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于丹論語心得全集mp3篇一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悶悶不樂,郁郁寡歡。這是沒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一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一個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說的本質工作,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單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作,這樣其實是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也提到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并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于丹論語心得全集mp3篇二
說起《論語》,心中不禁然就會響起這樣的聲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幾句簡潔的話語卻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在快節奏的生存環境里,太多燈紅酒綠,聲光電色的華彩刺傷了我們的眼睛,漸漸地我們心靈的眼睛被塵埃所掩蓋,那種簡潔淡然的心態漸趨遠離我們,而讀于丹的《論語》卻讓我們又逐漸找回心靈最初的情懷,那種簡單樸素的美。
于丹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樸素的。她在書中寫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確實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的繁華最終都離不開剝去華麗外衣謝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那種在一切華麗的涂飾褪去后剩下的來自天生的、簡樸的原色之美。
我想《論語》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時間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傳誦、研讀,正是因為她身上所散發出的簡潔和質樸。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鮮活靈動,時間的塵埃無法淹沒她,無情的時光無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塵世中迷路的我們當看到她的身影時都忍不住靠近她,聆聽它的教誨;欣賞她,感受她心靈的平靜和淡然,并從她身上汲取我們所缺少的、匱乏的、遺失的,從而獲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靈的釋放,贏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于丹還說到,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卻與內心相連。她寫道:“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你總會看到周圍還有乍富的階層,總會有一些人讓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這是因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是啊,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幸福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簡樸并非窮困,并非禁欲,簡樸的美來自最樸實無華的本質。
感謝于丹給了我心靈的指引,讓我擁有一點智慧去領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語言,去感受那種簡樸的外表下透出的美麗和真正豐盈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