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一
雨果.格勞秀斯,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法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世界近代國際法學奠基人。《戰爭與和平》是格勞秀斯在總結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人類社會第一部系統的論述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規則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理論基礎,在國際法的發展歷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該書論述了格勞秀斯的自然法思想、戰爭的合法性以及主權。
首先,格勞秀斯論述了他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是正當理性的命令。格勞秀斯遵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人是一種動物,而且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他認為人們結合在一起并組成社會。每個社會,無論大小都需要法律予以維持。法律來源于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因此,法律是在人類理性的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社會性本能的需要是法律的來源;維持社會的安定和存在是法律的目的;司法正義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和必要條件;而理性則是“法律適用,甚至智慧的最高主宰?!?/p>
和個人一樣,國家自由而平等,不能孤立的存在,他們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為了維持國家的生存,他們被迫和其他國家進行聯系。國家類似于處于自然狀態的個人,自然法也像適用于個人一樣適用于國家,這樣我們就有了萬國法。自然法在國內具有強制性,而萬國法則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在國家之間具有強制性。
接下來,格勞秀斯論述了戰爭,他認為“進行戰爭是為了保障和平。由于任何爭端都可能導致戰爭,因此,研究戰爭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可能發生的任何爭端以及每一種爭端。戰爭本身最后會指引我們走向和平,而和平正是戰爭的最終目標。”“導致戰爭和引起法律訴訟有著同樣多的原因,因為當法律的解決辦法失敗之后,戰爭就開始了?!备駝谛闼拐J為戰爭具有合法性,在處事自然原則中,沒有任何反對戰爭的因素;相反,戰爭在各個方面都是受歡迎的。因為戰爭的目的和宗旨是保護生命和肢體以及獲得和擁有對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戰爭完全符合初始自然原則。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取決于它是否符合自然法和其他法律。
最后,格勞秀斯論述了主權。主權是指行為人行為不從屬于其他人的法律控制,從而不會因他人的意志的行使而使其歸于無效的權力。國家的主要特征是掌握主權,主權的共同主體是國家,具體主體是個人。主權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它的行使不受任何權利的限制。它的意志也不能被其他任何權利取消。它是獨立的,不受法律和個人干涉。格勞秀斯認為主權只能掌握在君主或極少數人手中,臣民應該絕對服從國家的權。
格勞秀斯是17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在法律哲學和國際法領域的代理人,他的學說反映了新的資本主義時代和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局限性。他在國家的權力和義務中賦予戰爭以首要地位,但今天,關于思想的整個衡量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平被認為是所有法律制度中的正常狀態;相反,戰爭充其量只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它有悖于任何源于正義的法律制度所推崇的爭端解決辦法。
盡管如此,格勞秀斯仍稱得上是一名學識淵博并取得偉大成就的法學家。有一種夸張的說法形容他“假如上漲的海水將威脅到荷蘭國家的存在,僅僅憑借格勞秀斯的生平和他的著作,荷蘭就有權要求全世界記住它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p>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閱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是一本講述戰爭背景的書籍,描寫了四大貴族在戰爭中仍然享受著和平和寧靜的生活,他們希望在戰爭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戰功,獲得榮耀,而底層的俄國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光是俄國,即便是發動了戰爭的法國,受害的也是底層老百姓,托爾斯泰用戰爭與和平的不同生活狀態來表達在戰爭中遭受苦難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拿破侖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但他發動的戰爭也對人類帶來了災難,總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身上,會體現出才華與罪惡。1805年,拿破侖發動了戰爭,俄國也引燃了戰火,當戰爭來臨時,俄國的貴族與底層人民都奮起反抗,只不過大多數貴族是為了榮譽和戰功,老百姓則是為了保家衛國。戰后不管勝負如何,上層人士仍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跳著快樂的舞步。但是在這場衛國戰爭中,俄國貴族的青年們也有了不同的思想觀念,他們接觸了歐洲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思想正在發生改變。
縱觀全世界的戰爭,受傷的永遠是底層的人民,他們付出生命去參加戰斗,死后不過是一具枯骨,無人理會和紀念,時過境遷變消失在歷史的場合中,而那些靠戰爭建立了功勛的人,世世代代享受著功績和榮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這是不公的。
通過衛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受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讀后感。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贊,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斗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沖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我們珍惜和平,享受著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為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三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潛質;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潛質,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個性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十分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后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之后獻身于慈善事業,最后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愛保爾??邓够膬鹤?--英勇善戰的安德烈,之后又愛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寶貴!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么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四
我們古今中外的許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能將它太重視,地主,貴族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丑惡無比,應該斬盡殺絕的人物。
看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書名,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講述一個有名戰爭,是一種戰爭反思的文章,但細讀品味卻發現這并未如此,劇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說理想主義者,關心人民國家的大富人皮埃爾,命運悲慘的安德烈公爵,熱情任性卻單純天真的娜塔莎,犧牲自我的瑪利亞,懲奸除惡的尼古拉和不誤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納托爾等,在法國強力入侵之下他們有的懷著報國的夢想,參軍戰斗,有的落魄逃難,還有的深謀遠慮,企圖刺殺拿破侖……,其中有的人幸存了下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說瑪利亞和騎兵上校尼古拉戰后結婚,經營田莊,獲得巨大成功,過著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過著悲慘的單身生活,沒有愛情,沒有錢財,就像索尼婭,她顯示被羅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愛的尼古拉分手,同時也被迫失去了雇傭保姆的工作,最慘的是最后直接死了,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戰場上英勇戰斗,最后負了重傷,離開自己的寶貝兒子死了,但在這本書的許多故事中,金錢似乎當了主人公。
金錢是好東西,應該是我們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視金錢太重,因為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錢珠寶,死去也帶不走一個子兒。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五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裸露身體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臁1税?--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后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后來獻身于慈善事業,最后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后來又愛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寶貴!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么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六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臁1税枴獎e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后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后來獻身于慈善事業,最后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后來又愛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彪S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后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寶貴!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么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七
我常泛舟在浩瀚的書的海洋里,領略到了書的無窮魅力。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著名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富有自己的思考、感情。他的《戰爭與和平》這一部名著,共分上下兩冊,主要記敘了拿破侖與亞歷山大之間為爭國土、輸贏的持久戰爭。在這部書中,托爾斯泰是有愛有恨的,他并不單單表示自己對哪一路人馬的支持,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敘并議論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也適時地做了一些批評,稱贊,或只是一些簡單的個人感受,但這所表現出來的令人振奮的感覺是極其巨大的。
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所到之處無不受人們的熱烈歡迎和愛戴,但與之相同的是,亞歷山大也受到了他的國民的支持,這些足以證明,一個時代的成功或是滅亡,取決于這個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的影響力。
記得托爾斯泰這樣說過:“認為蘋果之所以落下是因為細胞組織衰退分解的植物學家和那個認為蘋果落下是因為他想吃而祈禱結果的樹下小孩一樣都是正確的?!边@確實是一段極富寓意的話,如果將它與戰爭聯系在一起,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它:說拿破倫去莫斯科是他愿意去,他的毀滅是因為亞歷山大希望他毀滅,這二者同樣無法判定誰對誰錯。
其實,這歷史上的每一個有名的人物,并不是因為他們本身的魅力而讓人們記住的,而是由于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一件或幾件讓世人為之振奮或震撼的事件,所以人們才記住他們的。從歷史角度來看,他們都是不能自已的,因為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與歷史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早就注定的了,他們的自以為是通過世人允許而表現出來的。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敵對或友好的關系,展示了人性,它是本值得賞讀的書!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篇八
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有三部影響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戰爭與和平》,它被譽為“一部史詩般的巨作”。托爾斯泰在最終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于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戰爭與和平的精華之處。
是什么使得這本書魅力四射?從1805年抵抗拿破侖侵略的俄奧聯軍到1812年俄國反拿破侖侵略的衛國戰爭;從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宮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經過對真實的人物如亞歷山大一世、拿破侖、庫圖佐夫和虛構的四大家族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述,再現了俄國歷史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謳歌了俄羅斯民族為保家衛國而戰斗的偉大精神。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著,到1812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齊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毀的城市逃出…..作品有著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述,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后,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述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可是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著灌木叢,忍不住贊嘆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么難得!僅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此刻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著地捍衛自我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著“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眾一片歡呼,在小說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我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后不久,拿破侖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著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侖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復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提高的神秘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并且這股“神秘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秘力量還會淘汰落后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并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述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么我也學著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歷史卻往往都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