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一
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參加校本培訓,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筆記與理論筆記。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許我們在課堂上重復講書,我們必須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注意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2、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3、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工作總結《教師工作總結 個人》。
4、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jié)課的活動。
5、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yè),作業(yè)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6、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抄襲作業(yè),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7、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 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8、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我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從不因為個人的私事耽誤工作的時間。并積極運用有效的工作時間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在工作上,我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實干,并能完成學校給予的各項任務,為提高自身的素質,我不但積極參加各項培訓,到各地聽課學習,平時,經常查閱有關教學資料。同時經常在課外與學生聯(lián)系,時時關心他們,當然在教學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須在以后進一步的努力。
總而言之,現(xiàn)在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奉獻。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二
近期,我認真讀了《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fā)展》這本書,書中內容豐富有趣,使我收獲良多。
皮格馬利翁,是傳說中古希臘神話中一位國王。他擅長雕刻,傾注全心精心制作了一尊美麗的少女雕像,并深深地愛上了這尊雕像并給她取名叫蓋拉蒂。他長時間用含情脈脈的眼光注視著這尊雕像,真誠的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最后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美神,美神把雕像變成一個活人。心理學上就把這種因期望的心理而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作者將這一原理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將教師比喻為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形象地說明了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在這一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側重的學生內心潛能的激發(fā)與老師的關系:學生的熱情上進、好學等積極的情緒,需要老師的肯定和引導,學生的糾錯和改進,需要老師的信任和支持。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相信他們的小學生是聰明的,那么,這些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因為其教師的信念,而真的變得聰明或更聰明。如果教師隨意地、不負責任地認為某小學生不聰明、無可救藥,那么,這個學生真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后果令人心痛。于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暗示的力量。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 “頑童當州長的故事”。羅杰。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貧民窟里,在那里出生的孩子長大后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yè)。羅爾斯小時候,跟當?shù)仄渌⒆右粯樱B皮逃課、打架斗毆,無所事事,令人頭疼。幸運的是,羅爾斯當時所在的小學來了一位叫皮爾保羅的校長。有一次,當調皮的小羅爾斯從窗臺上跳下時,正好被保羅校長看到,但他卻出乎意料地聽到校長對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州的州長。”從此,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紐約州州長”就象一面旗幟,帶給他信念,指引他成長。他衣服上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不再夾雜污言穢語……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終于在五十一歲那年成為紐約州州長,并且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頑童當州長的故事,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
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很多時候我們通過皮格馬利翁效應對一些學困生進行期望,給予贊美鼓勵,但對困難學生來說并沒有多大的進展。書中告訴我們馬利翁效應中最重要的部分——真誠的期望。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即使發(fā)現(xiàn)孩子確實很多缺點,比如上學常遲到,總是淘氣厭惡,我們也要想方設法暗示他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優(yōu)點,而且并真誠的期待他會朝著你認定的“優(yōu)點”的方向去發(fā)展自己,那么他也許就會朝著你暗示的方向去改變。如果長時間給這些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那么這些所謂“壞孩子”的孩子則有意無意地按著理想中的“壞孩子”的方向成長。
在課堂上,學生會特別在意老師對他的態(tài)度,老師喜歡他,親近他,他會為此興奮不已,他會覺得幸福無比,進而喜愛學習該教師任教的學科。美國教育家本尼斯說過:“只要老師對學生抱有很大希望,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希望,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加倍去努力。
一個期望的眼神,一次肯定的點頭,一句真誠的贊許……教師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傳遞著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感,那么課堂上請時時處處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做學生的“皮格馬利翁吧。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三
回首一年的歲月,確實有很多收獲。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本人較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下面就一年來的思想和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制度是行動的保證,教學行為必須依照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校更是如此。本年度,在較好的執(zhí)行教學常規(guī)的基礎上,學校制訂了《教師管理工作制度》《教學管理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師培訓工作制度》《系列安全工作制度》等,為了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學校還制定了《教學工作獎勵制度》,對在教學中成績突出的老師給予獎勵,改變了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有了過硬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證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
教學常規(guī)是一個學校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學校管理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常規(guī)落實的好壞,因此,我校非常重視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每學期的教學計劃都強調落實教學常規(guī),在日常管理中我們也把教學常規(guī)的檢查作為主要工作。每學期檢查三到四次教案,檢查兩次作業(yè)。教務處隨時檢查教師上課情況,班里的學習委員每天記錄上課情況。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正面引導,樹立正面典型,獎勵先進。另一方面,嚴格執(zhí)行各種規(guī)章制度,對違紀現(xiàn)象絕不姑息,采取個別教育與一般要求相結合的辦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一系列措施,本學年教學秩序井然,教學積極性顯著提高。并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樂趣,學有所成。
我校生源較差,基礎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很多困難,要想提高成績,只靠加班加點,題海戰(zhàn)術根本不起作用。我們認識到提高成績必須依靠科研,必須依靠以校為本的科研。學校成立科研領導小組,制定校本科研實施方案,對校本科研進行系統(tǒng)安排。每位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各自的科研題目,通過科研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改變過去教學與科研分離的狀況。
我校十分重視教研組的作用,教研活動做到了制度化、經常化、系統(tǒng)化,教研組活動做到了四落實,即計劃落實、時間落實、地點落實、中心發(fā)言人落實。在教研活動時,分管領導深入到組,一起參加活動,保證了教研活動次次有收獲,對教學有指導和促進作用。
校本科研和校本研修是我校的工作重點,通過校本研修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業(yè)務水平,通過校本科研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制訂了學校校本研修和校本科研計劃,并認真組織落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人作為一名黨員,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深入理解黨的指導思想,學習和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明確了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使得工作中目的明確,動力十足。
我的信念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因此,在工作中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從未因私事影響工作,算得上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在工作和守紀方面為老師樹立了榜樣。領導實際上是教師的服務員,應全心全意為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舒心的、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極大地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在生活上為老師排憂解難,使教師無后顧之憂。本人能廉潔自律,時刻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的形象,不能因一時貪欲敗壞黨的形象,本人做到了清正廉潔,率先垂范,無任何違紀問題。
我校因基礎參差不,齊存在著大量學困生,如何調動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是我們今后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們不僅要解決學生學好學壞的問題,更要解決學生學不學的問題。如何提高他們的成績,是全體老師面臨的新課題。盡管我們面臨著諸多問題,但我們有信心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走出低谷,迎來輝煌!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四
我們作為教師是幸福的。
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對幸福認識、感悟和理解不夠。
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陽;是雪中送炭;是為他人忘了自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可從作為追求精神生活和享受的教師來說,幸福在哪里?怎樣感受咱們的工作的幸福呢?
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是一種感受,它是教師個人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教師追求職業(yè)幸福的腳步應當朝著精神方面行走。我們教師的人生價值和理想是為了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很苦但奉獻著、快樂著、幸福著。
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本身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了這種蠟燭、春蠶般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就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會真心對學生,就會用心靈點燃心靈;就會固守這份職業(yè),堅守這份信念,并綻放出許多精彩與豪邁。
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和狀態(tài),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xiàn)。教師的心態(tài)很重要。有的人會埋怨事情多,整天煩燥,有的人會自我調節(jié)心情,同樣都要做事情,為什么不能高高興興的去做完呢!特別是教師這個職業(y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真的是千頭萬緒,雖談不上日理萬機,但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絕不夸張。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不僅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更會影響到教育的效果。試想,學生整天面對情緒異常、愁眉苦臉的老師,學生會怎么發(fā)展和進步呢?所以教師是精神的傳道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和社會,這與我們的幸福緊密相關。
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有了好心態(tài)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yè),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禮、引導和激勵。有了好心態(tài),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就會視教書為一種藝術,在忙碌之中、創(chuàng)造之中收獲更多的幸福,樂此不疲雖苦猶甜。本人認為,當我們教師的勞動被他人、社會認可時,必然會帶來無比的快樂,會被幸福緊緊圍繞。
另外教師的工作還要有責任心。一是對學生負責。教師職業(yè)悠關學生前途,責任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教師能從自己的良心出發(fā),讓家長、學生、社會放心,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好老師。話是一句,可做起來非常難。如何負責,負責到什么程度?都全憑教師自己的心態(tài)和素質去把握了;二是對學校負責。學校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yè),學生是我們服務的主體,除了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業(yè)務能力外,教師的責任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方面,責任心比業(yè)務能力更為重要。學校的生存、發(fā)展,依賴于教師的責任心,如果每一個教師的工作都做好了,學校各項工作也就做好了;
其實,教師的職業(yè)幸福就是來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真心希望我的同事、朋友們能快樂地面對每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在工作中去體驗生活的樂趣和幸福。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五
今天看了《春田狐的愛》這節(jié)課外導讀課視頻,自己深深地被這個悲情故事所打動。狐貍媽媽最后的舉動無疑是震撼了我們每一個人,她毒死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換回孩子的自由和自尊。一直以為,付出是一種愛、原來傷害也是一種愛,只是這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愛。
聽完這節(jié)課,我有幾點感受。
課外導讀課,對于我來說第一次聽說,很有前瞻性。導讀課怎么上,為什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我覺得教者把全過程呈現(xiàn)給我們。首先教給學生閱讀動物小說的方法,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測故事。透過文字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圖片想象故事情節(jié)。整節(jié)課教者就是按照這個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情感也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起伏深受感染。讓學生明白怎樣讀動物小說,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喜歡閱讀,讀整本書。最后介紹西頓的《動物小說》,通過猜測故事結局激發(fā)學閱讀興趣,關注兒童閱讀這是上這節(jié)課的真正目的。課的把握也恰到好處,重在“導”字,落腳點在“趣”上。以課文為例,實現(xiàn)“例”的增值。
上無人敢上的課,這需要的是一種膽量,也是一個智者的聰明之處。新課標中提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的對話過程”,整節(jié)課很好地詮釋了這個理念。如“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能讓疤臉實現(xiàn)夢想嗎?”讓學生與作者對話。第二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兩次質疑,“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讀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與文本、教師真情對話,引發(fā)思考。如教師推薦西頓的三本《動物小說》,教師說你覺得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局?把閱讀引向深入,進行深度閱讀。
關注語言文字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教者多次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進行猜測故事情節(jié),利用圖片進行課文內容的補白,讓學生想象故事情節(jié),把語言進行重組,再造,想象,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如從“驚魂未定”中你能猜測到什么?它會遇到什么事?出示圖片想象故事情節(jié)等。既訓練學生的語言,也發(fā)散了學生思維。可謂一舉多得。
重在閱讀方法的呈現(xiàn)。整節(jié)課始終貫穿在在經驗——文字——圖片——文字這條線上,教給學生讀動物小說的方法,實現(xiàn)方法的遷移。
教師的個人總結300字篇六
新課程下的教育評價觀對學生的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再是只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更關注的是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是否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不再是以淘汰一大批“差生”為手段而是擇出另一批“精英”;不再是著力于學生的眼前狀況,而是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實,這一評價教育觀早在50多年前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并進行實踐了。了解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評價觀,對于指導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與學生評價,具有針對性很強的借鑒意義。本文試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評價觀作一簡單的分析。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定期使用教育評價這一工具。但如何發(fā)揮教育評價工具的作用,不同的教師卻不同的觀點。有的教師把評價當作懲罰學生的工具,如果學生成績低了,就要對其進行懲罰。而有的教師卻把評價當作激起學生學習愿望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就是贊同后一觀點的教育家。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的一些問題》中曾說過:
“教師的工作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他要經常地評價自己學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識質量(也就是勞動質量時),教師的評價帶有明顯的道德含義。評價里包含著刺激,應當使兒童在這種刺激的影響下確立一種要學好而不要學壞的意向。通過這種評價,不應當使兒童對于人們怎樣看待他(是愛勞動還是懶散的)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評價所起的這種微妙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成為一種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兒童的內在的精神力量結合起來。評價是教師手里的一種教育工具,它應當激發(fā)兒童學習的愿望,幫助形成這種愿望,而不是對于不愿學習的一種懲罰。”(374頁)
在前蘇聯(lián)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績評價也用劃分數(shù)來體現(xiàn),它在每節(jié)課中都以“五分制”的形式來進行。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成績評價的作用,并提出“評分是一種最微妙的教育工具”,一定要慎重對待對學生的評分(2-591)。他說:“不要把對知識評分當做一項獨立的事情從教學過程中劃出來。只有當師生關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關懷的基礎上,評分才能成為促使腦力勞動積極起來的推動力。”為了慎重地使用好這一工具,他并不像其他老師那樣,每節(jié)課都對學生進行評分。他說:“寧愿評分的次數(shù)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評得更有分量、更有意義。”因此,評分不可濫用和多用,一定要在關鍵時刻使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其評價和激勵的作用。
對不理解分數(shù)作用的小學生,先不要使用分數(shù)。蘇霍姆林斯基指出,“7歲的小孩還不能理解評分是取決于自己的勞動,取決于個人的努力的,這時他暫時還做不到的。……而是要等到孩子已經懂得了自己的智力勞動質量要取決于自己在學習上所付出的努力這個道理的時候,才在他身上使用分數(shù)。”(3-103)只有這樣去做,才能真正發(fā)揮分數(shù)對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和激勵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在看待學生發(fā)展的問題上,提出不應當把學習成績看作是評價的惟一工具,要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他說:“不能,也不應當使集體中的任何一個人成為‘沒有任何才能的人’。不應當把學習成績,形象地說,看做是惟一的土壤,即培育了人品的土壤。在那沒有任何別的土壤的地方,個別的學生永遠會感到自己是學習差的、落后的學生。”(2-383下)單憑學生成績的評價來看待學生,會使有些成績低的學生喪失學習信心,不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談到學生成績評價時,他再三強調,如果學生沒有完成某項任務的學習,就先不要打分數(shù);“如果一個學生還不能完成某項學習,我們什么分數(shù)都不打。分數(shù)只能表示學習的肯定結果;沒有分數(shù),就是還沒學好。這樣做,可以避免負責日志的學生與班集體在相互關系方面出現(xiàn)不正常現(xiàn)象。”(2-808上)他進一步分析,這樣做,防止學生把成績記在日志里或讓家長看到后認為孩子沒有學好。他再三提醒教師們:“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含糊不清,發(fā)現(xiàn)他們對正在學習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念有點不明確,就根本不要作任何評分。”(2-592)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從來不給學生打‘2’分,而是經常激發(fā)他要做一個好學生的`愿望。有經驗的教師就是這樣做的:當一個學生還做不好作業(yè)時,教師就不給他打任何分數(shù),永遠不堵塞他爭取好成績的道路。”(4-658上)因為,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劃一個低分,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2分和1分,這是十分銳利和精細的工具,聰明而又經驗的低年級教師問題備而不用的。……只有當教師掌握了人學的最高智謀會尊重孩子的無知的時候,2分才能成為那種最銳利、最精細但在小學從不運用的工具。”(3-103下)
只有等到孩子們全部掌握了所學知識后,老師們才給他打分數(shù);要等到孩子們懂得自己的智力勞動質量取決于努力時,才給他打分數(shù)。
在課堂評價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總是盡量避免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回答劃一個簡單的分數(shù),而是要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和全方面的評價,評價的項目要多樣化:“我總是對學生在某一的學習給予評分,這種評分包括好幾個項目在內,如回答問題(可能是對幾個問題的回答)補充同學的回答、書面作業(yè)(少量的)課外閱讀、實踐性作業(yè)長遠等。我定期研究學生的知識狀況,學生也感到了這一點。”(2-591)
對學生成績進行綜合性的多項評價,既避免了孩子們因一項作業(yè)沒有完成而得一個低分數(shù),從而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又可避免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全面、不牢固。
關于對課堂學生作業(yè)與問題的檢查和考試的命題,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應當避免提出這樣一類問題,即要求的答案只是十分準確在重復教師講解過的東西或從書本上背熟了的東西。……知識的轉化應作為復習的基礎。”(2-593)因此,教師檢查的命題要重點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轉化和運用情況。如果只檢查教師講過的或學生背熟的知識,就可造成學生在課堂不不動腦思考和出現(xiàn)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
在一個學期或學段學習任務結束之后,就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在帕夫雷什中學,在學季和學年結束之前,對學生劃定操行分數(shù)。同評價學生的成績一樣,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慎重地對待學生操行的評定。他們的評定標準是:“我們評定操行的依據是這樣一些要求:能進行自我教育,能認真勞動(包括學習勞動的公益勞動),愛護并人民財產,誠實,尊敬勞動人民,尊敬父母,尊敬老人,尊重婦女,不容忍壞事,積極參與對低年級同學和學前兒童的教育活動,能為別人做好事。”(4-314頁)他們還認真組織好評定的過程。“這個對學生非常重要的問題,要在教師(班主任)和學生有同樣表決權的會議上作出決定。學校里還有一條規(guī)則:如果班集體在評定操行分數(shù)和問題上意見不一致,就把問題交給校務會議作最后決定。但我們學校還從來未發(fā)生過必須把問題提交到校務會議解決的情況。”(2-808)
正是這樣非常慎重而靈活地運用了學生成績評價的杠桿作用,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下的帕夫雷什中學校園里,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即使是個別頭腦遲鈍或發(fā)展不全面的學生,也會在教師和同學們的熱心幫助下取得最大的進步。愿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們,也能從蘇霍姆林斯基評價學生的理論和實踐中得到啟迪,以更好地改進我們的學生成績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