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思念故鄉篇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斜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發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致,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戚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閑情雅致。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蒙眬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后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凄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凄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為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后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于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戚,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盡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
思念故鄉篇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以前從未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但是有一次我在二姨家住了幾個月,才深深地感受到離家之苦、別鄉之痛。
故鄉的春天是生機勃勃的。草坪上,淘氣的小草弟弟探出小腦袋,打量著這個美好的世界;山坡上,桃花杏花匯成一片花的海洋。村東的小河匆匆地趕著路,發出“丁冬丁冬”的音響,像在演奏一曲歡快的歌謠。
故鄉的夏天是美麗無比的。爭奇斗艷的花朵個個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現出優美的身姿。挺拔的大樹撐開綠色的大傘為人們遮蔭蔽日。一群小朋友在樹下快活地玩耍嬉戲,老人們拿著蒲扇悠閑地坐在樹下喝茶乘涼,聊著一天中最有趣的話題。樹林里一隊同學正在興高采烈地采集標本。各種各樣的樹葉裝滿了他們的書包,也裝進了他們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記。
故鄉的秋天是笑聲朗朗的。看著拖拉機載回的一車車大豆和玉米,人們的心里樂開了花。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愉悅,嘴里不住地夸著社會主義的好政策,有說不完的甜蜜和幸福。樹上的葉子枯黃了,落得滿地,成了一塊塊金色的地毯。踩在上面發出沙沙的足音,帶出了孩子們的歡歌笑語。紅紅的柿子掛滿了枝頭,真像一個個紅燈籠。
故鄉的冬天是銀裝素裹的。雪花落在樹枝上,落在房頂上,落在街道上,落在山坡上,成了一個白色的世界。大人小孩都穿著厚厚的棉衣,享受著天地給予的恩賜。
看不夠故鄉的美景,品不完濃濃的.鄉情。
思念故鄉篇三
家,家是什么?家就是離你心靈最近的地方;家就是你心頭縈繞的那份永遠的牽掛;家就是當你遇到暴風雨時避風的港灣。
曾經,家以一種氤氳的姿勢站在我的記憶里。甚至可以說對于家,我從未有過一個完整、正確的定義。只知道,放學以后該回的地方就是家,吃飯時該去的地方就是家,困倦時,可以讓你休息的地方就是家。
或許,我給了“家”一個太廣泛的定義,以至于在即將離家讀高中時,我對我的那個呆了整整15年的叫家的地方竟沒有一絲的留戀。取而代之的是對即將住校生活的向往。家?處處無家處處家嘍!
進入學校,生活完全偏離了想象的軌道。第一天就覺得我期待的這種生活太累、太累,甚至說吃下食堂里的飯對我來說都成了一件極為辛苦的事。這才知道,家,一個那么溫馨的地方。
曾經,我認為我是個堅強,適應能力很強的人,可我錯了。人只有在單獨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我不堅強,真的,一點都不。當現實和想象有著遙遠的距離的時候,我可以做的竟只剩下回憶。回憶奶奶的嘮叨、爺爺的教誨,回憶叔叔送我上車后離去的背影,回憶弟弟身上香香的,痱子粉的味道。然后,以一種氤氳的姿勢,站在風里,等待淚水的洗禮。最終,將回憶裁剪成最奢侈的煙火。
第一次打電話回家,聽到奶奶那熟悉,仿佛就在耳邊卻又遙不可及的聲音,我竟難過地、難過地哭了,電話那頭,奶奶安慰的聲音響徹耳邊,電話這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急急忙忙掛掉電話。淚,像被沖垮的防洪堤里的水,止也止不住。于是,又想起離家時我認為不會留戀的人和事。記得顧湘在《西天》里說:“那些我們認為不會忘記的事,就在我們戀戀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忘記了。”是的,甚至說那些我們認為會忘記的事,也會在我們拼命遺忘的過程中,被我們深深印入腦海。真的,不管你到了哪里,家,都將是你永遠的想念。
現在,我喜歡站在我們學校里最高的地方,舉目向東看,一直向東,一直向東,我想看看故鄉的向日葵開了沒有。睡不著的時候,就出門看校園里黑色模糊的輪廓,偶爾散落在某個房間里昏黃的燈火。天亮的時候會抬頭望天,想著那些移動的云朵會不會拼湊出一張記憶深處的面容,一瞬間可以讓我喪失所有的語言,倉皇的、傷感的,田野里,有飛鳥撲閃著翅膀飛上高高的蒼穹。
思念故鄉篇四
對食物我有份執著的愛好,喜歡綠色。只要桌子上有綠色的菜,我就能多吃一些飯,就算是青菜粥或是青菜飯,我不要菜都能吃上一兩碗。
老公一向無法理解我的這種固執,連我自我也無法理解為什么這樣偏愛綠色食物。
吃過群眾飯堂的人都就應有這種體會:走到飯堂,打到那些大鍋炒出來的菜,就沒有半點食欲了,往往剩的比吃的多。
那是一個初春的中午,我在公司飯堂打到一份豆角,這不是一個生長豆角的季節,想來豆角的價格就應不便宜,很奇怪這天飯堂怎樣會有這種菜呢。菜的顏色看起來個性鮮綠,居然引起我的胃口,放在嘴里邊吃起來,脆生生的,沒有熟透,但我喜歡那股青菜特有澀味,感覺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吃著吃著,我居然吃出一股熟悉的暖暖的味道來。
老家是個青山綠水環繞的小鎮,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是綠色的竹子,有大的有小的都叫不出具體的名字,山上也有,水邊也有,房前屋后也到處都是,吃的水都是天然的山間水或河里的水,水底流動也是青山翠竹綠樹的影子,看起來干靜明亮。
我的祖輩一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小鎮里。
父母是農民,生了我們姐弟4個,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為學費發愁,家里的菜都是自個地里長的,幾乎所有的菜都是綠的,青菜、豆角、青椒是最常見的,幾乎一年有三個季節在吃,那時候,炒菜的油也是自我產的,每年我們家都會養些豬,殺掉之后賣掉的錢除了交學費之外剩余的肉我們自我炸豬油用,量少得可憐,所以燒出來的青菜都有一股青青的澀味,我們吃了近二十年。
想來我一向把這種味道留在心底深處,沒意識的一向偏愛這種顏色,這種味道。
那是家鄉的顏色,家鄉的味道,看起來秀色可餐,想起來暖心,那種純凈的綠色一向印在我的腦子里,抹煞不掉。
于是,想家鄉,想親人的念頭在我心中來回奔走,似乎就在這個早春的中午,又似乎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天涯。
結婚之后雖然有了自我的家,可我心里一向念著那個裝著自我少女夢想的家;于是,家在心中的感覺,變得忽近忽遠起來。
城市的喧嘩,腳步的匆忙,整天把一顆心包圍在緊張的工作中,這天突然想起那遙遠的遠離塵囂的小鎮,?光里依稀可見父母的佇望與期盼。
我想家中煙熏的黑壁墻,木桌油燈下讀書的夜晚;想村落里散發著麥草氣息的裊裊炊煙;想家門口那條清潔如皎月裝滿我所有歡樂的小河;想滿眼碧綠、撒滿笑語的茶山。
回家的時候總在夢里,醒來還在他鄉。這時的心忽然變得蟬翼般的透明和脆弱,所有的心結都在這時似網一樣滿身纏繞開來,越來越緊,越緊越心痛。
家是心的根,沒人能夠把自我從生命里連根撥去。
步履匆匆,事務繁忙,我常常把家遺忘在心底某處。但歲月依舊,時光依舊,想家總是在不經意間反復重現,構成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愁。一種略帶憂傷的、遙遠而又美麗的愁。這愁伴著歲月在心中構成一道風景,歲月愈長,風景愈美麗;憂傷愈深,風景愈動人。
于是,身在異地遠嫁他鄉的我把自我想成風景里的一片樹葉,總做著來年重上枝頭的夢。
然而,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長呢?
才上眉頭卻上心頭呵。
思念故鄉篇五
記得在孩提時代的故鄉是那么有趣啊,記得奶奶家門前的那條小溪是那么清晰,那么難忘。家鄉的每一個地方我是那么熟悉,就算是閉上眼睛我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好景不長,一直在城市生活的父母,突然要把我接到他們那里去生活,我起初不同意,可是奶奶更我說了一大推的話{是什么我忘了}最后父母玩了幾天就帶著我到他們生活的地方去了。
到了父母大城市的家里,那里好大有好多好玩的好多好吃的,還有好多我說不出名字和沒見過的東西。
就這樣時間過得飛快,過了一年又一年,我漸漸地長大,我對奶奶的思念無時無刻的在想。可是在去年的假期中我從爸爸的口中奶奶在去買東西的路上摔了一跤,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我視乎被雷打了一樣,我那不爭氣的眼淚了嘩嘩的流了下來,我請求父母帶我回故鄉。父母答應了。
再送奶奶上山的時候,我強烈要求媽媽我要抱著奶奶的照片上山。
故鄉的一切啊,你們都還好么?我想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