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國事跡讀后感字愛國事跡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這篇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楊靖宇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曾經五次被捕入獄,屢受苦刑,堅貞不屈。1939年在東北地區反“討伐”作戰中,他率警衛旅轉戰蒙江一帶,最后只身與敵人周旋五晝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餓了,吞一口棉絮或樹皮。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當敵人將楊靖宇割頭刨腹后,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竟無一粒糧食。
楊靖宇,革命的戰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還有保家衛國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業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就如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中的一樣:”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啊,一個對人民,對國家,對事業有貢獻的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著,活在我們心中,活在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心中。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了國家的財產,不惜以“頭顱不惜拋棄,鮮血可噴灑”的意志為抗日戰爭努力奮斗。五次被抓捕,受盡各種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頭。在一次任務中,他巧妙地與敵人周旋五晝夜,可是在這漫長的五天里,他又是怎么生活下來的呢?渴了就從地上抓一把雪吃;餓了,就把樹上的樹皮扯下來吃,沒有樹,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他就是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艱苦戰斗,最后被殘忍的敵人割頭刨腹的時候,胃里只有樹皮和枯草,沒有一粒糧食的蹤跡,誰看到這一幕后不會淚流涕下,淚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楊靖宇,我們永遠記住你!
愛國事跡讀后感字愛國事跡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革命英雄的故事》這本書,我非常感動。他們都非常偉大,面對殘酷的環境他們寧死不屈。其中,我最敬佩的是劉志丹。
劉志丹在1903年冬天出生于陜西保安縣。他在青少年的時候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于是,他打算改造社會,復興中華。通過努力,他終于考上了黃浦學校。1926年他畢業了,之后隨軍東征。在這期間,他帶領著革命軍打土壕、分財物。這時敵人帶領大批部隊向我們革命軍發起進攻。他帶領革命軍英勇阻擊,不讓他們打死老百姓,將敵人打了回去。惱羞成怒的敵人再次發起了進攻,這次因為懸殊而失敗。
之后,他帶領著部隊在三交鎮展開戰斗,他的部隊從清晨一直打到中午,一直不太順利,總是攻不下三交鎮。于是他決定親自帶兵去指揮戰斗。結果被敵人的子彈打到左胸,打傷了心臟,臨死前他讓其它戰士告訴政委,一定要將三交鎮攻下來!
他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撓,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愛國事跡讀后感字愛國事跡讀后感篇三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里千山只等閑....”過草地是紅軍征途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
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負責墊后,茫茫草地,連野菜也挖不到了。他眼見戰士們一個個因饑餓而暈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坐騎大黑騾子的身上。
彭德懷愛他的大黑騾子,但他更愛和他一起并肩戰斗、風雨共難的戰士們。他下令殺掉大黑騾子,也是萬般無奈,因為他知道,戰士們的生命更重要,一分一秒都是難熬的。他曾偷偷地把自己的干糧分給大黑騾子,看著它吃完,大黑騾子就像是他的親人一般難以割舍,他永遠愛著它,但犧牲這一頭大黑騾子,就能救回多少人的生命他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放在第一位,他是紅三軍團的領導者,他要帶領大家走過這茫茫草地,他不能看著戰友們倒下!
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傾斜著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了軍帽。
那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又多了一些生機,彭德懷推開警衛員端來的肉湯:“我吃不下,端開!”一定是這碗肉湯,又讓他想起了大黑騾子和自己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