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礎知識,背誦默寫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人的情感;通過小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心情,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1課時。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國時期,風起云涌,英雄輩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還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統一中國北方,是一位指點江山的英雄;他“內興文學”,開啟建安風骨,是一位暢抒胸懷的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英雄詩人”曹操的詩歌作品《短歌行》。
3、解題:“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可配樂歌唱。而“長歌”“短歌”都是漢樂府中的曲調名稱,根據歌詞音節長短進行劃分。一般而言,長歌熱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發什么樣的情感呢?讓我們通過誦讀來進行把握。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閱讀《短歌行》,回答1、2題。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對《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詩,曹操用來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求。
b.“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原詩表現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的溫情。
c.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話,用比喻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山”“海”表明了自己遠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的一個典故。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是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
答案:
1.c
2.同意。這首詩是曹操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詩通過對時光易逝、賢才難得的再三詠嘆,抒發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感情,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他以具有個性特色的古直悲涼的詩句,抒發他政治家、軍事家的抱負和胸襟,慷慨悲歌,雄偉壯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正如前人所說“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短歌行》正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
在漢末動蕩喪亂、分裂割據的社會里,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因而渴望賢才,“唯才是舉”,以成就其大業。他曾多次下令求賢,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視為形象的求賢令。其詩通過宴會的歌唱生動地直抒“憂思難忘”的胸臆,顯現出他為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而產生的求賢若渴的心情。
1. 指導朗讀
2. 思考:全詩可分為幾層?概括每一層的內容。
全詩分為四節,首八句為第一節,寫人生有限,詩人苦于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
次八句為第二節,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為第三節,前四句寫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
最后八句為第四節,先以情景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后則披肝瀝膽,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一。
不是,這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系。建安時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暫,不能及時建功立業,曹操如此,他的兒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試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又是一例。此詩三次寫到憂,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憂不治。”年歲的流逝本不足過于傷心,令人擔憂的海內未定、功業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慨,發出深藏于內的“憂思難忘”的心聲。所以,此詩的情調蒼茫悲涼,但詩人的情緒并不低弱,表現的仍然是奮發進取的精神。
不累贅。相反卻簡約而貼切地表現了他復雜的思想感情,在語言風格方面也顯得古樸、蒼勁而自然。引用《子衿》說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憂思;引《鹿鳴》說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別是引用《鹿鳴》四句,對表現他的胸襟抱負尤為恰當。原詩中以鹿食蘋草并呼朋引伴共食,來興周王有酒食與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來,且以琴瑟樂之,故嘉賓皆因我敬賓如是而愛好我,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詩表現曹操以懇篤誠實之心,渴求賢才,既得賢才,必待之以禮,予以重任,而賢士必定竭力輔佐以成大業。這樣的引用來表現他迫切而復雜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處境。
引用后進一步反復抒發思慕賢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為比興,從人才難得,進而抒發內心求賢不得的無窮憂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承接《鹿鳴》,率直表述對已來的賢才,必當推心置腹,歡宴款待的深情厚誼。這樣的匠心獨運,運用自如地把《詩經》詩句融合于自己的簡樸蒼勁而自然的詩句中,渾然一體,不著痕跡,不僅傾訴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顯得其胸襟的壯闊和氣魄的宏偉。
這兩章分別從賢士擇主和明主求賢的角度,把全詩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以烏鵲比喻賢士,意謂他們都在尋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們的依托之所呢?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這四句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者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賢才不來歸附的深深憂慮。
從明主求賢來說,怎樣才能廣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曹操先化用管仲語意,表明王者不卻眾庶,方能成其大業;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樣誠摯虛心地對待賢士,從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擁護。
四句分用兩典的作用?
貼切自然地表現了為達到“天下歸心”的雄偉目標而渴求賢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從而突出全詩的中心。這樣結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寫的“人生幾何”的感嘆、“慨當以慷”的情緒、“憂思難忘”的心境以及反復傾訴的思慕賢才的誠懇之情,通貫起來,譜成為千古傳誦的慷慨悲涼的浩歌。
課后練習二 背誦《短歌行》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2.說出詩人求賢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懷抱負,并能通過朗讀表達;
3.能找出詩歌中一兩種藝術手法,說出它的用處。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誦讀、合作、探究
曹操的作品《觀滄海》、《龜雖壽》
正音
觀看《三國演義》視頻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學生邊看邊作批注,朗讀如何處理情感。
進行誦讀指導
有著赫赫戰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憂”
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就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板書設計
人生短暫
因何而憂?賢才難得
功業未就
黃秋云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奸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在文學史上,曹操又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給后人留下了雖然數量不多質量質量卻上乘的詩篇。他登高必賦,且多悲涼之句,詩作以慷慨悲涼之風骨見長。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現出了曹操作為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一直為后人傳誦不衰。曹操堪稱人生的斗士。
全詩開頭就有所不俗,從人生短暫、時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開篇就讓人一震,曹操一定是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就為為全篇奠定了一種昂揚的基調。“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人的憂患,是對前途未卜的擔憂,是對人才的渴求,所以借杜康舊消愁,沒想到借酒銷愁愁更愁。這種愁,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閑愁。這種愁實則是一種渴求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緊接著的幾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引用并活用了《詩經》中幾個句子。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個對人生對事業執著追求的人,自己的這片忠心何人能知曉呢?借用“呦呦鹿鳴“幾句,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歸順自己。經過中間巧妙的過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飯三吐哺“的典故,卒章顯志,把自己與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向世人證明著自己的廣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各位賢才,還猶豫什么呢?他的憂患意識愈強,更看出他的只爭朝夕,他的惜時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詩呈現出一種大氣磅礴之勢,此詩與他的另一首詩《觀滄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漢高祖劉邦。曾記否,他榮歸故里,與鄉村小兒同唱《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場面何其壯觀,他是何等春風得意。但是言為心聲,《大風歌》同樣流露出了劉邦對人生的諸多困惑:目前人才匱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賢才來輔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澤東的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也是透視出了一種撫今追昔時而萌生的歷史蒼涼與困惑。初唐詩人陳子昂的詩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道出了一個共性的問題:當站在歷史的關口,每個人都會產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無不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悶。同樣,曹操也是。只不過在曹操身上表現的更為強烈罷了。
(本文發表在2004年12月)
作者郵箱: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詩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說到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參半。易中天是這樣評價曹操的:可愛的“奸雄”: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妍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短歌行》來認識曹操。
2、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3、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4、題目解說
《短歌行》是漢樂府曲調名,“長歌”“短歌”是指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原作共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傳世名篇之一。
5、層次結構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撥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6、全文分析
明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憂的內容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陽升起,便轉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來表達人生短暫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來比喻人才難求。憂的內容是“人才難求”。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2)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詩句,凝練生動地描寫出對待人才的態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誠少語辭之繁累。
(3)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4)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四、布置作業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短歌行》。
2、課后練筆:《我眼中的曹操》。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教學過程?:
(課前先發“補充閱讀材料”,板書題目、作者)??
一、熟悉詩歌
1、導入??:
自唱《短歌行》。
(過渡語:遇到古詩文,我們怎樣進行學習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來再說)
2、要求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來背誦全詩,之后齊聲背誦。
(過渡語:……接著再來解決古詩文中的疑難問題)
3、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4、叫2個學生個讀詩歌。分別叫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再指出其優缺點。
二、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
(過渡語:……之后,我們再來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1、??討論分析“名句”。
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1)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從本詩后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求賢)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板書: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結合板書,提問: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誦讀體會:
(過渡語:……最后,還是要歸結到誦讀上來,通過誦讀進行鞏固。――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根本大法)
1、叫2個學生個讀(配樂),分別叫他們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再簡評;再齊聲誦讀。
2、聽歌曲《短歌行》。
板書: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上課的準備內容:
誦讀的背景音樂、《短歌行》歌曲、電腦和音箱。
教學補充閱讀材料。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一憂“人生苦短”。東漢末年,群雄奮起,眾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時機建功立業,此時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些輝煌的業績也花費了他太多的時間(曹操時年已五十四歲),況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敗,因而他深感奮斗的艱難和時光流逝的無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壓來,這使他不由發出“人生幾何”的感慨。再者,在當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在壯志未酬、抱負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間頗為流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只好借“對酒當歌”的方式來排解心中的憂思。
二憂“求賢不得”。僅僅把感嘆“人生苦短”作為詩歌的起點和終結,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畢竟是曹操,他把這樣的慨嘆只作為本詩感情發展的基點,以這種微吟低唱的形式,為下文傾吐求賢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礎。當時,各據一方的軍閥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在用盡一切辦法延攬人才。孫權有周瑜、魯肅、張昭等,劉備有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即使劉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謀士。曹操雖然擁有諸多的謀士猛將,但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偉功業,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這里。在曹操熱烈的求賢過程中,焦慮和痛苦不時地向他襲來。讓我們來聽聽曹操的心聲吧:賢士啊,我像熱戀的女子一樣渴望著你的到來,我只是為了你的緣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來到我的身邊吧!你到來后,我一定擺宴設樂,竭誠歡迎!可賢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時才能來到我身邊?在這里,“求賢不得”的思緒如潮水般地從心中涌出,真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三憂“功業未就”。這可以說是籠罩全篇的憂思,“人生苦短”之憂、“求賢不得”之憂皆由它而來。一統天下是曹操畢生的奮斗目標。而眼前,赤壁之戰前景未卜,作為一個深謀遠慮、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他能不產生這樣的憂思嗎?愿學大海納百川,愿學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還不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宏愿?而這一宏愿還未變成真正的現實,“功業未就”的苦悶依然縈繞心頭。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今宵一場醉!《短歌行》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愛才、禮賢的坦蕩胸襟;他有統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開創新局面的進取精神。盡管他也有“憂”,有“很深的憂”,但是他的“憂”是站在國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憂”,這絕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知識目標
(1)了解曹操及其在詩歌發展中的作用。
(2)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一些技巧。
(2)培養學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珍惜學習時間,使自己鍛煉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學重點:
(1)品味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學習詩中用典的流暢自然。
(3)分析本詩構思上的深入細巧。
3、教學難點:
詩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4、教學方法:
(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朗讀法(讓學生通過聽、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并由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
(4)綜合探究法(引導學生探究“古詩中的酒文化”)
5、教具準備:錄音機和課文朗讀帶
6、課時安排:2課時
(學生紛紛舉手)
生:我國的四大名著分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 吳承恩的《西游記》。
師:說得很好。看來大家的文學常識還是挺扎實的。那請問在座的同學有多少人看過《三國演義》。
(學生紛紛舉手,反應強烈。)
(學生小聲議論,陸續有人舉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瞞,字孟德。他曾率軍鎮壓黃巾起義,后起兵討伐董卓,又相繼滅掉了袁紹和袁術,“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一了北方,與吳、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東漢沛國譙郡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等人視之為“漢賊”,后人評價為“一代梟雄”。
師: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都很熟悉,對曹操了解的也不少。歷史上的曹操除了剛才同學們說到的之外,同時他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能文善詩。他的散文風格清峻、簡約嚴明,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其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氣魄雄渾,格調慷慨悲涼,代表了“建安風骨”。下面,我們就來學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詩《短歌行》。
師:我們先來了解其創作背景。據考證,這首詩作于曹操的晚年,即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敗于赤壁之戰之后。當時曹操已經53歲了,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大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從中來”,苦悶煎熬。但他并沒有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招人才,建功立業。
師:我們先來聽這首詩的錄音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發錄音)
師: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感嘆時光易逝,生命苦短,功業未成的苦悶和要求招攬賢才、建功立業的情懷。詩的總體基調是慷慨悲涼的,朗讀時要把握好作者的這種感情。如開頭八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盡,情調感傷蒼涼。讀時應該語速緩慢,語氣傷感低沉。后四句詩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憂思。讀時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時,該詩繼承了《詩經》四言詩的特點,以四言為主。讀時要把握好節奏,2/2斷讀,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下面就讓大家自讀這首詩。
(學生自讀)
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詩。
(某生舉手朗讀)
師:(讀畢,師生鼓掌)這位同學讀得很好,基本能夠把握準詩的感情基調。下面,我們再來聽聽錄音朗讀。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
(播放錄音,學生小聲跟讀)
師: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詩猶是如此。詩歌要反復朗讀,以讀帶解,從而體味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生積極討論)
生1:全詩可分為三層:1-8句為第一層,抒發詩人對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為第二層,表達詩人得到人才地喜慶心情;26到結束為第三層,抒發了詩人的胸襟抱負。
生2:全詩分為兩層:1-25句為第一層,表達詩人對人才的渴求;26到結束是第二層,抒發了詩人要廣招人才、一統天下的胸襟和抱負。
師:其他同學還有別的意見嗎?
(學生沒有異議)
師:大家贊同哪種分法?
生:第一種。
師: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這種分法,我們就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分析課文,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體味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班共有三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層次,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交流。待會,每組派一位同學來發言。
(各組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意見,)
生1:第一層前四句詩人借酒抒情,感嘆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調有點悲涼。后四句詩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師:詩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時候運用了什么手法?
生:運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師:對。面對美酒本應放聲高歌、及時行樂,但詩人卻感嘆年華易逝、生命易盡,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被蒸干了。詩人心中痛苦不堪,詩句帶有明顯的感傷蒼涼的情調。
師:詩人說“憂思難忘”,他為何憂思?
生1:可能是因為生命易逝所產生的憂愁吧。
生2:依據文章的內容,詩人的憂思是因求賢若渴卻求之不得和他功業未成卻感人生苦短而產生的苦悶。
師:回答得很好。“憂思”是全詩的'脈絡,既解釋了前面痛苦感嘆的原因,又為后面詩人對賢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筆。“杜康”本是古代發明造酒的人,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稱。
師:一組的同學把這一層朗讀一次。
(學生朗讀)
師:接著,請第二組的同學來分析第二層。
生1:這一層是詩人抒發對賢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和思念。
生2:這一層采用了借喻和比興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比興。
師:這一層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手法來展開的。他活用了《詩經·鄭風·子矜》里面的詩句: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達對情人的思慕,這里借喻對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賢才”。作者面對一輪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時才能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人生感嘆。
生:這本是宴請賓客的詩句,這里用以表示對賢才的禮遇。
師:這八句化用《詩經》的成句,以明己志,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尊重賢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嚴整,與詩歌主題渾然一體。
師:這一層點明前面憂思的原因,呼應了前文。
師:現在我們進入對第三層的學習。這一層的前四句該如何理解?請第三組的同學來回答。
生:明月當空星辰稀少,烏鵲展翅向南而飛。繞樹飛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棲息。
師: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烏鵲南飛圖。作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烏鵲”比喻賢才,“烏鵲南飛”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個概數,不能翻譯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賢才尋找歸宿,但無所依托,表達作者的惋惜之情。
師:“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達詩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懷,效法周公廣招人才,抒發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師:大家再把這首詩朗讀一次,并試著背誦全詩。
(學生朗讀)
布置作業:
《短歌行》的整個思想意蘊就是詩人在整個詩篇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詩人在做這篇詩篇的背景。當時,在東漢末年,曹操參加了黃巾起義,遷為了濟南相,隨后因伐兵討伐董卓,又迎獻帝遷都許昌。在擊敗袁術、袁紹之后成為了當時北方的統治者。《短歌行》一詩表達了詩人因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卻還功名未成的惋惜與苦惱,也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想要廣邀人才,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首詩篇的基調都是一種慷慨激昂、奮發圖強。表現了生命的真情美。通過這種強大的生命力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曹操生在亂世尚可做到如此,我們生在太平盛世,又豈能消極度日呢。詩篇的意蘊需要通過一定的意象來表達。任何深刻的意蘊都離不開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詩人正是運用了美好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通過展現一幅野鹿在呦呦嗚叫,呼喚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諧美好畫面,折射出了詩人求賢若渴,廣納賢才,鼓瑟吹笙的歡樂熱鬧場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權力的象征,暗喻了詩人想要已通過加,建功立業的偉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達了詩人用晶瑩剔透的露珠來抒發對人生短暫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一句,用皎潔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現了詩人對人才的渴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新舊知識聯想、師生共讀、反復吟誦等方式進行文本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興的手法
(一)導入
《觀滄海》《龜雖壽》
結合你之前的閱讀經歷,曹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從名著、電視劇等分析)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實方法。”又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由于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確實具有多重性,要還其真實面目我們必須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當年曹操夜宴群雄,橫槊賦詩時所吟唱的《短歌行》,從一個側面來了解一下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解題:1詩歌體裁:歌行體
“行”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常與“歌”并稱,可配樂歌唱,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
“長歌”“短歌”都是漢樂府中的曲調名稱,根據歌詞音節長短進行劃分,通常長歌熱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們可以從音律節奏和風格來判斷長短歌行。
2、建安風格:(三曹代表人物)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二)初讀,整體把握
1、全班齊讀,感受詩歌節奏,糾正讀音
詩中哪些詩句出現了憂呢?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三)再讀,分層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請你根據詩歌內容為詩歌劃分層次,一起尋找詩人“憂”的原因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手法:設問(人生幾何?何以解憂?自問自答)、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借代(杜康,本是造酒的人,現在指酒)
從中我們看出詩人為何而憂?(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憂)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指姑娘思念情人,在這里指渴望得到賢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表現宴會場合的盛況,這里指對招納賢才的熱情。
你知道以上兩句用了什么手法嗎?(用典)
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引用古籍中的詞句和故事就叫做用典。
請你找一找在本詩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典?引用了什么典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管子)
周公吐哺(周公廣納賢才)
在第三層中出現了許多意象,請你將這些意象找出來(明月、烏鵲)
這些意象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比興,將明月比作賢才,將自己比作無枝可依的烏鵲,表達了對賢才的渴求和自己惟恐賢才不至的憂愁)
通過第三層,我們可以分析出詩人在憂什么?(賢才難得)
第四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天下歸心:天下人都歸順于我(志向)
將用典和比興的手法結合起來,引用了周公廣納賢才的典故,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并以此起興,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渴望天下歸心的志向。
從第四層我們能看出詩人為何而憂?(功業難成)
知人論世:介紹曹操,了解本詩創作背景,深入理解詩人“憂”的原因。
這首詩緊緊圍繞一個憂字,抒發了作者因時光易逝、功業未就而產生的苦悶心情和招納賢才、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我們鑒賞了詩歌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這首詩。我們站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所以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勉勵自我,只因為“時不我待”。
拓展:
不能,本詩中詩人表達賢才難得的心情看似重復,其實也存在內在的邏輯性。他用一詠三嘆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禮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來吸引人才。
你們想成為這樣的人才嗎?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呢?