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一
1、感受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2、找一找故事中有哪些長長的線并用句式長長的線說出來.
3、幼兒學會關愛長輩.
4、學習打電話的禮貌用語.
5、體會做事要仔細,不要粗心大意。
6、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1、手機一臺;
2、固定電話一臺;
3、電子資源圖片《我和我的外婆》。
一、開始部分
1、拿出一臺手機,問幼兒這是什么?
2、再拿出一臺固定電話,問幼兒家里有這樣的電話嗎?你們平時用它和誰聯系?
二、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教師和幼兒共同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2、幼兒仔細觀察畫面、認真傾聽.
三、和幼兒討論故事《我和我的外婆》之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1、故事中有哪些人?〔我、外婆〕強調故事名字,幼兒說一次.
3、教師解說故事中馬路上長長的線是什么?長長的毛線用來做什么?外婆臉上的陽光線是什么?讓幼兒感受外婆的溫暖。
4、你的外婆愛你嗎?如果給外婆打電話我們要給外婆說什么?教師引導:你好!謝謝!再見!
四、角色表演
1、教師扮演外婆,請小朋友和老師表演并用禮貌用語。
2、游戲:和同伴一起玩打電話的游戲。
五、結束
在本次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孩子的語言表達不夠成熟,缺乏連貫性;孩子們安靜傾聽同伴發言的習慣仍需加強等等。總之在以后的活動中我們會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與教育,爭取做得更好。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二
(1)理解散文的化合物形象和情節內容,學習比喻句。
(2)感知敘事散文的語言特點。
(3)學做有責任的人。
(4)愿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指偶,圖書,教學掛圖等。
(一)初步感知,引出難點
1、引導幼兒自由閱讀散文、圖畫書“你在書中看到什么?書中講了什么事?”
2、談話活動。
“小朋友什么時候會臉紅?臉紅得像什么?”
(引導幼兒說比喻句)
(二)欣賞教師邊有表情的朗誦散文邊進行指偶操作
“故事里誰會臉紅?你們喜歡誰?”
(三)理解散文內容
1、逐幅出示掛圖通過提問理解散文內容
畫面一:“貓做錯了什么事?它做錯事后怎么做?它會臉紅么?”(豐富詞匯:溜掉)
畫面二:“黃狗、花狗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為什么狗、貓做錯事臉都不會紅?小孩做錯事會臉紅嗎?”
畫面三:“小孩會臉紅嗎?小孩做錯了什么事?”
“打破茶杯后,他們又是怎么做的?他們說什么?”
(豐富詞匯:頓時、畚萁)(幼兒學說:“怪我不好,請原諒!”)
2、感知作品中的比喻句
“小孩做錯事時,臉紅得像什么?”(“他們一下紅了臉,臉蛋紅得像落山的太陽。”)
“小孩改正了,做好事,臉紅得像什么?”(“臉更紅了,紅得像初升的太陽。”)
幼兒學說比喻句:“他們一下紅了臉,臉蛋紅得像落山的太陽。”
“臉更紅了,紅得像初升的太陽。”(結合動作學說。)
(四)討論:“如果人人都沒有責任心,世界會變成怎樣?”
散文詩的欣賞、學念也是重點,所以感知的過程是必要的,前面的自主送太陽是個前期導入,在老師有意識的提煉下,其實已經是對散文的理解了。但由于我的活動組織中,前面的環節放得太多,導致后面欣賞、學念時間不夠,比較欠缺。對散文的朗誦太少。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讀讀本,嘗試表現動物不同的情緒表現。
2、能夠根據邏輯順序進行合理的推測,初步了解一物降一物的特點。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動物圖片、大書
1、導入活動。
2、閱讀大書。
(1)觀察封面:畫面上都有些什么?跳蚤有什么本領?教師指讀書名,提問幼兒:“能夠在山里面稱王的可能有哪些動物呢?”
(2)、第1頁:畫面上有誰?它的動作是什么樣子的?它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它在說什么呢?教師引導對于圖畫的閱讀之后,直接出示文字,請幼兒進行朗讀。
(3)、第2頁:畫面上都有誰?它的動作時什么樣子的它們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跳蚤心發慌?甲蟲說了什么?它為什么要這么做?教師注意引導幼兒使用豐富的詞匯描述動物的動作和表情。
(4)、第3頁:甲蟲的動作是什么樣子的?它為什么這樣興高采烈的,甲蟲害怕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可能是誰出現了?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用動物小圖標示范邏輯關系。
(5)、第4—11頁:它們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它們的動作是什么樣子的?下面又會是誰出現呢?為什么?教師示范兩頁左右的文字閱讀,之后請幼兒嘗試自主閱讀文字。
(6)、第12頁:公牛怕些什么?圖畫上半部分的曲線表示什么?它究竟怕什么東西呢?
3、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4、教師帶領幼兒逐頁朗讀文字,鼓勵幼兒讀出動物的語氣。
5、評議結束。
本故事生動有趣,教師在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時候,啟發幼兒觀察甲蟲、蜥蜴、公雞、黃狗、老牛的特點,如某某動物的牙齒很鋒利,它能把一個動物吃掉,某個動物的腳丫很大,能把動物踩扁等,引導幼兒了解為什么有些動物怕他,理解動物之間強、弱關系。提示幼兒觀察動物的表情怎么樣,是生氣了,還是高興了。請幼兒學學動物們生氣和高興的樣子。通過模仿動物的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能很清楚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進而引導幼兒理解一物降一物的特征。本節活動幼兒的參與興趣都很高,回答問題積極主動,但由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閱歷少,對有的動物不了解,所以在回答問題中不能正確回答,這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增加這方面的知識。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四
1、對中國傳統文學作品感興趣,能在具體面前大膽朗誦、講故事以及表演,能較專注地傾聽和觀看同伴的表演。
2、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能分工合作,共同參與表演。
1、幼兒事先對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和古詩有一定的積累。
2、大轉盤一個,轉盤表面分成四部分,分別標有神話、寓言、古詩、成語四個詞語;獎品若干。
能在具體面前大膽朗誦、講故事以及表演,能較專注地傾聽和觀看同伴的表演。
參與小組討論,能分工合作,共同參與表演。
1、談話引出主題。
從古到今,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無數精彩的故事、優美的詩歌。
2、分組準備。
(1)按照表演的內容分成:神話、寓言、成語和古詩四組。
(2)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參加其中一組。
(3)每組幼兒自由討論表演的形式。
(4)教師巡回指導。給每組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3、展示活動。
(1)今天誰會第一個來表演呢?
(2)根據大轉盤的的轉動,請幼兒上來表演。
(3)根據幼兒的表演教師適時的提問和評價。
本單元以成語、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為主,因此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也放在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上,我從幼兒所積累的成語和聽過的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入手,以拓展成語和展演故事為主,來豐富幼兒的成語故事和語言積累。讓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地朗誦詩歌、講故事以及表演故事;鼓勵幼兒積極地參與小組討論,提高分工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幼兒專注地傾聽和觀看表演的習慣。但我并不滿意自己的活動中實際教學,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沒有延伸和拓展,整個活動雖然在環節上以闖關的形式博得了幼兒的喜愛,但是實質上基本沒有達到原來自己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五
1、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活動,以及它的對話,能用較清晰的語言進行講述。
2、掌握和運用動詞:提、沖、修、刷、推等,并能用肢體語言來表示。
3、教育幼兒懂得環保,知道在生活中要多開動腦筋,就可以利用廢物做成有用的東西。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圖片、磁帶、實物、破鞋子、動詞卡、教室內稍作布置(好添加報紙做的東西等)、頭飾:小兔、小松鼠、小鼴鼠、模擬皮鞋車。
一、出示圖片,教師直接引題:
師:這幾幅圖,你們見過嗎?
那這個故事,你們肯定聽過了。誰來給老師講講這個故事,圖片這么好看,故事肯定很精彩。
二、請幼兒來看圖片,進行講述故事
不管講得如何,教師給予肯定與鼓勵,讓幼兒大膽地進行講述,口語表達能力方面得到一次鍛煉。
三、全體幼兒來完整地聽故事。
教師邊引導幼兒結合圖片來聽故事,鞏固對故事的掌握。
四、以幼兒來教師講故事的形式,對故事中的對話及動詞進行掌握。
1、(出示實物:舊鞋子)全體幼兒來講述,教師來表演,重點突出小兔子、小松鼠,它們看見這只破皮鞋時,不為心動的表情,并能用動詞:“提、聞"來表達出來。
2、注意講解動詞(做皮鞋車這一段的語言描述動作性強),教師引導幼兒掌握和運用動詞。
如:提來一桶水(出示:“提”字寶寶),鼓勵幼兒用肢體語言來表示,并能用詞來講句話。
3、注意提醒:小兔、小松鼠再次看到又新又漂亮的皮鞋車時的神情,及鼓勵幼兒學習他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送給小兔上學.給小松鼠送去松果)進行品德教育、情感交流。
在活動設計中應該更注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的語言氛圍,鼓勵幼兒想說、敢說、愛說;老師在活動中可以將第一幅圖作為一個引導,后面的幾幅圖可以讓幼兒自己觀察和講述,并鼓勵幼兒有不同的答案,續編出不同的故事結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創造性;活動中還可將其他領域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使活動能動靜交替,讓幼兒快樂學習!
大班語言樹真好公開課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清潔的新奇有趣,體驗仿編故事的樂趣。
2、能根據故事清潔大膽想象進行仿編,嘗試與別人想得不同,編得不同。
3、能安靜傾聽別人講述,并能大膽與人交流。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1、故事圖片一套,范例圖示圖一張。
2、幼兒每人一張畫有圖示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1、老師講述故事開始和中間部分
提問:
? ? ? ?(1)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松鼠找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建造新房子?
(3)小松鼠的房子帶它到了哪些地方?
2、猜想:小松鼠的房子為什么會動呢?
3、聽故事結尾部分
提問:故事里說小松鼠的房子為什么會動?
2、教師邊出示圖片邊完整講述故事。
3、提問:
(1)第二天,小松鼠發現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它看見了什么?說了什么?老師將小朋友回答的內容用圖示表示出來,并引導幼兒連起來講一次。
(2)第三天,小松鼠發現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它看見了什么?說了些什么?同樣用圖示表示,并要求幼兒連起來講。
(如果小朋友聽得不清楚,教師可把第二、三段分別再講一遍)
2、請個別幼兒嘗試仿編,并引導幼兒用符號,圖案表示出來,完整講述。
3、每人一份圖示,幼兒自由仿編,記錄,并完整講給同伴或老師聽。
指示語:下面我就給沒個小朋友發一張圖,你們就把自己編的烏龜爺爺帶小松鼠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說了什么,用圖示表示出來。如果遇到不會畫的東西,你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只要你自己看得懂就行了。編完后,還可以把你仿編的內容講給小朋友或老師聽。
活動反思:
《會動的房子》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房子怎么會動?怎會到山腳、到大海、到草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帶給孩子許多懸念的情節線索能有效引發孩子們大膽聯想,能使孩子在看看、想想、說說中發展思維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在經過一番的討論商量后,今天我為大家展示了此活動,在執教中由于多種因素,有得有失,下面就本次活動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整個活動孩子們始終能保持情緒愉快、情感投入、思維活躍。這大大為整個活動帶來了一個亮點。分析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兩方面:
一、從圖書本身來看,《會動的房子》在幼兒的經驗中,房子本身不會動,但是小松鼠蓋的房子卻可以從大樹下跑到山腳下,從山腳下跑到大海邊,又從大海邊跑到草原上。!.屈老師.教案網!小松鼠的房子為什么會動呢?這個疑團一直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使幼兒始終保持著對圖書的閱讀興趣。
二、抓住重點,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故事。本故事共有7張圖片,利用課件形式展開引導孩子想象、猜測新房子為什么會動?并學說小松鼠來到每一個不同地方的話:“咦,新房子跑到山腳下了!呀,新房子跑到大海里來了!哇,新房子跑到草原上來了!”活動下來,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較好,了解了房子會動的原因,感受到了故事有趣,體驗到閱讀的快樂。目標基本達成,重點突出,效果好。
但在執教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繪本教學應讓孩子充分觀察、表達,但在執教中,自己對于課件的處理還不夠完善,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呈現。那樣的話孩子想象、表達的空間一定會更大。對于“小松鼠會對烏龜說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孩子說不出來,說的有點散,回答不到點上,我想如果這段對話由老師拋出,孩子可能更容易的去理解朋友之間的友愛之情,使得在情感方面我引導的還不夠升入。最后集體觀看課件完整閱讀這部分我和孩子的互動不夠,這也是我欠考慮的一個方面。
活動下來還有許多值得我思考和反思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怎樣讓孩子更自由、生動的講述,更完善的發揮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在享受中學習。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孩子會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