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一
你們眼中的春節是怎么樣的呢?是幸福的?開心的?還是煩惱的?我眼中的春節可是一個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春節啊!
我膽子很小,特別害怕放炮,一到春節,一些調皮的小男孩,買炮在院子里放,嚇得我趕快跑開,可是,我躲到另一邊,背后又響起了炮竹聲,我“啊呀,媽呀!”一溜煙地跑掉了,哎,我簡直是在“槍林彈雨”中穿行啊!那些小屁孩看到我們女孩子那個熊樣,常常是哈哈大笑。真是丟臉極了!
除夕晚上,放炮的聲音就更大了,連春節晚會都看不好,到了午夜12點,放炮聲就更壯觀了,這家放了那家放,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我只好捂住耳朵,默默忍受。終于熬過了午夜12點,可是鞭炮聲、音樂聲還是斷斷續續的,覺也睡不好。
一到春節,人們好像提前約好了似的,都趕著回家過年,路上,也是擠得很,車子一輛接一輛,紅的、黑的、白的數也數不清,馬路上排成一條長龍,看到都頭大。家里,親戚朋友也多,做飯的、洗菜的,忙都忙不過來,好像這幾天要把所有好吃的都吃到嘴一樣。特別是商場里,買年貨的人,人山人海,一下子就把我這個小不點淹沒了,付錢的隊伍彎彎曲曲,連綿不斷,這天的人們好像一點都不心疼錢包里的錢,各各的小推車里都是滿滿當當的。
我最喜歡看春節聯歡晚會了,因為一年到頭,只有這一次能爽爽地看電視,再說,春節晚會里的節目很精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真的好快活。
“過年了,團圓了”這是我在吃團年飯時,最高興說的話,是啊,家人團聚在一起,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你親親我,我抱抱你,你給我發紅包,我給你送祝福,哇,好熱鬧,好開心!
這就是我眼里的春節,她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啊!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二
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
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
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
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短信傳情,餐館年夜飯,旅游過大年。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眾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眾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為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例如,把公歷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傳統的歷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歷年取代春節。
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沖擊。物質享受為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為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
時代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無論怎么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系調整的需要。無論是旅游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與民族的需要。
一種民俗的傳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會生活環境的。當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民俗心理必然發生變化。然而這種心理變化并不似社會變遷那樣快,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進行長時間的整合。春節作為一個民俗,在社會的發展逐步擺脫農業主導而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時候,去與留就是純自然選擇,而不能人為干預,其保留的也將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于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建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承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進軍,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樂的佳節!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三
春節是所有學生盼望的節日,但是與此同時老師會留一些作文作業,你是否還在為怎么寫作文而苦惱,以下是考試吧為大家整理搜索的關于春節習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非常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與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非常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與“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非常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四
臘月二十四的晚上,天早就暗了。只聽一陣“咔呲咔呲”的聲響,我家的大門被打開了。我展開笑顏,心道:老爸回來了!不出我所料,乘著月色,披著晚霜,這個在外辛苦一年的男人回了家,回來過這個舉國歡慶、合家團圓的節日。
臘月二十五,今天的任務是大掃除。我和老爸分配工作,老爸負責掃地、拖地,我來整理房間。沒過多時,老爸的任務全部完成,我才打掃到一半,就讓老爸幫忙。只見他不停翻著柜子里的東西,沒用的轉眼就扔。他站起身,指了指我書架上的書,問道:“還有用嗎?沒用就處理掉!”我瞪了他一眼,吼道:“有用!”這些可都是我的命根子,扔一本我跟他拼命!可不要在過年前夕發生紅色事件。打打鬧鬧,總算是大掃除完功了,看著煥然一新的家,渾身舒爽。
臘月二十六下午,我手持毛筆,筆尖緩慢地在一張紅紙上行走,這是我在寫春聯。爸爸在一旁念叨:“家里這幾年春聯都是直接買的呀。”我看著眼前的紅紙黑字,覺得還是寫出來的春聯更好,寫出來的有溫度,有味道。那隱約可見的筆鋒里,藏著的是我對年的盼望與期待。記得去年除夕,爸爸貼春聯時我的任務是給春聯抹漿糊,給老爸遞春聯。涂抹漿糊也不是個簡單事兒,我拿著漿糊刮子,沿著春聯邊刮了一圈,一旁的太爺爺連忙說道:“只要涂些在四個角上和每個邊的中間就行了,不用全涂的。”我照做。老爸要貼春聯了,他搬了三把椅子疊在一起,一步步走上去,我看的心驚肉跳,生怕他腳下踩空了。好在過程很平安,當時看著紅色一片的家,聽著電視里傳來的喜慶的音樂,覺得過年真好。
臘月二十七,今天的任務就是一家三人逛街買買買。大街上到處是拎著大包小包,拿著手機刷刷刷的人們。滿臉的笑意,滿街的快樂。
還有兩天,春節就到了,我多希望這兩天時鐘走得快一點,春節來得更快一點。春節啊春節,我們都準備好了,你就快快來到吧!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五
在五個月前就開始期待的寒假于不久前終于如期而至,真是令人難掩歡喜。而現在卻是滿懷的不樂和慌張,這個寒假,這個春節,終究沒有那瞬煙花那樣的絢爛。
三分之一的寒假生活中,熬夜到眼珠將要滾出,再像游魂一樣爬上床,睡到該吃午飯的時候,再左手手機,右手早飯。從夕到朝,又很快到了夕,一天就這么不明不白地過去了,什么也沒干。
偶爾在熟悉的村道中走一走,再也聽不到該是怎樣的銀鈴般的笑聲。是誰家的狗,不識趣“汪汪”狂叫。又經過誰家的廚房,從煙囪中傳出的肉味格外的香。再也不會擔心那個角落會有個火炮,冒著煙,炸開了,嚇得竄上三尺,才后知后覺。也沒有看見那些熱情的爺爺奶奶們再坐在一塊兒磕瓜子、聊家常。
曾經的熱鬧,留在了曾經……
家里雖然不大,但感覺很空蕩。大家都各忙各的,帶著手機放首歌,時不時跟著哼幾句,親人們之間沒有交談。那天十攝氏度,卻是冰冷的'空氣。
年夜飯桌上只有湯水的沸騰,大家靜靜地夾菜,靜靜地吃,最后的晚餐,不見一點歡愉的氣氛。親戚朋友們坐在一起,討論的也盡是孩子們的不足之處,讓人覺得真是“寒酸”呵。
新年的第一刻,我們點燃火炮的引燃線,火炮只是收到了指令,不顧一切地沖上了天,然而,緊隨其后出現的只有一團光亮和一聲爆破聲,又把火炮當做煙花買了,又是一年,不見絢爛的開場。
沒有開樓道的燈,就在誰家的煙花的光亮照耀它所及之處時走上了樓頂。
看,煙花亂綻,紅綠交雜,現在的這片土地就像一個巨大的歌舞廳,廳內的燈光迷亂地閃著。歌舞廳的廳主將所有的音響都調到最大聲,煙花綻破,聲聲震耳,能感受到空氣也在震動,卻不知道它的心情怎樣。靜靜地站在那,不知所措,開心?煩惱?憂愁?也不知所想。“讓一切歸零在這聲巨響。”短短的十幾分鐘,這場歌舞就結束了,燈光也隨之熄滅了。呆呆地站著,回憶,這一年,竟沒什么銘記了的瞬間。
公元二零一九年,留下一個震撼的背影吧!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六
除夕前一個星期,富陽就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大街上紅紅火火,恩波公園里掛著幾百盞燈籠,到處喜氣洋洋。馬路上的車子水泄不通,拍成了一條長龍,人們也忙忙碌碌,拿著大包小包的年貨 ,趕著做年菜。你瞧,東家拿著大刀殺著一頭頭肥肥白白的豬,西家踩著凳子仔仔細細地擦著玻璃窗。這家的小孩踮著腳尖貼著對聯,那家的孩子幫著父母大掃除,忙的不可開交。
一切忙完也就到了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的大年三十了!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忙忙碌碌。媽媽們在廚房力忙著做菜煮飯,滿頭大汗,爸爸們則坐在沙發上嗑嗑瓜子,聊聊家常。小孩呢?我們小孩 的節目可多呢,連飯都沒吃,就迫不及待地跑下樓放鞭炮。什么二踢腿,跌跌炮,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為節日增添了幾分喜氣。過了不久爸爸媽媽叫我們吃飯了,看著滿桌的菜肴,我垂涎三尺,迫不 及待地想、開吃了。
正月初一,我們去超市買了年貨,拜年了。
時間過得很快,眨眼間到了正月初七,大人們又要工作了,又要進入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可我們小孩不用啊,我們盡情的玩耍,吃零食,聽音樂,看電視……豐富多彩。
到了正月十五。春節又掀起了一個熱浪,大街上張燈結彩,紅紅火火,像辦喜事似的,熱熱鬧鬧。走在杭州的河坊街上,元宵味兒更濃了,整條街人山人海,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老字號 街坊人來人往。有賣北京糖葫蘆的,賣麥芽糖的,制作糖人的,首飾藝品應有盡有。
晚上的元宵更別有一番風味,恩波廣場,秦望廣場上空都放滿了孔明燈,匯聚成了燈的海洋。我遠遠向窗外跳去,江邊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片。大大小小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染得 明亮亮的,別有一番風味。
吃湯圓也是元宵節的一件大事。媽媽買來了板栗湯圓,豆沙湯圓,芝麻湯圓,紫薯湯圓……我看的眼睛都直了,這不是吃湯圓,而是一次湯圓展覽會!
春節雖然過去了,但它的熱鬧,它的喜慶,我仍歷歷在目。春節,我愛你!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七
調皮的金猴已經踩著祥云逐漸離我們遠去,而雄壯的金雞卻踏著紅日昂首展翅向我們飛來。正當人們興高采烈,準備辭舊迎新的時候,春節,已加快了它的腳步,向我們翩翩走來。
春節,向我們走來。看!在農家的村莊里,到處彌漫著一種香香甜甜的粘豆包的味道。那是一種用玉米磨成粉后再和成面的食品,以豆沙為餡,吃起來香甜可口,美味極了。品相也好看,一個個粘豆包活像一個個金元寶。再瞧,這家早已把自家釀好的美酒拿出來了,這種酒聞起來就香醇美極了,十分誘人。他們是準備在春節那天“痛飲”一頓的。聽!遠處傳來了幾聲豬的嚎叫聲,啊,可能是有幾戶人家已經開始殺豬了,他們先把豬趕出了豬圈,把它們按在案子上,隨后便用寒光閃閃的尖刀對著肥豬下刺去……小孩們卻很開心,因為他們很快就能吃到美味的殺豬菜了。孩子們貼窗花,放鞭炮,穿著大衣去外面玩雪去了,整個農家盡現著春節的喜慶與快活。
春節,向我們走來。瞧,城市里的商場上掛起了大紅燈籠,披上了五顏六色的彩燈,貼上了大紅布條,上面寫著打折商品的消息。人們的背包鼓起了,而手里的錢包卻也沒有癟了多少。大家難以掩飾自己的興奮之情。在家里,人們打掃房間,掛燈籠,貼對聯,從里到外洋溢著一片喜氣洋洋的歡樂氣氛。雖然要過年了,但人們的工作壓力卻絲毫沒有減弱,工作中的人們依舊忙忙碌碌。而在火車站,準備返鄉的人群已經排成了長龍,他們拿著自己如視珍寶的物品——火車票,背著能裝下幾個人的行李包,拎著滿袋年貨,準備回家過年,說一說他們這幾年在外地打工的“酸甜苦辣”,嘗一嘗爸媽準備的豐盛美食。雖然城市里還是車水馬龍,但春節到來的氣息已經被完全顯現了出來。
春節,向我們走來。她像一位幸福女神,給我們帶來了無邊的喜悅,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憧憬,給我們帶來新的.一年無盡的春暖花開!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八
我們送走了不同凡響的2017年,迎來了充滿期待的2017年。“鐺”!新年的鐘聲敲起來了。過年了!春節里,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春節時,媽媽告訴了我一個關于春節來源的傳說,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夜晚上,就會闖進一個小村莊里,殺害牲畜,有時還會吃人。除夕節一直是令村民們膽顫心驚、談虎色變的一個節日。有一年除夕節那天,村里突然出現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告訴村民們如何才能趕跑“年”。村民們深信不疑,按照老人的話“強裝上陣”。好不容易等到“年”來了,于是村民們分工合作,敲鑼的敲鑼,打鼓的打鼓,發出一聲聲巨響。“年”的臉上突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慌張,它再定睛一看,村民們都穿著紅色的衣裳!“年”嚇得屁滾尿流,慌慌張張地逃走了。于是以后的每一年除夕節晚上,村民們都用同樣的方法來趕跑“年”,屢試不爽。后來,就形成了“過年”這個習俗,敲鑼、打鼓也被放鞭炮所代替。我聽得津津有味,回過神來后驚訝不已。
過春節,拜年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春節里,我拜訪了許多親戚朋友,也給他們送去了真誠的祝福: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祝爸爸媽媽事業步步高升,青春常駐;祝還沒滿月的小表妹茁壯成長;祝身體抱恙的表嬸早日康復……在我給他們送上真誠的祝福時,他們也會給我紅包,收到紅包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很幸福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心里喜滋滋的,像涂上了一層厚厚的蜜糖。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九
同往日一樣,每逢過年,心中總會有一些期盼,希望可以過一個熱熱鬧鬧的新年。但是現實與想象總是有差距的。這個新年,不同與往日的熱鬧,反而很是冷清,奶奶家和我家不同,需要開暖氣,屋子才會熱起來,所以有格外的一份安靜。
由于新電子時代的到來,也由于天氣的寒冷,弟弟妹妹們似乎都不愿意踏出院子的大門,一個個都臥在樓上的沙發上,好像在準備冬眠,呆呆的看著電視上春晚的重播,或神情亢奮的坐在電腦前,打著激烈的泡泡戰士(一種電腦上的水槍游戲)。總的用兩個字來形容:無聊!
可能是看電視看累了,或打電游打累了,這些小屁孩屁顛屁顛的跑下樓,問我:“姐姐,有吃的沒?”我搖了搖頭,接著又問:“姐姐,有玩的沒?”我說:“有啊,里屋,爺爺買的一箱炮在里頭放著嘞!”于是,這些小屁孩都各手里都那著一根香,一副全副武裝的樣子,以表弟為首,弟弟和表妹跟在他后面,口中喊著:“沖啊!放炮啦!”這場面讓我聯想到抗日戰爭,八路軍喊著:“沖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我不由得輕笑了一聲,便跟著他們一起出來了。
這些炮大部分都是煙霧彈,點完后,搞得烏煙瘴氣的,讓人沒法呼吸,回到屋里,房間里的空氣都要比外面好得多。
輕輕的一天已經“飛”過去了,在奶奶家吃完晚飯便坐車回家了,因為我家在十一樓,房上有個大陽臺,我很喜歡趴在陽臺上,仰望著星空,可今天的天空不光有星星,還有一盞盞的孔明燈。它們為天空增添了一份色彩,但同時為大氣污染而增添了一份色彩,我心想:飯鞭炮、放孔明燈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是又有誰想到了這些習俗又給我們生存的環境,增加了一份危機呢!
初二春節初二春節篇十
深圳的春節是最特殊的。
深圳是一個流動人口極大的城市,每到過年,深圳便成為了一座空城。從一月十幾號學生放假開始,這算是過年的開始。從這時起,每家每戶都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
過年前的深圳,那可是熱鬧非凡,街道上車滿為患,到處找不到停車位;商場里人滿為患,擠得沒有落腳的地方;小區里的電梯供應不足。然而開始過年,人便越來越少。左鄰右舍都高高興興提著大行李箱的鎖上門回老家。原本擁擠的供應不暇的電梯,過年時便隨叫隨到。
大街上清清涼涼,雖然張燈結彩,但是幾乎沒有行人,沒有幾個人看。花市是最熱鬧的,這里可是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深圳的愛國路花市,是全國最著名的花市之一,每逢過年,留在深圳的人,定會到花市逛逛。花市不光賣花,還賣過年的小玩意兒,春聯年畫,這恐怕是深圳最有過年氣氛的公共場所吧!花市上人人喜氣洋洋,穿著新衣裳,在這里選著年貨。狹小的店鋪里熙熙攘攘,商家總是應付不過來這樣多顧客。雖然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但是走在這街上,卻年味十足。瞅瞅吹糖人兒,瞧瞧小葫蘆,望望紅剪紙,看著這喜慶的傳統民俗活動便是花市的最大亮點與樂趣。
除夕前是火車站飛機場最忙的時候,二十四小時連軸轉,日夜不停的忙著。這時出深圳的人便是回老家,來深圳的人定是在這邊有親戚被接了過來。深圳的人似乎在一夜間換了一批。
深圳是現代的除夕。家家戶戶燈火通宵,一家人坐在沙發上邊吃邊看春晚。用電話是要排隊的,雖然無法兒回老家,但也要打電話拜年,嘮上兩句。城市內不能放大型的煙花炮竹,但是街道上、花園里、樓頂上都有男孩子們玩著飛碟,摔炮等小樣式的。
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會到公園去玩一玩,那時的公園會擠滿了人,深圳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公園中和這樣多人在一起,真是讓人倍感溫暖。
直到初七,去老家的人又要來深圳了,來深圳的人要回去了,元宵節以后,年便算是過完了,大人們上班,學生再過幾天便要上學了,一切正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