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制定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充分了解,以確保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教案模板的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請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選擇合適的模板。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一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領悟《蒹葭》所要表達的主題。
2、能力目標: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3、情感目標:培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純潔的愛情觀。
重點:、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對伊人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難點:1、對伊人的理解。2、賞析多主題的詩歌。
課型:
1、作者介紹。
2、解題。
3、介紹《詩經》。
4、熟讀并背誦全文。
5、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6、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
7、對伊人的理解。
8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第一組題第二組題。
1、介紹作者。1、背誦賞析第一節。
2、解題。2、重點語句理解。
3、介紹《詩經》3、名句賞析。
4、接龍背誦全文4、歸結第一節。
第三組題。第四組題。
1、背誦賞析第二節1、背誦賞析第三節。
2、重點語句理解2、重點語句理解。
3、名句賞析3、名句賞析。
4、歸結第二節4、歸結全文。
1、朗讀課文,
2、默寫全文。
預習小節: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課型:展示課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1、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完成四組題綱內容的展示。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1、接龍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二
基礎型課程。
1課時。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1、繼續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三
教學目標:
2、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義性,從而發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教學重難點:
1、“伊人”多義性探究。
2、賞析多主題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朗讀詩歌,爭取熟讀成誦;
2、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二、課堂安排。
1.導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樂,ppt顯示歌詞,要求學生比較歌詞的第一段與原作第一節,看看哪個詞語在語意上有明顯改變。
2.發現:“伊人”改為了“佳人”
引出問題:“伊人”到底是個怎么樣的形象呢?
3.誦讀感知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請一男一女兩位同學朗讀)。
4.問題:試簡要概括詩中“伊人”的特點?
(要求讀出作為理由的詩句,穿插讀法指導)。
5.學生發言,教師明確:
(1)內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給人以凄清之感――“清”
補充:寫景起興。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終在變化――“飄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終難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右/躋――追尋者不畏艱險,執著追尋――有吸引力。
補充: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2)方法指導:根據詩歌內容出發,可從a直接的正面描寫b景物描寫c旁人的反應三個方面來把握“伊人”特點。
一、課前回顧。
起初選定《蒹葭》一課,首先是考慮其意思比較簡單,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文體特點應該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真正準備起來的時候,卻發現詩經常識、意象、意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一節課的容量,而且總體感覺十分零碎,看似知識點多,實則重點不突出。這恐怕也是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的一個通病,總是希望在一節課講述盡可能多的東西,而忽視了學生到底能消化和吸收多少。教學目標的選定其實也是一個梳理思路的過程,如何把眾多零碎的知識集中于一個明確而突出的目標之下,成為了我前期準備過程中思考的主要問題。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始終明確了兩點:一是教學目標設定要簡明突出,能貫穿整節課,能調動學生,二是目標的設定離不開對文本本身的特點及聽課學生的特點的考慮。教學目標確定,第一步要明確文本的的價值。《蒹葭》一詩,基本內容比較明確,字詞方面的障礙也不大,其基本價值有二:一是其作為《詩經》的文體價值,也即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起興等特點,二是其審美價值,詩中主人公堅定執著的追尋精神以及伊人形象的多義性均可作為審美價值的挖掘點。考慮到本校學生整體的基礎水平較好,我最終決定以伊人形象的多義性為突破口,立足文本分析,將相關的基礎知識貫穿在伊人形象的分析中,調動學生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
目標明確后,具體的課堂設計,我選擇了以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作為導入,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伊人”,而后通過文本的細讀分析把握伊人特點進而再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這樣一來,起興、重章疊句等基本內容就無需專門單獨講,只需滲透在就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即可。至于討論環節,我也搜集準備了許多已有說法作為小結備用。經過這樣的準備,目標是明確了,但實際操作中卻并不那簡單。在準備試講和與師傅、同事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如何自然地將重章疊句、起興等相關知識點滲透在對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如何在伊人特點把握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學法指導,如何有效地應對討論中出現的意外問題,均成了這堂課準備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二、課堂實錄。
實錄一:導入。
課前《在水一方》的音樂導入還比較順利,由于我提前已將歌詞在幻燈片做好,所以帶著“邊聽音樂,邊尋找歌詞與原詩比進行了怎樣的改動”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音樂結束,大家很快指出了歌詞把原詩中的“伊人”改為“佳人”這一事實,學生的這一發現倒是完全在我的預期之內。于是我就很自然的引導學生思考“伊人”與“佳人”的不同,當學生齊聲回答“佳人”一般都是指“美女”的時候,我就自然地拋出了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瓊瑤將伊人視作‘美人’,你認為伊人是一個怎么樣的形象?”
導入環節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在水一方》的歌詞與原詩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同,如果學生們不能很快的發現這一不同,我又該做何引導?對此,我的看法是由于這一改動的發現只是引出整節課內容的一個前奏,所以無需過多糾纏于歌詞其它諸如“蒹葭”改為“綠草”等細枝末節的改動,再則也只有“佳人”這一改動最能體現瓊瑤對于原詩的理解。
實錄二:詩歌文本分析,“伊人”形象把握。
在分析伊人形象的過程中,一開始就碰到了難題。當我問及大家從詩中看“伊人”形象有何特點的時候,第一位同學回答的是“迷離”。從語意上來說,迷離具有模糊不明、難于分辨的意思,用來概括處身在由清晨、白露、蒹葭、河水等諸多要素構成的特定環境中的人,并不太恰當。但在課堂上,對于學生這一超出我預期的回答,我進行了追問,試圖讓學生意識到“迷離”一詞用來概括伊人特點其實并不太合適,結果學生也被問得不知所措,我也顯得有些緊張。最終我將追問引向了詩歌開頭兩句的寫景,并歸納出置身“清冷”景物中的“伊人”也具有“清”的特點。這一開頭的小插曲直接導致我在后面分析伊人特點的時候顯得有些急躁,以至有些東西未等學生自己發現就先講了,未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回想起來,其實這種情形,可先請學生坐下、簡要指出學生不足,也可直接放開讓學生討論“迷離”進而引出對伊人形象的進一步把握。而在后面分析到伊人難于接近及追尋者堅定執著態度的時候,未能由“為霜――未――未已”、“一方――之湄――之濉焙汀八中央――水中坻――水中b”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自然地過渡到“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手法,而是后來單獨做的補充,顯得有些生硬。最后對伊人特點的小結,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參照我自己的預設在板書,沒有能適時的參照學生的的一些好想法予以調整。在方法論的指導方面,這個環節從直接的正面描寫、寫景以及追尋者的旁襯三個角度去探究伊人形象這一點倒是落到了實處。
實錄三:課堂討論,“伊人”多義性討論。
在對伊人特點有所把握的基礎上,我將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進行討論,要求討論交流各自心目中的伊人形象,并要求推舉代表發言并說明理由。這個環節最大的不足就是分組后討論的時間過長,而且各種不同看法間的碰撞不夠。不過各組基本上都能從文本出發,得出一些關于“伊人”的看法,有的小組意見趨同,有些小組則意見各異。有的認同瓊瑤的看法,認為“伊人”就是美人,也有的認為“伊人”不一定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還有的認為“伊人”可能是某種理想。最讓人欣喜的是,有位同學指出詩歌有些道家思想的味道,“伊人”就好比看不見摸不著的某種“道”,這種見解也算是討論中的一個亮點了。當然,還有些同學的發言則是完全出乎人意料,比如有位同學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卻只說了追尋者的執著非常讓人欣賞,并未能緊扣“伊人”。不過她的“妙語”也一下子活躍了討論的氣氛,而我也順勢把她所說的追尋者的執著追尋,歸結到伊人的極具魅力這一特點上來。
實錄四:課堂小結。
因為想要把這首詩歌的基本價值和這節課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在小結的時候以盡可能簡潔的語言講解清楚,所以課堂小結在之前準備的過程中花了比較多的工夫。課堂的實際效果卻并不如自己準備的那么好。由于時間有些超,所以順承“伊人”的多義性探究收尾的小結也顯得有些忙亂。原本準備的小結一是詩經文體的基本特點及“伊人”的母題,二是多角度解讀的基礎和意義,但是因為著急有些忙亂故而把“伊人”母題的小結給遺漏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課后反思。
這一節公開課,我給自己的課堂表現打分是65分。雖然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還不錯,但感覺自己并未能很好的把之前的課堂設計的許多環節落實好,而且整節課時間沒能把握好,有些超時。評課的時候,許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綜合一下,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伊人”形象的特點把握,未能很好地深挖詩歌文本,流于空泛。比如對伊人位置由實到虛的這一變化基本上沒有講到。其次,授課過程中相關內容自己的預設性太強,有些時候對于學生的回答引導顯得有些牽強。比如在歸納“伊人”特點的時候就太過于執著于自己預先的準備,臨場應變不足。再者,朗讀方面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整節課雖然讀了三四遍詩歌,但是學生投入不夠。還有,對于詩歌的極具畫面感的意境美沒有做引導賞鑒,未能在授課中把對詩歌美感的閱讀體現出來。最后,時間把握不準。比如像討論時間拖得過長,最后的拓展與作業環節也未能在課堂時間內及時地完成。
正所謂“教,然后知困”,一節公開課的準備,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感觸頗深。《蒹葭》這節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看,個人感覺基本還是達到了對于“伊人”形象的多角度把握,但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地方比較粗糙不夠細致,以后還需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和鍛煉。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四
課程類型:基礎型課程。
教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xx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二、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五
教學時間。
課時安排:2課時。
序號:no3~--4。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領悟《蒹葭》所要表達的主題。
2、能力目標: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3、情感目標:培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純潔的愛情觀。
重點難點。
重點:.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對伊人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難點:1、對伊人的理解。2、賞析多主題的詩歌。
課型:預習課課時:1課時。
預習目標。
1.作者介紹。2解題3、介紹《詩經》4、熟讀并背誦全文5、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6、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7、對伊人的理解。8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導學提綱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組題第二組題。
1、介紹作者。1、背誦賞析第一節。
2、解題。2、重點語句理解。
3、介紹《詩經》3、名句賞析。
4、接龍背誦全文4、歸結第一節。
第三組題。第四組題。
1、背誦賞析第二節1、背誦賞析第三節。
2、重點語句理解2、重點語句理解。
3、名句賞析3、名句賞析。
4、歸結第二節4、歸結全文。
預習反饋。
1、朗讀課文,
2、默寫全文。
預習小節: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課后反思。
課型:展示課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知識回顧。
1.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展示目標。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展示內容。
完成四組題綱內容的展示。
展示總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反饋檢測。
1、接龍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六
1.進一步認識《詩經》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一教時。
1.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2.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作品——《蒹葭》。
3.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學生吟讀。
5.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容。
1.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學生譯讀交流。
5.概括詩歌主要內容。
(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詩經》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節學習成功的基礎。)《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節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3.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點撥。五.美讀。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播放配樂朗讀。
2.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美讀成誦。
1.制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七
教學時間。
課時安排:2課時。
序號:no3~--4。
教學內容:
一、《詩經》二首之一《蒹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領悟《蒹葭》所要表達的主題。
2、能力目標: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3、情感目標:培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純潔的愛情觀。
重點難點。
重點:.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對伊人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難點:1、對伊人的理解。2、賞析多主題的詩歌。
課型:預習課課時:1課時。
預習目標。
1.作者介紹。2解題3、介紹《詩經》4、熟讀并背誦全文5、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6、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7、對伊人的理解。8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導學提綱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組題第二組題。
1、介紹作者。1、背誦賞析第一節。
2、解題。2、重點語句理解。
3、介紹《詩經》3、名句賞析。
4、接龍背誦全文4、歸結第一節。
第三組題。第四組題。
1、背誦賞析第二節1、背誦賞析第三節。
2、重點語句理解2、重點語句理解。
3、名句賞析3、名句賞析。
4、歸結第二節4、歸結全文。
預習反饋。
1、朗讀課文,
2、默寫全文。
預習小節: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課后反思。
課型:展示課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知識回顧。
1.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展示目標。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展示內容。
完成四組題綱內容的展示。
展示總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反饋檢測。
1、接龍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八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元好問有一問倒千古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與愛情有關的詩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今天我們要一起欣賞的作品,是《詩經》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燈片3)。
(一)感受音韻美(播放幻燈片3)。
1.全班齊讀詩歌,要求學生結合上一課時介紹的關于《詩經》的藝術特點,體會《蒹葭》的音韻美。
3.教師明確:《蒹葭》的音韻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讀時采用“二二”拍,聽起來很整齊;
(2)作品押韻:第一章押“ang”韻,韻腳有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押“i”韻,韻腳有萋、晞、躋、坻。
第三章押“i”韻,韻腳有已、涘、沚。
4.請男女生交錯進行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音韻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二)(播放幻燈片4)感知內容。
1.聯系舊知識:我們知道詩歌有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詠物詩等類型,那么《蒹葭》屬于哪一類的作品呢?(——抒情詩。)抒什么情?(——愛情)是不是這樣?我們來看看原文吧。
2.請學生結合注解,盡量用優美的語言翻譯作品第一章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對比第二、三章的內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復?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三章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表現了一位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
1.引導:
2.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閉目自由想象。
3.小組自由討論、溝通、交流。
4.個學習小組選派一位同學描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教師明確描繪時應達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們的衣著打扮?各自的活動?而且發言時應該用一段話來描繪給大家欣賞。
5.審美提升:
剛才大家精彩的描繪,再一次證明了“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咱們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個人的審美情趣,并不統一。之所以能讓大家產生這么豐富的聯想,應該歸功于誰?——應歸功于作品本身!因為它給我們讀者留下了適當的藝術空白:“所謂伊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清晰過她的面容,從來都沒有正對過讀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天邊;她似乎無影無蹤,又忽然出現在水中的小洲。這簡直像鏡中花、水中月,她如夢似幻,若隱若現。
這就是整首詩所表現的朦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詩又貴在含蓄,將最濃烈的愛戀用最不搶眼的色調、最不華麗的辭章表現出來,得確是詩中的精品呵!
深深愛戀——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癡癡守望。
執著追尋——道阻、長、躋、右,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不畏險阻。
失意傷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審美提升: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愛情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體驗,對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可貴的親情、純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愛的事業等。
5.全班再讀詩歌,表現情感美,配樂。
五、品讀:欣賞flash歌曲《在水一方》,鄧麗君演唱。要求學生將畫面中的情境與剛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對照,全身心的體味詩歌各個角度的美。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九
1.進一步認識《詩經》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一教時。
1.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2.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作品——《蒹葭》。
3.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學生吟讀。
5.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容。
1.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學生譯讀交流。
5.概括詩歌主要內容。
(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詩經》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節學習成功的基礎。)《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節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3.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點撥。五.美讀。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播放配樂朗讀。
2.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美讀成誦。
2.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
高中課文蒹葭是高中語文的名篇,也是詩經中最優美的篇章,通過簡單的詩詞,反映出一個美好的故事,下面是高中課文蒹葭教案,一起來看看是怎么對這一課進行教學安排的吧!
教學目標。
1、調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3、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的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同時,調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2、難點: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文研習。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形態)。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表現手法根據課前對《詩經》表現手法的了解和積累,分析《蒹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詩歌,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魅力。
思路點撥。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學生走近《詩經》、賞析《詩經》進而學會研讀《詩經》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練習舉隅。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一
no3~--4。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領悟《蒹葭》所要表達的主題。
2、能力目標: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3、情感目標:培養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純潔的愛情觀。
重點:.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對伊人的理解,對主題的理解。
難點:1、對伊人的理解。2、賞析多主題的詩歌。
課型:預習課課時:1課時。
1.作者介紹。2解題3、介紹《詩經》4、熟讀并背誦全文5、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6、了解《詩經》的結構特點7、對伊人的理解。8重章疊句的手法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題的作用。
1、介紹作者。1、背誦賞析第一節。
2、解題。2、重點語句理解。
3、介紹《詩經》3、名句賞析。
4、接龍背誦全文4、歸結第一節。
1、背誦賞析第二節1、背誦賞析第三節。
2、重點語句理解2、重點語句理解。
3、名句賞析3、名句賞析。
4、歸結第二節4、歸結全文。
1、朗讀課文,
2、默寫全文。
預習小節: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課型:展示課課時:1課時。
環節。
具體內容。
教法學法設計。
1.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1完成、明確預習目標及提綱內容,寫出展示內容。
2、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書寫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完成四組題綱內容的展示。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1、接龍背誦全文。
2、默寫全文。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雎鳩()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二
【教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xx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布置作業。
1、繼續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三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語文《蒹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詩經》中一篇經典篇目《蒹葭》,下課很久了,我和學生們卻沉浸在主人公愁腸百結,幽情難解的相思之中。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和學生都被詩歌著優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復詠嘆的的深情和濃濃的愁思所感染。
1、朗讀過程貫穿整個課堂詩的韻律美感染學生。
一開始,教師配上音樂(有一點淡淡憂傷的輕音樂)朗讀,觸發學生情感;然后讓學生多種方法反復讀,以便理解詩歌內容,充分體會其中的情感。
3、充分發揮多媒體讓學生感悟到各種美(音韻美、畫面美、人性美、主題美、詩意美)。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據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擴充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題。
1、同學們,朗讀、自主學習、討論積極主動,氣氛好。
2、自學后,總結了本詩以晚秋凄涼之景起興的好處。
3、通過反復朗讀讀,學生想到了一副綺麗的追求圖,學生加深了對詩歌的感悟。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讓學生自學體會的時間安排不夠,教師有關灌輸嫌疑,以后當改進。
一首好的詩歌,恰當的教學方法,既能愉悅我們的心身,引起我們的共鳴,還能凈化我們的靈魂,長久縈繞我們心頭。
1.這堂課,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誦。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為主,不能作煩瑣的分析,不能上成練習課。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誦,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
2.又用優美的《在水一方》設置情境,課堂氣氛好,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了師生互動,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3.學生深入地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重章疊句的作用)。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手法學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學方法上采用自讀法、朗讀法、探究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綜合方式,效果不錯。
存在的問題:由于《蒹葭》詩歌文字較為古奧,教學中準備還不夠充分,功底又淺,所以對詩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時課堂也略顯散亂。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著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個別讀,再齊讀)。
二、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近義詞或反義詞放在一起,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躋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為一組交流。
四、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并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著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著的。
緊接著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里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在本詩的重章疊句手法運用上,我以下面的文體形式引導: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復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復,實際又不是完全重復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這時鈴聲響起,沒有給學生們當堂成誦的時間了。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松,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后,他們經歷一些事后,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去微笑吧。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四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從而產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現,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出來。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五
《詩經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1課時(45分鐘)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六
文本。
譯文。
原文。
文本。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案設計(模板17篇)篇十七
1.????配樂朗讀課文,體味感情。??。
2.?讀后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情境。?。
三、品讀·欣賞??。
1.?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各抒己見)?。
示例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示例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點撥】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5.?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四、內容分析?。
五、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