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一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于寫的都是“我” 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母愛無疆》。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從我們呱呱墜地,到成長為一個個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少年,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母愛。母愛是寬廣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深厚的。在母愛的呵護下,我們茁長成長;在母愛的環繞里,我們幸福健康。對于新時代的少年來說,不能只享受母愛,更應該學會感恩。
我的母親是一名護士,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特別是近段時間,母親的單位正在晉級三級甲等醫院,她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母親每晚都會開會加班,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但是別管是多晚回家,別管是身體多么疲憊,母親每天早晨都會早早起來給我做早飯,伴隨著母親的是依稀露出魚肚白的黑夜凌晨。我的口味比較挑剔,經常挑三揀四。母親總會想方設法的給我變著花樣做早餐,今天燉魚,明天炒雞,后天又會給我包水餃。嘗著香噴噴的飯菜,我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增加了幾根白發,額頭上又增加了幾道皺紋,我真心疼!
除了在生活上照顧我,母親還特別關心我的學習。成績進步了,母親送來祝賀夸獎;考試沒發揮好,母親沒有責罵,而是送上鼓勵寬慰。為了提高我的學習成績,母親主動和我打起了配合,當起了我唯一的學生。母親學習很認真,英語、數學、語文,包括歷史、地理,生物,她都會讓我給她細細的講一遍,針對容易出現的問題,都會提出來,讓我在講解的過程中好好體會。有一次,母親單位上有重要任務,回到家時已經是深夜。看到母親疲憊的樣子,我說:媽媽,今天就不學習了吧。母親用手理了理頭發,立刻就像掃清了疲倦,說咱們接著學,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堅持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說完母親就拿起課本,認認真真的又做起了我的學生。半個小時之后,我結束課程上床睡覺了,母親又拿起自己的專業書籍開始了新的學習。母親總是這樣,只有把我的事情做完之后,她再去忙自己的活。看著母親疲憊的樣子,我真心疼!
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明天的收獲,讓我們向著理想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三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15年,又改為三天。2015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四
手抄報內容包括報頭、題花、插圖、花邊、尾花和色彩運用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經典誦讀手抄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些精辟、膾炙人口的經典誦文從小就一遍遍刻入我腦海。當我懵懵懂懂的時候已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了,卻沒有真正領悟到其中的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長,細細地品味,我覺得受益匪淺。而且很多知識和經驗都能在現實中得到運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隱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得到長進,就必須去仔細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然后積極進取,讓它成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例如說我們的籃球隊,投球能手陸子軒。進攻能手閆天程。防守能手荀意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還有《三字經》里的一些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比如“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講得是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事。孫敬年少好學,學習時間長了,不免會打瞌睡,他為了飽讀詩書,每次讀書時都會找根繩子,把繩子一端拴在房梁上,另一端綁在自己的頭發上。每次打瞌睡低下頭去時。繩子就會拽疼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趕走睡意;后來他成為了一名大學問家。他們的成功與他們的刻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許現在的我們已不需要懸梁刺股,但古人刻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借鑒。
在經典誦讀時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知識,還學習了做人的道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我們可以汲取先人們的智慧和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看得更遠。“讀古誦今,學以致用”我們還要把獲得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的學習當中,才能完善自己去把事情做得更好。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五
先烈永不忘,立志更堅強,復興中華路,每逢清明祭祖忙,思念先烈感衷腸。小編整理的緬懷先烈手抄報,供參考!
1
又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爸爸媽媽帶著我來到兒童公園。兒童公園中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它是1950年為紀念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的。
站在烈士碑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民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珍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社會,建立社會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的先烈們,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是你們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斗爭,是你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讓后人翻身做了主人。先烈們,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珍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
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建設了我們的美好家園,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爭光,為她添彩。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址,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
古往今來,許多革命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戰斗的勝利。同學們的心情洶涌澎湃。毛澤東親筆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們聆聽了革命前輩講述先烈的光榮事跡,知道了那佩戴在胸前的紅領巾,就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明白了烈士們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使他們的形象光茂四射!
看看這些烈士的壯舉,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烈士們把美好留給了我們,把希望寄托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使命,學好知識,努力好好學習,繼承烈士們的革命精神,把國家建設的繁榮昌盛。
1、中國的`勇士,你們的英魂永駐我們心間!
2、向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抵御侵略而犧牲的仁人志士致敬!
3、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我們不會忘記,先烈不朽。
4、每次望見五星紅旗,就想到你們,各位先烈,是你們的獻血染紅了它!
5、偉大的新中國來之不易,踏著先人的腳步,用我們的雙手,共同建造這美好的家園。
6、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好好學習,掌握本領,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
7、中華民族為什么能歷經風雨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的斗志更堅?因為中華魂,民族魂!
8、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
初一我來了手抄報篇六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初一歷史手抄報內容 ,歡迎閱讀。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三、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約七千年;2、生活地區:長江流域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2、生活地區:黃河流域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時間:距今約四、五千年;2、地區:黃河流域
一、華夏之祖
黃帝和炎帝,
人文初祖——黃帝(原因:四發明)
二、堯舜禹的“禪讓”
三、夏朝建立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后,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后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于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1.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張騫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積極的作用。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制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一、佛教起源
佛教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后, 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東漢時期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
二、道教
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
三、司馬遷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著有《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一部紀傳體通史。
四、雕塑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一、赤壁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
三、三國經濟
魏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農業發達,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造船業發達,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余人,橫渡臺灣海峽,到達夷洲(即臺灣)。
1.西晉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得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2.“五胡”內遷:從東漢末年以后,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
3.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4.東晉建立:西晉滅亡的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
5.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7.江南地區的開發
(1)開發時間:從東漢末年開始
(2)開發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自然條件)
②江南地區戰亂較少,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社會原因)
③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3)表現: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開墾為良田;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4)意義: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干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一、書法藝術
(1)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的時間:東漢末年。
(2)演變: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3)書圣: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
二、繪畫
三、石窟藝術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