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螳螂捕食》讀后感 螳螂捕食讀后感400字篇一
法布爾年輕時住在一個村莊里,他從小就對年輕的生活感興趣,在空中飛翔,在地上爬行。 他對真理和生命的熱愛促使他們為探索奇妙的昆蟲世界奠定了基礎,他對昆蟲的好奇心,與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幅杰作的誕生。 因此,它被如此贊揚,流傳千古。巴金曾經贊揚這本書“用人性觀察昆蟲性行為” ,他做到了。作為一本科普讀物,本應枯燥乏味的內容在法布雷的作品中變得栩栩如生、“人性化”。對昆蟲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生殖和死亡的描寫都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例如: “我經常看到它們排成一排,站在筱原的樹枝上... ... 它們喝水或移動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唱歌”這里是法布爾對蟬的描述,把它們比作成年蟬,利用人類的感知力來了解它們的生活和習性,讓蟬的聲音更形象,更有意義,這一定是它的真實含義!
同時,昆蟲的法布爾觀察是充滿童趣,他就像一個孩子,充滿了好奇,看看昆蟲世界,但也有一個健康的嚴謹,求實的態度。相比之下,那些相同的昆蟲的科普介紹的書籍是少了很多,難怪法布爾曾說過:“他們是昆蟲解剖學研究,我在昆蟲跳進行的研究,其他人都在探索死亡,而我是探索生命! “
法布爾擁有中國哲學家一樣的“思”,美術家一樣的“看”,文學家一樣的“感受”,在這本書中,他不再是作為一個企業單純的生物經濟學家,一個研究昆蟲學家,而是通過一個國家科學主義詩人。他讓我明白了昆蟲世界的與人進行社會發展一般比較復雜,也用人性管理觀察蟲性,更用蟲性展現自己人性的丑惡,讓我深有體會。
《螳螂捕食》讀后感 螳螂捕食讀后感400字篇二
《昆蟲記》可不是一個寫昆蟲之間的故事的書,而是一本科普讀物,它的作者是法國赫赫有名的昆蟲科學家法布爾。法布爾小時候因家中生活壓力大,所以幫助父母照料小鴨子,但他并沒有感到無聊,他發現了可以吸引他的東西——昆蟲!之后,他做了個容器專門用來養蟲子,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積累,才有了這本《昆蟲記》。《昆蟲記》使我學習到了很多關于昆蟲的知識,書里面寫蟬,它成成蟲之后,一般只能活一個月。書里還寫狼蛛產卵,是先用絲織出一個碗狀,然后將卵產進去,產完卵后,它就把裝著卵的小球粘在出絲器上,讓它們在出生之前一直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
書里面的知識令人大開眼界,保證你看后,也會說昆蟲的世界真奇妙!但《昆蟲記》最吸引我的還是法布爾和昆蟲的事兒,還有昆蟲之間的事兒。法布爾發現,有一根絲在蜘蛛網上特別重要,因為那是蜘蛛的傳遞信息的絲,他們做了一組實驗:把兩個蜘蛛網放在屋子里,一會兒幾只蒼蠅就分別黏到了網上,法布爾把第二個網的傳信絲剪斷了,然后第1只蜘蛛出來了,把蒼蠅捆上絲,帶回隱秘的地方吃去了。第2只沒有出來。這么說,蜘蛛是看不清的,沒有了絲,它就不會知道有獵物。
另一個事兒是關于蝗蟲和螳螂的,螳螂一般都很文雅的,來了一只蝗蟲,它的眼神立馬從溫柔變成了有殺氣的,它把兩個翅膀展開,蝗蟲看見了,被它的氣場嚇住了。螳螂這時慢慢走過去,把蝗蟲干掉了。
怎么樣?《昆蟲記》里的昆蟲知識是不是很豐富?有人曾評價說,這是一本比故事書還引人入勝的科普讀物。
如果你想了解神奇的昆蟲世界,想知道昆蟲之間干了什么,或平常如何生活的事兒,就找《昆蟲記》讀一讀吧。
《螳螂捕食》讀后感 螳螂捕食讀后感400字篇三
如果讓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書櫥中找一本我的最愛,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昆蟲記》。最早了解《昆蟲記》是在我六歲那年,每晚都要聽媽媽讀幾頁,那個時候我捉螞蟻,用細繩拴住螞蚱的一條腿,把知了裝在瓶子里,干這些事的時候總是充滿樂趣。當我發現居然有一本書專門描寫這些形態各異的小東西的時候,更是激起我對這些小蟲子極大的好奇心。
昆蟲是大自然中非常龐大的一個家族,它們對于我們太常見了,似乎沒有任何稀奇,但是這本書卻告訴了我們太多被我們忽略的知識,比如:蟬為什麼要大聲唱歌?螢火蟲尾巴上為什么有一盞小燈?蟋蟀的家是什么樣?蜘蛛網為什么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非常規則的幾何形?還有,你知道嗎?蝎子居然是“膽小鬼”!糞金龜(俗稱屎殼郎)滾來滾去的糞球居然是給寶寶準備的食物!而且還非常詳細地描述了這個糞球是如何制作的并且為什么會那么圓……這些簡直太有趣了!
于是,我開始觀察我周圍的蟲子們。有天晚上,我正為一道數學題發愁,一只蛾子不識時務地在我眼前飛來飛去,我一巴掌捂下去,不小心弄斷了它的一條腿,它只能呼扇著翅膀原地轉圈,忽然我發現它屁股后面出現了一顆小白點,不像它的“便便”,那顆白點掉下來后又出來一顆,好像是粘住了——下不來,我就用牙簽幫它撥下來,然后又出來一顆,于是我一顆一顆幫它“接生”,至少有十幾顆,我認為那是它的卵,可是后來那些卵在書本的挪動中找不到了,它們變成小蛾子了嗎?
《昆蟲記》為我打開了昆蟲樂園的大門,那些生動的文字引領我走進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它讓我學會了觀察——用探索的眼睛,不僅僅是昆蟲,還有大自然。所以,我愛《昆蟲記》!我愛昆蟲!
《螳螂捕食》讀后感 螳螂捕食讀后感400字篇四
暑假我看了法布爾寫的《昆蟲記》這一部概括昆蟲種類、特征、習性講述了昆蟲最真實的生活著作。而在這一系列的字里行間,作者法布爾也加入了自己對昆蟲,對生活的感悟。讓它也不單單是一些科普類的觀察日記,也融入了許多對生活的情感。
在《昆蟲記》這一系列中,我印象最深的昆蟲是松毛蟲。這是一種以松樹為食的昆蟲。在原文中這么描寫它們卵和幼蟲:“該物體長3毫米,寬4-5毫米,外表如絲一般柔軟光滑,白中略顯橙黃色,覆蓋著鱗片,鱗片像屋瓦似的疊蓋著,排列雖然整齊,但不成幾何秩序,外觀猶如榛樹未曾開花時的花序。”“這些細小微弱的創造物只有1毫米長,它們呈蛋黃色,滿身纖毛,其纖毛又短又長,短的呈黑色,長的呈白色。”
松毛蟲雖然是一種害蟲,當它們身上所有擁有的一些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松毛蟲和睦相處,每一只蟲都在最大努力為集體做貢獻。干活時絕不懶散拖沓。不像生活中一些人,總想在一些方面投機取巧。而松毛蟲卻因為完成自己的職責而感到滿足,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精神啊!
松毛蟲在過冬時,由于每條松毛蟲體內的絲線數量已經不足,它們會合力修建一個用于御寒的屋子。這種極高的合作意識恐怕有許多人類團隊也做不到吧!更有甚者,不為團隊幫忙還在內部挑撥離間,導致團隊面臨信任危機,甚至有解散的風險。不僅如此,松毛蟲修筑屋子的時間還是在冬天來臨之前,可謂是未雨綢繆,就算冬天提前來臨也不怕。不得不說,有時候可真是“人不如蟲”啊!
在這本書中,除了松毛蟲,還有許多其他的昆蟲。甚至連一切故事發生的地點——荒石園都做了一個描述。不過這篇文章已接近末尾,我也不一一描述了。
《螳螂捕食》讀后感 螳螂捕食讀后感400字篇五
最近我被一本好書深深吸引,它就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卡西米爾·法布爾所寫的《昆蟲記》。讀過這本書后,你會發現這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書!
大家都知道《蟬與螞蟻》這個寓言故事吧?它講的是螞蟻自己在夏天開始儲存糧食,冬天豐衣足食,而蟬卻沒完沒了地唱歌,冬天它就餓死了。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昆蟲記》告訴了我們,在夏天,蟬與其他的昆蟲都很口渴,蟬就用尖尖的嘴在樹干上刺破一個洞,做成一口“小井”,開始吸樹汁。這時螞蟻不干了,它裝作路人,想從蟬的腹部底下“走”過去,蟬還大方地把身子抬起來,給螞蟻讓路,誰知螞蟻竟然是厚顏無恥的強盜!它們想霸占這口“井”,有時還爬上蟬背、嘴和腿,竟然企圖把它給拖走!
朋友們,看清晰了嗎?螞蟻才是強盜,而蟬才是勤勞的“農夫”!
《昆蟲記》這本書中還告訴我其他一些有趣的知識,比如:螢火蟲是狡猾的獵人;西班牙犀頭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赤條蜂殺死毛毛蟲是為了孩子;孔雀蛾生來就是為了找情侶;曠蜂總是忙個不停;恩布沙的兇器雖然比螳螂還“兇”,但它們的內心是平靜而友好的;馬蠅這么不衛生的小家伙也有這么晶亮的眼睛;那么厲害的捕蠅蜂也會被不起眼的小蠅給打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昆蟲記》可以增添大家觀察大自然的愛好,比如我,現在就越來越喜歡觀察葉子上的動靜了!這本書的知識多得像小山一樣,書里都是法布爾親眼觀察到的事實,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不要讓外表蒙蔽了你的雙眼,專心觀察才能知曉事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