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一
看完電視劇就看書,越發覺得這是本好書,拍電視劇,導演編劇也非常給力。
書非常細致的寫了大唐一百零八坊的情況,在后記里面,作者也說,故事有模仿美劇《24小時》的地方,而且故事情節他很有信心,倒是在思考唐朝人怎么吃飯怎么花錢上花了很多心思。確實如此,我們有時候對歷史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大事件上,而忽略了歷史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部小說,從小說到電視劇都非常細膩的滲透了對細節、對歷史上鮮活生活的還原。
人物更是如此,我很好奇為什么寫張小敬,作者在后記給了答案。在歷史上,馬嵬坡斬殺楊國忠的人叫張小敬,這一筆帶過的人物,作者給他追溯了。在作者編的這個故事里,張小敬鮮活了,未必是殺楊國忠的那個,卻是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
我其實不認為作者在寫唐朝,更像是寫當下。甚至夸張一點說,可以放在唐宋元明清任何朝代,畢竟每個朝代都有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放在那個轉折點略靠盛世一點的前方就行。
之所以覺得像是當下,來源于小說里的一句話,特別像是在寫眼下的京城:如果你不變成和它一樣的怪物,就會被它吞噬。
社會階層的撕裂,看上去有錢人看不起沒錢的,可國家卻號稱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也在告訴我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新聞聯播說的沒幾個人信,到了單位仍然要寫沒人信的報告。閱兵時,我們很驕傲,香港有人蒙面游行時,我們很擔憂,但是到了過日子,我們還是小老百姓。房貸這么貴,到底該不該,孩子讀個書怎么就這么難,這些問題要到哪天能解決?在政策層面解決不了的時候,老百姓只能偷奸耍滑,卻不知道此舉客觀縱容了事情越發難以解決。
最繁華的城市,住著最尊貴人的城市,有著最熱鬧盛典的城市,有時候又是那么陌生的城市,即使你住在這兒,仍然感覺看不透。有時候,熱血澎湃、淚流滿面,城市仍然冰冷如鐵、堅實如鋼。
人潮洶涌,還有許多心懷不平事的人來訪。高樓大廈,也有許多螻蟻人生默默生存。
歲月悠悠,歷史仿佛就在昨日,可昨日的盛衰榮辱,讓我們如何避免明日的跌宕起伏呢?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二
也許朝廷并不能理解張小敬等人,甚至百姓們并不知曉發生的一切,但是對于張小敬等人來說,守住長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為波詭云譎的長安,也是五彩斑斕的長安。
······劇透分割線······
······以下是吐槽······
總而言之,對上部愛多深,對下部的責就有多切啦!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三
最早看見這本書是饅頭大師推薦的。后來下手是因為電視劇遲遲不播。于是在過年前買了這本書,幾天都看完了。
看來看去,還是小說最吸引人。看得也最快。看上卷的時候覺得還挺吸引人的,看到下卷就覺得有點走美劇的套路。
一開始我覺得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時,書也確實是按時辰來分的章節,情節緊湊,節奏比較快。中間有些翻轉,你以為找到了真兇,其實還在幕后。當后來,發現還是和什么退伍士兵沒有安置好相關時,就覺得真的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時。用的長安的版圖,走的美劇的路數。
故事很好,但還是有些坑沒有填完。一開始的長安地圖,到底有什么用我后來也沒看出來。不過有可能是我看書一向太快,忽略了某些情節。
作者很好,作為能出書的作者,確實寫作功底不錯,人物刻畫、場景描寫,劇情訴說,一邊看,一邊確實能在腦海里勾畫出情景,上元節時熙熙攘攘的長安城,心急火燎的主人翁,陰暗處洋洋得意的`反派,引人入勝。
希望電視劇能做得更好。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四
閑來無事,追了個劇,一場刺殺圣人,也就是皇帝的大戲。一開始就直入波譎云詭的劇情,華美的場景,飾之以考究的服飾與器物,輯以唐朝語言特色,綴以唐詩,真的是挺好看!
但看到了最后,我啞然了,唐明皇居然能圣心獨具,首先提岀分江山與民,同時堅定交政于法制化身的右相,這宣傳民主與法制的啟蒙運動,比五四新文化運動早了近1500年啊!
劇里有大膽改革的領導者,有不忘初心的守護者,有愿意當狗世代為奴者,更有大吃血饅頭者。有大師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看不盡然,至少我們的啟蒙運動可以追溯到唐朝了!
當然,最后的劇情還是沒了圣人,我們又都不知道怎樣活了。
自這部大劇播出后,沒想到的是一下子就火了那個叫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的陜西小吃,據說要賣斷貨了。
老子講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我們當代人好像還真是做到了為腹不為目這點啊!
真的是可惜了,又一部買櫝還珠大劇!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五
該小說作者布局巧妙,文筆靈活,用時間地點為線索,總共24章,一章只寫半個時辰,章章都像在倒計報時。地點—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羅棋布的長安城,恰似一張棋盤,(任何情節線索都緊扣這兩個,最終就像羅盤,從該點出發,最終轉回起點。)
小說首先吸引我的是補拙了我很多知識盲區。
遠古望樓,我一開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幾個手勢,然后往下傳到更遠地方,最終望樓的人翻譯成句交給統領者,字面理解是這樣,從形式上想是不是類似于我們現在的有些娛樂節目,就是中間的人戴個耳套,第一個人知道意思,用手勢表達,然后一個一個往下傳,最終那個說出最后理解的意思。但看了這書我才知道,里面還是有很多知識點的。
長安望樓的傳文分成兩種:一種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緩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種則是韻式,以開元二十年之后孫愐所修《唐韻》為底,以卷、韻、字依次編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韻第六字,一查《唐韻》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內容受限,韻式便可以傳送稍微復雜一點的事;如果更復雜的東西,就得派人飛騎傳書。理解了這個對于后來張小敬在長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長安城最有權勢之人,但坐勢靖安司卻有力使不上,對于"蚍蜉"的滲入焦頭爛額之際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張小敬。從一開始求他幫助的不信任,到最后全長安城最有權勢的死囚犯,授予他"假過節"時有一段文字描寫,如果排成電視劇肯定更加直觀刺激,全望樓以張小敬為中心,有規律的交流,傳遞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緝令,全城捉拿張小敬,兩套安保系統,同時運轉。雖然當時的目的不同但目標是相同的。不過如果沒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會有最后的大逆盤。
看這小說仿佛身臨其境。中間有一個帶離張小敬離開監獄,越獄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個腦子靈活的人,當他第一時間看到裝扮的張逃離監獄,大聲喊"重犯逃脫"時,萬萬沒有想到,張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賁軍劫獄",不得不讓人大叫三聲"好!好!好!!!!"
張小敬對于整個朝廷的怨恨和從中曲折怨緣———————第八團浴血奮戰的張大頭;悍殺縣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帥;被右驍衛捉拿的奸細;被全城通緝的死囚犯;向長安討個公道的一個老兵。這么多沉重的枷鎖套在他的頭上,所以無論是李泌,姚汝能,還是檀棋。很難假手從一開始就對他產生信任。但書中有一段張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談話,讓我印象深刻。張小敬在長安當樂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尋常百姓,每天聽到拷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富貴們來說,這些人微不足道,但對他來說,這才是鮮活的長安城,只有在他們的周圍,他才感到自己還活著。這也是他始終秉承對于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奮斗到最后的動力。所以他必須拋開所有個人恩怨,只因全長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須豁出性命奮戰這十二個時辰。我對于張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嘆作者對于人物抽絲剝繭的描繪。不枉費我廢寢忘食5天閱讀。
全書最后畫龍點睛,出其不意啊。賀知章在全長安布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衛,蚍蜉,靖安大殿內的內鬼,布局之巧妙,環環相扣。利益、實利、忠誠、孝順,這就是最終全書的幾個中心辭藻,但寫得很內斂,不突兀,但發人深省。每一層書的布局,你必須記錄他的人物關系,特別是地理位置,該書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圖,你可以對比地圖,然后隨著小說高潮,閱讀此書,更加容易理解。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六
今天20xx年,8月12日,《長安十二時辰》迎來了大結局,很多人說,最后的結尾爛尾了,網友們都在為那些死去的人打抱不平,死去的暗樁小乙,死去的老三,死去的季姜他爹…。死去的很多人......
故事的每一個時辰都在忽快忽慢的節奏里走著,結果到最后,最大的主謀是徐斌,對的,就是那個看起來是個老實人,可是一點也不老實的老實人。
如果放到現在來看,就是懷才不遇的一個人老實人,通過非常手段,讓大家認識了他,從以前大家對他門縫里看人,到現在也還會為了如此巨大的事件背后,居然是他操盤的,而大跌眼鏡。
《長安十二時辰》結束了,各大群里很多人都覺得,徐斌的謀略就應該是宰相,張小敬就應該是一呼百應的大唐將軍。可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要走,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你應該是一個好女孩啊,你應該聽媽媽的話啊,你應該找一個有錢的男人啊…你應該……你就應該是這樣或者那樣的存在。
張小敬有他要走的路,他從不在乎別人告訴他的,你不應該只是一個兵啊,他有他要堅定的信仰,他有他要走的人生之路。
社會不會因為你的抵制,而改變他的章程和法度。你的那些抵制,只是時代更迭里的一朵小浪花。
再來說到徐斌,是個人才,也是一個可悲的人兒。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千里馬都能遇到伯樂,也不是所有閃著金光的金子,埋在底層,都會閃閃發光而被人發現。
一粒種子,尚且需要長年累月的汲取能量,更何況,他想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我一直以為,徐斌這樣的人,現實里很多很多,如果都像徐斌一樣,因為得不到重用,因為被瞧不起,所以要通過大事件來成就自己?不,那是自殺,那是對自我的否定,因為內心渴望被認可,內心里的自卑露了芽,才會需要這種極端做法去襯托自己。
在我看來,想要證明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是——掌握規則,然后順應規則,在適當的時候,當你順應了規則,你依然可以堅持自己初心的東西,你的才華,你的篤定,你的信仰。
改變這個世界很難,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也很難,唯獨改變自己,才會更快樂些。
今天就這些吧,不是雞湯也無關設計知識,只是一個人的碎碎念!晚安!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七
從20xx年出道至今,艾如在娛樂圈已有9年余。在這9年里,她演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如《裸婚時代》里古靈精怪的富家千金“孫曉嬈”,《踮起腳尖吻到愛》里外表優雅、內心糾結的“蘇若兮”,《愛上你治愈我》里的中國好閨蜜“鄒華”,《長安十二時辰》里的長安第一千金“王韞秀”等。有意思的是,這些角色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千金小姐型”。如此,艾如被觀眾親切的稱之為“千金專業戶”。但是,艾如在演繹每一位“千金”時,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讓人物注入了不同的靈魂,產生出了不一樣的效果,同時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如果說“千金專業戶”是艾如的身份標簽的話,那么在最近深受觀眾好評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艾如則將“千金”以多層次表現了出來,既將王韞秀的的“硬”——藏著“女將”的風范——勾勒了出來,又將她的火爆脾氣,以及中二風、正義感等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出來,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王韞秀。在劇中,王韞秀雖說是大將軍之女,卻沒有大家閨秀的“柔”,反而是繼承了大將軍的“豪“的性格特征。如此,艾如也把握住了這一點,一舉一動,都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千金”風范。例如,王韞秀與香鋪老板聞染等人同行,企圖去捉拿抓危害大唐安危的熊火幫,卻不料闖入了狼衛聚集的地方。在這一場戲中,艾如就抓住了王韞秀的性格,以自己的方式護著一行人。盡管最終王韞秀與聞染等人寡不敵眾被抓,但王韞秀仍舊保有那份“千金小姐”的風范,流露出“男友力”。
既然是“千金小姐”,那么除了“千金”之外,“大小姐”的脾氣是必不可少的。換言之,王韞秀藏著火爆脾氣,又夾帶一絲的中二風,以及正義感等。劇中,面對著被關押在一室的窘境,面對著狼衛的威脅,面對著與聞染的矛盾,王韞秀一下子就將“大小姐”的暴脾氣表露了出來。此時,艾如了解了角色,先是擺出“千金小姐”的身份,爾后是果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次與聞染力爭,將一個以大唐為榮,有著正義感的王韞秀頗有層次感地詮釋了出來,頗具魅力。
然而,面對著艾如扮演的王韞秀,卻引發了眾多的爭議,甚至吐槽其“頭大臉圓,顏值低”。從歷史角度來說,王韞秀為了丈夫能忍受貧苦,是一個寧死不屈的剛烈、成熟的女子,既不會茍且偷生,又有天真可愛的一面,還有一絲英氣與神經大條。從現實的演繹來看,艾如從不同層面上,將王韞秀靈活地演繹了出來,給觀眾呈現出了一個立體的王韞秀形象。僅這一點,艾如的表演就值得夸獎。與此同時,彼時的長安,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尤其是以“胖”為美。那么,所謂的`圓臉,恰恰是符合唐朝的歷史與審美的。如此來說,艾如是《長安十二時辰》的王韞秀一角的形象的。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從外表來看,畢竟內心美才是真的美。可以說,艾如就是王韞秀,王韞秀就是艾如。
其實,王韞秀是一個多性格的“火爆少女”,演過了容易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而演不到位又會讓人覺得有點“裝”。幸運的是,艾如抓住了王韞秀的內心情感,并利用自己對王韞秀的理解,很好地演繹了王韞秀這個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八
這個情節設計還是很傳統的。
一場毀滅長安的驚天陰謀(設定一定要吸引眼球。反正就是后果很嚴重!),能阻止它的只有一個人(那必須是我們帥氣的男豬腳),還是個死囚(一條暗線!我們豬腳不是沒有故事的男同學),只有十二時辰(時間奪么緊迫!)。
是不是很精彩!氣氛是不是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
親王的考據能力太厲害了。在他的描述下,大唐天寶年間的長安城仿佛就在我眼前。細致到沒話說。
節奏挺好的,有看美劇的感覺,中西合璧,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拍片了。
張小敬細說長安城百姓的生活日常時,還是有點小感動的。因為這也是我覺得生活最美好的一部分。
但是啊...為什么越往后越拖啊。我看到下部中間的時候已經疲憊了,感覺該到高潮部分收尾了,結果居然還沒有。而且后續幾個轉折看得我很是不爽。一點也不能說服我!轉折來轉折去,我累了!知道真相也沒有想象中的震驚,還有點“啊?這樣嗎?”的感覺。
檀棋這個角色,能感覺到作者意圖塑造一個“不一樣”的女性角色。這個嘗試還是很好的。
沒有感情戲,肯定沒有。反正我沒看出來。
要有那肯定也是李泌和太子。(i don't care!)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篇九
《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文學鬼才”馬伯庸先生創作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以天寶三年的長安城為背景,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主義對平民老百姓的迫害。在激烈緊張的故事情節中,時不時涌現出一些極為感人的事,展現了人性的本質,抨擊了唐玄宗統治之下外強中干的唐朝。
整篇故事以張小敬的破案為線索。死囚張小敬被李泌破格任用,為追捕突厥狼衛,阻止突厥可汗的焚城計劃而不惜生命代價四處奔走。然而,狼衛猛火雷的硝煙還未散去,一個名為“蚍蜉”的組織浮出水面,張小敬借著老戰友的名義,臥底藏在“蚍蜉”,終于在最后時刻拯救了整個大唐以及皇帝唐玄宗。
《長安十二時辰》這本書突破了歷史的局限性,將現在社會緊張的氣氛帶到了古代,讓這本懸疑小說的節奏一下子變得緊湊了起來。再加上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寫,想法新穎的故事情節,以及對舊長安城精致的刻畫,十分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放不下這本書。
然而,該書向我們展現的不僅是這些內容,還揭露了官僚主義的腐敗。精通歷史的人,自然對唐朝歷史上右相李林甫與太子的權力之爭再熟悉不過了,但就是這個競爭,引得不少人不惜丟下道德,只為在競爭中得到好處。故事中,太子心腹李泌走后,李林甫手下無能的吉溫任命為靖安司司丞,只顧著推翻李泌的一切安排,只為了在競爭中討好李林甫,將長安的威脅視而不見,如果沒有張小敬,這一競爭就會牽扯到幾十萬條無辜的人命。再比如故事中的組織“蚍蜉”,全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老兵組成的,他們為這個國家出生入死,最后卻被達官貴族欺凌,落得家破人亡。但最無恥的還是故事中的元載,除了利益,他什么都不顧,屢次叛變魏大倫、陳玄禮等,他的一番“得意洋洋”的利益之論更是讓人惡心不已。這一件件事都讓故事情節變得一波三折,并引起了讀者的感同身受。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唐朝,并知道了怎樣才能寫好一本小說:情節要引人入勝,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結合社會弊端,才能寫好一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