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修之死板書設計 楊修之死教學教案篇一
1、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曹楊之間的故事。
2、探究楊修的死因,分析曹楊二人的性格特點。
1、分析曹操和楊修兩個人的性格特征,探討楊修之死的原因。
2、總結楊修之死給我們的啟示,領悟做人的道理。
1、點撥法、激趣法;
2、小組討論學習法;
3、文獻法。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歌詞寫出了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但都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盡管已經成為歷史,但其中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樂道,今天我們就走進這部名著中的兩個人物:曹操和楊修
二、人物簡介:
1、楊修:字德祖,漢太尉楊震五世孫。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廉任郎中,后為漢相曹操主薄。才華過人,思維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人。漢獻帝時期寫天子以令諸侯,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漢獻帝封其魏王。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精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龜雖壽》、《觀滄?!返绕?,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體感知、研讀、合作、探究課文
1、曹操為什么要殺修?導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讓學生用原文回答)
明確:因為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導火索:雞肋事件
罪名:惑亂軍心”
2、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幾件事?對楊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應?(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整理文章結構、體會插敘作用
明確:插敘作用:與順敘相結合,層層深入,揭示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是曹操、楊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使文章結構層次分明,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極具吸引力。
4、歸納分析人物形象:
5、討論探究關于楊修的死因,有人說歸之于楊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觀點?
教師點撥明確][:
就小說解讀而言,以上三條角度不同,卻都能成立。從歷史上說,恐怕只有第三條是正確的。歷史上曹操以愛才著稱:不論出身,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謀得一官半職。比如賈詡,以前是張繡一方的,后來隨張繡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謀士之一;再比如文武雙全的張遼,以前是呂布手下的一員猛將,后來也被曹操吸收進自己陣營里,成為曹操手下“五虎良將”之一;而不得不說的就是曾經在袁紹手下干事的。陳琳,在一篇檄文里將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敗袁紹以后也沒有殺他,而是收為已用??梢姴懿賹钚薜闹匾暦峭话?,說他嫉妒楊修的才能是沒有道理的。楊修數犯曹操之忌,沒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曠、耍小聰明遭人厭惡,后又干預曹氏內政導致殺身之禍。
6、鞏固拓展:閱讀材料,說說楊修和紀曉嵐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贊同哪一種做法?
清朝時,皇帝命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故意屢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錯,讓皇帝指出,皇帝覺得很高興,“連紀曉嵐這樣有學問的人都讓朕指出錯來”,龍顏大悅,紀曉嵐更得到重用。
小結:大家一定贊同紀曉嵐,楊修疏放不羈、蔑視權貴、張揚個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楊修還是可愛的,我們用現在胡話來說這個人不能很好融于現實的社會,不是一個識時務的人。只能說楊修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食其果。
四、如何讓“楊修之死”的悲劇不再我們身上發生?
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之文明。—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
明確:真正的聰明人:是一種難得糊涂的狀態,試想楊修不是處處表現張揚自己看清別人又看清自己哪會有殺身之禍?
五:總結寫法:
1、通過典型事例刻畫人物形象。
2、運用插敘手法使行文波瀾起伏。
六、作業布置:(任選其一)
1、以《從楊修之死想到的》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自己的認識。
2、以《我眼中的曹操》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寫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楊修之死板書設計 楊修之死教學教案篇二
師將問題總結如下:
⑴ 本部分記敘了曹操跟楊修之間三方面六個小故事,從中可看出曹操對楊修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下列內容板書)
楊修賣弄聰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惡
楊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夢 愈惡
楊修參與曹的。家事 4、吳質事件 愈惡
5、教植出門 怒
6、教植作答 殺修之心
⑵ 第二部分從記敘的順序看屬于哪一種?本部分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明確:補敘目的在于說明楊修之死的深層原因,揭示楊修之死是曹、楊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3、學生齊讀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點問題在班上交流,老師總結如下:
⑴ 本部分內容與題目有什么關系?
明確:意在證明楊修死前的分析和預見是非常正確的,活曹操輸給了死楊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殺楊修是忌才,“惑亂軍心”只是借口而已。
⑵ 曹操兵敗,卻又厚葬楊修,這是為什么?表現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確:曹操兵敗,證明了楊修預測的正確性,眾人對他殺楊修之舉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楊修,可以堵住眾人之口,在眾人面前表現出知錯就改的舉動,以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表現了楊修陰險虛偽的性格。
(本部分任務的完成以學生自讀、討論、質疑為主,老師只起引導、點撥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