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一
我的故鄉村西有條無名小河,奔流不息的小河流淌著我的童年,叮咚的流水見證我的少年。
春天的小河是一位嫻熟的小姑娘。河岸上,我吹著柳哨,呼吸著桃花的清香,踩踏著小草鋪成的地毯在悠閑的散步。身旁的小河蘇醒了,綻開美麗的笑臉,潺潺流水清澈見底,魚兒、蝦追逐嬉鬧,時而躲進卵石下,時而浮出水面;水面上的成群的鴨子“嘎、嘎”歡叫著,給平靜的小河增添一份熱鬧;春燕側身劃過水面,水面留下一圈圈的漣漪,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散著五顏六色的光芒。生機勃勃的春天把小河打扮得嫵媚動人。
夏天的小河是一位好客的少女。雨后河水漲了,河面變寬變亮,風吹來,河水時而沖擊著岸邊的鵝卵石,時而拍打岸邊伸出頭的小草,給小草痛快淋漓的洗了一個涼水澡;我與小伙伴挽起褲腿卷起衣袖,拿著水桶在小河里逮雨捉蝦,一串串笑聲回蕩在小河上空;淘氣的男孩子把水撩到我們身上,一場沒有蓄謀的打水仗拉開帷幕,孩提時代的友情至今時常在心間縈繞。河岸上的無名的野花,靜靜開放,爭先恐后吐露芳香,引來蝴蝶翩翩起舞,他們要加入快樂孩子的行列,把心情釋放。
著。
冬天的小河是一位安詳的老人,小河開始冬眠,河面結了厚厚的冰,飛舞的雪花裝點著小河,小河變成孩子的樂園:小伙伴們在銀裝素裹的河面堆起雪人,煤球做眼睛,胡蘿卜做鼻子,大家圍繞她跳舞唱歌;一個個冰車飛速劃過眼簾,孩子們在冰面享受飛一般的感覺;陀螺在冰面飛速的旋轉,舞出冬日的婀娜;老人敲開冰面安靜的坐在河邊垂釣,不為收獲,只為一份閑趣。
這就是我故鄉的小河,它點綴我的童年,每當我想起它,我都記憶依舊,潺潺河水流淌在心間。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二
我雖然離開家鄉了好長的時間,可是我永遠也忘不了那青青的大山,永遠忘不了金色的田野,忘不了那美麗的山泉,更忘不了那金色小河。
它一年四季都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忘不了那金色的小河。
春天,河旁的柳樹變成了綠色,一陣風吹過,建萬條才占帶黃色嫩葉的柳絲,和小伙伴們捉迷藏。小草探出頭,小魚們在水里做游戲。
夏天,孩子們下河洗澡,有的仰泳,有的蛙泳,有各種各樣他們自創的游泳姿勢,有的不會游,在和小魚做“游戲。”還有的在捉魚,他們根本抓不到。
秋天,小河邊的果樹上長滿了果子。風一吹,葉子落在了地上,淘氣的小螞蟻爬到落葉上,風一吹,把葉子吹到了河里,小螞蟻把葉子當成了船。
冬天,雪花紛紛落下來了,小河上結了一層冰,小朋友們可高興了,在上面滑冰……小河頓時熱鬧了起來。
我愛你家鄉的小河!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三
這天晚上的某一刻,突然好想念媽媽,想吃她做的龍蝦,簡單利落,只加入食鹽和雞精,別無其他,卻有著高級大廚都無法仿效的美味。最近也不明白怎樣了,個性的念舊,就是不就是頑皮的精靈不禁意間撞開了記憶的大門,塵封的過往奔涌而出,無法遏制。
車輪在不停歇的旋轉,城市的喧囂紛擾被遠遠的甩在后面,回首望去,只有星星點點在閃爍著愈發微弱的光芒。心中沒來由的簡單,遠離了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的緣故吧。進城好些年了,早該習慣,也一向認為自我已然習慣。
想起了一首兒歌中的句子:月亮走,我也走。此刻我就就是月兒最忠實的跟屁蟲。今晚的月亮很圓,朦朧的傾瀉著如水的光華,猶攬云紗半遮面。馬路邊氳黃的燈光將一對依偎的身影拉得好長好長,悠悠的纏綿。
學生時代的暑假,也就是這樣明媚的夏夜,各種夜游的小蟲子隱匿于草間,歡叫個不停。剛下過雨,不知名的蛙呱呱奏著粗獷的交響曲,倒有幾分琴瑟和鳴的和諧。我依偎著媽媽坐下,把腦袋伏在媽媽的膝蓋上,閉著眼睛聽媽媽講述她苦難的童年故事。不自主的哼起那為很多人所熟悉的旋律: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車子行駛的很快,還沒等我從沉浸中回過神來,家鄉的標志性建筑物——碩大無比的水泥球,映入眼簾。大球上雕刻著一個拉著大弓的男人做射擊狀——后羿射日。一向疑惑為什么用射?來命名我的家鄉呢,想來該就是后羿射日的地方吧。
家鄉有種麻花菜,即使連根拔起,置于驕?下暴曬七日,也不會枯萎。傳說就是因為后羿射日時,第10個太?曾躲于其根部。為報答它的恩情,太?承諾永生永世都不會曬死它的家族,哪怕離開了土地。
不知不覺間,我生活了二十載的小屋已經抵達。小路兩邊滿就是濃密的玉米桿子,隨著清涼的晚風搖擺著碩果累累的身子,用葉子的嘩嘩聲歡迎著我的歸來。媽媽扳了很多的玉米白水煮給我吃,看著我狼吞虎咽不雅的吃相,母親寵溺的微笑著。這怕就是天下所有母親最大的幸福了。好久沒吃到這么甘甜滋潤的玉米了,在城里也經常買來自我煮,不明白就是玉米的緣故還就是煮的人不一樣,硬就是沒有此刻的芬芳。
父親承包了屋邊的小河,五年,六千元錢,一次性付清了。媽媽滿足的告訴我,一年沒到就把五年的成本給掙回來了,一臉的滿足!記憶中的母親一向沒變,向來如此,容易滿足,不貪心,淡薄一切。或許我就就是遺傳了媽媽的淡雅吧,對金錢名利都不就是看的很重。日子舒心就好,何必計較太多!計較多了人易老!
挺著快要撐爆的肚子,起來活動活動。梨樹好像不就是以前我在家時候的那個品種了,此刻的就是青皮梨,熟透了也就那么大,青青的外皮,小巧玲瓏,煞就是可愛。我還就是喜歡過去的那種梨。未成熟時就是淺淺的咖啡色,熟透了就就是那種誘人的黃。我那屬老鼠的哥哥,在它剛落了花朵,還就是小球球時,就開始虎視眈眈。隔不了幾天就去瞅瞅,看長多大的個兒了,還不到拳頭的一半大時,他就開始采摘。甜而澀,我不喜歡的味道,哥哥甘之如飴。觸手能夠到的無一能幸免,僅剩高處遙遙相望的幾枚,孤單的搖擺在風中,頗有幾分凄涼。還真就是無心之功,梨樹得以把根部的營養全部輸送給那幾枚碩果。不用幾天,只見高處金燦燦的梨子壓彎了枝頭。哥哥總就是忍不住拿竹竿去夠,我叉腰做茶壺狀,鼓著腮幫子,瞪著他!許就是良心發現,許就是不忍心我生氣,每每此時,哥總就是放下手中的竹竿,雙手并用把我的嘴巴擠成鴨嘴型,然后笑笑離開,邊走邊嘀咕:小母老虎!
想家的人兒啊,想了就趕緊著回家看看吧。看看年邁的雙親,和他們話話家常,告訴他們你在外面一切都好。兒女就是父母永遠舍不下的牽掛!
趕緊著吧,趁著他們還健在,趁著他們還硬朗,莫等失去時再來懊悔沒有好好的孝順。他們要求的不多,不要你的錢,不要你的權,只要你能常回家看看他們!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四
我的家鄉在平涼市,在甘肅省東部,為陜甘寧三省交匯的“金三角”。我愛我的家鄉,家鄉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物產豐富。
我愛家鄉的山。我的家鄉四面環山,崆峒山是家鄉風景最美的地方,也是古絲綢之路出關中之要塞,更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種植物一千多種,動物三百多種,其間峰戀雄峙,煙籠霧鎖,如飄渺仙境;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高峽平湖,水天一色;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崆峒山是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愛家鄉的河。涇河猶如一條緞帶繞城而流,陽光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好像金蛇狂舞,涇河兩岸,茂林修竹,郁郁蔥蔥,百花爭艷,鳥雀嚶嚶。
我愛家鄉適宜的氣候,冬無嚴冬,夏無酷暑。正直陽春三月,家鄉像一位美麗的姑娘,換上了彩色的新裝,到處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嫩綠的小草,婀娜多姿的柳條,姹紫嫣紅的百花,還有滿天的風箏和孩子們的活潑可愛的身影,構成一幅美麗的春景圖。
我愛家鄉的校園。聽,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和老師抑揚動措的講聲是家鄉的語言。教室里同學們認真專注的聽講,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講臺上老師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每一位祖國的花朵,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
我愛家鄉的的特產。家鄉的物產品種繁多,資源較為豐富,牛肉,蘋果,山藥是家鄉的特產,要是你來平涼,樸實大方的平涼人會熱情的招待你,家鄉的蘋果肉多皮薄,又脆又甜,吃了讓人流連忘返。
家鄉是如此秀美,她像一位神秘的女神,內涵豈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但這些已足夠讓我用一生去愛她了,在今后的日子,我將我對家鄉的愛化為力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來建設家鄉,讓家鄉更美,更繁榮。
我愛家鄉的山河,愛家鄉的花草樹木,愛家鄉熱心的人民,愛家鄉的一切!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五
朋友,你們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嗎?你們去過我的家鄉嗎?如果沒有去過,就讓我來向你們介紹我的家鄉吧!
我的家鄉是一座位于長江下游的小城市,是長江大三角上的一部分,名叫姜堰。
我們姜堰美景眾多,猶如一顆顆明珠。其中,溱湖風景區就仿佛是許多明珠里面最耀眼的一顆。
溱湖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文化景點。俗話說得好:“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在我看來唯一能與桂林山水“匹敵”的只能是擁有“溱湖會船甲天下”的溱湖會船節。每年三月的會船節到來時,溱湖的湖面上幾百只龍舟隨著一聲令下便飛快地向前駛去,岸邊還不時傳打鼓喊號子的聲音。從遠處觀看,水中仿佛有上百條龍,揮舞著爪牙在水中游蕩。這場面可真是壯觀啊!每到這時,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會慕名而來,一睹會船的盛況。
我的家鄉姜堰不但美景眾多而且歷史悠久群星薈萃。
此外清代著名的棋圣黃龍氏以及遠近聞名的書法家高二適也都出生在姜堰這片神圣的土地上。
朋友到我們的家鄉來玩吧!我和我的家鄉將展開雙臂迎接你的到來。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六
我有一個職業夢想。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因為我覺得教師是一份好工作。一般來說,老師懂得很多知識。他們可以幫助學生豐富他們的知識。此外,老師可以隨時可以與學生溝通,這有助于老師保持年輕的心態。最后,老師一年有兩個長假。在空閑時間,我還可以做很多我喜歡的事。而且我也有時間去旅游,這使我感到興奮。我必須努力實現我的夢想。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七
漫山遍野的白花象征著我們對現先人的追思,每當一朵朵飛機草雪白的花爬上山坡,我就會想起家鄉那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我的家鄉在丘北縣天星的一個小山村,群山懷抱,風景秀美。
春分剛過,爸爸領著我和姐姐,天亮就出發。把香、紙、鐮刀、供果。裝在籃子里,爸爸背著,我們跟著爸爸去上墳。
我仔細閱讀碑文,上面記載著祖先的光榮奮斗史。
清明節,我學了很多道理,要發揚先人的優良傳統,努力學習,學做人學做事。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八
我的家鄉位于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的一個小農村——水磨,那里雖沒有被評為景區,卻在我的心里山水最美,那里沒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公路,卻給我帶來無比樂趣……那里或許什么都不好,但我卻認為那里是最好的地方。因為那里是我溫暖的家鄉。
走進家鄉,公路上有許多泥土,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一眼望去,彎彎曲曲的公路盤在山腰,甚至有時還會因汽車的前進揚起黃色的塵土,但也因為這高低的山,讓山上的樹把這些塵土給吸收掉。向上走,那里沒有城鎮般聚集的人口,有的只是一些在大山里坐落的稀少的人家,他們是樸素的,也是熱情地,雖穿的沒有城里人時尚,卻也是干凈整潔;他們沒有城里人的龍井,卻有自家泉水的茶水,您的到來或許沒有大魚大肉,但有自家用勤勞種的小菜。
家鄉唯一的集市不大,也沒有超市的多種多樣,但卻可以供給人們日常用品,也可以用自家勤勞種的小菜,養的雞鴨來到街上做些小買賣,補及家用,錢雖不多,卻是自己用雙手掙得。在這里,大家都是農民,他們可以用自家的地種一些農作物,也可以養殖一些家禽拉到縣里去賣,也可以自家經營一些買賣。
我的家在離集市大概走十幾分鐘處,家庭不是十分富裕,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我們家每年都會種一些小菜、土豆、玉米,這兩年,我們也養殖了羊,母親在家干一些農活和照顧我們,父親就在外打工掙一些生活費用。每一次回到家夠感到暖暖的。
我的家鄉沒有奇特的風景,沒有稀有的礦物,也沒有便利的交通,有的只是我那些熟悉的人,美好的童年還有溫暖的家。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九
一頭銀發,一只拐杖,一個佝僂的背影,這就拼湊出了一個年邁的老人。
每天清晨都能在小路邊遇見一位年邁的老人,他總是拄著拐杖,悠閑的漫步在路邊,不論刮風下雨老人都堅持每天鍛煉。
這位老人是一個孤寡老人,老伴去世了,沒有兒女,自己一個人生活,靠著低保補助生活,但也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自己開了塊荒地種著各種蔬菜,門前栽幾束花,院子里總是干干凈凈的,別有一番風味。
老人總是保持和藹的笑,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歡他,小孩子也愛圍著他轉,他也會給小孩們一些糖,然后坐在一旁安靜的看著孩子們打鬧。
夏天的時候就經營著自己的小生意,把自己小園子里種的小蔥,用繩子扎好騎著自己的小電動車,拿到集上去賣,有時就算生意不好他也是笑呵呵的。
我想他一定是孤獨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把平凡的生活過的豐富多彩。
家鄉的清明節初中家鄉的清明節篇十
每年的四月四日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在家鄉,每年清明節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著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后,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瑯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清明節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后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我的家鄉,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里。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后,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
祈福完畢之后,便在家族墳地里聚餐,這大概就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用完飯后,由族長將剩余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里每一戶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群散開后,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說一些思念祈求佑護等等的話。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著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里。每年的清明節,家鄉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就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于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