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系。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新時代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心得體會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心得體會1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包容力,表現出豐富多元、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此次有幸觀摩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展覽,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
以中華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物則是文化奠基和傳承的最好載體,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參悟天地之間,將自己對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結成一件件器物,又經無數代人的努力,得以流傳至今。中華文化之“源”,不是單一的.,是多源頭的,有史前紅山人的“玉龍”,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為配飾,以顯示尊貴和財富,而如今的中國人,也對玉情有獨鐘;而到了商周時期,商人于龜甲刻辭,不僅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能讓后人一睹早期漢字的風采;而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創建三公九卿,為后世建立大一統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后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綿長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綿延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傳承。
流,集多源之水。現實和歷史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于將多樣民族文化融合并傳承的民族,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我們有喜愛自然主義裝飾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還有在大理國時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鳥”為護衛神鳥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采用中東鈷藍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銅胎掐絲琺瑯”工藝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繪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故事圖》,同時我們又將我們瓷器、茶葉、絲綢等出口出去,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匯”,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匯,攏萬流于一處,成百川之淵藪。我們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憑借著以和為貴、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汲百家之長,取萬物之精華,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著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筑萬里山河,共護江山萬里。
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社區是社會的基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融入社區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內驅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展示中華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時刻牢記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將它交給后人!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心得體會2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獨占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后,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于首位,在這么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系。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并一直在進行的項目,該項目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游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系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系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并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著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通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互聯網+”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通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臺,通過比賽的方式并制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引領當今世界潮流,中華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才能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巔峰。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心得體會3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為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指引,也為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華大地扎根、收獲累累碩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例如,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民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知易行難、知行合一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思想與唯物辯證法,都是相融相通的。
我們黨歷來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同志撰寫《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通過對立統一、知行合一等哲學命題,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作出深刻總結。同時,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局面,我們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廣泛發動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改革開放新時期,“小康社會”這一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奮斗目標,堅定了中國人民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黨更加重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不斷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踏上新征程,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我們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偉大的中華文明。堅持有機結合,防止流于表面、生硬僵化;堅持有效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務求實效。通過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同時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應當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展現新的擔當作為,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貢獻力量。我們將積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寶庫中尋找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力爭推出一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充分挖掘和用好山東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著力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國家課題研究,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和闡釋。加快推進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