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一
1、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
《地球萬歲》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描寫地球的詩,它包含著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贊美,更包含著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對于這樣的詩歌,教師應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的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的美,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也是我當初設計《地球萬歲》這一課的初衷。但在學生預習此課時,我發現同學們對這首詩的興趣很高,他們自己提出的學習目標中注重的不僅僅是詩歌的韻律的美,而是對這首詩所描繪的地球的美好,地球所遭受的人為破壞的現狀,及對未來地球的暢想投入極大的熱情,而極為關注。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些,我想,是因為在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交流資料而得出的感悟。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這一點,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一組是展示精美的世界各地的風景圖片,讓學生盡情地欣賞、感受地球的美;第二組是人類破壞地球,使地球污濁不堪的圖片,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丑惡行徑。強烈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2、順著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
在語文的學習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于文章理解都有自己的偏愛與獨特的視角。在整體感知完《地球萬歲》這一首詩后,我尊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章了解地球,關注地球,探究地球。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在學生選定喜歡的篇章時,我就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后匯報。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始終關注活動的進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暢想地球未來,對地球的未來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組認為地球的未來是美好的,另一組認為地球的未來是不美的。兩個小組的不同觀點,由此引起學生的討論,讓大家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讓學生由關注地球的現狀引起對地球未來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意識到肩負的綠色責任。為了和平、自由、友誼和愛,我們要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反對貪婪,讓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和活力。
由于對課題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平時的訓練不夠到位,所以課堂教學不盡人意,在自定向這個環節,應該圍繞學習內容自主認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應該挑明學習的過程。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二
《地球萬歲》這是一首獻給地球的詩,這首詩以昂揚的筆調謳歌了地球對人類無私的奉獻,鞭撻了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同時希望人類能永遠擁有地球上美好的一切,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期盼世界和平與自由,保護生態環境,讓地球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情感。
根據教材內容,我把學習目標定為:
1、理解地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通過重點句段的品讀,喚起對地球的珍愛、保護意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熱愛和平、熱愛自然保護地球的主題思想。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一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時,我抓住文中重點詩句: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給了人類,人類卻做過多少令自己慚愧的事情。引導學生讀課文,說一說地球把什么都給了人類?人類又做了哪些令自己慚愧的事情?通過地球的無私、博大、親切和人類的無情、殘忍、自私的對比,喚起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當學生在心底產生了珍愛地球的意識之后,我又引導學生朗讀第六小節,并說一說作者希望我們怎樣珍惜人類生存的家園,從而使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去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學生充分感悟課文之后,我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讀的有感情。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具體如下:
1、時間把握不夠準確,致使有的教學環節不得不刪掉。這也是造成對學生的訓練沒有達到預想效果的主要原因。
2、引導還不夠到位,致使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問題提出后學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應,課堂顯得沉悶,學生不夠活躍。我想這也是造成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想效果的一個原因。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又一次總結了經驗,受到了教訓,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堅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三
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后獲得些許的贊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于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1、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課堂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范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學生讀得非常認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于是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馮爾學當讀到“我不告訴你”時,那稚嫩的略帶撒嬌的童聲引起在場聽課老師及同學們的笑聲。
2、關注動態生成,把握瞬間精彩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引領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上《金色花》一課時,我在課的結尾設計了一個環節:以“假如你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會變成什么呢?” 請學生傾訴內心至愛。有一個男孩子說,會趁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地把地板擦得干干凈凈,把家里的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架飛機(一艘輪船),讓媽媽乘坐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棵樹,春天勤生綠葉,長得枝繁葉茂,夏天母親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她遮風擋雨,秋天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母親可以摘下解渴,如果她需要錢了,就砍掉自己身上的樹枝去賣……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說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著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愛你們的同學,愛你們的老師,愛祖國和人民。愿你們在被愛與給予中擁有一個豐富美好的人生!”
在這里,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著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四
《數松果》是北師大版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采用了:
1 、情景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圖里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數學問題的興趣。
2 、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記口訣時采用了對口今、開火車、手指等游戲,使學生樂記且又記得牢。
3 、以探究式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這節課的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對 5 的乘法口訣算式的比較觀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函數思考能力;通過對情景圖的提問題與解答,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挑戰自我”題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等等。
在這節課中,我還充分利用即時評價,關注第一個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地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讓學生學的開心,學的輕松。如果在學生列舉“生活中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多花一點時間會更好。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五
本單元教材以“動物”為主題,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要求學生能聽懂并準確運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重點掌握詞匯like, animal, cute, fat, cat, dog, panda.。
story time板塊是單元的核心內容。該板塊以一節自然課為場景:mr green在桌子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玩具,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孩子們互相談論起自己喜愛的動物,由此呈現了本單元的句型。在導入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已知,利用brain-storming游戲鞏固已學的動物類單詞,激活學生的思維。接著讓學生觀看課文背景圖,得出對話的人物、場景、事件。然后播放教學光盤整體輸入story,讓學生勾選故事中提到的主要動物,然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人物最喜歡的三種動物,引導學生逐層理解課文意思。在朗讀過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符號標注,爭做"super tape",看誰讀得最像錄音,特別注意一般疑問句的朗讀時要用升調。然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模仿朗讀及表演,利用真實場景進行小組會話表演,重點指導學生在小組表演的時候讓其他同學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學生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課后,我讓學生上網了解“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name?”,舉出其他動物類單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今后的教學建議:
1. 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及時鏈接舊知,有效復習學過的祈使句,以達到溫故知新。如本課的場景是自然課,但do you like …?句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以用來談論顏色、玩具等
可以創設其他場景拓展操練。
2. 盡管在教學句型do you like…?時已經重點強調過like跟可數名詞復數形式后面要加s,表示一類。但還有一部分學生老是遺忘,要加強專項訓練。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六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啟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啟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啟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啟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范。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于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松并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瑯瑯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松并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瑯瑯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后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小學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導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并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采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于《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么對什么,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說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說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說上半句,另一組說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盡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盡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盡量構建“智慧導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七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于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并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借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了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說明文中的幾種說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說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說明方法時,就采用了“授之于漁”的教學形式,先范舉了如何掌握梁龍有說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說,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又如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匯報的內容,學生說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恐龍的特征以后,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征,并用上說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著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八
學校來了一批焦作的老師,有幸為他們上了一節語文課。二期課改的語文課本由小變大,課文內容是原來的近3倍,對于第一次教學新教材的我來說,一開始真有點手忙腳亂,要讓剛踏入校門的孩子即能輕松愉快地學習,又能在短短的35分鐘里學到語言文字知識,真是不容易。
這次我上的是21課 《看馬戲》,在孫雪琪老師和鄧偉紅老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勵志天下 )
一. 成功之舉
1. 馬戲是深受孩子喜歡的,應該說大部分孩子是有看馬戲的經歷的。所以一開始我采用了談話的形式:小朋友,你們看過馬戲嗎,能說一說你看過哪些小動物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了。使他們很快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2. 二期課改的語文課本中,是通過一篇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或是兒歌,將生字和拼音交叉在其中傳授給學生。以我已有的教學經驗認為,拼音教學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人很注重拼音教學這一環節,在孩子學習了z,c,s,這三個聲母后,為了幫助學生記住這三個聲母,我就讓學生給新學的聲母編兒歌,而且是從這三個字母的讀音和字形上編兒歌,學生編的兒歌有:
姐姐認字z,z,z, 姐姐寫字z,z,z, 像個2字z,z,z,
刺猬長刺c,c,c, 刺猬刺猬c,c,c, 像個月牙c,c,c,
蠶寶寶吐絲s,s,s, 半個8字s,s,s,
通過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輕松地學會拼音。
3. 本篇課文中另一個教學難點是整體音節的學習。怎樣幫助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呢,反復思考后,我 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先出示三個音節:za, sa, ca,讓孩子們拼讀,這對學生來說是容易,只要將聲母和韻母相拼就能讀準音,接著就出示三個整體認讀音節:zi, ci, si,
并告訴學生這三個音節不用拼,只能整體認讀,所以稱他們為整體認讀音節,音節中的“i”不是單韻母的“i”,它是一個延長音,把聲母z,c,s,的音讀得長些,就是音節zi,ci,si, 的讀音。然后再讓學生進行z-----zi, c-------ci s------si 比較讀。實際教學下來效果真不錯。
4. 當然字詞的教學也是很重要的。本篇課文中出現了四個生字:狗,幾,子,立。我沒有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許多學生對這四個生字是不陌生的,我就采用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著其他學生讀,并讓學生講講這幾個字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記住的,用孩子的思維來互相學習,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變為學習的主動者。
二. 不足之處
語文教學還是要講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的。在這個環節中,我有些疏忽。例如文中的詞語:報幕,敬禮,在教學中應該通過讓孩子演一演,來幫助學生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
地球村教學反思 科學課地球教學反思篇九
時光稍縱即逝,轉眼間一個新的學期又要結束了,回顧已逝的教學時光,可謂百味俱全,其間有一節課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憶與反思。
記得那是期末的展示匯報課,(主任說可能會有校外的教師來聽課。)我當時很有壓力,晚上也難以入睡.我選的是《勾股定理》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復研究了去洋思學習的一些記錄,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來打造我的這節課。當我滿懷信心地上完這節課時,我心情愉悅,因為我教態自然得體,與學生合作默契,基本上獲得了教學的成功。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鑒,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復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后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通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名題欣賞:首尾呼應,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問題” 比我國的“引葭赴岸”問題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問題,是我國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一道名題。《九章算術》約成書于公元一世紀。該書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詳細討論了用勾股定理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這一章的第6題,就是“引葭赴岸”問題,題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荷花問題”的解法與“引葭赴岸”問題一樣。它的出現卻足以證明,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傳入了印度。《九章算術》中的勾股定理應用方面的內容,涉及范圍之廣,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為推動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鼓勵學生可以自己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豐富知識。
4、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并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后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5、最后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并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后進行查閱、了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于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 “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