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碎片化生活和碎片化閱讀真的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快捷、更方便的生活嗎?我想,不是的。
在平時的空閑時間,我通常都會打開手機中的微博,刷刷實時動態,或者是朋友圈。對我來說是滿足了自己獲取外界信息的需求。但是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消息的傳播變得更快,我總在翻閱的過程中感到許多信息的不真實、甚至讓我難辨真偽。
有次我在碎片時間拿起了一本曾經最愛看的故事書,卻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像小時候一樣靜下心地閱讀了,一些國內外的文學書或者是課本都會讓我感到枯燥乏味。碎片時間的碎片閱讀總會讓我不能靜下心細細品讀,時常是眼中看了,口中讀了,但沒往心里去。
某個周末,我拿著手機刷著實時新聞,一個個吸引著我的文章標題進入我的眼簾,讓我不由自主地點了進去。到后來,我越看越入迷,最后甚至忘記了要出門補課的時間。在上課時,我也會不由自主的被自己以前看過的文章帶跑,回想其中的內容,又或者是好奇后面的內容,有時候甚至還會的同學討論。碎片式的閱讀總會影響我之后的上課狀態。
碎片式的閱讀雖然一直帶給我許多煩惱,但是慢慢的,我卻發現,其實是因為有太多事情影響著我們,這才有了碎片化時間最終形成了碎片化的閱讀。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時不時地整理自己的碎片化時間,用這些時間更認真的學習知識。
我相信,只有學會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閱讀的人,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利用起碎片化的時間,而在改變我們的行為與習慣的同時,碎片化的生活也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認知與心態。
過去每每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書式”生活。拿著一本印刷精美的書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樂,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合上了飄著墨香的紙質書籍,拿起了冰冷的手機。比起印刷媒體,如今我們讀的更多的是電視、計算機的顯示屏和手機。前些時候,兩張照片流傳于網絡,值得深思。一張是日本學生在機場候機時手捧書籍、認真閱讀的場景,另一張背景同樣是在機場,候機的中國學生們面無表情、目不斜視地盯著手機網上沖浪。閑暇之余我們閱讀的更多的是圖象,而不是文字。
歷史上的中國人信奉“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今的中國卻被國民的低閱讀現狀所困擾。這種差距不只是在學生們身上體現,在我國,讀書全民平均每年讀的書籍的數量比起日本、英國等國家都是要落后許多。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便是碎片化閱讀的出現。碎片化的閱讀相較于書籍的閱讀來說,短小輕松,也更容易理解。因此,人們比起閱讀書籍更喜歡碎片化閱讀也是人之常情。久而久之,便再也見不到我們手中捧著的書本,留下的只有手機。可是,閱讀仍有許多碎片化閱讀所沒有的益處,閱讀可以讓我們暫別塵世,到書中的世外桃源歇一歇。閱讀可以讓我們有所領會、有所提升。而如今的我們,更愿意去選擇碎片化的閱讀,遠離長時間的用心閱讀,甚至逐漸喪失了靜心閱讀的能力,好不容易想坐下閱讀,卻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用心體會書中的世界了。
我們一開始時由于碎片化閱讀的輕松而對其產生的好感讓我們走入了碎片化生活的循環,讓我們去碎片化外的世界沒有了去追尋的能力。同時,碎片化的閱讀由于難尋其根源,內容的真偽也難以確定與考證,碎片化閱讀的堆積讓我們也接觸不少錯誤的信息,形成了錯誤的認知。
是時候該放下手中的屏幕,打開一本書了。重新體會、慢慢品味碎片化外的生活。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手機和電子設備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成為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一道無處不在的風景。而人們這樣的行為風潮,便使“碎片化閱讀”這個新鮮的概念橫空出世。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碎片化閱讀的身影:地鐵上,人們捧著手機,電子書,閱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籍。安靜的環境讓每一個讀者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然而,碎片化閱讀真的比傳統式閱讀更加有利嗎?
那么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傳統化閱讀了,傳統式閱讀,即是主張利用大塊的時間,去精讀、細讀一篇文章,在紙質的書籍上寫寫劃劃。讀者在傳統式閱讀中,更能有身臨其境的讀書體會,享受文章中優美的語言和情節,享受翻紙頁的聲音。這樣的閱讀方式,其目的是為了研讀,思考文章中反映的社會問題,在豐富的語言描寫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體會,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更幸運的是,你將在閱讀中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而碎片化閱讀就不一樣了,隨著微信的廣泛運用,人們漸漸在公眾號中篩選他們喜歡的內容,但這樣接受的信息類別相比傳統式閱讀將會大量減少。但碎片化閱讀自然也有它出現的理由。碎片化閱讀可以充分的讓人們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上班的途中,睡前的邊角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其次,人們可以更早的、概括的了解時事內容而并不用了解其詳情。如果出現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再點進去也不遲。這樣不但節省了部分時間可以瀏覽更多信息,還能夠享受每一次閱讀,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從而讓自己喜歡上閱讀,并創造自己的個性化閱讀,培養自己的愛好。相比傳統式閱讀來說,碎片化閱讀給我們打來的信息量更大,使人們能夠進行海量資訊的快速瀏覽。
但有時,人們會僅僅通過分析標題來判斷內容,這樣就造成了部分重要信息的漏網。碎片化閱讀還容易使人沉迷,占用我們學習與工作的時間。碎片式閱讀不能讓一個人沉下心,安安靜靜地品味文學,由此便喪失了提高自我文學水平的機會,放慢生活的腳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碎片化閱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它的好處也有不足,只要我們利用好它,就能讓我們的閱讀生活更加豐富、精彩!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現代社會信息量成幾何級數增長,尤其是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讓人眼花繚亂。塔夫茨大學的心理學家瑪雅妮·沃爾夫寫了一本《普魯斯特與魷魚:閱讀思維的科學與故事》,就闡述了信息時代的弊端。她說將“效率”和“直接”置于一切之上的新閱讀風格,或會降低進行深度閱讀的能力,人們更像是一種純粹的信息解碼器,而人類所具有的對文字的理解力、心無旁騖地深度閱讀時所產生的豐富的聯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科技高速發展造成了淺薄化、碎片化的文化映像。
但如今真的信息碎片化了嗎?
也許,在某些方面確實是這樣。現在人們越來越少地為讀一篇文章去買一本雜志,為看一條新聞去買一份報紙,為獲得相關知識去認真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想查什么信息只要google或者baidu一下,刷的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網頁蹦出來,尤其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下,互聯網上的信息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盡管都是簡單直接,裸裸的原生態,但是以量取勝。人們想看什么,都能找到一語中的的答案。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這使得人們多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出結論,不需要大量閱讀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結果就是,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沉下心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放空心來什么都不想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人也就變得越來越淺薄,越來越浮躁。人們大腦完整的思維系統被信息的碎片割裂,成為了那所謂的被調侃、被自嘲的“煎餅人”。
而我也發現有不同的聲音。我國社會學李強、廣告學黃升民等學者撰文解析“碎片化”就是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的一種表現。是由于人們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個人需求等方面存在差異而造成的必然結果。網絡信息以個性化、簡短的碎片形式存在,碎片之間通過超鏈接組織,形成了更為龐大的信息脈絡,為所有與之聯系的人服務。
事實上也正是這樣,那些真正的思想,尤其對于新聞和資訊的生產者和最終使用者來說,網絡世界的信息并沒有碎片化,而是更完整,更直接,更有效地在二者之間傳播。更遑論現代社會是一個強調高效率、高回報的社會,社會競爭加劇,網絡信息及時傳播的必要性更是要求了信息碎片化的產生與發展。無論從20年前以雅虎為代表的新聞門戶服務形態,還是10前以谷歌為代表的資訊搜索服務形態,直至今天以facebook為代表的信息通過人際關系鏈得以傳播的服務形態,網絡世界的信息生產都越來越成為一個相互連接的有機生命體,信息傳播越來越快捷精準智能。
當一個嶄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反駁了舊有傳統的相關認知時,我們不應一味的否定。信息時代的碎片映像,僅僅是信息表達形式一次轉變,并不值得引起一場思想界的大討論,或是一些人的無病呻吟杞人憂天。歷史永遠不會倒退,面對變化發展著的實際,破除舊有觀念,抓住時機,促成飛躍。讓其從映像成為真實,更富內容,推動人類認識的進步。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當今社會,人們在上、下班、上、下學的過程中,在乘坐地鐵或擠公交的時候,因為時間的短暫,人們大多使用手機、電子書等閱讀方式,從而取代了紙質閱讀,從表面看來,這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使其變得更便捷。
但,碎片化閱讀也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變。
碎片化閱讀的繁多造就了我們難以分辨事情的真偽。由于碎片化的閱讀,人們大多在網上看到的新聞根本不能確定真假就轉發導致了謠言漫天,最終,錯誤信息在網上愈傳愈兇、一發不可收拾。碎片化閱讀讓我們喪失了辨別真偽的能力,盲目轉發,卻也導致了在點擊量暴增的背后,大筆金錢也隨之轉入幕后人的口袋。
碎片化閱讀讓我們在閱讀文章中阻礙了完整信息的獲取。由于現在人“快”的心態,為了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的信息,通常把文章大致看了一遍,網絡媒體寫作的“碎片化”讓信息不夠完善,讓信息變得簡單,粗糙。
碎片化閱讀讓我們對經典、杰作失去了耐性。想象著,一個人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下閱讀一部經典之作,那該是多么美好。如今,碎片化閱讀已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已打破了這靜謐的美好,從而替代的卻是一些城市的喧鬧,人們生活所認為好看的小說,不再是經典著作,而這些杰作也已無人問津,被擱置一旁了。
碎片化閱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這不可置否,但,也在這便捷中讓我們喪失了許多美好的東西,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完整。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誠然,我也是一個不擇不扣的書迷。無論是明媚的清晨還是晚霞燦爛的傍晚,我喜歡安靜的居于一隅,手捧自己喜歡看的書,品三國紛爭,賞千古神話。
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各類閱讀app的相繼誕生,“喜馬拉雅”等聽書軟件的問世,給我的閱讀又有了更多的選擇。
直悶悶不樂。如果我有時間,能讀完這本書那該多好啊!我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感嘆!無意中,我接觸到了“喜馬拉雅”聽書這個軟件,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書本都是可以下載來,變成有聲讀物,來進行收聽的。熬不猶豫的,我把這本《濟公傳》下載了下來,見縫插針的收聽起來。在去培訓班的路上,我會安靜的聽書,在睡前,我也會聽一會入睡。雖然這些時間并不多,可以說都是零碎的,但是各個時間集合起來,就不可估量了。
相對于用眼睛的閱讀,聽書更能讓我放松。我們每周都坐校車來回學校,在路上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這些時間很寶貴也很容易浪費,很多人坐在車里望著外面的風景,或者互相聊天打發時間,而我則會從聽書軟件里聽著近期會教的課文或一些科普類的讀物。
在我碎片化閱讀的路上,除了借助“喜馬拉雅”聽書軟件,我還自己掏錢購買了kindle閱讀器。除了可以去kindle圖書館下載自己喜歡的書外,我還可以在網上搜索電子版下載下來導入kindle閱讀器。在各個間隙,我時不時的會拿出我的閱讀器,翻看幾頁。這樣雖然每次看書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利用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我也慢慢看完了一本書。
久而久之,我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每次我去教室也會提早幾分鐘,翻一翻書,看一看筆記。雖然看不了多少東西,但我還是會選擇利用有限的時間去閱讀。正是因為我不斷地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使我收獲了很多,明白了許多道理。
養成閱讀的習慣需要時間,但當你適應了時代的進步,更多的學會利用安排碎片化的閱讀,就會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寬廣。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自從網絡世界發展起來后,越來越多的新的便利也油然而生,然而,新的便利也意味著會有新的問題與麻煩接連地產生。網絡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環境,將會變得更加地碎片化: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交流……而我要講的,則是與我們學生密切聯系著的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的閱讀,對于我個人來說,是不太喜歡的。雖然碎片化的閱讀很便利,無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只身獨處,只要你有網絡,隨時隨地就能在手機上翻閱,但是,這種廣而不精的閱讀方式卻不是我想要的。
在我看來,碎片化的閱讀只不過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一種盲目的閱讀形式,而且一看完馬上就忘記了。而整體化的閱讀更加具有目的性,能更加引人入勝,目光所及的每一個文字,每一段內容,不斷讓你感受到中國方塊字的奧妙與美好,同時讓你感受到中華文學的博大精深和輝煌成就。而碎片化的閱讀卻是快速且不走心的瀏覽,成為現代人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感受不到這細微的“點睛之處”。雖然不起眼,但是如果沒有這一“點”,就不會讓我們在書本上吸取真正需要的營養。
不妨讓我們想一想,在周末的下午時光,坐在陽臺上沐浴著陽光的塵埃,浸沒在書香世界的芬芳中,手上拿著一杯散發著清香的中國茶,這是多么美妙啊!比起天天低著頭看手機,這樣的閱讀方式更加具有生活的樂趣了,而且更加讓我們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找到了生活的片刻寧靜。
在我看來,整體化的閱讀更加富有內涵。讀著書時,我曾不止一次地留下了眼淚,而在讀碎片化的文章時,雖然寫得環環相扣,富有情感,但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停止了。每到這時,就會感嘆:咦,怎么就沒了呢?就這么草草收場了嗎?給人留下了一種好像說不出的遺憾,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我只想說,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狹小空隙里,不妨在閑暇時放下你手中的手機,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去好好讀一本書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一個人的心靈就像一棵小樹,好的閱讀方式使他茁壯成長最終長成參天大樹,而碎片化閱讀只能是一棵樹的枝葉,不能成為一棵樹的根本;而完整性閱讀才是一棵樹的根本。
碎片化閱讀有什么危害?古人讀書可以說是咬文嚼字,賈島因為詩中的一個字而反復斟酌,而我們如今把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卻不知道詩人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聽說過李白,杜甫,卻不知道他們寫的詩是什么風格的,不知道他們做過什么大事。這是當今所有學生的悲劇。
碎片化閱讀的危害在于一知半解,長期的一知半解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深入思考的動力。人們滿足于古人給我們創造的精神財富,卻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創造。全民碎片化的閱讀可能導致我們缺乏思考力。
習慣于一知半解,會導致人們不再愿意去掌握整體,或是找到創造的道理。一個掉落的蘋果可能造就一次偉大的發現,一個字的差異會讓歷史學家翻遍十幾本書。這才是做學問。做學問的關鍵就是不斷地研究和思考。碎片化的閱讀使人們不再懂得拓展和研究。
讀書不能只讀冰山一角,要深入了解這本書,慢慢領悟書中的道理。人生的道路看起來十分簡單,很有趣。但是事實上卻是一本藏有寶藏的書,只有坐下來慢慢領悟,才能找到真諦。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如今信息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僅有的時間,壓縮著我們僅有的空間,在忙碌中能放下紛擾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是多么的難。很少看到有人拿起一本書專心的閱讀,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手機上刷著他們的app,看著大部分的圖片與視頻,僅夾雜著些許文字,因而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也在這樣的時代下興起。
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高產產品就是手機。手機當中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一個個app,我們難以放下,也難以割舍。現在,在微博微信到處都能看見雞湯文,當我們渴求著心靈的安慰,卻只尋找到那些沒有什么含金量,沒有值得思考的文章時,我們閱讀的思維也被簡化,失去了我們閱讀當中思考的能力。
閱讀本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在閱讀時,我們會產生聯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個畫面。可如今圖片加文字的興起,正在慢慢奪取我們的聯想能力。當我們抱怨我們已經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小習慣而造成的。
有時當我閱讀厚厚的書籍,卻被手機電腦,平板,一系列能奪取我們好奇心和專注力的電子產品碎片化。低頭族越來越常見,走路時也看見有人在用大拇指滑動著手機屏幕,大量的信息量從眼睛里涌入大腦,是我們的思維越來越跳躍式,碎片化的思考正奪去我們的耐心與思維能力。
所以對閱讀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要完全沉迷于那些圖片加文字,缺少思維發展性的文章。
閱讀本是件有內涵的事,碎片是的閱讀本不是錯,錯的是碎片式的思考。閱讀時要投入到一段連續的思維中去,去前后聯想,廣泛地思索,對于那些有文藝性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碎片化的生活就這樣,使我們被身邊的一切吸引過去,慢慢養成的惰性會漸漸抹去我們的意志和目標意識。只顧眼前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長遠的目標,并與它越行越遠。如今我們應該告別碎片式的閱讀,不要停下腳步,去關心關注那些能紛擾我們的事物。應時刻保持一顆專注之心面對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