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nèi)容的思考和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書中的內(nèi)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好看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一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哪里有水,哪里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tài),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yōu)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tài),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后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yǎng)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谷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陌駱印H诵囊嗳缢诘匆悦荆瑢庫o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閑情雅致中,臨溪側(cè)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zhì),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二
《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經(jīng)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jīng)》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jīng)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nèi)绻斓夭蝗实脑挘械氖挛飳粚Υ南癫莨芬粯樱褪钦f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jīng)》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x久安。
我們現(xiàn)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三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何謂道,水即是。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四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叼著香煙的人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發(fā)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于是我猶豫著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小學生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看著那小學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沖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xiàn)在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干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游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個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里出來,我急忙拉著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那叔叔聽完話丟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沖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五
國學大師曾言:墨子代表真實,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誠,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三駕馬車。一個人要在大地上承擔責任;一個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個人要像圣賢那樣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個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樣去舉重若輕,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萬物自然,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這就是中國人最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神話里的太上老君。據(jù)說孔子和老子曾就“仁義之治”和“無為之治”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老子和孔子論道的場面幾乎都是老子占上風。
道和德。
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體現(xiàn)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計劃、有根據(jù)的,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水和道。
書中關于水的論述堪稱經(jīng)典,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上善若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世人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像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無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才會被人們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卻不能用刀劍劈開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規(guī)律和無為。
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中這樣闡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無為則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主要講的是人之道,無為貫穿始終。
此書可謂曠世奇書,字字珠璣,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人望“道”興嘆。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它表現(xiàn)為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現(xiàn)為“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六
2021年8月,我正式開始了誦讀《道德經(jīng)》的路程。在此之前,其實水蓮老師早就向我們推薦了這部經(jīng)典,可能是機緣來得剛剛好,我就是在那個時間點,從內(nèi)心深處愿意親近《道德經(jīng)》了。
我還記得第一次正式誦讀《道德經(jīng)》的情景。瑜伽墊一攤,水杯一放(原先誦讀時會口渴),兩腿一盤,坐北朝南,就這么不疾不徐地開始了,居然可以整部從頭讀到底,不像之前誦讀時心情那么難耐,口渴,想放棄。讀完整部經(jīng)典,內(nèi)心特別舒適,寧靜,放松。
哇塞,原來《道德經(jīng)》這么好啊!從此以后,我對《道德經(jīng)》的喜愛一發(fā)不可收拾,走到哪里,都要帶上她。陪孩子參加興趣班的時候,上班的時候,出門旅游的時候;見縫插針,有機會就拿出來讀一讀。甚至上洗手間的時候也絕不落下與她親近的時刻。
一晃三年多過去了,粗略算下來有誦讀1000遍以上了。也得益于水蓮老師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在我們部門,每天中午都會組織《道德經(jīng)》誦讀與讀后分享。即使自己哪天懈怠了,也不用擔心,我們誦讀的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在誦讀的初期,我是有些不同的感受的。那天,照例睡前讀一遍《道德經(jīng)》,讀著讀著,我恍惚間聽到女兒在叫我,抬頭望向女兒和先生,他們在跟我說話,但是聲音卻是那么遙遠和不真實,環(huán)境也很奇特,就像在看電影屏幕一樣,屏幕中的他們在與我對話。但,我卻是觀眾,我不存在他們的空間里。這種感受存在大概幾秒左右,當時有些驚慌失措,當我咽下口水后,一切都恢復了正常。
我把這個感受跟水蓮老師分享了,她告訴我,不要怕,有些人在誦讀《道德經(jīng)》的時候,確實會有不同的體驗,你是非常有根器的,一定要堅持誦讀啊。
我很幸福,在人生的路上遇到《道德經(jīng)》;也很幸運,在我遇到困惑的時候,還有一位“心靈導師”會為我?guī)砩膯l(fā)和正念。
我小時候體弱多病,思想就特別敏感,經(jīng)常會想到死亡。如果自己死了,那我有靈魂嗎?如果有,那靈魂的歸屬在哪里?如果沒有,那我現(xiàn)在存在的意義在哪?對于死亡的恐懼會讓我嚇出一身冷汗。
說來也怪,《道德經(jīng)》讀了幾百遍之后,我突然不畏懼死亡了,沒有原因地自信,相信自己死后,將來要去的地方一定特別美好。而且我找到答案了,人死亡后是有靈魂的,眾生會再次踏上輪回之路。有生之年,如果《道德經(jīng)》無法讓你解脫,但至少,在這一世,不會活得像行尸走肉。人生的三層樓,至少你不會掉入物質(zhì)層,一生為物質(zhì)忙碌,被他奴役。
書讀千遍,其義自見。有時候,自己在忙著手頭活兒的時候,會突然奔出《道德經(jīng)》某一章節(jié)的語句。有一天,當我心里飄進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忽然一個念頭閃現(xiàn),《心經(jīng)》中提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老子也說了啊!有和無,就是空和色。“有”代表有形的物體,就是“色”;“無”代表空無、虛無,就是“空”啊。
“無”和“有”同一根源;“空”和“色”也是同一根源。只是名字不同罷了。整整一部《心經(jīng)》所講的內(nèi)容,老子第一章就提到了。而同一根源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認為就是“道”。
真真感嘆經(jīng)典的殊途同歸,異曲同工!《道德經(jīng)》能量之廣大,無法用語言去形容,唯有珍惜當下,堅持誦讀,就會找到內(nèi)心的答案。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七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經(jīng)》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jīng)典名著。經(jīng)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并無交集,僅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期望國家按照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xiàn)實的。可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而少私寡欲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于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忙他人堅持謙卑的態(tài)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可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我當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夠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我的生命來愛惜,那么天下就能夠托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斗,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tǒng),它經(jīng)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當堅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于一個從應對面交際向全面數(shù)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jīng)》里做人處事的道理并且沿襲發(fā)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使之始終堅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八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編纂史料史書的職位,所以老子博聞強識,在寫書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對名著的畢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過《道德經(jīng)》并且取得了些怎樣的成績?
這里以曾國藩和馬云先生為例。
曾國藩在他告老還鄉(xiāng)、在老家湖南修養(yǎng)的時候,因為經(jīng)歷了親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時上下關系總處理不好,終日苦悶、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醫(yī),告訴他,你肝火太旺,去讀《道德經(jīng)》!
看完道德經(jīng)的他連連感慨,這本書如此的寶貴,原來我的答案就全在這里面!于是他為了將書的內(nèi)容吃透,就隨身攜帶,一遍一遍的朗讀,一篇一篇的背誦,書不離身。
曾國藩獲得什么樣的成績呢?他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動蕩復雜的時期,曾國藩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善終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馬云,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帝國,阿里巴巴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買,以及幫助了那些在偏遠地區(qū)的人們解決農(nóng)產(chǎn)品滯銷的問題。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著的一本書,就是《道德經(jīng)》。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無不是老子的粉絲,他們都無不是《道德經(jīng)》的虔誠的學生。
所以《道德經(jīng)》對于國家、和企業(yè)領導人來說都是必取之經(jīng)。
三、要看他的同類人怎么評價他。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那么同類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認的中國千年來的思想家。這是在他研究了中國數(shù)千年古代的、當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給出的一句評價。當然中國也并不匱乏像老子一樣偉大的思想家。
四、看發(fā)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經(jīng)》,在德國,道德經(jīng)的地位僅次于《圣經(jīng)》,在西方國家,一個出版物能夠與圣經(jīng)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見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這部作品的思想發(fā)源。
道德經(jīng)的作者老子,畢生研究《易經(jīng)》,《易經(jīng)》被譽為諸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總綱領。
《易經(jīng)》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fā)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說「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學習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陰陽二元論是這本書的主導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則是從二元論的陰的層面去幫助解決怎樣達成一件事情,以無為的思想去成就一個人的夢想,解決怎樣才能使其長盛不衰。這是從陰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嘗試做一個能夠真正讓《道德經(jīng)》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九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不是終極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萬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層驅(qū)動,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與世界的關系,老子認為道不自為大,故成其大,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
道虛無縹緲但真實存在著,在萬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中,大道就已存在。“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如果此時你感覺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沒有理解道的存在,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體現(xiàn),在老子看來,只有忘掉自己,回歸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莊周夢蝶那種狀態(tài)吧,自己消失了,變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狀態(tài)。
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失去道和德才會產(chǎn)生仁、義、禮,而失禮是社會禍亂之首。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子提倡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了,他認為管理者的有心作為而無所作為,有為是背道而馳,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民復結繩而用;領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戰(zhàn)爭,生活簡單,民風淳樸自然。老子認為正是因為大國往來遷徙,物欲橫流是導致社會不古的根源。
對于個人,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無私,惠濟大眾卻與世無爭,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他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把內(nèi)心的欲望“掏空”,讓自己回歸道無我和真我狀態(tài),才能回歸本性,抱真守一。所謂“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另一方面,辯證法在書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詳?shù)氖恰案Y獾溨校溬飧V保荒堋暗弥趔@,失之若驚”而應該做到,達觀處世,寵辱偕忘。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jīng)》就是我們?nèi)松胁豢扇鄙俚臅!兜赖陆?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diào)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一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jīng)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jīng)》,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二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三
道德經(jīng)分上篇《道經(jīng)》三十七章,下篇《德經(jīng)》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jīng)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jīng)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chǎn)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chǎn)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四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chuàng)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zhì)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chuàng)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chuàng)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yè)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道”大概可以理解為造物主所預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nèi)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nèi)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xù)往前行進。所以發(fā)生在軌跡內(nèi)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tǒng)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五
《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經(jīng)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jīng)》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jīng)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nèi)绻斓夭蝗实脑挘械氖挛飳粚Υ南癫莨芬粯樱褪钦f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jīng)》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xiàn)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六
三年前,大約20xx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jīng)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xx年底,開始加入讀經(jīng)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jīng)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聽著,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jīng)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jīng)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jīng)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xiàn)在也會有一些執(zhí)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xiàn)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tài)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jīng)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fā)。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jīng)典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爭執(zhí),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huán)。
學了經(jīng)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xiàn)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jīng)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xù)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近幾年,在國內(nèi)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jīng)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yǎng)班。感恩學堂,感恩經(jīng)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七
章,也作彰,把好的東西、美麗的東西彰顯出來。總是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反而使自己的優(yōu)點彰顯不出來。見,同現(xiàn)。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張揚一點,表現(xiàn)自己倒沒有問題。您實際上沒有人做得那么好卻處處表現(xiàn)自己,反而惹得別人的反感。人的社會中生存,其自我意識會被強化,在社會交往中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調(diào)整自己。”自見者不明“,其實并不一定是看不見,而是因為反感你,可能故意忽略你,偏偏不想滿足你的虛榮心。
作為普通人,自我表現(xiàn)一下沒有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領導者,您的自我表現(xiàn)的后果就不一樣了。下屬很自然明白您自我表現(xiàn)的用意,就會吹捧您,那么您很容易自我膨脹,很快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陷入到虛幻的自我認知中。譬如某領導把自己寫得很一般的字拿出來,立馬會被吹捧成書法家,聽的好話多了,自己也會飄飄然起來,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出丑。紙上談兵的趙括也一樣,對于兵法能說會道,在同僚們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長平一戰(zhàn),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萬趙軍將士的性命,曾經(jīng)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tǒng)之后,自我感覺很好,周圍的人出于各種目的吹捧他,甚至編印假報紙,說民眾都希望他當皇帝。結果在他稱帝之后,才發(fā)現(xiàn)眾叛親離,郁郁而死。
伐,進攻,作戰(zhàn)的功勞,引申為自我吹噓,自夸。矜,鐵矛的頭,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韓信這人很自傲,認為漢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勞,說話非常不客氣,越來越遭受到劉邦的猜忌。讀后感·與他相反的是張良,非常清醒,很謙虛,得以善終。生活中,喝酒也一樣,在你感覺特別好的時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時候你感覺到對手非常強大,你就會小心謹慎,往往還能夠保持清醒。
余食,吃多了食物,吃飽了之后還再吃的食物,古人認為這樣有害健康。贅,多余錢,身外之物。多余的東西也叫贅。行,通形,措形體。居,居于這樣的位置。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直指人性。人性總是要私心與集體公心、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搖擺。人的動物性是自私的,但人的社會性必須得有公心,懂得利他。只有具備公心與利他精神,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八
《道德經(jīng)》闡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老子對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闡述得非常清晰明顯,氣勢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他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zhì)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tài),是一切事物產(chǎn)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zhuǎn)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cè)岬葍上鄬χ诺牧α俊⑹挛铩⒃碇嗷マD(zhuǎn)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于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xiàn)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很有其獨到性。現(xiàn)在看來有些觀點很幼稚,但在當時的背景下,稱之為高瞻遠矚也不為過。他的一些闡述,讓人很容易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東西。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nèi)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guī)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fā)展。
與之相對的,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fā)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fā)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跟孔子的不大相同。
他認為,因為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妫捅厝灰攘私馑姆疵妫诎l(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zhuǎn)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云:“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zhuǎn),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diào)“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zhí)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xiàn)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nèi)在本質(zhì)。
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跟孔子大相徑庭,完全不同于儒家學派的觀點。《道德經(jīng)》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所謂“仁義”。出現(xiàn)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于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于昏亂,才有所謂忠臣。《道德經(jīng)》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nèi)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guī)。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guī)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此外,我還總結出了老子關于政治及社會哲學的一些看法。
《道德經(jīng)》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道德經(jīng)》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關于人生態(tài)度,《道德經(jīng)》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道德經(jīng)》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diào)某一反面,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jù)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xiàn)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fā)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tài)。“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nóng)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guī)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十九
《道德經(jīng)》并非是一部講為人處世等禮節(jié)之書,而是哲學角度的人生教誨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孝等方面行為準則可以說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有益處的對人的一種規(guī)范,理應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往昔以追憶,可以說是有前車之鑒,是對西周時期的統(tǒng)治思想的一種發(fā)展,一種延續(xù)。反觀老子,其主要是從大千世界中去尋找、去體會,進而來對人生進行一些教誨。相對于儒家來說是把自然之利與世間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來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觀點沉重而肅穆,莊嚴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當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觀點析之,縱使自覺客觀亦不能處當事人之境會之,今之窠臼仍將作用之。道,似一種規(guī)律,然亦非也。以心靈會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萬般規(guī)則,我們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產(chǎn)生的“有”,是一種載體,或亦即是規(guī)律,(規(guī)律非道),天、地、人皆歸其道,匯入總道,“四域”是道的載體,人亦是各道載體的產(chǎn)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辯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為合于道?拙見見之曰“旁觀,反見之”。道德一經(jīng),以道開始,有無相交,陰陽相合,盈虛之理,謂之辯證。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來看自己行為之結果,先覺之!以水類比,即可見準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是自省,即是辯證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書內(nèi)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經(jīng);一曰:德道經(jīng)。德乃道之中樞,是得“道”之征兆。故可產(chǎn)生兩種疑問: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體道而后知德?盲目尋求道,則會時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會陷入不同偽道。,此乎難!個人有個道,孰樂恭他而棄己?何為正道,亦會紛爭不斷?此又違背“絕圣棄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處也。
然,不論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鑒之處,恐日后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讀道德經(jīng)讀后感(實用20篇)篇二十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jīng)》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