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團圓》讀后感500字篇一
《小團圓》里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么?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
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么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么?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 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小團圓》讀后感500字篇二
看張愛玲,體會到一句話,何謂“強極則辱,慧極必傷”。她為何就不能有一會兒糊涂的時候?她為何就不能在這滾滾紅塵里有一會兒的麻醉沉迷?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么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么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劃船,隨時可以上岸”
這是她跟胡南成戀愛后寫的一段話,“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可想愛對于她生命的意義,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她想到的亦是隨時可以上岸。“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這幾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現實的生活有任何關系呢?
說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于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溫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女子還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當然前者只是創造出來的人物。藝術家有才華,創造出傳世的文學作品的多不其數,然而能將自己的人生也寫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為代價,是以幸福作為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里,總嘆她驚為天人,字里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著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說他矛盾嗎?其實真還不是的。只是嘆這世間,神仙偶爾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侶,卻還真的是不易有。
《小團圓》讀后感500字篇三
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并未看過什么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著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么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并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
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現,第一章就已出現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后知后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聲“天哪。”張愛玲并沒有明確說明蕊秋與九莉的關系,并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后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說,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著讀——這是神奇的一點,盡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團圓》最后一頁時,我發現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小團圓》讀后感500字篇四
《小團圓》結構顯得有些兒亂,不過還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作品氣氛總是充滿著譏諷,那樣的不屑,那樣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間。很獨特。她的作品沒什么大東西,而這些小東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學。她和她的作品,總是讓人心情很沉重,很憂傷。
《小團圓》里有幾段話我非常喜歡: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么?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
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
的體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為這樣,張愛玲的《小團圓》有些亂呢?到底也沒整理個完完整整?但這畢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體驗到的,所以還是讓人動容的。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么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么?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 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