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一
7月13日,我捧著《格列佛游記》,跟著斯威夫特的描寫,在田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主人公格列佛的旅途。
格列佛四次出海歷經小人國、巨人國、飛島國和慧骃國四個島嶼,遭遇的奇幻經歷讓我覺得神奇有趣極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飛島國和慧骃國。
飛島國這是一座浮在空中的飛島,里邊的人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格列佛在這里遇到許多貴族、科學家和名人,但是卻與歷史記載大相徑庭,研究的東西也讓人匪夷所思。慧骃國的經歷讓格列佛一邊驚嘆慧骃國國王的理智賢明、勤勞勇敢、仁慈友愛、公正誠信,一邊又感嘆耶胡的貪婪、無信,嫉妒的丑陋。期間,栗色小馬對格里佛的幫助,又讓主人公堅定了助人為樂的信念。
格列佛的海航經歷離奇、驚險又有趣。故事主人公格列佛勇敢善良,樂于助人。每每遇到危險總能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化解危險。
他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能輕言放棄,要勇敢的面對。教會我,對人對事應該更加和氣,互助和真誠。我覺得這種可貴精神猶如“多彩之光”,必將照進每一個人的心里,將黑暗帶走,把世界變得更加燦爛!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二
《格列佛游記》是我在網上閱讀的一本書,也是對我啟發最深刻的書籍之一。它的作者是一位英國杰出的諷刺小說家喬納森·斯威夫特。
這本書通過格列佛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國度的離奇旅行和種種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尖銳的諷刺,批判了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
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國生活了9個月零13天;在大人國生活了4年6個月零3天;在飛島國生活了3年6個月零9天;至于格列佛在慧馬國生活了多久,我現在也不知道,但我一定會去弄明白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格列佛每到一個國度,都會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說在小人國的時候,小人國的人民并不知道他是誰便用了釘子和繩子將他固定在一片空地上,直到后來小人國的國王才相信了他,讓他獲得了自由。在其他國度的待遇也是和小人國的待遇差不多。
讀了這本書后,讓我對文學名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以前我認為文學名著只不過說的是一些名人的故事或者是歷險故事。現在我對文學名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它不僅可以寫名人的故事,也可以寫一些帶有諷刺性的作品。
文學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要美的精神,比樹木長得還要茂密的志向是我們一生都不能忘記的。文學名著永遠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青少年朋友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我們讀文學名著可以增長新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加強修養,還可以陶冶情操,使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陽光。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三
這學期剛開學我買了一本書,它的名子叫《格列佛游記》。它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夸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
游記中的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99年格列佛和船長大威廉皮得查一起到南太平洋去航行。身為外科醫生的格列佛隨船航行到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被細細的繩子捆住了,而周圍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在那里有兩座小人島,每個島嶼上有一個國王。其中,一個島嶼上的國王很惡毒,貪婪想要利用格列佛這個“巨人”占領另一個島嶼,他們想哄好格列佛,于是,每天早晨提供六頭牛、四十只羊和其他食物供格列佛食用。此外,還有相應數量的面包、酒和其他飲料,并派名仆人分列在格列佛臥室的兩側,另外還派遣3名裁縫師傅為格列佛做一套小人國的民族服裝。派出名著名學者教格列佛小人國的語言。但格列佛不想發起戰爭,只想維護小人國的和平。在格列佛的努力下,他們這間的斗爭終于結束了。格列佛成功了。但國王卻想害死他,最后格列佛用一種奇特的方法離開了小人國,終于回到了英國。
文中的巨人國,與小人國恰恰相反,身高是格列佛的十二倍。格列佛與巨人國的國王交談,想讓巨人國制作火藥槍炮來鞏固國防,可是國王不同意,他不想發起戰爭,他寧愿失去半壁江山,也不愿涉足這種秘密,他要以理智和仁慈來治理國家。
巨人國,人大,但人好,就像官職小的人,人好,為人民做好事,這才叫做“大人”。
小人國,人小,但人壞,就像官職大的人,人壞,貪得無厭,那才叫做‘小人’。看到這兒我覺得做人要就要做個樸實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9]文中格列佛曾經到過慧因國,我很羨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國,那里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要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社會中,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而拋棄自己的親生父母[9]……[9]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小心上當受騙。
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后,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到底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貪婪、黨爭、偽善、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妒嫉、淫欲、陰險和野心。文中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它大談人的人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
有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夸張渲染時代的生氣、籍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根和悲歡背后,這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那些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帳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愿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四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于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后,大呼"上當"也于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么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后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涌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于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鐘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于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中國臺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臺兒莊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余悸不已。
但是,盡管受了騙,并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于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么,要表達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一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一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于過去,對于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一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五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著名的作家喬納森。斯內夫特撰寫的,這本書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名著之一,主要描寫了格列弗在航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小人國和大人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格列佛,他的夢想是去航海,講述了他十六年零七個月的航海旅行的故事。大學畢業后他有幸到“燕子號”游輪上去做一名醫生。后來“羚羊”號船主聘請格列弗到他的船上去工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輪船觸礁,船體被撞得粉碎,船上除了格列弗一人死里逃生外,其他的人都被茫茫大海吞沒了。格列佛在大海上漂流了很長時間,突然他感覺到自己的雙腳可以觸到海底,原來他誤入了小人國,最終也成了俘虜。后來他幫助小人國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并漸漸地獲得了國王的信任,可是海軍大臣非常嫉妒格列弗的才能,經常在國王面前誣陷格列弗。終于,國王在一些大臣的慫恿下決定賜死格列弗,在一位曾經獲得過格列弗幫助的大臣協助下,格列佛順利地逃出了小人國并成功搭上了一條祖國的船。
船到達了非洲好望角,遭遇到了暴風襲擊,格列佛他們決定冒險繼續前進,可是他們誤闖了大人國,在大人國由于個子矮小,格列弗被當成寵物飼養,并且遇到了許多奇怪的事情,例如被保姆戲弄,與老鼠搏斗,從猴子手里死里逃生,后來竟意外地被救了,重新回到了妻兒的身邊,妻子勸他放棄航海,可是格列佛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過了一段時間,格列佛又踏上了航海冒險之旅,這一次他們碰到了一群海盜,海盜搶走了他們隨身帶的所有財物,格列佛誤入了飛島國,他發現了飛島國的許多秘密,那里的人們非常荒誕,讓人無法忍受,最后他又到了“慧骃”國,格列弗發現在“慧骃”國馬成為了主人,且真誠友善,連格列弗都被感染了,甚至開始厭惡起人類。
這本書讓我知道格列佛為了他的夢想,不斷的冒險,一直努力,堅持不懈的奮斗,在旅途中沒有被困難所打倒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格列佛游記心得體會篇六
讀了《格列佛游記》這本書,讓我有了許多疑惑:在利立浦特島上時,格列佛為什么要一心一意為那個狂傲的國王辦事?為什么在三年生活里,格列佛就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厭惡和反感?為什么格列佛在慧骃島就毫不想念自己的妻子兒女?這些,終于在我多次去讀書時,找到了答案。
《格列佛游記》這本書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在本書的第二卷中,作者借大人國的國王之口說:“那樣一個卑微無能的小蟲是自然界從古到今容忍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蟲最有害的一類。”諷刺了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第三卷中,通過對格拉多科學院人士所從事的無聊而荒唐的科學研究,諷刺了英國當時的偽科學。有關勒皮他島的描繪則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剝削和壓迫。
在這本書中,作者利用格列佛這個任務去航海,但實際上是在諷刺現代人的無知與偽裝。
讀完這本書后,它所帶給我的愉悅,如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其中這一波三折的劇情,也讓我心驚肉跳。
這篇游記寫出來的是一個渾濁的世界,是人類的殘酷,作者所隱含的諷刺是英國社會的風貌。在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會,唯獨幸福太少,而戰爭卻越來越多,靜下心,放下欲望,讓和平來到我們的身邊,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