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一
朱光潛(1897~1986)做為美學家的卓越名聲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了,在中國,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學老人。他寫的《西方美學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國惟一一部系統介紹外國美學史的著作;《談美》則是為青年人寫的,增加他們審美力的通俗讀物;《文藝心理學》建立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體系,在中國,能有自己體系的美學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潛先生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美學著作,如果柏拉圖、萊辛、黑格爾、克羅齊、考德威爾這些西方美學大師地下有知,會感謝朱光潛先生辛勤的譯介之功的。這些譯作幾乎成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歐洲,一心沉溺美學研究,遍覽群書,博聞強記,很快便成為了康德—克羅齊形式主義美學信徒。到了晚年,他從頭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修正了自己美學中過分形式化的主張。朱光潛先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認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靈。但是,他像許多大學問家一樣,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視了心靈的美卻忽視了外在的美。他穿著古舊的衣服,叼著大煙斗,從煙斗中發出的濃煙在他的銀發旁邊白皚皚升騰。這就是他留給人們記憶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鏡片后邊的眼睛永遠是沉思的。就是這位老人,他在87歲高齡仍然用顫抖的手翻譯了維柯的《新科學》。他一生追求著美,傳揚著美,最后化為一座橋梁,從他身上,人們既可以回顧美學豐富的過去,也可以展望美學光輝的未來。
《文藝心理學》從心理的角度來研究美。什么是美呢?這不是一個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問題。比如,鮮艷的花朵往往在人們眼中是美的,但是,我們能說花本身是美的嗎?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為什么在我們心里想著別的事情或者煩惱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不覺得花美呢?可見,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關系。《文藝心理學》就是這么一本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美的書。它系統介紹了西方現代美學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飄逸灑脫,是朱光潛先生代表作。寫這本書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閱幾十部書才敢下筆,但是,讀者一點都看不出其艱澀和費力的地方,相反會得到一種開啟心智的愉悅。
內容便概
1.美和概念無關,是一種在聚精會神的狀態下的心理享受。就像一個嬰兒,父母告訴他面前的物體是一棵松樹,他便記住了松樹的形象,這個時候,他的頭腦中不會出現另外一棵松樹的形象,因為,他沒有“松樹”這個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樹的抽象的特點,而只是有一棵松樹具體的形象。此時他獲得的知識是“直覺”,等他大了,他會進一步獲得“松樹”的理性認識。審美就是這種“直覺”下才產生的心理享受。我們在欣賞一棵松樹的美的時候,里完全被這棵松樹的形象所吸引,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植物學家看到松樹,一心關心松樹的生活習性,關心它的植物特性,這個時候他是不能進入審美的,因為他持著科學的態度;另一類人,一心只想著把這松樹砍回家去會有什么用處,結果,他也沒有享受到松樹給他的美,因為他持著實用的態度。排除了實用的和科學的態度,又不考慮事物的抽象共性,只專注它給你的完整形象,這個時候,美才能產生。這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2.審美要有種距離。莎士比亞寫過一部關于夫妻猜疑的悲劇,叫做《奧賽羅》。不忠實,受過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尋常人更能了解劇中奧賽羅的痛苦,他本來更應該從此劇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為他事事都把劇情和自己的身世聯系起來,限制了他對全劇其他內容的理解,不能真正達到欣賞。所以,人必須和美的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審美。人們都知道“霧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現實中的花與月要美,是因為人們和它們有了距離。距離太遠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樣達不到審美的效果。過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們生活離得太遠,過于寫實的作品又和人們的生活離得太近,都不能產生很好的審美效果。“不即不離”是藝術的原則。
3.立普斯的移情說。德國美學家立普斯認為,“移情作用”是美學上一條基本原理。。當我們欣賞松樹時,不知不覺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們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風亮節的氣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樹儼然變成一個人;同時也把松樹的蒼勁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儼然變成一棵松樹。這就是移情作用。大地山河以及風云星斗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生命,有情感,有動作,這就是移情的結果。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屢見不鮮。比如“天寒猶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都是體現著移情作用。
運動的感覺。這種運動感覺微弱“無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再比如,在戲逐一個同伴,站在旁邊觀看了幾分鐘,越看越高興,最后也跟著他們追逐。看來這幾分鐘的旁觀就是對于那運動現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賞。模仿是動物最普遍的沖動。
5.審美離不開聯想。聯想的特點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沒有藝術的必然性。聯想的另一個特點是,聯想力越豐富的人美的欣賞力也越弱。尤其音樂,有修養的人一般只注意聲音的起承轉合,不想到意義,也不發生視覺的幻象。朱光潛批評了這種漠視聯想在審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出,詩歌是不能丟開聯想的,比如偉大的詩人柯勒律治吃完鴉片后睡眼之中寫的名詩《忽必烈汗》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文藝心理學》提出美感經驗三段論,是整個《文藝心理學》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潛先生承認,美感是一種直覺,它不計功利和實用目的。但是,他認為不能因此把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同人生分割開來。一個瞬間的美感意象總是有幾千萬年的遺傳性及畢生的觀察、思索、體驗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經驗之后,即意象轉化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個心靈中回流,擴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進人對人情物理的深度認識。這樣在朱光潛先生那里,直覺與聯想,藝術與道德的對立消除了,形式美學與道德派美學被熔為一爐。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本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美的書。該書作者朱光潛是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朱光潛不僅著述甚豐,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學術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執著地求索真理:當他認識到以往在唯心主義體系下研究美學“是在迷徑里使力繞圈子”,就開始用更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學思想向真理趨進;他反對老化、僵化,提倡不斷進取。朱光潛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
此書是朱光潛先生美學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系統的美學專著之一。全書將外國現代美學理論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相結合,論述了美感經驗、文藝與道德等問題,與此同時,還介紹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藝心理學研究的是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欣賞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本書則更多是從心理的角度對什么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羅齊的直覺論為中心,在吸取克羅齊等西方美學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將心理學派美學、聯想主義美學和道德主義美學溝通起來形成了三個互相聯系的層次。
全書重點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比如在風和日暖的時節,眼前盡是嬌紅嫩綠,我們對著這燦爛濃郁的世界,心曠神怡,時而覺得某一株花在向陽帶笑,時而注意到某一個鳥的歌聲特別清脆。有時我們整日為俗事奔走,偶然間偷得一刻余閑,在案頭抽出一本戲曲來消遣,武松過岡成功殺虎時,我們也會和他一樣感到同樣的快感;秦舞陽見秦始皇變色時,我們心里和荊軻一樣焦急。這些境界,或得諸自然,或來自藝術,種類千差萬別,都是“美感經驗”。美學的最大任務就在分析這種美感經驗。
然而我卻對作者小篇幅講述的一些內容頗為感興趣,也頗感同身受。在“悲劇的喜感”這一章節中,我挺認可法克的說法。在他看,悲劇和喜劇都是一樣,都是描寫旁人的災禍。這些災禍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劇;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劇。悲劇和戲劇所生的愉快程度雖有深淺,而為幸災樂禍其一。他在《古今戲劇》里面說:“人是一群猛獸,我知道很清楚,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站在法格這面照妖鏡面前,我們都不免有幾分自慚形穢。平心而論,人這種動物確實是魔性多于神性的。羅馬的人獸斗,西班牙的斗牛,中世紀凌辱異教徒的酷刑,以及歷史上許多其他殘暴的行為,都可以證明幸災樂禍的心理。在人世較大的劇場中,也是很普通的,現在“人道主義”的文化已經把這野蠻根性洗凈了么?報紙上每遇離婚、暗殺、失火、地震、打仗一類的天災人禍,觀者都仿佛有一種喝熱血似的狂熱,以先睹為快。
悲劇和喜劇的心理有一點相同,是我們立刻就可以看出來的,它們都是一樣難捉摸,一樣可以容納許多互相矛盾的意見。下一章節“笑與戲劇”中,也同樣闡述了多個大家的理論。我較附和霍布斯的“突然榮耀”說。他斷定:笑的情感只是在見到旁人的弱點或是自己的過去的弱點時,突然念到自己某有點所引起的“突然的榮耀”感覺。他也講到,笑的情感是由于發笑者突然想起自己的能干。仔細理解一下他的理念,我們不難發現同感。人有時笑旁人的弱點,因為相形之下,自己的能干愈易顯出。這里笑的情感就是由于突然想起自己的優勝。但也不是借旁人的弱點或荒謬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如果我們自己或是休戚相關的朋友成為笑柄,我們決不發笑。人們偶然想起自己過去的蠢事也常發笑,只要他們現在不覺得羞恥。人們都不喜歡受人嘲笑,因為受嘲笑就是受輕視。
看完此書,我心里由衷地佩服朱光潛先生。該書用詼諧幽默、生動活潑的文筆,行云流水似的簡述了身邊許多關于美的現象,讓我不禁想感慨自己想法的局限。原來身邊無處不存在美。他還辯證統一地針對某些觀點,娓娓道來各個美學流派的理念,嚴謹又淺顯易懂。此書不僅在內容上,在文章筆法中也讓我受益匪淺。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三
皇帝的新裝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
皇帝的新裝故事讀后感一: 今天我讀了皇帝的新裝這篇故事,他來自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
這篇文章講了皇帝愛穿新衣服.一天來了兩個騙子,自稱織出的衣服不但漂亮,而且能看出哪些大臣是苯或不稱職.為了表示自己聰明,稱職大臣都裝做看見了.皇帝給了騙子好處,穿上衣服出去了.百姓都夸耀皇帝的新衣,一個孩子的一句話讓皇帝明白自己被騙了.
讀完這篇童話,我不禁問自己,作為一國之君怎么會被騙呢? 毫無疑問全是因為虛榮心,全天下的百姓.大臣甚至皇帝都心甘情愿地被別人騙,也心安理得地騙別人.騙子之所以得逞,是因為他們看清了人們心中的弱點---甘愿被別人利用,為的只是滿足他們可憐的虛榮心.
實際上虛榮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孩子的心是單純的,隨著長大虛榮心也會越來越深.讀了童話后,我想提醒人們:保持一顆真誠的心.不要為了虛榮.放棄那顆真誠的心.
想想自己其實也這樣.看見別人拿出很貴的溜溜球玩真羨慕,怕爸爸媽媽不同意買,只能看著人家玩,可真正買了又覺得別人的更好,總覺得永遠滿足不了自己的虛榮心.
當我讀完文章后,我明白了虛榮心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虛榮心,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從今天起我要做一個知足的人.
皇帝的新裝故事讀后感二: 小時候,在聽奶奶講《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我只有兩個感覺:皇帝好傻;騙子的騙術蠻高明的。那也是由于當時年幼無知,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進一步去思考。今天,當我再一次閱讀這篇童話,就有了新的感悟。
我認為大臣、官員、隨從、百姓之所以如此,大致是由三個原因:一個是由騙子事先聲明,凡是看不見這件衣服的人,都是一些愚不可及的人。這一來,有的人要面子,為了維護所謂的名譽,違心地贊美起皇帝的新裝來。二是他們曉得一旦指出了皇帝赤身游行的事實,會讓皇帝難堪。因為得罪了一國之君是沒有好處的。三是大家都有隨大流的思想,人家說什么,我也說什么。反正到時候如果對了那最好,錯了大家也一起錯。
這兩個裁縫太可惡了,為了拿到錢竟然做出這種事情,皇帝也太愚蠢了,如果他不一小時換一件衣服,那他這次也就不會丟人現眼了。就是他這種虛榮心,也不會光著身子去大街上了,而且,丟的是自己的臉。最誠實的是那個小孩子,我們要學習小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現在的社會上,類似于童話中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且也不是少數。有不少人為了討好上司,總是說違心的話,不敢說真話。
皇帝的新裝故事讀后感三: 我看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從前有一個皇帝,他非常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他把大把大把的錢都花到買衣服上去。這件事被兩個騙子知道了,于是兩個騙子來到皇宮里,說: 我們能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他們還說:只有聰明的人才能看到,愚蠢的人什么也看不到。
兩個騙子利用皇帝和大臣們的虛榮心騙取了很多錢,而且讓皇帝出盡了洋相。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覺得:做人應該腳踏實地,不要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而去做糊涂的事。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去學習,不驕不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不要因為別人的夸獎而驕傲。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四
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簡愛》夏洛蒂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里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么《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五
載自《傅雷家書》里的“1957年”。
從這段話里,讀出了一絲絲父愛。那是略帶擔憂的語氣,也附有嚴厲。
從中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
爸爸常常是用這樣的語氣和我說起學業的事。
諸如“要好好學習啊,將來社會上,靠的是實力,而不是門面上的。”
“現在,外面有很多競爭對手的,你要懂得如何去應付。”
“將來,未必有父母在后面作鋪墊的。”等。
這些話,以前在我的耳里,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嘮叨話,總覺得那一天太遙遠了,這種事,不需要我去擔心。
現在,也許是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聽這些文字,竟從中聽到了無數的父愛和憂心。
慚愧!
心里悠然冒出了這樣的想法,一直以來的關心,我卻當作是一種麻煩,當一切都好像體會到了的時候,很討厭。就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壓迫感壓著自己,很討厭,就像無法呼吸似的。
懲罰吧!
感覺到種種的情感冒了出來,討厭、后悔、厭惡……只知道書中的文字因為顫抖而搖晃不定,大力呼吸著空氣中快要消失的氧氣,像一個無法從吸毒中抽離的吸毒犯似的'貪婪的想滿足自己的需要。
當冷靜下來的時候,臉上已經布滿了不明出處的水分,那水分模糊了視線,奪出眼眶,正緊貼著臉龐一直往下流淌。
本來只是很簡單、很普通的一段吩咐,那是父母在兒女出游時通常都會說的一段話,但卻勾起了我無數的愧責。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六
元旦三天假,女兒帶回席慕蓉的散文集《槭樹下的家》。
我曾在青春少年時代讀過席慕蓉的詩集,說不出的感動,說不出的感傷,淡淡的,輕輕的拂過我的心頭。而讀她的散文集還是第一次,并且是在步入人生的三重角色(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后,那些她生活的點點滴滴,看似平凡卻很感動,讀來樸素但卻深刻。一個故事,一次思索,一種頓悟,更讓人體會到一種平凡卻不會貧乏的生活。
也許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已經很少,而能品讀散文的人就更少了。 讀散文,能陶冶性情,不僅是一次文學的暢游,更是一種精神的享受。
將書捧在手中,心靈隨著文字的躍入而怦然跳動,這些浪漫凄美的文字在心中激起陣陣漣漪!追憶似水年華,那么多溫暖 而珍貴的回憶在心間一點點地暈染開來,像一湖回憶的水面,常因幾顆不經意的石子,蕩開美麗的漣漪。晚上枕著書兒入睡,更感覺是一次心靈的自由翱翔。
也曾想將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凈化為淡淡的文字,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覺牽引出來,把生命中極為珍惜的這一部分保存下來。在落寞的時候可以回到對自己是那樣熟悉和那樣親切的環境里,在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來,細細品味,珍槭樹下的家讀后感藏。然后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
恍若十幾二十年過去了,在這紛繁復雜的人世間,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經歷也一直在變。那些留有少年青春痕跡以及成年后的記憶、喜歡單純、喜歡簡單、喜歡花草樹木、喜歡自然界里的一切風花雪月……也隨著一次次變動而漸少漸失。
而在這二十年后,隨著《槭樹下的家》,我才發現,所有的都清晰地躍入腦海中,以前的那些痕跡,其實一直都存在,從來不曾消失。
原來,有些東西真的是一直都存在的,不會因時光的流動而改變。原來,這種喜歡簡單美好的心情,一直都在,從不曾改變。即使現實生活是多么瑣碎繁雜,也一直喜歡從自然的美好中尋求心靈的安靜,單純的喜悅!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七
海蒂是這本書的'主人公,要說起她的身世,那可是太不幸了。她的父親,在工地上干活時不幸喪命,她的母親得知此事后,便一直高燒不退,生下海蒂后,也去世了。后來,海蒂就被寄養在了爺爺家里面。爺爺的家住在高山的牧場上,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讓海蒂什么煩惱都忘記了。
后來……等待你的是你的眼睛親自去發現。
小海蒂后來又經歷了很多的事,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講解。重要的是,故事最終也有了完美的結局。這部作品出自瑞士大作家斯比麗之手,是不是寫得很好呢?里面有許多好詞佳句,很適合我們小學生呢!
好,等你買好了這本書,學習了好詞佳句,再開一個作文競賽,好嗎?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八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于《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為《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眾并沒有意識到,因為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并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為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于是最直接的行為,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后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復,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采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盡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面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少年文藝讀后感篇九
“學習雷鋒好榜樣”沒錯,雷鋒是整個中華人民、整個世界人民學習的好榜樣。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更應該向他學習,做社會的大樹,樹立起助人為樂的旗幟。我看過許多關于雷鋒的故事,可至今記憶猶新的就是《軍民是一家》。
雷鋒關心群眾是一貫的,有一天,他正在部隊駐地附近擦洗汽車。突然陰云聚攏,下起了雨。他連忙拉開帆布蓋車,一抬頭,發現公路上有個婦女帶著兩個孩子,肩上還背著個包袱,“叭嘰叭嘰”趟著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著。
雷鋒跳下車來,迎上前去一打聽,原來她姓紀,從哈爾濱來,要到樟子溝去,她發愁地說:“兄弟呀,這雨澆得我都迷湖了,往哪走是正路呢?”
雷鋒聽了,看看她背這么大的包,還帶兩個孩子,天又快黑了,下著這么大的雨,怎么走呀!就說“大嫂,你在這里等等……。”他連忙跑回宿舍,拿來了自己的雨衣給紀大嫂披上,接過孩子來替她抱著,冒著風雨送她們回家。
一路上,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雷鋒又脫下了自己的衣服給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把她們送到家,紀大嫂感激地說:“兄弟,我一輩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
雷鋒說:“軍民是一家,何必說這個……。”
風還在刮,雨還在下,天也黑了。紀大嫂和家里人再三勸他住下,等明天天晴了再走。雷鋒想:刮風下雨算什么?一定得趕回部隊,明天還要照常出車呢!就辭別了他們,又渾身濕淋淋地冒著風雨連夜跑了回來。
雷鋒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希望社會上更多的人像他學習,正如巴金爺爺所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我們要多為人民,多為社會,多為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