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一
不久前兒子帶回了一本書《弟子規》,當時只是翻了翻,沒有太深的感覺,直到這次學校舉辦讀書節,我才真正仔細研讀了這本書,感想很多,深受啟發。
在現今中國物質快速積累,信仰迷失,人心浮躁的社會,如何做人?如何培養孩子?其實是讓很多人困惑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中庸和諧之道,這也是近幾年國學熱的原因。
想想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應該還是在物質貧乏思想單純的時代,提倡的尊老愛幼,友愛互助,學雷鋒,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精神不僅僅是口號,我們的父母也基本是這樣做的,我們周圍的很多人也是這么做的。 如今我已為人母,經常會思考如何教孩子做人。看著那些花花綠綠的連環畫和動畫片,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再看看身邊的這些孩子和少年,有多少是對長者不禮貌,不客氣的;遇到別人的批評就翻臉惡語相向的;做事只為自己爭利,不顧他人感受的;言行一味逞強,輕視他人尊嚴的。這些孩子如果不及時調整教育可能要經歷許多的磕磕絆絆后,才能學會有禮、自斂、尊重,感恩,才能有和諧的生活。
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是在日常的零散的生活細節中教育規范孩子們的行為,學會做人做事,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為他們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奉獻社會奠定基礎。
《弟子規》就是這樣一個指導書,古人已經為我們編好了這本“未成年人日常行為規范守則入門”。它以孔子的《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思想中心,用極其通俗易懂的三字文表述,內容廣泛而細致的羅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行為應遵守的規范。 這些細致的規范,總結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道德精華,又針對少年兒童的年齡特性有所偏重,不愧為我國清代以來重要的兒童啟蒙教育讀本。
如何讓《弟子規》的精髓真正變為孩子的品行?
我認為需要家庭,孩子,學校共同的長期的努力才行。首先,家庭父母是對孩子品行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孩子的很多行為很多思想都是在模仿學習父母,“子不教,父之過”已經是千古真理。對比《弟子規》的要求,其實我們自己很多事情都沒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自己首先就要改進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身體力行讓孩子有實際的參照標準模仿榜樣。
其次,是要求孩子理解日常的行為準則,并按照這些要求去嘗試體驗或改變,這和我們自己改變一樣要付出很多代價,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最后,是學校的環境,對孩子的思想認識來說周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例如,如果我們教育孩子要謙讓,但周圍的同學都強取豪奪,他老吃虧,那他就會質疑謙讓這種品格的正確性,會向其他人學習去爭奪占有,如果周圍的同學都會謙讓,那他就堅信這樣是正確的,就會持續的這樣做下去,形成謙讓的品質。
最后,感謝學校搞這次活動,樹立孩子良好的品格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也會持續努力改進自己教育孩子,堅持就是勝利。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二
讀了《弟子規》一書,使我獲益良多。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擔任著多種角色,妻子、子女、母親、教師,如何在這種物欲橫流的今天找到方向,我想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可到底怎么做到孝呢?就如弟子規中所說“入則孝”,就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我認為這就是孝的根本體現。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家長,我們擔負著教育子女、教育學生的重任。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等負責,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教給他知識,也應該教給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養。當然,這要求我們自己就應該有一份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因此,不論是教師、家長哪種身份,我們既要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著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余”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單位中、家庭中做人處事的方法關系到我們與同事與家人是否融洽。“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和生活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說,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么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并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讀了《弟子規》一書,它讓我們明白許多人生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也會使我們對幸福的詮釋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三
這幾天,教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頭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后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
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著打掃家里的衛生,可我總認為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我不管。”背了《入則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著干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
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里,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為自我什么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干脆給我來個“主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悲痛有心疼。想想以前自我的種種行為,我覺得自我那么做真不對。
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著我去看病,變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為什么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后還笑瞇瞇地夸我懂事了,我心里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著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四
我讀起了《弟子規》,讀著讀著,心情越來越沉重,讀到了"入則孝"這部分中的"親愛我,孝何難。"時,突然想起了媽媽為我做的所有的事。
小時侯的我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關心別人,體諒別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時間飛逝,眨眼間,我已經上了中學,首次接觸了《弟子規》,并認真完成老師的作業,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風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規》的于老師講的是關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講了很多類似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話,并且留了一個作業——為父母洗腳。這對于在家中頗有"小皇帝"的風格的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一般,雖然在學習《弟子規》的期間很努力的做家務,可洗腳這個作業還是無法讓我接受,因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字"臟".雖然明知應該孝敬父母,但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這個作業深深地埋藏起來。
放學了,寫完作業后,我讀起了《弟子規》,讀著讀著,心情越來越沉重,讀到了"入則孝"這部分中的"親愛我,孝何難。"時,突然想起了媽媽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業再從心底挖出來。這時,媽媽回來了,我便拉著媽媽去洗腳。當脫掉媽媽的鞋和襪子是那一刻,我驚呆了,媽媽的腳被磨出了一塊塊的繭子,不知所措的我問了一句傻話:"媽媽,疼嗎?""傻孩子,繭子怎么會疼呢?"媽媽邊說邊撫摩著我的頭。
我要感謝《弟子規》,是《弟子規》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規》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規》改變了我,《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更完美!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五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方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在讀大學的時分,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重的興味,在并不深化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慨嘆古人的聰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亂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本來明晰的文化脈絡慢慢含糊,特別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首領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肉體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解體,物資的充分愈加彰顯肉體的慘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肉體貧乏的時期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盼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規范都報以疑心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本人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在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曾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照著約束著,在短短的時光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論對個人開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終身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仍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單薄的中央。古人訓誡做人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關心朋友,都由于心胸感恩,正由于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忠誠的敬重之心,尊崇發至內心,然后狂妄自大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普通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然后標新立異,自在散漫然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納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六
最初接觸到《弟子規》,是在愛和慧國學幼兒園的讀書會上,愛和慧張園長說《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基礎中的基礎,是每個人言行的規范,每個人都要讀《弟子規》,不但要讀,更是要踐行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準則,向大家推薦了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既然是好書,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學生家長,我的弟子規學習之旅就是從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開始的。
《細講弟子規》是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講演稿。剛剛拿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這么厚的書我什么時候能夠讀完呢?但當我讀了第一頁就有一種很迫切地要讀完的感覺,這種感覺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悅,可是,隨著蔡老師的諄諄深入,我的心一點點變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過的這三十多年尚不知何為做人,我真的枉為人子,更枉為人師!
原來以為《弟子規》就是來約束孩子行為的,讓學生們背,我不用背,要求他們會背就行了。興致來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講一講膚淺的道理,覺得是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其實我懂得的也只是那么一丁點兒膚淺的意思,我從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讀,去做。至圣先賢的教誨,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不講禮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著想。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懂得“身教重于言教”,“上行下效”這句話,我并沒有懂得真實的意思!
做為老師,我舍本求末,沒有把經典融入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孩子在沒有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識只是他們傲慢的資本!
感謝蔡老師讓我清醒過來。他讓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對這本書,我有一種得遇圣賢的感慨。引用本書后記中的話:《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時時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境界,那么,人生之舟一定會劃向幸福的彼岸。當下自己感覺是幸福的,才可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才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所謂“教兒教女先教己”。
希望天下父母都讀一讀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都來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為“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復到本來的清凈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樣!”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規》孩子要學,老師要學,父母更要學。學會恭敬,學會謙卑,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錢,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愛人的世界里,我們有誰不想,讓孩子的人生之舟劃向幸福的彼岸。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七
認真讀完弟子規后,感悟頗多,從做人的根本,到為人處事等等都有講解到,以前也接觸過古文和類似的教育,但讀一遍后依然能學習到一些東西,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入則孝,父愛母愛是最偉大的,父母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我們好,也許有些話我們不愛聽,但請不要直接頂撞,學會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們也成為孩子的父母時便會理解他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結交和依賴的。
出則弟,一個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種緣分,與同事朋友相處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不發表主觀意見,這樣才能和睦相處,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幫助。
謹、信,教會我們做任何事情前多考慮周到,每個細節每個問題都盡可能的去想到并提前做好應對方案,對不熟悉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不亂發表意見,一定要多觀察,少說多做;做人一定要誠信,不要輕許諾言,許了就一定要做到,善意的提醒別人的缺點,一定要講究方法及語態,別人的優點一定要學習,多聽聽別人對自己的建議,既使不對,但既然給了別人這樣的感觀,那一定是我們哪方面做的不好,學會傾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免,一定要學會反思,做好一件事情我們要總結經驗,沒做好一件事情,我們更好吸取教訓。
親仁,如果有機會碰到德高望重的人,向他學習,此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正義仁德之人接觸,才能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跳開這個世界看世界,才能看到學到更多。
很多道理我們都懂,都是很基本的做人道理,一說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個,更多的是光說不做,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學會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方法,不能要求別人去改變,先從自己做起,做好自己,每個細節。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八
童年的時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嬌要買玩具,被媽媽押著去學外語。當不滿足的時候,你會嘆氣:“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廣西柳州的艾滋孤兒阿龍不會:他一個人洗衣做飯,一個人養雞喂狗,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入睡。他從不覺得自己很苦,盡管他今年只有六歲。這就是廣西艾滋孤兒阿龍的倔強生活!
六歲,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記憶的童年時光,而阿龍卻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與病魔抗爭,爭取自己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看著阿龍這樣的生活狀況,我心里感到一陣陣酸楚,也為阿龍的命運感到不平!
我想為阿龍做點什么,卻不知從何做起。媽媽對我說:“在我們國家,像阿龍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幫助他們,就應該先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這樣你才有能力幫助他們。”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事,長大后,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阿龍”們,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志愿者。
弟子規讀后感字篇九
暑假和孩子一起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從中學到了很多道理。
《弟子規》可以說學習圣賢文化得到和諧人生乃至超凡入圣是世界上第一幸福的事!人生最難的是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人要成家立業,必須建立家庭道德,才能孝敬父母,夫婦和諧,家庭興旺。我們常說“百事孝為先”“只要莫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敬老愛幼,自己一生都要力行,孝養父母,同時一定要教導孩子孝親尊師,成圣成賢。假如自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自己就失去了坐人的資格,自己不孝不敬那么孩子也跟著學壞了。孩子沒教好,你這一生不會幸福。這一段話給了我深深的影響到我了,深深地給該我了感觸,讓我深深明白了我們要先做好自己,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孩子向學習。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現正其心”。正心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壞習性。而不耐煩就是壞習性,把這個壞習性轉化掉,就是格物致習性,就能誠意正心。所以,大學問都是從小地方開始扎根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要先給孩子看,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去給孩子示范。當我們做出這種行為的時候,這種孝心跟恭敬的氣氛就會熏染,就會在家庭形成風氣,把孩子慢慢的改變,孩子的這些不好的毛病有絕大多數部分是我們帶給孩子的,我們要慢慢的去把孩子慢慢改變,把孩子的缺點改正。
“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從小不愛慕虛榮,讓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實,人生道德有提升,不會犯下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父母時時刻刻注意孩子做好的行為,我們要跟孩子引導,對于公物也要愛惜,公務不能私藏,不管重要,不管多小,多么不起眼,都不能隨隨便便亂拿,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能占為己有,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慷慨的一種行為,不能讓孩子的心胸越來越狹窄。我們的慷慨和不貪都能給孩子做好的榜樣,讓孩子向我們學習。
《 弟子規》這本書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和孩子都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