羅棋布的:勤奮學習的道理;關愛老人的道理;孝敬父母的道理;愛護環境的道理……讓我們能好好做人的書很多,很多。我們也將在書的海洋中繼續前進,前進!
紅巖讀書交流會心得體會篇五
《老人與海》,當聽到這幾個字的時候,也許時下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想起那首流行歌曲,能有少數人看過這本名著?好奇的我打開電腦從網上查看了許多關于《老人與海》的視頻,漁夫感動了我,激勵了我。于是,我來到書店買了這本書,因為我相信只有原著才能更好的詮釋這個故事;才能讓我細細體味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
不知用了多長的時間,我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說。“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這是作者海明威自己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它講的是老漁夫圣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兩天兩夜才筋疲力盡的被他殺死,綁在小船的一邊。但在歸程中遇到鯊魚的襲擊,于是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但最后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雖然在別人眼里他仍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是成功的。因為他這種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當書中寫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不禁有感而發:雖然老漁夫已經捕到了一些魚,但他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有著更遠大的目標。而我們呢?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停止前進,這怎么會成功呢?老漁夫在84次的失敗后,在第85次時捕到了大魚,他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讓我們真正的了解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含義。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沒有誰不經歷失敗而成就輝煌的。我們要學習書中老人說的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我們要正視失敗,不能屈服,要勇敢的去面對和挑戰,那我們將會成為下一個勝利者!
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