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教學反思與評價 小學科學我們生活的世界教學反思篇一
提問:分類首先我們要確定什么?學生說到了分類標準。
提問:說一說你的分類標準是什么?學生有說到根據用來吃飯的和不用來吃飯的、根據形狀來分、根據大小、根據顏色、根據是金屬還是塑料還是木頭等(學生提到這一點時引導學生說出這是材料的不同)。這里提到劉博士就是研究材料的科學家,所以今天我們根據材料的不同來幫助劉博士進行分類整理。
提問:將物品分類我們第一步可以怎么做?怎樣更便于分類?學生說到可以編序號(引出第一步編號)。在編號時也將材料簡單的向同學們介紹一下。
分類活動開始之前先說分工,小組長和紀律組長組織好同學,實驗組長取放材料,材料組長領還材料,計時組長注意提醒時間,記錄組長負責填寫實驗記錄單。(因為之前小組在合作時分工不明確,合作完成的不好,所以在這節課時強化了分工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提醒:實驗材料要保護好,易碎和已丟失的小件物品要特別注意。
活動開始:大部分孩子能知道自己做什么,分類活動能順利進行,在規定的時間內(5分鐘)能完成實驗。學生不太熟悉的橡膠材料和纖維材料在實驗過程中有學生問到都給予了簡單的說明。
分享交流: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來說一說他們的分類結果。有異議的再接著補充,最后展示正確的分類結果。
這里我有一個疑問,物品準備了有紙杯和紙片,學生認為紙也是材料的一種,我提前查詢了資料,一般造紙的原料是纖維物質,這里是不是應該分到纖維材料這一類?但是學生對于纖維的認識比較少,而且后面還要學習紙的知識,這里有必要將這個問題說清楚嗎?課堂上我的處理方式是這里暫時留有一個疑問,后面繼續探究。
本節課分享交流的時間還不夠,下節課還要花點時間總結一下。
《我們生活的世界》教學反思與評價 小學科學我們生活的世界教學反思篇二
1.創設的教學情景不太恰當,有點生拉硬拽,應該結合本節內容來設計;
2.對整本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整體把握,以及大單元備課非常重要。本節內容是單元起始課,旨在讓學生了解身邊常見的材料并分類,對于材料的特性點到為止,細致的講解應該放在后面的教學中;
3.實驗開始之前對學生的要求不夠明確,沒有明確規定時間。在后面涉及實驗時,首先明確每一點要求,并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把要求放在黑板上,以便學生隨時查看。實驗中教師用語和行為都要準確、規范,例如:有水的實驗要有抹布,有火的實驗要有濕抹布。實驗單的設計上應該有實驗名稱和小組名稱,實驗單末尾要有學生自評;
4.實驗過程中對于各組學生要加強巡視,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善于觀察和發現學生的想法。在對布進行分類時,很多學生不知道“纖維”是什么,但有一位學生通過觀察“纖維”這兩個字的偏旁,又發現布上有很多一條一條的絲線,就完成了分類。學生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很多時候比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強;
5.實驗結果分享時,上臺的小組對物品的分類完全正確,但臺下有兩個小組出錯,自己修改了答案。教師發現后應該及時了解錯點在哪兒,或由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來講為什么把布分在“纖維”這類,介紹“纖維”的相關知識,及時解決問題;
6.課程講解完后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評價中的問題應該基于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可以以抽問或小題單的形式,了解學生對當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做出教學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