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邊城的讀后感500篇一
人生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儼然成了悲劇,這大概是帶了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劇,她是畸形戀情的產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繼死去,這成了翠翠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悲劇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了延續性。沈從文先生也許心里也不好受,給了故事一個幻想。雖然是這樣,悲劇的慣性仍然沖擊著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著儺送再也沒有回來。然而看慣喜劇的我又不忍而想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感,這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里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里,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讀了《邊城》,讓我放棄一切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切繁雜的考慮推理,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邊城的讀后感500篇二
初讀了《邊城》,贊嘆于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夫。這里的人如這里的風景,純凈美好,質樸真誠。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凈的邊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后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里,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于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么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么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么?在懷念著什么?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