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表達讀者對書中主題、人物和情節等方面的理解和評價的一種方式。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名家名篇的讀后感,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發。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按平長仄短的規律來讀詩,按照《陽關三疊》的曲調來唱詩,感悟中國傳統文化。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背誦古詩。
3、通過學習本首詩,能用平仄的方式誦讀其他的古詩。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王維的詩。簡介王維。
釋題(提示詩題告訴我們誰送誰到什么地方?)正確讀題。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都通詩句。對照注釋邊讀邊了解詩意。
2、指名讀詩(相機指導評價)。
三、教學平仄規律,學習習近平仄的方式誦讀詩。
1、了解平仄(板書:平仄)。
2、學生畫出古詩中的平仄聲字。
3、教師出示畫好了平仄的詩文。
4、提示入聲字(出)。
5、講解朗讀規律。
6、學生練讀。
7、指名讀、齊讀。
四、創設情景,感悟詩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靜心聆聽。
師:當你們在靜靜聆聽時,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的畫面?引導:清晨,一場雨后------感悟渭城的美麗,讀出渭城的美。
2、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元二要出示安西了。(課件出示去安西路途的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路途的艱辛,感悟離別時的不舍。)。
3、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詩(齊讀全詩)。
4、師:這是一杯普通的酒嗎?這是一杯什么樣的酒?引讀:這是一杯()的酒------生讀“勸君------------”???????..5、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杯,元二該啟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生齊讀“勸君-------------------------”
6、配樂齊讀全詩。
五、唱詩。
1、聽唱曲《陽關三疊》。
2、師生齊唱。
六、嘗試背誦,拓展延伸。
1、練習背誦。
2、用平仄方式誦讀《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二
牛蹄鎮高田小學吉艷妮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1.指名讀題。
剛才兩位同學讀了課題,你認為誰的讀法是正確的。為什么?生:因為元二是一個人。
師: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嗎?我們再來讀題?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師:出使,到某個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再來讀題?2.簡介作者。
誰送元二?生:王維。
師:誰了解王維?我們有沒有學過王維的其他古詩呢?3.出示王維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永濟人。他少年聰慧,9歲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繪畫,長于書法,開創中國文人畫畫風,他的創作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他過著退隱生活。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了解了王維,咱們來讀讀王維的這首詩。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讀準確;第二,節奏要讀清楚。
2、指名讀。教師糾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4、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邊讀邊劃節奏。我們一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師:我們先來看看第一二句,誰來讀讀有關詩句?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講解字詞,說說這兩句的大意。分析詩句。3.我們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那么讀讀王維的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4.指名匯報。5.指導朗讀。
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
(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二)體會送別情。
1.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讀詩句,解析詩句。2.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3)出示安西圖。
這里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兒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和我們大不一樣,說話也聽不懂。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4)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背誦古詩。
七、總結談話,布置作業。
1,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著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還有親情、師生情等,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要出差去很遠的地方,或者你的好朋友要轉學了,又或者你最喜歡的老師要調走了,不能在給你代課了,以后很久都見不到了,對此你可以送給他們哪些詩句呢?2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三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故事接龍游戲。
學生拍手打節拍,教師背誦故事,若有會背的,學生也可跟背。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它具有獨特的語言美、韻味美和意境美,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板書課題,作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一幅圖畫,聆聽一段話語,體味一份感情。齊讀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師簡介詩人背景。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畫成就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衛邊疆。王維就從長安趕到渭城為他送行,于是就有了這首著名的送別詩。現在,你能告訴老師題目的意思嗎?(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2、師范讀古詩,學生聽準多音字的讀音。
3、學生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指名讀,更正讀音。
5、采用多種方式熟讀古詩。
三、抓字眼,明詩意。
我們把詩讀的字正腔圓了,還要讀出感情,這就要求我們理解詩意。我們可以怎么做呢?(結合課下注釋)。
1、除了書中課下的注釋,你還有哪些詞不明白它的意思?提出來解決。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詩意。(師巡視,重點知道兩三個組的學習)。
3、交流匯報。(板書完成:朝雨新柳圖臨行勸酒語)。
四、想意境,悟詩情。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與“留”諧音。
(3)一個“柳”字你能讀懂王維的心嗎?這僅僅是在寫景嗎?讀出景中的情。學生練讀,展示,師指導。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這傷別離的時刻,千言萬語化作這一杯送別的酒,來,讓我們一起端起酒杯對元二說:勸君——(生接讀)。
2、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2)出示兩組詞語對比,學生選擇。
(3)老師引讀: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角色轉換感悟離別之情。假如此刻你是王維,面對即將離別,此生也許再難相見的朋友,你會說些什么呢?預設:
(1)朋友啊,你這一去我們再也不能一同喝酒吟詩,討論國事,怎能不讓我悲傷呢?(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元二離去的第二年,王維就去世了,沒想到他們這次離別竟然是一次訣別。來,把悲傷融入這杯酒,讓我們對元二說一聲:勸君——)。
(2)元二啊,我會記得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我會想念你的。(出使西域,張騫用了13年,蘇武用了15年,元二呢?這杯酒中怎能不盛滿了濃濃的思念?引讀:勸君——)。
(3)朋友啊,此去安西,路途遙遠,我祝你一路平安!(是啊,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之外,不有風兼雨。朋友啊,保重。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重情感匯成這么一句:勸君——)。
4、從這杯盛滿了悲傷、思念和祝福的酒中,你悟到了什么樣的情?(板書:依依惜別情)。
5、總結學法:想意境,悟詩情。
6、練讀,指名讀,指導朗讀。
五、激情背誦。
這首詩寫出了每一個送別人的心情,后來它被譜上曲子,作為送別曲廣為傳唱。因為每次唱的時候,都將這首詩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陽關三疊》。同學們快點把它別背誦下來吧。
六、拓展詩句。
在古時候,由于交通和通訊的不便,送別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方式。送別的人不同,景不同,可是那份依依惜別之情卻是相同的。
出示送別詩句,學生讀,積累。
七、作業布置。
背誦古詩,收集送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悟詩情詩意,學寫作方法,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3、讀王維其他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懷。
課前交流:談話入手,了解詩人背景信息。
教學過程:
1.板書課題,解題,質疑。
(2)再看詩題,你覺得這首詩里會寫什么內容?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五
1,“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內蘊豐富,請簡要分析。
答:不僅有依依惜別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境細心體察,包含一路珍重殷殷祝福。
答:因為有“朝雨”,道路才顯得潔凈、清爽,客舍、楊柳也別具清新風貌。從而構成了一幅清新明朗圖景。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送別圖。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
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徘岢盡鋇摹擰弊質鞘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七
是啊,渭城的早上是一個讓人如此舒服的早上。不僅“朝雨徘岢盡保而且“青青柳色新”。而元二正要出使安西。安西就是現在的新疆,那時候是一個落后、荒蕪的城市。在這樣環境的強烈對比下,更能顯現出王維對友人的不舍。孩子們也能在這之中進一步的體會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八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合注釋說一說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里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后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匯報交流。
5.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二)體會送別情。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書:依依不舍)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看了圖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5)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杯酒,()地對元二說:“()”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九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說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這首七言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引導學生深刻地感悟這份情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而讀是悟情的首要問題。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對于古詩教學的要求是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教學“以讀代講”,重點在讀上下工夫。
二、教學目標。
n??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多層次閱讀,互相協作。
2、大膽交流、發表獨自的見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悟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古詩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重點。
(1)教學重點:在讀詩中鑒賞,在鑒賞中讀詩。
(2)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四、教法。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感悟為主線。
2、細化讀,讓讀使詩歌在課堂中化靜為動,激活語言文字背后的隱性內涵。
3、通過對話給予學生心靈自由生長的空間。
五、學法。
1、通過“讀、品、誦、悟”的方法學習古詩,達到入詩境、解詩意、讀詩韻、悟詩情。
2、課前預習:自主識字,初讀古詩。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引出課題。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這一條河流中承載著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稱這一篇篇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古人關于離別的詩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詩人王維送別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友誼吧!
二)知作者解詩題。
1、學生談對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簡介,講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課題。
3、解詩題。
師:題目中哪個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誰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結合學生的實際進一步理解元二。
師: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對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嗎?
4、指導讀題。
指名讀,教師指導停頓:送/元二/使/安西。齊讀進一步理解詩題。
三)抓字眼?解詩意。
1、結合注釋自由閱讀,了解大意。
2、反饋閱讀,集體評議。
3、師配樂范讀,學生評議。
四)學技巧?讀詩韻。
1、簡單講解古詩的朗讀技巧,放范讀錄音。
2、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反饋朗讀情況。
五)創詩境?悟詩情。
1、出示渭城圖,引讀前兩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師:看圖讀詩,我們對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圖,感受荒涼。
師:對安西我們有什么印象?
生:滿眼黃沙,漫天灰塵、寸草不生、荒涼、孤寂。
3、出示路線圖,感受遙遠。并了解渭城、陽關及安西的位置。
師:元二即將遠行,我們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
生: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希望你一路順風。
生:好朋友,路途漫長而又艱險請帶好水和干糧,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別了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層進式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讀景語,化情語。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詩送元二。
六)、放《雜詩》、《送別》升華情。
1、送別朋友無限感傷,那有朋自遠方來,應是不亦樂乎。出示王維的《雜詩》,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點。
師:盡管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為有情,千百年來我們不斷的吟誦。因為有情我們快樂相處。
2、放歌曲《送別》。
七)、拓展作業:
搜集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
1、有感情地朗讀古歌,背誦古詩。
2、認識2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生分析:
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對古詩。
(師生對古詩)。
2.板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師板書題目。
【唐】王維。
(領讀課題)。
3.解詩題。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古詩,借助拼音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自讀古詩)。
2.指明讀詩,檢查字音,指導讀準多音字。
板:朝舍。
這有兩個多音字,誰會讀?(出示“朝舍”指名讀)。
它們在這首古詩中怎么讀?(指名讀后齊讀)。
3.指導寫“舍”字。
4.再讀古詩,讀出詩的節奏。
(指名回答:詩的字詞間要有停頓,字音要有輕重長短)對,你如果這樣讀了,就讀得抑揚頓挫,字正腔圓了,就有了詩的味道了!
(課件出示節奏劃分線)請看大屏幕,聽老師讀一讀。(教師范讀)。
誰來試一試?(指名讀)。
評價后(齊讀古詩)。
過渡,小結學法:我們剛才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詩文,(板:讀詩文)這是我們學校古詩的初級目標,我們還要理解古詩的意思。(板:解詩意)。
三.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整體感知,入詩境。
(1)學生自讀自悟。
請同學們低聲吟誦古詩三遍,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還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看一看,想一想。(學生自解詩意,教師巡視輔導)。
還可在古詩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內容歇一歇。(學生繼續自學)。
(2)小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組交流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
2.分部解讀,悟詩情。
(1)想象畫面悟詩情。
解讀一二行詩:
出示一二行古詩(指名讀)。
這是什么時候的一場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從這兩行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想象講詩意)。
評價后(把我們帶入了詩的意境!)(板:入詩境)。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解讀三四行詩:
(目的要達到:學生能說出感受到王維與元二兩人感情深)(在學生說畫面的時候,順勢板:勸酒)。
評價后(板:悟詩情)。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2)從“酒”入手悟詩情。
(指名回答)(送別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時,分別就在眼前,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啊!請看——(課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圖)從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遠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課件出示安西風貌圖)請你說。渭城呢?(渭城風貌圖)(指名看圖說)。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對元二的這份離別之情怎能不強烈,怎能不深摯呢!如果此時你是王維,象對元二說些什么呢?(指多名學生說)。
教師評價后齊讀——(屏幕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感情齊讀詩句)。
(3)再現情景情更深。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啊!
(課件再現勸酒送別的情景)(音樂畫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學生看視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義:“柳”與“留”諧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離別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飄灑的綿綿細雨,滿目的青青楊柳,怎能不讓人傷感離別呢!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音樂起)再次去感受詩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樂齊誦古詩)。
3.總結學法,升詩情。
這節課,我們用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學習了這首古詩。我們通過對描寫景物的體會,對詩句語言的品味,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悟了詩人那難舍難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來背誦這首古詩吧!(配樂齊背)。
四、課堂拓展。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不單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離別時的情感,被推為送別詩之首。課后,同學們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別詩,按今天的方法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附板書:
[唐]王維?解詩意。
朝雨柳新勸酒入詩境。
依依不舍?悟詩情。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一
今天的天氣很好,晨雨濕潤了土地,樹葉抽出了新枝,王維在他的書房里看書,一切都那么平靜。
王維放下了書,想起了原來和元二的一些事情:王維和元二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不是王維去元二家就是元二去王維家。他們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突然,一只信鴿飛了進來,信上寫著,皇上有旨命我出使安西,明日啟程。元二。王維手中的信一下滑落了,他知道皇命不可違,便想自己親自為元二餞行,他在家里做好了飯菜,拿出了陳釀的美酒,準備連夜送過去,王維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元二家時,已經是清晨了。元二剛要上馬出使安西,看見王維十分驚奇叫到:“王維,你怎么來了?”王維說:“元二,我是來為你餞行的,咱們找個地方單獨談談吧!”元二把王維帶到屋里,王維拿出自己做的飯菜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能在相見,請你喝了這杯酒吧!”元二說:“我喝不了這些酒啊,我沒有這個量!不行不行!”王維說:“不為別的,就為我們的友誼,請你一定要喝下這杯酒。”元二:“好,就為我們的友情干杯。”元二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辭別王維向安西去了,臨走時,說:“有好詩一定要給我郵過來啊。”王維含淚吟出了《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二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讀故事嗎?知道嗎,有這樣一首古詩,在中國古詩詞的浩瀚煙海中獨樹一幟。這便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讀、師讀、再讀)。
二、讀詩、悟詩:
師:“使”誰能給它組個詞?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師:好一個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師:關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師:老師也找了相關資料(出示資料地圖)看,這就是唐朝的都城長安。從長安出發,穿過渭城就到了陽關。而陽關是出使西域的必經之地,從陽關要走很遠很遠才能到安西。
師:通往安西的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出示安西圖片)師:這是一條怎樣的路?生答。
師:對于這樣一條路,唐代詩人岑參曾經這樣描述:“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師:王維也曾奉命出使過,他深知這其中的艱辛。而今,元二即將踏上的就是這樣一條路。作為朋友,王維專程從長安趕到了渭城。這離別的時刻,他將這滿腹的祝福掛念化作了這樣一首千古詩篇。生:(自由讀、2生、齊)。
師:此時,你的腦海里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生說畫面,而不是單個的詞。
師:是啊!此時的柳樹經過朝雨的洗滌,變得更加蒼翠欲滴。這是我們從詞面上理解的。那同學們想象一下,經過朝雨的洗滌后,渭城里還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生:渭城下過小雨后,路被濕潤,空氣很清新。生:客舍、房屋經過雨水的沖刷更加干凈、清新。
生:客舍旁邊的花草樹木經過雨水的沖刷,它們也煥發了生命力,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師:楊柳青青、細雨蒙蒙,滿目生機勃勃。此情此景,王維不由得輕輕吟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指三生讀、師隨機范讀)。
師:一個“新”字我們就讀出這么美麗、清新的畫面。(板書:美景)難怪蘇軾曾經這樣贊嘆王維的詩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師:一切景物的描寫都是為了表情達意。在中國的詩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會引起人們的聯想。比如(出示圖片)一說到月亮,人們就想到了思鄉。一說到紅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楊柳人們就想到送別。如,柳永在《雨霖鈴》中這樣寫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王昌齡在《涼州詞》這樣描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經》當中又這樣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而此時,元二想對王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而王維也想對元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師:詩中纏綿的雨絲、依依的楊柳就是在訴說著不舍。而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們的酒杯里。(出示后兩句一生讀)。
師:這酒里包含著什么?(離愁別緒——讀,擔心——讀,祝福——讀,不舍——讀,掛念——讀)。
師:詩句中的一個“無”字便道出了這無盡的悲情啊!(板書:悲情)。
師:此地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于是,這朝雨,這清晨,這客舍,這柳色,這景這人,都化作了這樣一首詩。(音樂起、生讀全詩)。
師: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元二啟程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王維期待著他們再次的相逢。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與元二分別的五年后,王維就去世了。這一次的分別竟是永別!(音樂、生背全詩)(課件只有題目)。
師:同學們,一個“新”字我們讀出了美景,一個“無”字道出了這無盡的悲情。這就是反襯的手法。(板書:反襯)。
師: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襯使送別的情誼更濃了。其實,在古代,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詩人寫詩也好,作詩也罷,都習慣遵循一種規律,那就是—(師板書:平長仄短)師:今天的一、二聲就相當于古時候的平聲,三、四聲就相當于古時候的——師:在古詩詞中,我們用橫線表示平聲,用豎線表示仄聲。讀得時候平聲字讀得長一點,仄聲要讀得短一點,最末尾的字要讀得長一些。
師:和老師一起來試一試,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讀、自己試一試吧、齊一遍)師:古詩可以讀、可以吟、還可以唱。(師唱)。
師: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小聲跟唱、大聲唱)。
三、拓展。
1.王維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寫的送別詩不止這一首。(一生讀)。
作者: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1)結合注釋讀一讀(2)一生讀再齊讀。
(3)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嗎?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處呢?同樣是送別詩,送別的方式一樣嗎?一首是將這所有的情融入了——對,把酒相送,讀!而另一首則是將所有的相思托付給江南江北的——對,以景相送,讀!
2.親愛的同學們,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課件單獨出最后總的出、生自由讀)在李白的詩中,離別是真摯熱誠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在王昌齡的詩中,離別是凄寒孤寂的: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白居易的詩中,離別是一縷淡淡的憂傷: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白居易)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別是------(音樂響起,演唱隨即開始)這樣一首首送別詩穿行在歷史的風煙中,于是,中華民族便誕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別文化。
下課!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四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送別的古詩,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并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發揮學生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會寫“舍、君”2個生字,理解“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讀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詩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3.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1.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他擅長寫優美的山水詩和抒情小詩,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2.借助地圖、資料交流渭城、陽關、西安的相關信息。
渭城:指秦時的咸陽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代改為渭城。
陽關:在甘肅省敦煌縣,是古代出塞必經的關口。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庫車附近。
從渭城到安西總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時間!
3.檢查學生生字認讀情況。
4.指名讀詩,讀準字音。
(1)師正音,指導多音字“朝”、“舍”
(2)指導書寫“舍”、“君”。
5.這首詩是一首()詩。
2.師生交流課題。
(1)誰送誰到什么地方去?(王維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當時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為國家守護邊陲重鎮。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個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稱他董大,高適就寫過一首送別詩--《別董大》。
3.學生帶著理解再讀課題。
1.出示要求,自由讀詩。
2.四人一小組交流詩歌大意。
3.指名匯報,說說詩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義。
師:渭城的景色美,但詩人只寫了“柳”,因為“柳”與“留”諧音,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表示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詩就是這樣寫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了解“故人”的含義。
師:你知道哪句詩句也曾出現“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詩句中還經常用哪個詞來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6.師生合作讀詩,初步讀出離別之情。
1.朗讀古詩,想象畫面。
(1)抽生感情讀詩的前兩句。
學生交流,師引導概括出“朝雨新柳圖”
(2)學生齊讀詩的后兩句。
師:前兩句詩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圖”。這兩句詩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師引導概括出“飲酒臨別圖”)。
2.出示圖片及詞語,師生合作讀。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遙遠、艱險)。
山清水秀黃沙滿天。
生機勃勃人煙荒蕪。
甜甜的故鄉水舉目無親。
濃濃的家鄉話鄉音不再有。
師生合作讀:渭城,安西。
3.創設情境,感悟詩情。
出示:王維舉起第()杯酒,()地對元二說:(“。”)。
1.學生交流搜集的送別詩。
2.出示老師搜集的送別詩及名句: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海內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關于送別的古詩,借助工具書自學。
2.試著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維。
元二。
送
依依惜別。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四
早晨,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洗滌了咸陽城的沙土浮塵,空氣變得溫潤而清新。
道路旁一支柳絲拂過臉龐,我順手折過一支送予元二,“就讓這青青的柳絲見證我們的友誼長青,來,再干一杯吧!”我端起酒盞,斟滿酒。“干杯!”老朋友連忙接過酒杯,我倆相視一飲而盡。
看著空空的酒杯不禁惆悵滿懷,“哎,我親愛的朋友呀,今日陽關一別,何日才能相聚?您這一別,我也許就難再遇到像您這樣好的老朋友了。”話音剛落,不爭氣的淚水就順著臉頰兩行而下,而二元,也早已是淚濕衣襟。
親愛的朋友,即使此次分別是長久的,但我深信時間和距離一定不會拉開我們心與心的距離,我會一直在這里默默為你祝福,祝你永遠健康平安。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五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這首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為送別創造了一個愁郁的氛圍。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三四兩句寫惜別,是一個整體。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3.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別”。
談話:同學們,當你聽到這首歌曲里,你會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別后你會通過什么方式聯系呢?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朋友總是那樣讓人留戀、牽掛。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寫一些送別詩,今天我們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們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濃濃深情。
2、出示課題3檢查預習情況。
1)通過預習,同學們一定能夠熟讀古詩了,誰來試試?(抽生讀三首古詩)。
2)、檢查自學生字情況。(課件)。
二、新課教學2.指導讀詩題,解詩題。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試讀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讀讀課題,想想怎樣讀比較好?
(2)指名讀課題,學生思考:從課題中讀懂了什么?
學生反饋。教師提醒:詩題告訴我們是誰送誰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師總結,重點強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稱他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唐朝時設立在西北邊疆的最高軍政機構。
談話:同學們,以前你們是怎樣讀懂古詩的呢?(查、聯系上下文,結合注釋,看插圖……)。
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和老師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理解詩句的意思。
我們先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抽生:(通過課前預習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來理解的?再說意思從哪個字讀出朋友要離別了?理解“送”、“使”。
誰派遣誰?
好友要從渭城到安西,路途遙遠,詩人會是什么心境?
抽生讀課題。
要慢,如品茶一樣,慢慢的讀,讀出不舍,傷感。誰再來說說你是怎樣理解詩句的意思的?
閉著眼睛想一想,這里的景怎樣?(美)再抽生讀第一二句。誰再來說說一二句的意思?
面對這么美的景象,我們應該怎么讀呢?抽生讀一二句。齊讀。
你能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概括嗎?(荒涼)。
安西與故里對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親情,朋友,多荒涼,孤獨)。
此時我們再讀后兩句詩,你從這兩行詩感受到詩人的什么感情?(不舍,傷感)現在你能說說王維為什么卻呈現給我們如此美好的畫面嗎?詩人用送別時的美景對比遠行的荒涼,用故里的親情對比遠行的孤獨,用有知己對比無故人。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樹,你還看到了誰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從哪個字知道的?“更”
理解:勸、盡。
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此時的酒是什么酒?(離別的酒)。
酒里包含著什么?(他們的友情,他們的不舍)cai:再看地圖,并出示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談話: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說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滿的了一份(思念)嗎?讀:讀出思念。
那時的新疆,是茺漠絕域,黃沙走石,飛沙滿天,這酒中,還包含著對好友(牽掛,擔憂,祝愿)。
這是一杯牽掛的酒,難舍的酒,悲傷的酒……。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我們想一想,詩人可能和元二說些什么?(抽生)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師范讀全詩,師有感情朗讀。語已多,情未了!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小聲讀古詩。
酒逢知己千杯少,濃濃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別,相見無期,這份心痛,難過,留戀都濃縮在這四行詩中,感動著多少離別的人。唐人將這首詩譜成歌曲陽關三疊,又叫渭城曲,廣為傳唱,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這千古絕唱。在樂曲中再讀古詩。
三、擴展。
1、同學們課前還搜集到了哪些送別詩?
2、展示老師搜集到的送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七
又是新的一天。打開窗戶,迎面撲來泥土的清香。
下雨了。
走出屋子,旅店的青磚綠瓦上的灰塵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流淌著的雨水。雨霧中,道路兩旁的柳樹枝正在風雨中翩翩起舞,柳葉也變成了青翠欲滴的顏色。
抵不過內心的那絲憂傷,景色再美又有何用!
滿腹悲慟的跨上馬,飛奔到約定的地點,見一人身著長袍,腰間佩著一把劍,牽著正低頭吃草的棗紅馬在四周不停的張望、尋找著什么。我的心猛地一揪——是元兄。他的身形我太熟悉了,熟悉到隨便漫不經心的一瞥就能認出來。他轉過身,看見愣在原地的我,便松開了韁繩,迎面向我走來。
“賢弟,今朝這一別,何日才能重逢!”我笑了。可元兄一定知道,在我的笑容之下,隱藏著怎樣的哀傷之情。
“元兄,時日不早了,再喝一口離別的酒吧。若你我之緣可入木三分,那么來日我們定能再見!”
入口的酒辛辣無比,正好掩蓋住內心的悲傷。扔掉酒瓶,元兄翻身跨上了馬。
最后留給了我一個滿含悲意的眼神和一個疲憊的笑容,便轉身掉頭策馬向遠方,揚長而去。
我在馬上看著元兄離去的背影漸行漸小,心頭又涌上了那種難以表述的情感。元兄的背影淡淡的,帶著一股無言的落寞心情。在逐漸明亮的光線下,散發著空靈的悲傷。草地上的腳印透出了厚重的心情,斑駁的草痕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記憶。
今日之別,何日再見?
今日之別,何日再見?
今日之別,何日再見?
今日之別,有緣,再見……。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八
這天清晨,渭城下起了牛毛般的蒙蒙細雨,雨絲打濕了地上的痕痕塵土。
元二居住的客舍旁嫩綠的柳樹被雨水沖洗得愈發顯得青翠欲滴,靜靜地立在路旁,地上光亮清新的小草,密密麻麻地緊貼在一塊兒,好像在沉思著什么,又好像言語這著什么。
元二是我的好朋友,聽到元二即將出使安西的消息后,我心里倍加傷感,我決定要請元二喝一壺分別酒。
我快馬加鞭,飛奔到了渭城,來到了元二的客舍。此時,元二已經身披盔甲,整裝待發。
“元二,且慢,我要請你喝一壺壯行酒!”我對元二喊道。
元二含淚對我說:“兄弟,想不到這種時候,你還有心思來送我。謝謝!我陪你喝下這壺壯行酒。”
我將酒杯倒滿,一口飲盡,他也將酒飲完。“還記得我們幼時,一起玩耍,一起拼搏,可現在我們卻要離別了。”我哽咽道。
他也沉重地說:“是啊,我亦想與你一起,但皇上已下圣旨,要我出使安西,我不能不去啊!”
“你出了陽關,見到的都是陌生人了,很難見到我這樣的老朋友了,你一定要努力交到新朋友啊!”我擔心地說。
他強顏歡笑道:“好,我會的。告辭了!”他跨上馬背,準備飛身離去。在他跨上馬背的時候,我朝他喊了一句:“兄弟,保重。”他沒回頭,只是從嘴中發出一聲不太清晰地話語:“兄弟,你也保重!”立即飛馳而去。
我望著元二消失在田埂間的身影,眼角流下了一痕熱淚:兄弟,珍重!
送元二使安西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九
清晨,渭城下著蒙蒙的細雨,這個時候,王維的心里卻很不是滋味,他的好兄弟元二即將要離開美麗的渭城,去那個寸草不生,環境惡劣的安西。外面的細雨濕潤了地上的泥土,只有柳樹在細雨中顯得格外生機。
青磚綠瓦的客店里,王維和元二正在一起喝酒、聊天。王維一邊喝,一邊小聲地哭,他的眼淚滴到酒里,酒都帶著點咸味兒了。元二也低著頭哭泣著,他帶著哭腔說:“王兄,我馬上就要走了”。
“元二兄弟,我再陪你飲幾碗酒吧。”
他們兩個喝了一碗又一碗,似乎永遠都消不掉內心的憂愁。這時,王維又舉起酒杯,聲音微弱地說:“元二啊,我們馬上就要分別了,不知道這一去,我們還能不能再相遇了。你就喝掉這杯酒吧,你出了陽關,就可能遇不到像我這樣的好兄弟了。”
“好!”元二拿起酒杯,一飲而盡,一邊用衣角擦在眼眶里打轉的眼淚,一邊說,“我干了”。
剛喝完這杯送別酒。就聽到外面的馬叫聲,他們走到外邊,握了握手。元二說:“王維兄,我走了,你多保重。”王維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從路邊的柳樹上折下一根柳條,放在元二的手上。
元二的馬車漸漸走遠了,王維看著元二的遠影,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提起筆,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