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斷舍離,經典語錄篇一
2、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4、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5、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6、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來。
4.關于斷舍離的名言有哪些
1、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3、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4、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5、難得糊涂。
6、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一切逝去的,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
斷舍離,經典語錄篇二
1、老子的《道德經》中講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意即有關學習,要日益精進,廣學多聞;關于修道,則是要日漸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蕪存菁而能明心見性。——蘇靜《知日·斷舍離》
2、人無法在與自己沒有連接點的事物上感受到魅力。因為我感興趣,所以覺得有魅力。這就是建筑的突破口!——蘇靜《知日·斷舍離》
3、對其他事物的了解讓人更加了解自己。去過很多不同的國家旅行,接觸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這讓我自身的價值觀越來越明確。——蘇靜《知日·斷舍離》
4、通向自由的50個舍棄斷舍離告訴我們的,并不是數字與傳統的好壞,而是觸發我們,在可能選擇的范圍內,可以更加瞻前顧后地選擇素一種最好最舒適的方式。它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清爽,還有隨之而來的時間上的余裕。沒有比雙手更靈巧的工具。——蘇靜《知日·斷舍離》
5、便當的存在卻又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它永遠都表達著制作者:"我永遠都是你的支持者""在外注意安全,要平安回家哦"的心聲。——蘇靜《知日·斷舍離》
6、制作者的用心會體現在產品上,而享用者則會體會到這份用心,從而用具體行動來報答制作者。——蘇靜《知日·斷舍離》
7、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山下英子《斷舍離》
8、這些在居住環境里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于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山下英子《斷舍離》
9、斷舍離告訴我們的,并不是數字與傳統的好壞,而是觸發我們,在可能選擇的范圍內,可以更加瞻前顧后地選擇一種最好最舒服的方式。它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清爽,還有隨之而來的時間上的充裕。尤其對于都市人的工作與生活來說,空間和時間永遠是最寶貴的東西,也是重要的資產。——蘇靜《知日·斷舍離》
10、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發現這種自我貶低的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級的東西,這就是運用加分法的過程……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到了日常隨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別扭的時候,潛意識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關系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啟發性。……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山下英子《斷舍離》
11、但無論如何,我們也還是要如“在逆風中揚起風帆”這句話一般,始終懷揣一顆迎著風浪也要拼盡全力向前進的心。——蘇靜《知日·斷舍離》
12、接觸瑜伽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把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系、思考等各個方面。——蘇靜《知日·斷舍離》
13、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山下英子《斷舍離》
14、“舍棄的背后,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蘇靜《知日·斷舍離》
15、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山下英子《斷舍離》
16、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你會發現,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者是身邊其他人的觀念。像這樣,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后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看清身邊的物品,然后做出選擇。——山下英子《斷舍離》
17、新的整理術,不僅要解決表象問題,更要灌輸新的人與物的價值觀念。——蘇靜《知日·斷舍離》
18、啟動自動整理的機制斷舍離把身體上的這種自動化系統歸為“相”,徹底地進行了斷舍離,打做出舒適的生存環境后,自己也就成為完全可以信賴的自己了。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自然而然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的舒適已經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必要的東西在必要的時候一定會獲得,與之相對的就是不懷疑和樂觀。——山下英子《斷舍離》
19、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來。——山下英子《斷舍離》
20、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山下英子《斷舍離》
21、我常常在日本的設計或是藝術里,看到許多"留白"的空間,畫面或文字,因為有形無形的留白空間,而多了喘息與想象的美感。——蘇靜《知日·斷舍離》
22、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山下英子《斷舍離》
23、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并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級別是只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掃除: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山下英子《斷舍離》
24、“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山下英子《斷舍離》
25、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蘇靜《知日·斷舍離》
26、舍不得丟是一種狀況,還有一種舍不得的狀況是"舍不得用"。好東西因為舍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里面不見天日。山下英子認為,好東西舍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還勉強自己去用比較差的,這樣的話品味永遠都無法提升,也影響別人看待你的態度。明明有好的東西,卻容許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對物品和贈送禮物的人的心意,其實都是一種浪費和虧待。——蘇靜《知日·斷舍離》
27、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山下英子《斷舍離》
28、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要學會像帆船一樣采取”z”字形迂回前進的心態和方法。這樣,面對再大的困難,我們也永遠不會被擊垮。——蘇靜《知日·斷舍離》
29、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1、逃避現實型——不愿待在家里。2、執著過去型——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3、擔憂未來型——致力于投資未來的不安因素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并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堆積的破爛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山下英子《斷舍離》
30、斷舍離=不收拾的收拾法維度:一是我和物品的關系,二是當下斷舍離的結果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里。同時,進行時時更新,不斷進行更換。斷舍離給人帶來改變的機制: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過斷舍離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能漸漸了解自己,從而更清楚地判斷出自己準確的自我形象。——山下英子《斷舍離》
31、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山下英子《斷舍離》
32、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山下英子《斷舍離》
33、斷舍離衍生出了很多副產品,“選擇力”就是其中之一。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而選擇所依據的標尺會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標尺應該盡可能地簡單,因此,分類也應該是進行最小限度的分類。阻礙我們行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項太多以至于無從選擇,也就是“回避決定原則”。要想從二三十種東西里做出選擇,光是了解情況恐怕就已經讓人應接不暇了。——山下英子《斷舍離》
34、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山下英子《斷舍離》
35、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山下英子《斷舍離》
36、我們不就是為了追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事物,為了生活里洋溢著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嗎?《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講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其重要的整理觀念是:整理時選擇的并非“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選完后其余全部舍棄,讓空間立馬清爽起來!二是要“決定每件物品的定位”。——蘇靜《知日·斷舍離》
37、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剩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此刻對自我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38、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39、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能夠回收的。
40、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剩余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了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41、所以,從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剩余的信息,只選擇自我能夠付諸行動的信息。盡早從頭腦的"便秘"中解脫出來。
42、和自我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齊。這樣的話就是到達了“斷”。
43、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44、集中一點,做到完美。
45、讓人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要的。
46、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
47、看不見70%,看得見50%,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10%。
48、自立、自在(卷)、自由(是否便于選擇)
49、察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50、盡情享受與物品的相遇,緣盡了就瀟灑放手。
51、留下物品前先思考“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52、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干凈了,以往一向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53、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后經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54、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現"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類的感覺,想一想這些"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55、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我,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56、斷舍離會遏制人類這種不知不覺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57、既然覺得"可惜",就不該僅僅是把它拿回來收著,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為覺得"可惜",才不能為了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用到"而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時此刻最為需要的地方去。
58、他們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我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59、了解自我,放下過去的自我,就能發揮出自我的潛能。
60、在斷舍離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境,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斷舍離,經典語錄篇三
1、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3、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4、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5、難得糊涂。
6、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一切逝去的,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
7、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8、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沒有了進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價,也是做人的本質。
9、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真正快樂的男人,才能帶給女人真正的快樂。
10、你用什么量器給別人,別人也必會用什么量器給你們。
11、與其說斷舍離的效果,不如說斷舍離的思考方式在戀愛中也是通用的。
12、首先,斷舍離是指“斷絕”、“舍棄”、“心理上改變,遠離過去執念”,是從這三個基本想法出發建立的概念。這就是說,丟掉不需要的東西,拒絕接受多余的物品,擯棄對物的執念。
13、日漸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蕪存菁而能明心見性。
14、有時間增加自己精神財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15、我們的生活都被耗費在細節上……簡單,再簡單。
斷舍離,經典語錄篇四
1、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舍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2、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3、留下物品前先思考“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4、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來。
5、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6、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7、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8、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9、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
10、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11、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12、集中一點,做到完美。
13、讓人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要的。
14、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
15、淘汰法(總量不便,增1減1)。
16、看不見70%,看得見50%,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10%。
17、自立、自在(卷)、自由(是否便于選擇)。
18、察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19、盡情享受與物品的相遇,緣盡了就瀟灑放手。
20、人生有很多時候需要面對孤單和絕望,不要想“只要還有一個人在支持我,我就會活得很好”,那不夠,你應該堅定不移地認為“就算全世界都背離我,我也會活得很好”。
斷舍離,經典語錄篇五
1、所謂長大,就是把原本看重的東西看輕一點。
2、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
3、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4、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5、道教中,舍是無為,得是有為。
6、舍得舍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舍
7、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詐。選擇了,舍得了,無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舍得,舍得,何舍?何得?
8、舍得,是一種精神;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本書運用了各種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經歷,希望能夠和讀者一起走進智慧人生,在人生關鍵點上能夠游刃有余。
9、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欲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這沒什么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于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
10、舍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1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往往會遇到對一些事情的抉擇,也就是取舍,熊掌和魚翅不可兼得,在這種情況的抉擇,就必須舍掉一個才能對另一個更好的擁有。
12、只有舍得下苦功,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13、迷宮令人如癡如醉,但就有人不愛玩,不舍得花時間去想辦法,真是讓我想不通。
14、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心里輕快多了。
15、“舍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