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報告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調查報告的特點篇一
(一)職業農民數量逐步增加,但整體素質不高。20xx年以來全縣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60人。其中中專及以上學歷的249人,占15%;高中學歷的415人,占25 %;初中及以下學歷的998人,占60%。50—60歲的249人,占15 %,35—50歲1179人,占71%,35歲以下的232人,占14 %。男性1292人,占77.8 %,女性368 人,占22.2 %。整體文化偏低,年齡偏老,占比偏小。
(二)新型主體隊伍逐步壯大,但行業分布不均。20xx年以來,全縣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家庭農場31個、專業大戶77個、農業公司1個。從事種植的12個、養殖的 110個、農機操作服務的210個、農資經營服務的120個、種養結合的21個,專門從事加工、營銷的幾乎為零。行業分布明顯失衡。
(三)非農產業轉型逐步涌現,但經管能力不強。20xx年以來,大量在外從事非農產業的成功人士特別是建筑業紛紛轉型躍身農業產業行列,但除極少數具有較強的市場把控能力,取得了較好成效外,相當部分人對農業生產技術不懂、風險分析不夠、市場研判不足,盲目投資慘淡經營,最后關門大吉。
通過深入調查了解分析研判,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培育對象遴選難。一是符合條件的越來越少,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必須在18歲以上60歲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補助資金項目每人每三年只能享受一次,經過幾年的培訓,符合條件的人越來越少。二是主動參與的越來越少,部分符合條件的,覺得既要耽擱時間不能打工掙現錢還得自己倒貼車費,而不愿參加培訓。三是能夠堅持的越來越少,部分愿意參加培訓的,又因家中產業無人管理而無法離家參加培訓,導致了培育對象遴選難的現實問題。
(二)教育培訓矛盾多。一是教學時間上的矛盾,每年8月份才下達資金文件12月上旬就要交賬,真正用于培訓的時間不足2個月,且培訓啟動時已處在隆冬季節,難以找到種養業田間實景課堂,培訓抽象效果不佳,但為了不被考核扣分追責,只能趕進度無法顧及效果。二是資金使用上的矛盾,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訓地點在農村對象是農民,不給誤工補貼無人參訓,培訓學員用餐證照齊全的地方太遠不現實,就近安排農戶家中無證無照無法刷卡。三是制度設置上的矛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是先培訓后補助,培訓機構要先墊付大量的資金,經驗收合格后才能申請項目補助,墊資就要產生大量的資金利息等費用,又不能在項目中支付,同時還要接受若干次檢查,公益機構和民辦機構都不愿承擔。
(三)后續扶持力度小。受地方財力限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靠國家項目支持,項目規定補助資金的90%必須用于培訓,只有10%的資金用于認定管理和跟蹤服務,培訓合格通過認定之后基本沒有什么后續支持手段,體現不出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含金量和優勢。20xx年國家下達的補助資金項目被整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從此中斷。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要解決將來十年、二十年后誰來種田、種好田的問題,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大隊伍提高素質。
(一)要放寬培育對象的遴選條件。受職業農民遴選條件的限制,以前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大多都在45歲以上,他們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陳舊,也即將老去。為防止職業農民青黃不接、斷檔缺位、無人種地的悲劇,應及時放寬培育對象的遴選條件,打破戶籍、身份、區域、產業規模的禁錮,把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城鄉青年特別是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二)要降低職業農民的扶持門檻。目前雖然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門檻太高,除了個別特別優秀的職業農民外,絕大多數職業農民得不到國家的扶持。為充分調動廣大職業農民的積極性,應及時降低政策扶持特別是對產業規模要求的門檻,只要是立志服務于農業的不管規模大小,都應給予支持,讓小規模的職業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逐步成長,發展壯大,最終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主力軍。
(三)要加大職業農民的支持力度。目前對職業農民的扶持主要是管吃管住的短期集中教育培訓、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和品牌建設方面的一次性補助,這遠遠不夠。要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讓新型職業農民有機會承接實施農業公益服務項目,把職業農民產業基地作為高產創建主戰場,在信貸、品種、技術、信息、保險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除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外,本級財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解決職業農民集中培訓的車費和誤工補貼,把職業農民證書作為金融信貸抵押物體現含金量,讓創業者得實惠,讓觀望著有觸動。
(四)要改變職業農民的培育思路。近年來很多非農產業的人士躋身農業行業,但是由于不懂法律規定、不明行業風險,特別是20xx年的環保風暴,很多養殖場被迫關閉甚至強拆,給各地養殖企業帶來了血的教訓。因此,今后更應加大創業前的教育培訓,系統學習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術,準確把握創業方向和產業定位,為創業者打開探照燈系上保鮮繩,降低創業風險,提升創業成功率。
(五)要創新職業農民的培育機制。要把職業農民培育納入縣鄉兩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保證鄉鎮農業科技人員有70%以上的精力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指導,把職業農民納入基層干部選拔范疇,讓政府為職業農民搭好產業、經濟和政治舞臺。要大力宣傳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和成功典范,讓優秀的職業農民走上領獎臺戴上大紅花,讓職業農民感到光榮,讓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要分類認定流動管理職業農民,按照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兼顧行業發展比重,分類認定可進可出。
調查報告的特點篇二
人依賴自然而生存,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當自然以母親的愛心,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時,我們在做什么?我們送給地球母親一件用垃圾堆成的“漂亮”的外衣。我國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目前全國城市垃圾歷年堆放總量高達70億噸,而且產生量每年以約8.98%速度遞增。全國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所包圍,所謂“垃圾包圍城市”。全國城市垃圾年產量:80年代為1.15億噸,90年代已達1.43億噸。看來,我們正在“以我們的垃圾筑起我們新的(萬里)長城”。就此,我想對我身邊生存環境中存在的垃圾分類問題做一次深入調查,提出想法和倡議。
了解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學習垃圾處理方法,提出自己對垃圾分類的想法,
并認真研究自己能為垃圾分類和我們的生存環境所做的。
:我國城市垃圾現狀,城市垃圾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垃圾分類
資料法
:20xx年寒假
:垃圾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復雜多樣,給處理和利用帶來困難,如不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就會污染環境,影響環境衛生。垃圾處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當今廣泛應用的垃圾處理方法是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垃圾處理的目的是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
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在規模和強度上不斷擴大。消耗資源速度也在大大加快。一方面給社會帶來了文明,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加速了垃圾的增長,而垃圾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處理,那它就會造成公害,破壞生態環境,危及到人們的健康。大致有以下幾方面:1,垃圾堆放不僅占用耕地,還污染土壤及農作物。2,垃圾經雨水滲瀝污染地下水或進入地表水,造成水體污染。80%的流行病是因此傳播的,且導致江河湖泊嚴重缺氧富營養化,近海赤潮。3,垃圾會發生自燃、自爆現象。由于堆放垃圾發酵,產生甲烷氣體爆炸。4,塑料袋、塑料杯、泡沫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是不易分解的。5,失控的垃圾場幾乎是所有微生物孳生的溫床。6,危險廢物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
在城市化進程中,垃圾作為城市代謝的產物曾經是城市發展的負擔,世界上許多城市均有過垃圾圍城的局面。而如今,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既是對垃圾認識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等,這三種主要垃圾處理方式的比例,因地理環境;垃圾成份、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區別。
我希望社會可以通過課堂、電視、廣播、報紙和和信息網絡等方式開展環境
保護系列宣傳活動,教育和引導公眾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節能、節水、節材、節糧等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生活方式。垃圾,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自古有之。但成為困擾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一大公害,卻是近代,特別是工業化無度發展的結果。由于人類的放縱,向環境中傾瀉過多有毒的廢棄物,超出了地球生態的自凈能力、緩沖能力及自然被破壞的抗逆能力、修補能力,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生物圈本是一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共同構成的循環系統,我們身在其中,就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之內謀求經濟發展,否則,就是自毀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