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軟件項目建設方案篇一
我鄉在扶貧實施貧困村開展了扶貧畜牧養殖目有關政策宣傳,使農戶知曉率達100%,鄉分管領導,獸醫站負責人,項目村村委干部于20xx年6月16日在項目村委辦公室召開(前期摸底調查,最終確定有發展意愿的)68戶貧困戶及3戶示范戶共計80余人的扶貧政策和畜牧養殖技術培訓會。使項目農戶科學養殖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下一步項目有序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鄉成立了扶貧畜牧養殖項目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鄉分管領導任組長,獸醫站,項目村負責人任副組長,項目村村組干部,鄉扶貧辦,財政所,項目戶,示范戶等為成員的畜牧養殖項目建設。明確成員單位的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能,相互配合,共同參與項目農戶的項目指導和技術服務。
(一)項目實施概況
1。項目實施區域:鄉村。
2。項目涉及組戶:9個小組,3個示范戶,68個散戶。
3。項目養殖畜種及數量:母豬,生豬(母豬133頭,生豬150頭)。
4。項目建設標準:散戶自建大小適宜的圈舍和購種,面積和標準不作硬性要求。示范戶每戶自建標準圈舍100平方以上(按縣畜牧站提供圈舍圖紙施工),購生豬50頭。
(二)資金組成
1。投資方式:先建,驗收,后補。
2。資金組成(分總資金,自等資金,補助資金):預計項目總需資金100萬元(含購買豬只,圈舍建設工程一切材料費,修建工程工資等),項目戶自籌資金80萬元(含購買豬只,圈舍建設工程一切材料費,修建工程工資等),補助資金20萬元。
3。補助資金來源:縣畜牧移民后扶資金。
4。補助資金標準:散戶補助。母豬600元/頭,最高補助1800元,示范戶補助,4萬元/戶。
20xx年扶貧畜牧養殖項目建設規劃項目散戶68戶,示范戶3戶必須按相關要求及修建標準,規劃等要求統一組織實施,為確保項目村所購動物無疫病和畜牧養殖健康,由獸醫站負責技術指導,并對項目戶購進的母豬,生豬實施動物產地檢疫,檢疫合格并出具相關檢疫證,檢疫收費票據后進行飼養。要求各項目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修建工程和購種任務。
20xx年,在村實施貧困村扶貧畜牧養殖項目建設,示范戶建設畜舍面積共計300平方以上。實施對象:示范戶不一定為貧困戶,散戶是積極性高的貧困戶。
(一)20xx年6月: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宣傳動員,項目分解到戶。
(二)20xx年7月一20xx年10月:組織項目實施。(建圈舍和購種)
(三)20xx年11月上旬:村自查驗收。
(四)20xx年11月下旬:鄉上驗收。
我鄉對項目農戶的修建工程及購種情況實行先村自查驗收上報鄉上驗收后再報縣上驗收。時間在20xx年12月由政府上報自查驗收報告情況,等待縣級抽查組抽查驗收后及時劃撥補助資金兌現項目戶。
軟件項目建設方案篇二
20xx年,新城村和新城鎮農技綜合站通過牽線搭橋,從東方種子公司引進15畝網式無公害生菜制種,使制種業有了新的突破,效益是常規制種的2-3倍?;氐慕ǔ蓪⑻岣咿r民的種植技術和科技手段,其意義深遠,也將吸引更多的種子公司前來投資建設。是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必將成為
我鎮新的又一支柱產業。為推廣這項優質高效農業項目,加快全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制定本方案。
項目名稱:新城村網式無公害蔬菜制種示范項目
項目性質:新建
建設地點:嘉峪關市市新城鎮新城村
建設期限:20xx年-20xx年
管理單位:新城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網式無公害蔬菜制種基地采用“公司 基地”的模式,從東方種子公司引進,20xx年計劃落實播種網式無公害蔬菜制種100畝,以生菜為主。種植技術由公司和基地統一指導、安排,逐步提高我鎮的制種技術,擴大種植規模,提高我鎮的制種知名度,通過基地帶動作用,在2--3年內使項目區無公害網式蔬菜制種面積達到400畝以上。
(1)選地:選擇肥沃、通風的地塊較好,以前茬是糧食作物為佳。
(2)育苗:采用覆網拱棚式育苗,即在苗床上方及四周覆蓋防蟲網,在網頂搭建拱棚,苗棚高1.5米,網高以苗子的高矮而定,每畝需苗床25平方米。
(3)播種時間:一般育苗在3月中下旬,移苗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作物采收在9月底到10月初。
(4)土壤處理:選好耕地在土壤解凍之后,進行土壤消毒和殺蟲處理。要選用無公害低殘留殺蟲劑。在移苗前十天搭好防蟲網架、鋪地膜,并對網內昆蟲隨時進行殺滅。
(5)生長期管理:對耕地內生長的雜草要及時進行清除,以人工清除為主,澆水應勤澆薄灌,少量多次。
(6)病蟲害防治.如果有病害發生,要診斷清楚,選用高效低毒藥物防治。蟲害以預防為主,捕殺為輔,一般每隔3-5天。對網架一周噴灑一次70艾美樂水分散殺蟲劑。能有效防止蟲害的發生。
20xx年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共培訓農村勞動力200人、1000人次,購置種植所需材料,進行100畝種植示范。
項目共推廣網式無公害蔬菜制種100畝
1.育苗棚建議每畝200元,計2萬元
2.防蟲網每畝1500元,計15萬元
3.搭架鋼管每畝20xx元,計20萬元
4.鐵絲,繩索,每畝200元,計2萬元
5.農戶培訓費50000元
6.其它費用每畝100元,計10000元
以上總計投入45萬元
該項目總投資45萬元,市財政配套項目經費10萬元,農戶自籌35萬元。
該項目實施后,每畝可產優質籽種40---50公斤,公司收購價180元/公斤,即每畝收入7200-9000元,除去每畝前期投入及各種成本4000元左右,每畝純收入3200-5000元。效益明顯,高于每畝純普通制種。規模達到100畝,可創產值72-100萬元,創純收入35萬元以上。另外,防蟲網可用兩年時間,搭架鋼管可多次利用,在種植的第二年,可省下大多數的前期投入,效益更佳。
該項目實施后,必將成為我鎮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鎮制種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軟件項目建設方案篇三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xx〕6號)、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xx〕226號)以及《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工作的通知》(云教高〔20xx〕12號)精神,為將云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成為云南乃至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科學基礎教育示范基地,整體水平進入國內同等院校類似專業的先進行列,并帶動和推進云南省綠色經濟強省的“兩強一堡”建設,為加快云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做貢獻。現將具體建設方案匯報如下:
一、建設目標
自1946年起,原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即現今云南師范大學已經開始培養生物科學的本??茖W生,為云南省的基礎教育和綠色經濟建設做出了非常積極有效的、不可替代的貢獻。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本專業建設擬以生物學科發展前沿為引領、學科和教師隊伍建設為主導,抓住教學、科研兩個重點,加強理論基礎、實踐環節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精技能的教師”為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辦學效益和學生的核心(就業)競爭能力,服務云南基礎教育和綠色經濟建設,為“兩強一堡”建設培養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推動云南省跨越式發展。
二、建設思路
以生物學科發展前沿為引導、學科和教師隊伍建設為主線、科研和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為基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內容更新為核心,加強理論基礎與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依托學院科研平臺培養本科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著力研究課程設置及課程體系建設對學生學科專業的知識建構、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辦學效益和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服務云南省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科學基礎教育和“兩強一堡”的綠色經濟社會建設,加快云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三、建設內容
(1)錘煉以高水平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為標志的高素質教學研究型教師隊伍;
(2)以云南省生物科學基礎教育和綠色經濟建設需求為依據、學科發展前沿為動力、教師教育為特色,將本專業建設為特色鮮明、在西南地區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生物科學師范專業;有效帶動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生物科學基礎教育的發展;
(3)加強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將生物科學相關的學科、教育主干課程建設成為省級以上精品課程;為拓展學生跟蹤生物科學發展前沿的能力,積極建設雙語課程項目;
(4)堅持基礎理論、實踐實習和科學研究成果集成,構建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主導的新型實驗課程體系;
(5)培養基礎厚實、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專業發展潛力和拓展能力,服務于云南省基礎生物教育、職業教育、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物能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產(行)業的高素質教學、科研與管理專業人才。
四、建設措施
(1)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科學研究為后盾、社會需求為依據,聘請資深科學家、生物學相關產(行)業專家加盟教師隊伍;
(2)深入探討以生物科學為基礎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優化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科學師范類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相應評價體系。
本著“拓寬口徑、夯實基礎、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原則,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近年的改革探索,人才培養基本框架和策略、培養方案等各個環節已經日趨完善。然而,隨著生物學科的發展及其對教師教育內涵與標準的改革、云南生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生物能源的開發利用、環境問題的突顯,“生物科學”專業的現行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云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過程中,針對云南的微生物資源利用、工業用酶開發、云南人群營養構成與基因組穩定性的關聯、云南能源植物資源與生物能源開發、云南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產出了大量標志性科研成果,有效支撐了依托于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能源持續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環境生物學”云南省省級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云南省省級重點學科、云南省生物質能與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云南省生物質能與環境生物技術創新團隊”的建設。借助以上科研項目的實施和學科和研究平臺條件的建設,完善學院整體的學科布局,促進本科教學,將產業、科研方面的優勢最終轉化為學院教學上的強大推動力,實現教育和產業并重,產業、科研“反哺”教學的發展局面。
如何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引入生物科學專業的課程改革,形成新的生物科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大綱,使本專業建設與云南省基礎教育、科技和綠色經濟建設更有效結合?如何使人才培養更貼近云南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成為高強度、高潛力的“生物專業+生物教學”的雙師型人才?將是本專業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專業建設的重點之一。
(3)在課程建設中,①對原有雙語教學課程和精品課程進行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凝練,培育省級以上雙語教學課程和精品課程;②在本科教學中增設《酶工程學》、《植物生物工程》、《醫學分子遺傳學》、《保護生物學》、《高等植物多樣性》、《花卉學》、《生物倫理學》、《性健康教育學》等與學科發展前沿和地方特色緊密結合的系列特色課程。
(4)結合云南省生物科學基礎教育現狀、生物資源特色和開發利用潛力,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建設力度;
(5)結合專業特色和教育技能的發展動態,深入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探索與改革;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提倡體現不同學術風格、不同知識體系的教學方法改革和探索;
(6)構建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主導的新型實驗課程體系;
為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在本科實驗教學中融入教師大量的科研手段和成果,20xx年,啟動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研究項目。在《發酵工程實驗》、《植物生理學實驗》、《動物學實驗》和《遺傳學實驗》等4門實驗課程中設立了專項基金,在20xx、20xx級生物科學專業實施了“熱激誘導的玉米幼苗的耐熱性的現象觀察及生理生化機制研究”、“特定產物工業生產菌種的.篩選、發酵及應用性質研究”、“原生生物與環境的組合及動態規律研究”和“淀粉酶產生菌的分離篩選、鑒定、發酵條件優化及酶學性質研究”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已成為生命科學學院加強實踐教學,全面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和特色。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20xx年我院的“生物科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然而,如何將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有效地整合到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之中?如何改革驗證性實驗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如何拓寬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范圍及研究內容?亦是本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7)建立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野外實習、教育實習和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緊密結合相關產(行)業的發展趨勢,發揮基地的資源優越條件,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植實踐和創新能力;
(8)強化專業建設和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經濟建設之間的銜接,拓展學生知識體系,構筑良好的發展潛力和適應能力。
五、預期成果
(1)形成學歷、學緣、職稱和知識結構合理,由學者型、教育型、產業型專業人員構成的高素質教學研究型教師隊伍;
(2)建成云南省領先、西南地區具引領和示范效應的“生物科學”師范專業;
(3)構建更適應生物科學發展、云南基礎教育和生物產業發展需求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大綱;
(4)在原有課程建設基礎上,建設一批具有地方和學科特色的特色課程和省校以上精品課程、雙語示范課程;
(5)構建科學管理、高效運轉的基礎實驗平臺、技術實驗平臺和綜合實驗平臺;
(6)建立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主導的、基于生物科學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論綜合應用、設計與創新互動的新型實驗課程體系;
(7)建立10個以上穩定的教育實習和專業實習基地;
(8)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和學校-用人單位信息反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