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3000字篇一
2009年9月,通過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考試的沈富瓊,懷揣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青春夢想,興沖沖前往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報到。當她坐了整整兩天車,終于到達目的地時:“只看見又矮又舊的木瓦房,全院工作人員就是院長和一名助理。”當時麻邛鄉沒有通電,晚上點蠟燭照亮,由于海拔高,做飯要用鋼爐,用水要到河溝里挑,遇到刮風下雨,衛生院的房子鉆風漏雨,要拿著盆子接雨水……人生地不熟,環境艱苦……看到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剛剛離開校門的沈富瓊偷偷哭了。就在她臨近崩潰、打算放棄的時候,有一次跟著院長到鄉下巡診,看見牧民群眾十分歡迎大家,尤其是一名肺結核患者看她來,眼神里充滿了對醫生的渴望和期盼。“我感到自己被需要。”
沈富瓊出生于甘孜州丹巴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從小就深知醫生對涉藏地區群眾的重要。牧民群眾尤其是那名肺結核患者的眼神,讓她的心平靜下來。她向男同事學習騎摩托,向老醫生學習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術和能力。“三支一扶”兩年服務期滿時,沈富瓊已經與麻邛鄉的老百姓產生了深厚的情誼。這一次,她沒有猶豫,主動選擇繼續留下來。
這一留,就是13年。
13年里,沈富瓊走遍了麻邛鄉的每家每戶。麻邛鄉是高原牧區,這里的群眾基本過著散居游牧的生活,導致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困難重重。但這些沒有難倒沈富瓊:“我們有定期巡診,日子久了,哪個季節哪家人在哪里放牧居住,心里都有數。”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3000字篇二
昨晚,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發布儀式在央視播出,山東工商學院2016屆畢業生龔鈺犇捧回這份國家級榮譽。10年前,他因見義勇為導致右腿高位截肢,10年間,他高考、創業、做公益,這份榮譽就是對他不斷努力的最好褒獎。昨日,記者見到龔鈺犇時,28歲的他顯得沉穩干練,他說這份全國僅有20人獲得的榮譽,讓他感覺榮耀的同時也倍感壓力,自己做的還不夠,他要將一路走來收到的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車禍瞬間他推開同學
“山東好人”“新時代齊魯最美青年”“見義勇為先進分子”……走進龔鈺犇的工作室,書架上擺著滿滿的三排榮譽證書和獎項,令人不自覺地豎起大拇指,這是他一路走來不斷努力的見證。
2012年,正在上高三的龔鈺犇,搭乘同學的電動車走在上學路上,一輛大貨車突然朝他們急速駛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坐在電動車后座上的他奮力一把推開了同學,自己卻被軋在大貨車車輪下。經醫生奮力搶救,他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右腿高位截肢,左腳也僅剩3根完整腳趾。高考來臨時,雖已躺在病床很久,但他忍著劇痛堅持參加高考,家人用輪椅將其抬進考場,他也如愿考上山東工商學院。
剛剛邁入大學校門的龔鈺犇,遇上了負責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的周金剛老師,在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他手拄雙拐開啟了創業之路,向著“畢業后自食其力、不求人”的目標前進。為了不給家庭和社會添負擔,他先后創立了大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大犇心選”電商平臺,通過在農民和消費者間搭建直通橋梁,遴選各類特色安全農產品進行網銷。對于創業成績,他認為自己做得一般,剛剛達到自食其力的程度。尤其是近幾年遇到了疫情,他們得花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來處理每份訂單,上個月平臺還在虧損。盡管這樣,龔鈺犇仍然堅持做到銷售產品要物美價廉,他說:“讓大家吃到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就是讓我最開心的事。”
無償幫扶12名孤獨癥兒童
做電商是為了自食其力,而做公益則是為了愛心傳遞。2020年,龔鈺犇在創業之余,接觸到了孤獨癥兒童這一群體,這讓他想起自己遭遇車禍躺在床上那一年父母親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于是下定決心幫助孤獨癥兒童。龔鈺犇告訴記者,2020年,他在煙臺市大學生創業園、山東工商學院等多方幫助下,以公益創業的形式發起了“藍色計劃”,專注于6歲以下孤獨癥兒童公益康復活動,并在2021年注冊成立了ngo組織——“煙臺高新區大犇公益發展中心”。2021年7月16日,大犇公益聯合煙臺日報社發起“星星之約——關愛自閉癥兒童”活動,以深度陪伴的方式給予自閉癥兒童和家庭更多關注。至今2年時間,團隊已無償幫助了12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明顯改善。
“做這件事,就是為了把愛心傳遞下去,曾經我也是一個受助者,現在我也應當去幫助別人。”龔鈺犇說,18歲那年他遭遇車禍后,陸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助,母校山東工商學院曾為其免了學費,還為自己和父母提供免費宿舍,幫助父母提供校園工作,讓他至今仍心懷感激。“非常慶幸當初選擇來到了煙臺,來到山東工商學院讀書,學校設立的創業學院和大學生創業中心為我創業提供了專業理論知識,還經常邀請創業導師、企業家來講課,使我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指導,我才能完成自己一個又一個目標。”此外,他還表示,煙臺大學生創業園為他提供了免費的工作室,還有各種各樣的激勵政策,創業環境非常便利。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3000字篇三
對于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人民政府主任科員王海洋來說,高原是他揮灑青春、奉獻自我的地方。2009年,王海洋響應號召成為一名大學生士兵。在部隊中表現優異的他,被選中奔赴藏區完成艱巨的維穩任務。2016年大學畢業后,王海洋決定去拉薩尼木縣做一名扶貧干部。
學習藏語、藏族文化和扶貧知識,搞溫室種植、發展藏香產業、利用電商平臺抓銷售……王海洋義無反顧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
同樣選擇投身偏遠地區的,還有廣東湛江吳川市蘭石中學教師林文婕,她潛心教學,多年奔走在支教路上。
從廣東清遠市的陽山縣陽山中學、連州市山塘中心小學,到西藏林芝市的巴宜區中學、八一中學……她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忍受著艱苦的自然環境,用愛為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鋪就一條高質量教育之路。
扎根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年來,一批高校畢業生在最艱苦的地方發光發熱。
他們中,有在新疆支邊多年的“邊疆女兒”崔久秀,有在云南怒江擔任大學生村官的“村民貼心人”和倩如,有主動請纓援助湖北抗疫的護士雍朝斌……
越是艱險,越奮勇向前。新時代青年正用奮斗證言,用汗水注解,書寫不負時代、不負黨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3000字篇四
分發文件、寫匯報材料、整理會議紀要……5月10日早上8點,雍朝斌到辦公室便忙碌起來。盡管調到新崗位不足一個月,但工作已是得心應手。雍朝斌是織金縣中醫醫院辦公室主任,之前擔任醫院內分泌科護士長。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她是一個“很拼”的人。工作起來不嫌臟怕累、不挑肥揀瘦,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
“護理工作不僅僅需要護理技能和醫學知識,更需要的是耐心、虛心、愛心。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竭盡所能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這是我的從醫初心。”雍朝斌說。
她畢業于貴陽醫學院護理學專業,2013年進入織金縣中醫醫院工作。本來有機會留在貴陽,但她卻選擇回鄉,扎根基層,奉獻青春。“家鄉需要我,這里的患者更需要我。”
2017年,脫貧攻堅鏖戰正酣。當聽到單位要派黨員到中寨鎮石丫口村駐村消息后,雍朝斌自告奮勇申請駐村。
20多歲的女娃娃,對工作不熟悉,她迎難而上,找資源、跑項目,一門心思撲在石丫口村的增收脫貧上。
雍朝斌花了一個多星期入戶摸排走訪,積極和村支兩委加強溝通,學習借鑒“塘約經驗”,在村里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整合資金150萬元,采取由農戶提供土地、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方式,為該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積極引導全部貧困戶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宣傳相關政策,實現健康扶貧相關政策全覆蓋。
在她的帶領下,石丫口村的產業、民生問題得到了發展和改善。憑借在駐村工作中的優異表現,2020年,雍朝斌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她還是援鄂抗疫的最美逆行者。2020年2月4日,作為貴州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雍朝斌接到通知即簡單收拾行李便直接奔赴機場。援鄂期間,她晝夜奮戰,共參與收治患者522人,治愈出院279人,轉院126人,同時還兼任畢節市援鄂武漢工作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
“我只是做了一名黨員和醫務人員應該做的事,不值一提。只有不斷學習、再接再厲,才能發揮自己所長幫助更多的人。”回憶往昔,雍朝斌說,心里有歡笑、有感動,但更多的是會繼續加倍地奉獻與付出。
基層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近日,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評選出20名“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雍朝斌就是其中之一。
她說:“這個榮譽對我既是鼓勵,也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堅定地朝著心中的方向前進,完成一名醫護人員的使命,書寫不負時代、不負黨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3000字篇五
沈富瓊出生在丹巴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總是聽村子里的大人說甘孜州很多地方缺醫生。在父母的鼓勵下,她考上了瀘州醫學院,學習護理專業。2009年7月,大學畢業后,沈富瓊報名參加“三支一扶”計劃,考到了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13年前進麻邛鄉的路,沈富瓊還記得清清楚楚。從丹巴縣到白玉縣有600多公里,那時候還沒有柏油馬路,坐大巴車走過坑坑洼洼的“搓板路”,需要一天多的時間。到了麻邛鄉衛生院門口,眼前是一排矮小破舊的木瓦房,這就是她今后工作的地方。
2009年,麻邛鄉衛生院只有一名30歲出頭的院長和一名助理醫生。“那時候沒有電,更談不上網絡,喝水需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做飯要用鐵爐燒柴。”沈富瓊回憶起,剛到麻邛鄉的第一年,“條件確實艱苦,能留下來全靠那份信念。”
前來報到的還有另一位同事,和沈富瓊年齡相仿,20歲出頭,院長安排兩個小姑娘住一個屋。“還沒住幾天,那位同事就去縣上學習了,留下我一個人住。”沈富瓊說,自己從小膽子就小,晚上住在木屋里,一聽到點聲音就害怕,只能點著蠟燭睡覺。
也正是這樣膽小的沈富瓊,在麻邛鄉收獲了自己最珍貴的友誼——她在當地的好朋友,名叫麥朵拉姆,是麻邛鄉當地的獸醫。牧區的百姓都熟悉這個人,皮膚黑黑的,說話聲音很大,總是穿著藏族服裝,騎著馬到牧場里給牲口治病。
工作的頭一年,沈富瓊幾乎每次巡診都是麥朵拉姆當她的翻譯。在高原純牧區,村民以游牧為主,沒有固定的居住點,轄區面積大、很多地方不通路,沈富瓊學會了騎摩托車。有一次出診,麥朵拉姆告訴沈富瓊,要在這個地方扎根,不僅要學摩托車,還必須要學會藏語。她心一橫,買來教材,跟著麥朵拉姆學起藏語。
在麻邛鄉工作的第三年,沈富瓊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可以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顛簸的山路之間,而比她年長10歲的麥朵拉姆,也成了她在異鄉的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