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清明節篇一
2、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3、聽風聽雨過清明。——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4、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6、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7、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9、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10、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清明節篇二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時祭祀和掃墓的日子。
今天,我和媽媽準備好祭祀要用的東西,便出發了,路上人來人往,到處都是車和人,我想:掃墓有那么好玩嗎,怎么這么多人要來。
我和媽媽來到祖母的墓前,我望了望身旁,發現有好多人在自己家的墓前哭哭啼啼,看得我忍不住眼淚都流下來了,望著祖母的墓,我把自己親手折好的星星灑在了墓前,不禁想:祖母以前對我那么好,好吃的都給我,好玩的也買給我,唉。
接著,我來到了一個又一個人的墓前祭拜,我的腿累的快要走不動了,便跟媽媽說:“媽,我腿酸死了。”媽媽聽到,拿了一罐飲料給我喝,便走開了。我想:真是的,以后只來祖母的墓,其他的就不來了。
清明節,就是這么無趣!
清明節篇三
清明節和清明節氣是同一個概念嗎
其實清明節和清明節氣是同一天。但是這也一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名詞。清明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氣溫、物候方面來劃分的,有指導農事的作用。而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傳統佳節,清明節習俗頗多有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等。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氣起源是什么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19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常用對聯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清風習習催袂綠;明月悠悠映麥黃。
九陌芳菲鶯自哄;萬家車馬雨初睛。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村前鬧杏花。
小滿平疇欣雨足;清明勝地惠風和。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銘心。
楊柳旅旗春色曉;海棠時節曙光新。
一局圍棋,今日幾乎忘谷雨;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言傳身教心清稚;取義成仁志明達。
清揍驅寇,虎威昭垂盧溝月;明志盡忠,鵑聲啼破錦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