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通過報告,人們可以獲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工作報告的英文篇一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均有深究之義。
【翻譯】: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于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老子·第十五章】
工作報告的英文篇二
姓名: 年齡: 20
戶口所在: 潮州 國籍: china (mainland)
婚姻狀況: 未婚 民族: 漢族
身高: 160 cm 體重: 45 kg
人才類型: 應屆畢業生
應聘職位: 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安全管理
工作年限: 1 職稱: 初級
求職類型: 實習 可到職日期: 三個月以后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所屬行業:醫療設備/器械
擔任職位: 經理助理
擔任職位: 院團委志愿者
工作描述: 一切需要我們,我們都隨時待命
擔任職位: 外語系黨員發展服務中心干事
工作描述: 處理學生獎助貸的事
擔任職位: 社團聯合會外聯部部長
工作描述: 對外校的聯系,拉贊助,接待外校到本校交流
畢業院校: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專 業 一: 涉外文秘與翻譯 專 業 二:
外語: 英語良好 粵語水平: 一般
其它外語能力: 二外日語
國語水平: 優秀
交際能力強,工作態度好,服從上級正確的指揮,禮儀禮貌經驗豐富,會寫策劃書。責任心強,具有較好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好。
個人屬于樂天派,性格活潑,對外發展能力好,責任心重,積極樂觀,不怕吃苦勞累,在校較多的參加了一些學生組織,學校會議,所以管理和組織經驗較為豐富。
?
姓名: 國籍: 中國
目前所在地: 廣州 民族: 漢族
戶口所在地: 廣州 身材: *** cm55 kg
婚姻狀況: 未婚 年齡: 38 歲
培訓認證: 誠信徽章:
人才類型: 普通求職
工作年限: 16 職稱: 無職稱
求職類型: 全職 可到職- 隨時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區: 廣州
個人工作經歷: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英語翻譯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公司名稱: 匯豐銀行起止年月:xx-09 ~ xx-09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信貸分析員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行政秘書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行政秘書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英語翻譯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畢業院校: 廣州外國語學院
所學專業一: 英語 所學專業二: 法語
受教育培訓經歷:
起始年月 終止年月 學校(機構) 專業 獲得證書 證書編號
外語: 英語優秀
國語水平: 優秀 粵語水平: 優秀
工作報告的英文篇三
本文選自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作于蜀漢建興六載(228年),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后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后出師表》。因此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點放在了表達軍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對意見人的駁難上。
因為重點是駁斥反對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議論見長。既是議論,就免不了論點、論據和論證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圍繞著這三要素進行的。
文章的中心論點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該如何進行上。為此,作者通過三方面的陳述來論證這個中心論點。首先,“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此乃先皇“臨崩寄臣以大事”,這一論據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遺命來證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極具權威性。況且在當時那個才弱敵強的情況下,“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將論據與當時蜀漢所面臨的形勢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更見政治家之本色。為安定國內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為之復出的努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說明國家已做好充分準備,有足夠力量“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時,曹魏政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腹背受敵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就為北伐勝利再添勝算。
以上是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的論斷,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須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應。針對朝中可能出現的疑慮,文中舉了六個未解來辯駁。首先列舉了漢高帝劉邦,他雖能“嘯命豪杰,奮發材雄”(司馬貞·《史記索隱》),在打天下過程中仍不免“涉險被創,危然后安”。然后是漢末割據一方的劉繇和王郎,只知“論安言計,動引圣人”,不敢奮起反抗,結果被吞并。這一正一反揭示了戰則生,不戰則死的道理。由遠及近,曹操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樣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才獲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華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勝”。
再從兩國實力上作比較:軍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漸凋零,經濟上遷延不決必將導致“民窮兵?!?,攻守之間“勞費正等”的局面?!秾O子兵法》中強調用兵“宜速不宜久”,這是亟須北伐的重要根據。清余誠讀至此,曾喟然有感:“頓挫抑揚,反復辯論,似是平列,而文義實由淺入深,一氣貫注”,這就是說文中的六個“不解”是按嚴謹的邏輯順序來的,是一個逐層深入的系列。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瀾?!胺螂y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結果很難判斷,平同“評”,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劉備為曹操所潰于當陽,奔走夏口。當時曹操額手相慶,認為天下一統指日可待。但后來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與曹軍決戰,大獲全勝。進而西取巴蜀,舉兵北上,消滅夏侯淵,奪取漢中,使興復漢室變為了可能,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漢國力蒸蒸日上之時,東吳卻背信棄義,攻取荊州,致使關羽敗死麥城。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同時欲借機一舉吞并東吳,卻在秭歸大敗而歸。世事無常,于此可見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結論:凡事如此,難可逆見。這段話,是讓蜀國上下有失敗亡國的準備,同時也要有統一全國的信心。在成敗利鈍還難以預知之時,作者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這份表章作于漢室三分之際,表現了作者興邦建業,忠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達,通過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毫無呆板說教之嫌。通讀本文,諸葛亮那份為國為君鞠躬盡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己”將那顆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敗后所作,為提升士氣,穩定朝局,作者在議論上氣勢宏偉,感情上慷慨豪邁。六個“臣之未解”將文章之氣逐層提拔以至巔峰。與此同時,說理上義正詞嚴,間接地將茍安之心駁斥地體無完膚。氣生于理,理又借助氣則更見立論之高遠,雖無驚人之筆,但仍很具說服力和震撼效果。
工作報告的英文篇四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大雁(或是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后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說:不是這樣的。
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指天鵝、大雁一類的鳥。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代詞,這里指鴻鵠。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為是其智弗若與:因為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工作報告的英文篇五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九地第十一】
1、孫子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在敵國淺近縱深作戰的地區,叫做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多國相毗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做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地區,叫做重地。山林險阻沼澤等難于通行的地區,叫做圮地。行軍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擊我方眾多兵力的地區,叫做圍地。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滅的地區,叫做死地。因此,處于散地就不宜作戰,處于輕地就不宜停留,遇上爭地就不要勉強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謀脫險,處于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2、從前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后部隊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無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聯絡,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陣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試問:敵人兵員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向我發起進攻,那該用什么辦法對付它呢?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最關心愛護的,這樣就聽從我們的擺布了。用兵之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3、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地區掠取糧草,部隊給養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使其過于疲勞,保持土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意圖。將部隊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寧死不退。士卒既能寧死不退,那么他們怎么會不殊死作戰呢!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懼,一旦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牢固。深入敵境軍隊就不會離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殊死奮戰。因此,不須整飭就能注意戒備,不用強求就能完成任務,無須約束就能親密團結,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逃避。我軍士卒沒有多余的錢財,并不是不愛錢財;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長壽。當作戰命令頒布之時,坐著的士卒淚沾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面,但把士卒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都會象專諸、曹劌一樣的勇敢。4、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自我策應如同“率然”蛇一樣。“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頭尾都來救應。試問:可以使軍隊象“率然”一樣吧?回答是:可以。那吳國人和越國人是互相仇視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風時,他們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樣。所以,想用縛住馬韁、深埋車輪這種顯示死戰決心的辦法來穩定部隊,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隊能夠齊心協力奮勇作戰如同一人,關鍵在于部隊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于恰當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軍上下攜手團結如同一人,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5、主持軍事行動,要做到考慮謀略沉著冷靜而幽深莫測,管理部隊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對于軍事行動毫無所知;變更作戰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真相;不時變換駐地,故意迂回前進,使人無從推測意圖。將帥向軍隊賦予作戰任務,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象弩機發出的箭一樣一往無前。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又趕過來,使他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結全軍,把他們置于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要點。九種地形的應變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全軍上下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作為將帥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6、在敵國境內作戰的規律是:深入敵境則軍心穩固,淺入敵境則軍心容易渙散。進入敵境進行作戰的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做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區叫做重地;進入敵境淺的地區叫做輕地;背有險阻前有隘路的地區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統一軍隊意志;在輕地,要使營陣緊密相連;在爭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敵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就要鞏固與列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保障軍糧供應;在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狀態是:陷入包圍就會竭力抵抗,形勢逼迫就會拚死戰斗,身處絕境就會聽從指揮。
7、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情況,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無法得到地利。這些情況,如有一樣不了解,都不能成為稱王爭霸的軍隊。凡是王霸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里培植自己的勢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摧毀敵人的國都。施行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不拘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就如同使用一個人一樣。向部下布置作戰任務,但不說明其中意圖。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將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后才能贏得勝利。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于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一部,千里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制勝的目的。
8、因此,在決定戰爭方略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符證,不充許敵國使者往來;要在廟堂里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出現間隙,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要靈活機動,因敵情來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象處女那樣顯得沉靜柔弱,誘使敵人放松戒備;戰斗展開之后,則要象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火攻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