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工智能機器人論文題目篇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是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制造類似于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被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能)。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三大尖端技術之一。
(1)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巴斯卡和萊布尼茨,他們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機器的想法。十九世紀,英國數學家布爾和德摩爾根提出了“思維定律”,這些可謂是人工智能的開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英國科學家巴貝奇設計了第一架“計算機器”,它被認為是計算機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1936年,24歲的英國數學家圖靈提出了“自動機”理論,把研究會思維的機器和計算機的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定義智慧時,圖靈做出了解釋,如果一臺機器能夠通過稱之為圖靈實驗的測試,那它就是智慧的,圖靈實驗的本質就是讓人在不看外型的情況下不能區別是機器的行為還是人的行為。(2)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維納、弗雷治、羅素的數理邏輯,和丘奇、圖靈的數字功用以及計算機處理發展促使了1956年夏dartmouth會議上人工智能學科(由“人工智能之父”麥卡錫提出,麥卡錫曾是stanford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的誕生20世紀60年代以來,采用生物模仿來建立功能強大的算法,包括進化計算等,人工生命以進化計算為基礎,研究自組織、自復制、自修復以及形成這些特征的進化和環境適應。70年代以來,conrad等研究人工仿生系統中的自適應、進化和群體動力學,提出不斷完善的“人工世界”模型。80年代,人工神經網絡再度興起促進人工生命的發展。(3)1992年貝茲德克提出計算智能。專家系統在90年代興起,模擬人類專家解決領域問題。
強人工智能的觀點認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并且,這樣的機器能將被認為是有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弱人工智能的觀點認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擁有智能,也不會有自主意識。現在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強人工智能的研究則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下。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內容是: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方面,分布式人工智能與多智能主體系統、人工思維模型、知識系統、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遺傳與演化計算、人工生命應用等等。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會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糊處理、并行化、神經網絡和機器情感。
ibm公司“deep blue”電腦擊敗了人類的世界國際象棋冠軍,美國sandia實驗室建立了國際上最龐大的“虛擬現實”實驗室,擬通過數據頭盔和數據手套實現更友好的人機交互。國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開始將人工智能作為其研究內容,幾乎包括所有it企業,以及很多金融巨頭,紛紛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產業部,利用“智能”來解決問題。無人駕駛車的誕生,打破了汽車靠人駕駛的時代。
mit開發出了shrdlu,student系統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sir系統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現導致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70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它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工作。在理論方面,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人工智能語言prolog語言誕生了,它和lisp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
(1)人工智能對自然科學的影響。在需要使用數學計算機工具解決問題的學科,ai帶來的幫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ai反過來有助于人類最終認識自身智能的形成。(2)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專家系統更深入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宏觀效益。ai也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網絡工業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勞務就業問題。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應用,能夠代替人類進行各種技術工作和腦力勞動,會造成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3)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ai也為人類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現有的游戲將逐步發展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娛樂手段,今天,游戲中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深入到各大游戲制造商的開發中。
伴隨著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的發展,不得不討論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前研究,需要用未來的眼光開展現代的科研,因此很可能觸及倫理底線。作為科學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問題,需要針對可能產生的沖突及早預防,而不是等到問題矛盾到了不可解決的時候才去想辦法化解。
智能機器人具有類似于人的智能,它裝備了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因而具有超過一般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能力,能對感知的信息進行分析,控制自己的行為,處理環境發生的變化,完成交給的各種復雜、困難的任務。而且有自我學習、歸納、總結、提高已掌握知識的能力。目前研制的智能機器人大都只具有部分的智能,和真正的意義上的智能機器人,還差得很遠。
當然,雖然人工智能一直都處于計算機技術的最前沿,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并不象我們期待的那樣迅速,也曾因計算機計算能力的限制無法模仿人腦的思考以及與實際需求的差距過遠而走入低谷。人工智能的問題的在于,一方面哲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所研究的智能層次高而抽象;另一方面ai邏輯符號、神經網絡和行為主義所研究的智能層次太基本。由于對中間機制知之甚少,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各種ai理論,就只能是或者完全不同于人類思維,與人類的思維模式相距太遠,同時在人類思維方式的理解上也有待突破,不然很難形成更新的ai框架和理論體系。盡管如此,多學科的聯合協作研究也帶來了足夠引人注目的增長。因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還不完整,我們還不能從本質上解釋我們的大腦為什么能夠思考,這種思考來自于什么,這種思考為什么得以產生等一系列問題。但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相信它會給世界帶來難以預料的變化。
[1][美]l[美]peternorvig人工智能:一種現代的方法(第3版)。
[2]人工智能及其應用蔡自興徐光佑。
[3]游戲人工智能編程案例精粹[美]matbuckland.
[4]機器人學導論[美]克來格(craig,j.j)。
[5]計算智能導論(第2版)(南非)英吉布雷切特。
人工智能機器人論文題目篇二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著力打造智慧生活,互聯網、智能機、液晶電視、空調也逐漸步入了千千萬萬的家庭。
1977年英國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的經理預料,將來任何人都不會在自己的家里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計算機。計算機不會被大多數人使用,然而在日新月異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里不是用電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高樓大廈里職員們正使用計算機記錄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漫畫家打好畫稿在用計算機進行掃描、上色;學校里每一間教室都放置一臺,老師則利用計算機為學生講解課文;打印店里一臺臺計算機正忙碌的工作著。然而那位經理怎么也想不到將近半個世紀的今天計算機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也從原來笨重的以至于塞滿一整個房間的機器到如今教科書厚的液晶。
展望未來。
未來,一個抽象的代名詞——觸摸不到,感受不到。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暢想,我暢想暢想著城市美好的未來。城市的美好,必然少不了那一片霓虹燈。繁華的夜景,熱鬧的人市。那繁榮景象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一片黑暗嗎?不,至少有盞明燈。是那些流浪者的家嗎?不,至少有間草屋。光明固然美好,黑暗也將會被無數明燈所點亮。我暢想,暢想城市那份恬靜。
當人們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工作時,他們的心情是平靜而喜悅的。此時,自行車已成“古董”,人們只能在博物館才能見到。在寬闊、現代化的立交橋上,一輛輛高級轎車來回穿梭。在居民小區里,物業管理是機器人,二十四小時服務。工作的地方沒有了原來的狹隘,不再只是人手一臺電腦埋頭工作,而是兩三個人一個辦公室,攝像頭、監視器什么的都不在有,人們誠實守信、勤勤懇懇。工廠是機器人工作的崗位。
我們把美好的夢想層層堆砌,讓高瞻遠矚的目光投向時代的前沿,審視昨天,展望未來,沿著金光大道,一步一步靠近我們心中向往的地方。讓我們暢想美好的明天,走向美好的未來!
其實幸福。很難!當黑暗籠罩住了城市,永遠沒有那一角:有人在打架斗毆。難道這就是美好城市?現在這份重任落下來了,在每個人的肩上,還有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更落在了我們的筆尖,我們要用筆去描繪未來的城市,畫出她最可愛的一面、美麗的一面。我們的校園里,紙屑很珍貴,因為它從不露面。微笑很普通,因為它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城市的。美好如同筑房子——第一層是文明,第二層是平安,第三層是繁華,第四層是快樂。只有不停地建造,才能蓋上它的屋頂——美好。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建造這幢“美好”的城市!
人工智能機器人論文題目篇三
論人工智能與自然智能的關系
摘要:人工智能從其產生開始,就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已成為人類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它開拓了解放人類智能的道路。但與人類智能相比,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只有在人類智能的配合下,它才能真正發揮預先設定的功能。不論從人工智能與自然智能的關系以及能動與被動的關系看,還是從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看,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智能、甚至統治人類智能都是不可能的。
中圖分類號:b8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07)02-0137-04
延長和增強人腦的智能,提高主體認識能力,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在某些局部功能上,人工智能已經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類智能,但從全局看,造出一個與人一樣能夠思維的機器來,是不可能的。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發展的,人的智能水平處于進化之中,作為人類認識工具的人工智能也在不斷發展,但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的差距始終存在,人的主體地位是改變不了的。
當我們對智能機器作哲學分析時,應當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評價,否則,對人工智能這門新學科的發展是不利的。實際上,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還有待智能科學、思維科學的發展。現在距離真正的智能系統尚很遠,盡管就其潛力而言,人工智能是2l世紀的科學。
一、人工智能的發展
人工智能是相對人類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機械和電子裝置來模擬和代替人類的某些智能,也稱“機器智能”或“智能模擬”。人工智能的發展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利用電子技術成果和仿生學方法,從大腦的結構方面模擬人腦的智能活動,即結構模擬;二是以控制論、信息論為理論基礎,采取黑箱的方法,用電子計算機從功能或行為方面模擬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即功能模擬。
人工智能作為具有高度綜合性的學科范疇,包含著非常豐富深廣的內容。它是系統論、控制論、信息集約論、電子學、仿生學、心理學、語言學、機器人學、數理邏輯學、模糊數學、神經生理學等多學科橫斷跨界、交融結合的產物,其包羅各門學科的廣泛性,可以說除哲學之外,任何一門科學都不能與之相比。概括地說,人工智能是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和思維科學技術三大領域有機綜合的產物,其誕生和發展將促使人類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及主體自身升華到一個劃時代的新高度。
雖然人工智能這個控制論的分支,從產生到現在還只有很短的歷史,但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應用研究方面都已取得很大成績。
二、人工智能的優越性
人工智能作為本世紀中葉新崛起的、綜合性最強的新興前沿科學,它涉及非常廣泛的學科領域,它也可以同各門科技成果相結合,形成獨立的綜合性智能科學體系。在當代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浪潮中,它愈來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1、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的必要補充。人工智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們創造了各種復雜的機器設備,大大延伸和擴展了自己的手腳功能,迫切需要相應地延伸思維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情況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它是機器進化的結果,也是人類智能的物質化。它和人腦功能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使人類的認識范圍不斷地向微觀和宏觀兩極擴展,使人能通過間接方式達到對事物更深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使意識的內容得到極大豐富和增長。它已成為人類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技術“助手”。
中國科學院吳文俊在機器證明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他在這個領域內找到了一個快速判定過程,將幾何問題表示為代數問題,于1977年證明了初等幾何主要一類定理證明可以機械化。后又于1978年證明了初等微分幾何中主要一類定理證明可以機械化,而且找到了實現機械化證明切實可行的方法。1980年,他只用了幾十個小時就在一臺微型機上得出一個不算簡單的新定理。吳文俊的工作對人工智能有兩點啟發:一是強調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從機器模擬人的求解目的轉向討論機器求解問題的方法;二是使人們重新注意定理證明技術在實際中的具體應用,特別是在實現信息檢索機械化中的重要作用。
2、人工智能開辟了人類智力解放的道路。人工智能預示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成為改變社會生活面
貌的巨大杠桿。現在,自動化技術不僅滲透到工業、 農業、 建筑、交通、航天和武器等生產和軍事領域,例如,現代軍事技術的重要分支——戰術模擬技術,就是用“蒙特一卡洛法”的處理隨機因素的數學方法,在 計算機上完整地模擬包含在戰斗過程中可能出現成百上千的偶然性因素,并使過程多次重復,從而模擬出可能出現的戰斗結局;而且滲透到產品訂貨、自動售貨以及分配等流通領域;還滲透到銀行 管理等金融領域,圖書館管理、情報資料檢索,電化 教育以及通信等信息領域;甚至在家庭里面,也出現了各種自動化家用電器。有人把這些自動化叫做四“a”革命或者五“a”革命,即四個或五個方面的自動化:工業自動化、農業自動化、信息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或家庭自動化。
三、人212智能的局限性
同人的智能比較,人工智能有若干局限性。人工智能是利用了人和機器的共性——兩者都是一個信息轉換系統,而拋開了人和機器的區別。但實際上這種區別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本質區別: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的智能,而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它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
1、人工智能只能模擬人的某些自然屬性,人的 社會屬性是不能模擬的。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只是主體認識客體的手段。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它的邏輯結構建立在二值邏輯基礎上,計算機只懂機器 語言,即由“1”與“0”組成的代碼。嚴格地說,機器連“1”與“0”也不認識,只不過是穿孔卡片通過光電管把代碼變成脈沖信號而已。即使給計算機配上智能 軟件,可以稱之為智能機器,也不能改變計算機的性質,它仍然是 認識工具。早期的電子計算機由人直接操作,是人在使用工具。目前雖已部分用程序完全代替了人的操作,使信息處理自動化,但程序體現的是人的認識活動,它僅把人的直接操作變為間接操作,因此,仍然是人在使用工具。作為認識工具的計算機,在本質上是一種處理信息的機器。
人腦與這種信息轉換器不同,它不僅是加工廠,而且是信息源。雖然人的認識過程也需要信息處理,但更需要對所理解的信息進行思維,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觀能動性。如果以控制論的觀點來分析,那么所謂能動性,就是人的大腦在獲取外界各種信息后,自動地進行分析、綜合而作出反映;同時,又與原來儲存的信息進行比較、概括,最后作出控制客觀對象的決策,付諸具體的行動。在整個過程中,相對于主觀來說,認識和 改造的客觀對象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
智能機可以模擬人的思維,甚至可以部分地超過人的思維功能,但在人事先沒有給它安排好程序的情況下,它不能主動地提出任何一個問題,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就是說,它沒有人和人腦那樣的能動性。相對于人來說,它只能是被動的。由此可見,信息處理與認識活動之不同,就在于機器只“理解”信息的形式,進行符號加工;人腦卻能理解信息的內容,進行能動思維。
3、人工智能只有在自然智能密切配合之下,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之間存在自然而合理的分工,決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取代,而是要相互補充和相互支援,并合理地 組織優化相互間的關系。對這兩個系統而言,人是主要的。人工智能應處處為人 工作,適應并滿足人的需要。人和自然智能不僅是人工智能的建立者和使用者,而且是人工智能的唯一掌握者。
四、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類智能
隨著控制論研究的深入和智能機器的 發展,出現了人與計算機的關系問題,包括機器能否思維,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有無界限,機器能否超過人、統治人等。對于人和(人工)智能機器的關系問題,應該進行辯證的考察,既要看到兩者的 聯系,又要看到兩者的區別;既不能把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界限絕對化,又不能抹煞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
就人類的總體而言,智能機的 應用,只能保證人類思維的發展,決不會取消或減弱人的思維活動。
1、從人工智能與自然智能的關系看,機器超過人、統治人是不可能的。人的自然智能,就是指人的智慧和能力。它與人的知識不同。如果說,人的知識是對客觀外界規律性的認識,那么智能則是運用這種對客觀外界規律性的認識來解決矛盾,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從信息論的觀點看,知識主要指一個人有目的地以某種很好的方式使用這些有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知識是智能的基礎,智能是知識的深化和發展。
人工智能則是用電子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活動,完成一部分原來需要人的大腦擔負的工作。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用機器模擬人腦的功能,是人腦的延長。人工智能只是人腦智能的放大和延伸,它是由人創造的。機器智能所具有的“思維”能力,不過是人的思維能力在機器上的投影,是模擬人的思維的結果。人工智能僅僅是對輸入的信息根據指令進行歸納和選擇,它決沒有自身的目的性,不會產生自覺的目標。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類智能的本質特征。人工智能只能在原有的知識中進行排比、篩選,而不能產生創造的靈感。人腦的思維可以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直接越過一系列復雜的邏輯次序,可以不拘泥于原來腦中儲存的信息辨認客體。人工智能和人類思維的不同還在于,人工智能不能模擬人類思維的社會本質。由于人工智能不具有社會屬性,因而它永遠也不能成為獨立的思維主體。
2、從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看,機器超過人、統治人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用機器模擬人的思維功
能。因為作為物質的一種運動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可以認識的,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因此人們可以制造出特定的機器來模擬思維的一定方面和特性。機器模擬思維的前提是對思維的認識,其中包括對思維的物質基礎、思維規律以及思維功能的認識。然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一條基本原理就是,認識的客體決定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先于認識的主體。主體對客體的認識總是受客體發展程度的制約。作為認識客體和模擬對象的認識在后,只有隨著人腦及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人對大腦及其思維能力的認識才能發展,從而機器模擬大腦及其思維能力的活動才能深入。因此,人工智能只能理解信息的形式,而人卻能理解信息的內容。
3、從能動與被動的關系看,機器超過人、統治人是不可能的。用哲學語言說,就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因此,不僅機器不可能有這種能動性,連動物也沒有這種能動性。正是這一點,電子計算機雖然可以在某些方面,如運算速度、精確性及記憶容量等方面超過人,但在總體方面,永遠不可能等同于大腦,更談不上超過人、統治人。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是以機器為主體,模擬人的智能而人工地制作出來的。作為模擬,它就不是機器作為主體的智能,而是人的智能向機器的傳導和轉移。機器本身沒有智能,它不能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不能作為智能活動的主體。人與機器智能效應是互補互促的關系,彼此相互作用、取長補短,互相推動、攜手并進,因而既要發揮人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機器的高效處理信息的特長。這樣,人類將會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可見,用人工智能系統來模擬人、模擬思維,是自然科學中唯物主義路線的體現;仿生學、控制論、自動化的成就,是唯物主義的勝利和唯心主義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